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04

第一百零四课


四、国王应生厌离:

问曰:在此国王作为一切世间的依怙处,这岂非是令其君主国王们其乐无穷的究竟原因吗?

答曰: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You, the king, guardian of the people, Have no guardian yourself. Since your guardianship does not Release you, who would be happy?

【词汇释难】

依怙:在此处意指能教谏君主们如理取舍善恶是非的智者依怙处。

【释文】在此国王是保护一切世间众生的依怙处,比如世间众生都遵循听命于国王的教敕训示。率土黎民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及其财产弃恶从善,弃暗投明,舍诸(一切)不如法规的恶不善法而从事是诸合理合法的事业。而国王者却为所欲为、刚愎自用,武断专横的原故则失去了指导教诫自己的依怙处。所谓“无依怙”者,即是酿成一切大祸衰败的根基来源。对于独断专行任意妄为的怙者国王而言,自己孤立无助缺乏教诫纠正过愆犹如明镜的规范师,怎么可能作到毫无瑕疵一味趣入如理正轨的大道中呢?所以说此身处在衰败祸端之怀抱当中没落不堪的国王,设若自己尚且还未曾被(恶趣因的罪业所)赦免的话,此世间依怙处的君主王位有什么值得令自欢喜庆幸的呢?所以说此徒有虚名的世间怙者不能作为令自欢喜的因。由于身处在放逸的大深渊当中,应当集中精力对此王位心生厌离而不是喜不自禁无有满足。如彼,顶礼膜拜凡夫身的上座比丘喻。

<顶礼膜拜凡夫身的上座比丘喻>

譬如,一个无有依怙处的凡夫身上座比丘,特别喜欢受人顶礼膜拜等。如喻所比,是诸高高在上无有依怙处之孤家寡人的君主们也是特别喜欢受万民臣子们的膜拜与敬仰。

即说偈曰:

智者活世间,于此法中出,

复又向他求,无怙法令喜?

【释义】如果国王是世间人真实可依靠的依怙者,那么他应该以智慧教导人们远离一切痛苦及苦因的非理不善行为,行持五戒十善,使人们安居乐业,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可是现在的国王,其智慧福德根本不足以做世人的依怙,他只会以愚痴恶心治理国家,使人们流离失所,过着悲惨的生活。因而国王即生中依靠王位只有积累罪业,王位实际上是他堕落恶趣的苦因,依之全然得不到后世中阴可依怙的善业福德。而且现在的国王大都傲慢愚痴,因此得不到智者的保护,除了极少数信奉佛法的国王能得到一些高僧大德的引导帮助外,其余那些骄傲的国王前,没有人愿意忠言教谏他。而作为凡夫异生,无有可依怙的智者教导,其行为会越来越不如法,陷入恶业之中,至死亦不能自知。

《教王经》中说:

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

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国王在死亡时,王位的一切权势受用眷属对自己毫无帮助,而只有生前所作的恶业,如影随形般跟着他。因此,在智者看来,国王的权位于他人无有真正可作依怙的利益,而对自己今世后世也无有任何帮助,对这种所谓的世间依怙名位,有智慧者谁会生欢喜呢?

譬如说,无有三学功德的上座僧人,受到新学比丘的礼敬供养,此时他不起惭愧,反而心生欢喜,那么他无疑会耗尽自己的福德,也会为圣者所呵责。同样,实无能力作世人依怙者的国王,其王位只会成为堕落恶趣的苦因,若他尚以王位而生欢喜心,无疑是颠倒的行为,也会受到智者正士呵责。

缺乏戒定慧三学功德的凡夫僧,不应过度贪著名闻利养,因为这会成为令自败坏的因,而非是令自增胜的因,当年提婆达多得到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的日日供养时,世尊曾教谏弟子于此等不具功德的受供,莫生染著!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提婆达多有利养起,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日日侍从五百乘车,来诣提婆达多所,日日持五百釜[1]食,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将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提婆达多有如是利养起,乃至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毕,往诣[2]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提婆达多有如是利养起,乃至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

佛告诸比丘:“汝等莫称是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所以者何?彼提婆达多别受利养,今则自坏,他世亦坏。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来年亦坏;提婆达多亦复如是,受其利养,今世则坏,他世亦坏。譬如駏驉[3],受胎必死;提婆达多亦复如是,受诸利养,今世亦坏,他世亦坏。彼愚痴提婆达多随几时受其利养,当得长夜[4]不饶益苦。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设有利养起,莫生染著!”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芭蕉生果死,竹芦实亦然,

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常行非义行,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损减,茎枯根亦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实每一个含识众生之类,都完全是凭着各自先前所累积的善恶业力在感受其相应的苦乐之报。国王实际上也算不上是什么众生的依怙处,因为众生都是随业生死受报之故。如果众生自己没有积累足够的善根福报,纵然有国王的加持也无福消受,要是众生自己有足够的善法资粮,国王也是无力阻挡遮止其感受乐报。诚如下面的公案所述。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有善业,自然力故受好业报,虽有国王党援之力,不如业力所获善报,是故应当修于善业。

我昔尝[5]闻,忧悦伽王于昼睡眠,有二内官,一在头前,一在脚底,持扇捉拂共作论议:“我等今者为王所念,为以何事?”一则自称是我业力,一则自称我因王力,由是之故奉给于王。时彼二人数闻听法并解议论,即说偈言:

                 “如牛厉渡水,导正从亦正,

  人王立正法,从者亦如是。”

时彼二人由竞理故其声转高,一作是言:“我依王活。”第二者言:“我依业力。”王闻是声即便睡悟,而问之言:“何故高声?”王又闻彼二人诤理,虽复明知未断我[6]见,援党己者王心不悦,即便向彼称业力者说偈问言:

                 “依于我国住,自称是业力,

  我今试看汝,为是谁力耶?”

说是偈已往夫人所,语夫人言:“今当遣人来到汝边,汝好庄严如帝释幢[7]夫人。”答言:“当奉王教!”时王以蒲萄[8]浆与彼依王活者,送与夫人。既遣之已作是思惟:“称业力者今应当悔作如是语。”作是念已未久之间,彼业力者著好衣服来至王边。王见之已,甚大生怪,即说偈言:

                 “我为自错误,与彼残浆耶?

为是彼业力,强夺此将去?

或能共亲厚,与彼使将去?

或是夫人瞋,夺此与彼乎?

或能我迷误,而与于彼耶?

  或能彼幻我,使我错乱乎?”

说是偈已问彼人言:“好实语我,汝恃业力我故不遣,汝云何得?”彼人白王:“以业力得。”即以事状具[9]向王说:“此人奉使既出门已,卒尔鼻衂[10],即以此浆与我使送,到夫人边得是衣服。”

王闻是已,即说偈言:

                 “业报如影响,亦如彼庄严,

彼言自业力,此语信不虚。

以听法力故,言说合于理,

彼称业力者,斯言定有验。

我多于己负,彼凭业力胜,

佛说业力强,此语信真实。

佛为善御乘,业力为善哉,

能坏王者力。十方佛世尊,

 亦说随业力。汝今倚[11]业力,

   用自庄严身,割绝[12]于我力。”]

    往昔诸具有智慧的国王就不是那么刚愎自用,任意妄为,他们一般都会依止一些具有智慧的智臣或是善知识来开导自己作出正确的善恶取舍。如月氏国王——栴檀罽尼咤就是其中一位。

《杂宝藏经·月氏国王与三智臣作善亲友缘》云:

[时月氏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咤,与三智人,以为亲友,第一名马鸣菩萨,第二大臣,字摩咤罗,第三良医,字遮罗迦,如[13]此三人,王所亲善,待遇隆厚[14],进止左右。

马鸣菩萨,而白王言:“当用我语者,使王来生之世,常与善俱,永离诸难,长辞恶趣。”

第二大臣,复白王言:“王若用臣密语,不漏泄者,四海之内,都可克获。”

第三良医,复白王言:“大王若能用臣语者,使王一身之中,终不横死,百味随心,调适无患。”

王如其言,未曾微病。于是王用大臣之言,军威所拟,靡[15]不摧伏,四海[16]之内,三方已定,唯有东方,未来归伏,即便严军[17],欲往讨罚[18]。先遣诸胡及诸白象,于先导首[19],王从后引,欲至葱岭[20],越度关崄。先所乘象马,不肯前进,王甚惊怪,而语马言:“我前后乘汝征伐,三方已定,汝今云何不肯进路?”

时大臣白言:“臣先所启,莫泄密语,今王漏泄,命将不远。”

如大臣言,王即自知[21]定死不久。是王前后征伐,杀三亿余人,自知将来罪重必受无疑,心生怖惧,便即忏悔,修檀持戒,造立僧房,供养众僧,四事不乏[22],修诸功德,精勤不惓[23]

时有诸臣,自相谓言:“王广作诸罪杀戮[24]无道,今虽作福,何益往咎?”

时王闻之,将欲解其疑意,即作方便,敕[25]语臣下:“汝当然[26]一大镬[27],七日七夜,使令极沸,莫得断绝。”

王便以一指镮[28]掷于镬中,命向诸[29]臣:“仰卿镬中得此镮[30]来。”

臣白王言:“愿更以余罪,而就于死,此镮[31][32]得。”

王语臣言:“颇有方便可得取不?”

时臣答言:“下止其火,上投冷水,以此方便,不伤人手,可取之耳。”

王答言:“我先作恶,喻彼热镬,今修诸善,惭愧忏悔更不为恶,胡[33]为不灭?三涂[34]可止,人天可得。”

即时解悟,群[35]臣闻已,靡[36]不欢喜,智人之言不可不用。]


[1] 釜:拼音fǔ,古代的一种锅: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2] 诣:拼音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阙。诣前请教。

[3] 駏驉:拼音jù xū,意思是兽名。似骡,可供乘骑。亦作“駏虚”。

[4] 长夜:拼音cháng yè,比喻漫长的黑暗时代。

[5] 尝:拼音cháng,曾经:未尝。何尝。

[6] 断我【大】,我断【元】【明】

[7] 幢:拼音chuáng,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8] 蒲萄:拼音pú táo,1.亦作”葡萄”。2. 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小花。果实也叫“葡萄”,成串,味酸甜,多汁,可生食、制干、酿酒,是一种普通的水果。

[9] 具:拼音jù,古同“俱”,都,完全。

[10] 鼻衄:拼音bí nǜ,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

[11] 倚:拼音yǐ,〈动〉靠着,倚靠。倚赖。倚傍。倚托。倚重。

[12] 割绝:拼音gē jué,断绝;割断。

[13] 如【大】,〔-〕【宋】【元】【明】

[14] 隆厚:拼音lóng hòu,1.优厚﹔深厚。 2.隆重﹐丰厚。 3.高大。

[15] 靡【大】*,莫【宋】*【元】*【明】*

[16] 四海:拼音sì hǎi,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17] 严军:拼音yán jūn,指军队要打仗必须有充分战斗准备。

[18] 罚【大】,伐【元】【明】

[19] 首【大】,道【宋】【元】【明】

[20] 岭【大】,䕘【宋】【元】葱岭:拼音cōnɡ lǐnɡ,新疆省西南帕米尔高原(Pamir Plateau)之一大山系,乃亚细亚大陆诸山脉之主轴,自古称“世界之屋脊”。其南接北印度,东至新疆乌铩国(Usa 或 Osh),西抵阿富汗斯坦之活国(Kunduz),北连天山,而分西域为二。

[21] 知【大】,知之【宋】【元】【明】

[22] 四事不乏:即四事供养。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23] 惓【大】,倦【宋】【元】【明】

[24] 杀戮:拼音shā lù,亦作“杀僇”。杀害,屠杀。

[25] 勅:拼音chì,同“敕”。指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

[26] 然:拼音rán,“ 燃 ”的古字。燃烧。

[27] 镬:拼音huò,指锅子。

[28] 镮【大】*,环【宋】*【元】*【明】*指镮:拼音zhǐ huán,指环:亦作“指镮”。

[29] 诸【大】,语【宋】【元】【明】

[30] 镮【大】*,环【宋】*【元】*【明】*

[31] 镮【大】*,环【宋】*【元】*【明】*

[32] 叵:拼音pǒ,不,不可。

[33] 胡:拼音hú,代词。表示疑问或反诘。怎么,怎样。多用以加强反诘。

[34] 三涂:拼音sān tú,1.同“ 三途 ”。佛教语。2.三途: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35] 群【大】,诸【宋】【元】【明】

[36] 靡【大】*,莫【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