zgsbsgsdyp103

第一百零三课


五、临阵死亡非乐趣因:

问曰:在沙场上打败劲敌,见到用自己威武的英勇气概威慑四方所积聚的圆满财物时令其君主国王们龙颜大悦。倘若是人战死沙场,斯人因为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原故,必定会投生到天趣。

诚如《薄伽梵歌[1]》所云:

战死生天界,得胜享国土,

起来衮日子,决意上战场。

答曰: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思为供养?
If giving all one has for liquor And so on is not an offering, Why consider it an offering To give oneself in battle?

【词汇释难】

供养:为求得欢心而供养的物品。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供养。即对三宝陈献的财物供养和修行供养二者。或是平时所谓的实物供养和意幻供养二者。

阵中:战阵中。临阵,亲临沙场作战。

【释文】若于饮酒、赌博和狎玩[2]娼妓等事,施舍一切财物,这很明显并非是为了积善修福而作的布施,此举也不会使其贤圣人辈咨嗟称善心生喜悦,因为这种施舍统统出自贪心,与贪欲息息相系故。如是战阵中将自身的一切都豁出去,舍身为国捐躯也不可能是(善法的)供养。因为此举并非是修福为善的善妙举动之故。比如在激烈交战时愤气填膺冲锋陷阵,丧失怜悯对他人无有丝毫悲悯心的战士,正当为了杀害敌人举起武器瞄准敌人的头颅时,不幸被怨敌所害,怎么可能自圆其说声称被害者会投生转趣到天界去呢?汝等应许:“在战阵中舍身丧命必然会投生转世趋向善趣。”者,是事则不然。如彼,牧人妇献身公父[3]喻。

<牧人妇献身公父喻>

某甲牧人妇在夫君赴宴为宾时,曾极度薄贱[4]轻蔑自己的公父大人。牧人归家时,年迈的父亲为子将事情的本末陈之令其知悉。

老牧人还强调说:“假如你的妻子以后还要轻蔑数落我的话,我就不会再继续留居在你家中受气。”

斯牧人是个爱重孝敬父亲而并不敬重妇人女色的男子。他严厉地呵斥自己的妻子说:“若是你胆敢再这样轻贱蔑视我的父亲大人的话,就不要继续留居在我家里了!并强调到待父之道为:‘再难作的事情也要为父而作,再难供养的东西也要为父作供。’”妻子也唯独如是答应了丈夫的请求后夫妻两才达到妥协。随后不久丈夫又外出赴宴。

此时,这妇人正好与以往反其道而行之,她毕恭毕敬地善加侍奉公父大人。帮他澡漱洗浴、涂抹油精,推拿肌肤、为其献供花鬘璎珞、甘饮美食等,一整天都好好服侍公父。到了晚上又用温水为公父泡脚浴足,涂抹麻油,然后脱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显出妖冶的姿态横卧在公父的床铺上,想献身跟自己的公父一起作鸳鸯眠寐。

牧人的父亲非常惊诧地问道:“咄咄!你这个忤逆不孝,罪大恶极的狐狸精究竟想干什么?”

牧牛妇郑重其辞地回答说:“我的夫君曾严肃地教谏我说:‘再难作的事情也要为父而作,再难供养的东西也要为父作供。’比此事更难为,比斯供养更难作者就再也没有了。”

牧人的父亲回言道:“是为了将我逐出家门才出此下策,你自己独善其身,以后再也不会留居在此家中烦恼尔等。”言毕便离家出走。

儿子回家后见不到父亲便问自己的妻子:“父亲何去何从。”

妻子回答说:“夫君!这可不能责怪我。我非常恭敬地照顾了父亲他老人家。为他作了契合季节的温凉澡浴,涂抹油精,推拿肌肤、为其献供花鬘璎珞、甘饮美食等是诸贴心的侍奉。并且还像夫君您所教谏的那样为公父他作了最难作的事,亦为他作了最难作的供养。虽然妾身真心实意地为他付出了这一切,却公父他自己要执意舍弃我而离家出走。这不已经离开了吗?”

丈夫赶快问她:“你究竟给父亲作了些什么?”

妻子将前面所发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儿子因为爱重自己的父亲就将妻子逐出家门,将自己的父亲请回家里,让父亲开开心心,欢欢喜喜地留居在家中颐养天年[5]。如喻所比,这个卑贱的妇人——牧人之妻将自己的身子奉献给公父大人不能算作是(如理的)施舍供养那样。卑鄙无耻的君主国王们让众生在沙场上奋勇相残,杀戮彼此为国捐躯舍命,也同样不可能算作是在作施舍供养。就在世间上也算作是过咎之事:诸如为了贪图美酒而所施舍的一切钱财,不会有人将其算作是施舍供养是同一回事。

即说偈曰:

献身于沙场,定趋须弥顶[6]

盗窃丧命者,为何不如是?

【释义】许多世间的愚者,盲目听从一些邪说,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能让国王高兴,即使战死也能生天,此类颠倒念极不应理。比如世间有些酒徒贪图饮酒,赌徒嗜好赌博,好色者贪爱美色,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而毫不吝惜地舍去钱财。在智者看来,此等舍财行为都是以贪心痴心而起的恶行,不但不是福德善因,反而是招感恶果的罪业。同样,世人因愚痴无知,在种种邪说教唆[7]下参加战争,在战阵中,有的为了获得功勋、财产,有的为了获得名誉,以贪心、嗔心、痴心而战斗,在此类心态中战死沙场,舍弃生命,那么这种行为岂能认为是善趣因的福德善法。在智者眼中,这些行为唯是恶业,是堕落恶趣的罪行,而绝非如外道所言那样,为国王而贡献生命是生天趣的因。

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中云: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

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贪嗔痴及由贪嗔痴所生的业都是不善业,因此以贪、嗔、痴发心而战死沙场的不善业怎会是善士喜欢的供养,怎会是增上生的善法因呢?

譬如说,有位牧人娶了一个妻子,有一次牧人出远门,他的妻子与公公不和,出现了一些矛盾。牧人回来后得知了内情,便责备妻子,告诉她:以后对公爹一定要孝顺,很难得到的物品也要供给他,很难做到的事也要为他做,否则我就将你赶走。后来,牧人外出到远方,他的妻子记住了丈夫的话,对公爹非常恭敬,白天为他供给上好的衣食,到了晚上为他洗脚擦身,睡觉时也到公爹床上脱下衣服大献殷勤,要将身体供养给他,那位公爹见此非常气愤地说:“你叫我干什么?”随即远离了家乡。不久,牧人回来了,见自己的父亲不在家,便追问妻子,那位女人原原本本将经过告诉了丈夫,于是牧人十分悲恼,将愚笨的妻子从家中赶走,又找到父亲接回家中。同样,愚笨的人在战场以身体作供养,其结果得不到任何功德,智者善士也不会喜欢这种非法供养。

月称菩萨说:

战阵中死亡,若定转天趣,

则诸盗贼死,亦何不生天?

于战阵中为财利、功勋而战死,若能生天趣,则诸为财利而死的盗贼,亦应生天,然而这是世间有智者谁也不会承认的事,由此也就可以彻底推翻为国王临阵死亡是乐趣因的邪论,并因此而应明了国王非是应供处,不应以邪说而认为王位是可贪执之境。

世尊佛陀曾在《杂阿含经》中就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在战阵中丧命不会投生善趣的道理,并进一步强调说通过嬉戏歌舞等来荒废自己的一身暇满之躯,也是将自己投向恶趣的深渊当中而并非是植种善趣之因的福德资粮。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战斗活聚落主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战斗活,身被重铠,手执利器,将士先锋,堪能方便摧伏怨敌;缘此业报,生箭降伏天。’于瞿昙法中,其义云何?”

  佛告战斗活:“且止!莫问此义。”如是再三问,亦再三止之,犹问不已。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聚落主,于意云何?若战斗活,身被甲胄[8],为战士先锋,堪能方便摧伏怨敌。此人岂不先起伤害之心,欲摄缚枷锁,斫刺杀害于彼耶?”

  聚落主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聚落主:“为战斗活,有三种恶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种恶邪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

  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战斗活,身被甲胃,手执利器,命敌先登[9],堪能方便摧伏怨敌;以是因缘,生箭降伏天’者,是则邪见!邪见之人,应生二处,若地狱趣、若畜生趣。”

  说是语时,彼聚落主悲泣流泪!

  佛告聚落主:“以是义故,我先再三语汝:‘且止!不为汝说。’”

  聚落主白佛言:“我不以瞿昙语故悲泣,我念古昔诸斗战活耆年宿士愚痴,不善不辨,长夜欺诳,作如是言:‘若战斗活,身被甲胄,手执利器,命敌先登,乃至得生箭降伏天。’是故悲泣。我今定思:‘诸战斗活,恶业因缘,身坏命终,生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瞿昙!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佛告聚落主:“此真实要!”

时,战斗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来诣佛所,面前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古昔歌舞戏笑耆年宿士作如是说:‘若伎儿于大众中歌舞戏笑,作种种伎,令彼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身坏命终,生欢喜天。’于此,瞿昙法中所说云何?”

  佛告聚落主:“且止!莫问此义。”如是再三,犹请不已。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古昔此聚落众生不离贪欲、贪欲缚所缚,不离瞋恚、瞋恚缚所缚,不离愚痴、愚痴缚所缚。彼诸伎儿于大众座中,种种歌舞伎乐嬉戏,令彼众人欢乐喜笑。聚落主!当其彼人欢乐喜笑者,岂不增长贪、恚、痴缚耶?”

  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昙。”

  “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绳反缚,有人长夜以恶心欲令此人非义饶益,不安不乐,数数以水浇所缚绳,此人被缚岂不转增急耶?”

  聚落主言:“如是,瞿昙。”

  佛言:“聚落主!古昔众生亦复如是,不离贪欲、瞋恚、痴缚,缘彼嬉戏欢乐喜笑,更增其缚。”

  聚落主言:“实尔,瞿昙!彼诸伎儿令其众生欢乐喜笑,转增贪欲、瞋恚、痴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善趣者,无有是处!”

  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儿能令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生欢喜天者,是则邪见!若邪见者,应生二趣,若地狱趣、若畜生趣。”

  说是语时,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悲泣流泪。

  尔时,世尊告聚落主:“是故我先三问不答,言聚落主:‘且止!莫问此义。’”

  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我不以瞿昙说故而悲泣也。我自念:‘昔来云何为彼愚痴不辨不善诸伎儿辈所见欺诳,言大众中作诸伎乐,乃至生欢喜天?’我今定思:‘云何伎儿歌舞嬉戏生欢喜天?’瞿昙!我从今日,舍彼伎儿恶不善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实要。”

尔时,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顶礼佛足,欢喜而去。]

马鸣菩萨也曾在《大庄严论经》当中也曾提及到,诸外道婆罗门辈,诳惑世人说在战阵中死丧升天,或说投火死者生天等的邪说。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人为恶应堕地狱,遇善知识能灭其罪,得生人天。

我昔曾闻,有婆迦利人至中天竺[10],时天竺国王即用彼人为聚落主。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11]》,又《婆罗他书[12]》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投火死者亦生天上,又说天上种种快乐,辞[13]章巧妙而作是说,使聚落主心意骇动[14],谓必有是。即作火坑,聚香薪𧂐[15]作婆罗门会,诸人云集来至会所,时聚落主将欲投火。此聚落主与一释种比丘先共相识,尔时比丘来至其家,见聚落主于其家中种种庄严,比丘问言:“欲作何等?”聚落主言:“我欲生天。”比丘问言:“汝云何去?”寻即答言:“我投火坑便得生天。”比丘问言:“汝颇[16]知天道不?”答言:“不知。”比丘问言:“汝若不知,云何得去?汝今行时,从一聚落至一聚落,尚须引导而知途路,况彼天上道路长远?忉利天[17]上去此三百三十六万里,无人引导,何由能得至彼天上?若天上乐者,彼上座婆罗门,年既老大贫于财物,其妇又老面首丑恶,何所爱乐?何不将[18]去共向天上?”时彼聚落主既闻语已,作是思惟:“若投火坑得生天者,彼婆罗门应共我去。所以者何?彼婆罗门贫穷困苦无可[19]爱恋,应当舍苦就[20]彼天乐;若其不去,徒作欺诳[21]欲杀于我。”作是念已,即便前捉上座[22]婆罗门手,欲共投火俱向天上。时婆罗门挌[23]不肯去。何以故?婆罗门等但为钱财来至会所。时聚落主见婆罗门不欲入火,即说偈言:

                 “如所闻上天,众乐不可计,

触物生贪著,视东而忘西。

计其家所有,一切众乐具,

 比方于天上,犹若以[24]芥子,

以方于太山,若其必少欲,

而无贪著者,我今观察汝,

 贪欲[25]剧炽火。若不用妇女,

看守丑老妻,而来至此会,

贪求于钱财,用供给其家。

若爱恋其子,不欲生天者,

计彼生天力,过足护汝子。

若不知天道,何故使我往?

设知天道者,何故格不去?

 云何憙[26]教人,欲使我投火?

或贪我财物,欲得分取用?

云何无悲愍,苦酷乃如是?

或是先世怨,必是大欺诳,

与死作伴党,劝令我生天。

劝将我令死,强逼我入火,

教人远家居,修于苦行法。

 投渊及赴火,自饿示[27]断食,

观其教旨意,欲令门断绝。

斯诸婆罗门,乐为杀害事,

是故我舍离,当入于佛法。

佛法大慈悲,终不伤害物,

大火焚山野,麋鹿[28]皆避走。

由其爱性命,求觅清凉处,

  我今亦应尔,归诚求救护。”

尔时比丘见婆迦利心已厌患诸婆罗门,于三宝所深生信敬,赞言:“善哉善哉!慧命!汝于今者始在天道。”

即说偈言:

                 “佛语至天道,及以解脱道,

此语决定至,中间终无错。

一切智说道,广略之别相,

无害实语等,施及伏诸根。

是道与天道,斯非诸苦行,

投渊赴火等,之所能获得。

此可作死缘,非天解脱因,

 往古[29]人寿长,诸仙寿亦长。

厌患此身故,不欲久住世,

先习诸禅定,断于欲界结,

自知舍是身,必生于梵天。

无由得丧命,投渊而赴火,

由此丧命故,得生梵天中。

禅定断结故,而得生梵天,

不由投岩火,得生于天上。

彼有同伴仙,以天眼观察,

此死生何处?见生梵天中,

先见投渊死,谓以此生天。

余者愚不见,谓为投渊火,

得生梵天上,是故生倒见。

诸余婆罗门,愚痴无智慧,

不观修禅定,断除诸结使,

但睹投渊火,谓得生天上。

由是倒惑故,遂生诸经论,

愚者皆信受,投渊而赴火。

 智人善观察,舍[30]弃而不为,

修行诸善法,以为天道因。

投渊赴火等,非是修善行,

可得脱死缘,亦非生天因;

身心依佛法,是名寂灭道。

用是外道为?无果徒受苦,

   钻水求醍醐[31],虽劳永难得。”]


[1]《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叙述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对话(位于《毗湿摩篇》的),也简称为神之歌。学术界认为它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摩诃婆罗多》中叙述的事件导致了现在争斗时的到来,在这个年代的开始(大约五千年前),黑天向他的朋友兼奉献者阿周那讲述了《薄伽梵歌》。它是唯一一本记录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论的经典。

[2] 狎玩:拼音xiá wán,戏弄。

[3] 公父:拼音gōng fù,丈夫的父亲。又称公公、公爹、婆父、婆爹。

[4] 薄贱:拼音bó jiàn,轻薄卑贱。有奚落,瞧不起人的意思。

[5] 颐养天年:拼音yí yǎng tiān nián,清静保养年老的岁月。如:“爷爷退休回乡下后,每天散散步、下下棋,过著颐养天年的生活。”

[6] 须弥顶:因为须弥顶有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三十三天)二地居天的原故,此处“须弥顶”则影射性地暗指投生转趣善趣的意思。

[7] 教唆:拼音jiào suō,通过诱导唆使别人做坏事。

[8] 甲胄:拼音jiǎ zhòu,铠甲和头盔。

[9] 先登:拼音xiān dēng,最先到达。

[10] 天竺:拼音tiān zhú,我国古代称印度。

[11] 《罗摩延书》:《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12] 婆罗他书:有学者指出,《摩诃婆罗多》最早的汉译名为《婆罗他书》。

[13] 辞【大】,词【宋】【元】【明】

[14] 骇动:拼音hài dòng,惊动。

[15] 𧂐:拼音jī,古同“积”。⒈  聚集: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攒。2.《大正藏》中作[卄/积]。指积薪。

[16]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17] 忉利天:拼音dāo lì tiān,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帝释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18] 将:拼音jiāng,〈动〉带领,扶助:将雏。扶将。将军。

[19] 可【大】,所【宋】【元】【明】

[20] 就:拼音jiù,〈动〉本义:到高处去住。

[21] 欺诳:拼音qī kuáng,欺骗迷惑。

[22] 上座:拼音shàng zuò,受尊敬的席位;上首的座位。

[23] 挌【大】,格【宋】【元】【明】挌:拼音gé,同“格”。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24] 以【大】,如【元】【明】

[25] 欲【大】,著【宋】【元】【明】

[26] 憙:拼音xǐ,同“喜”。高兴,快乐。

[27] 示【CB】【丽-CB】,亦【大】

[28] 麋鹿:拼音mílù,动物名。偶蹄目鹿科,原分布于我国北方草原与沼泽。肩高约一点一公尺,体长约二公尺,体重可达二百公斤。角甚长似鹿,尾似马,蹄似牛,颈似骆驼。夏季体呈红褐色,冬季呈灰褐色。

[29] 古【大】,故【宋】【元】【明】

[30] 舍【大】,损【宋】【元】【明】

[31] 醍醐:拼音tí hú,意思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