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19

第一百一十九课


    《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

[复次,佛法但以出家受戒岁数[1],处在上座,恭敬礼拜。不以耆年[2]、贵族、诸家、功德、智慧、多闻、禅定、果、断、神通为大。

若是一切智者,应以耆年、贵族、诸家、功德、智慧、多闻、禅定、果、断、神通为大,供养恭敬。若如是者,名为善制。

岁数者,受戒年数,如五岁道人,礼六岁者。

贵族者,世间有四品众生[3]——婆罗门[4]、刹利[5]、韦[6][7]、首陀罗[8]。首陀罗应恭敬韦[9]舍、刹利、婆罗门,韦舍应恭敬刹利、婆罗门,刹利应恭敬婆罗门。

诸家者,工巧家、商估[10]家、居士家、长者家、大臣家、王家等。于诸家中,其小家应恭敬大家;如是于贫贱中出家者,应恭敬富贵中出家者。

功德者,毁戒人应恭敬礼拜持戒者,持戒者不应礼毁戒者;不行十二头陀[11]者,应礼行十二头陀者;不具足行头陀者,应礼具足行头陀者。

智慧者,无智慧人应礼敬有智慧者。

多闻者,少闻人应礼多闻者,不多诵者应礼敬多诵者。

者,须陀洹[12]应礼敬斯陀含[13],如是展转应礼阿罗汉[14]。一切凡夫应礼得果者。

者,少断结使及未断者,应礼多断者。

神通者,若未具神通者,应礼具神通者。

佛若如是次第善说供养恭敬法者,是为上说,而实不尔。

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复次,佛尚不能知现在事。汝若谓我“云何知佛不知现在事”者,今当说之。

有众生结使薄者、无业障者、离八难[15]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而佛不知。佛成道已,初欲说法,生如是疑:“我所得法甚深、玄远[16]、微妙、寂灭、难知难解,唯有智者可以内知;世间众生贪着世事,此中除断一切烦恼、灭爱、厌离,第一难见。若我说法,众生不解,徒自疲苦。”

生如是疑,而实众生有薄结使,无业障者、有离八难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佛不能知如是众生。是故当知不知现在事。

又作是念:“昔我苦行,五比丘[17]供养执侍,应先利益。今在何处?”作是念已,时,有天告:“今在波罗捺[18]鹿野苑[19]中。”

是故当知:佛不知现在事:不知现在事故,则非一切智人。

复次,佛得道已,受请说法,而作是念:“我今说法,谁应先闻?”

即复念言:“郁头蓝弗[20],此人利智,易可开悟。”

尔时,此人先已命终,而佛访求。时,天告言:“昨夜命终。”

佛又思惟回心欲度阿罗逻[21]。天复白言:“是人亡来七日。”

若佛是一切智者,先应知此诸人命终,而实不知。

不知过去事,故则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法应度可度者,不可则置[22]。]

至于世尊成道后想度前师郁头蓝弗及阿罗逻时天人告知此二人皆已相继命终,后方开始发往波罗捺鹿野苑,去摄化五比丘的事迹在《增壹阿含经》当中有所提及。我等就到经中一探究竟。

《增壹阿含经·高幢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初始得佛。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难解、难了、难晓、难知,极微极妙,智所觉知。我今当先与谁说法,使解吾法者是谁?”尔时,世尊便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作此念已,虚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罗勒迦蓝死已七日。”是时,世尊复作念曰:“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终!设当闻吾法者,即得解脱。”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先与谁说法,使得解脱?今郁头蓝弗先应得度,当与说之;闻吾法已,先得解脱。”世尊作是念,虚空中有天语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终。”是时,世尊便作是念:“郁头蓝弗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过!设得闻吾法者,即得解脱。”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谁先闻法而得解脱?”是时,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饶益,我初生时,追随吾后。”是时,世尊复作是念:“今五比丘竟为所在?”即以天眼观五比丘,乃在波罗柰仙人鹿园所止之处。“我今当往先与五比丘说法,闻吾法已,当得解脱。”

尔时,世尊七日之中熟视道树,目未曾眴。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今此坐处,经历生死苦,

执御智慧斧,永断根元栽。

天王来至此,及诸魔怨属,

复以方便降,令著解脱冠。

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

以获一切智,逮无所碍慧。

我坐此树下,见生死之苦,

  已却死元本,老病永无余。”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欲向波罗柰国。

是时,优毗伽梵志遥见世尊光色炳然,翳[23]日月明,见已,白世尊曰:“瞿昙师主,今为所在?为依何人出家学道?恒喜说何法教?为从何来?为欲所至?”

尔时,世尊向彼梵志,而说此偈:

                 “我成阿罗汉,世间最无比,

天及世间人,我今最为上。

我亦无师保,亦复无与等,

独尊无过者,冷而无复温。

 今当转法轮,往诣加尸邦[24]

今以甘露药,开彼盲冥者。

波罗柰国界,加尸国王土,

五比丘住处,欲说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及得漏尽通,

  以除恶法元,是故最为胜。”

时,彼梵志叹吒[25],俨头叉手,弹指含笑,引道而去。时,世尊往诣波罗柰。

是时,五比丘遥见世尊来;见已,各共论议:“此是沙门瞿昙从远而来,情性错乱,心不专精。我等勿复共语,亦莫起迎,亦莫请坐。”

尔时,五人便说此偈:

                 “此人不应敬,亦莫共亲视,

  勿复称善来,亦莫请使坐。”

尔时,五人说此偈已,皆共默然。尔时,世尊至五比丘所,渐渐欲至。时,五比丘渐起来迎,或与敷座者,或与取水者。尔时,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痴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尔时,五比丘称世尊为卿。

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无上至真、等正觉。所以然者?我今已成无上至真、等正觉,已获甘露善。自专念听吾法语。”

尔时,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昙!本苦行时,尚不能得上人之法,况复今日意情错乱,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闻吾妄语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昙!”

世尊告曰:“如来、等正觉已得甘露,汝等悉共专心,听吾说法。”是时,世尊便复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当知: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云何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著,是谓苦集谛。

彼云何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谓名为四谛之法。

然复,五比丘!此四谛之法,苦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苦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谛。苦集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苦集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集谛。苦尽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慧生、光生。复次,苦尽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尽谛。苦出要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苦出要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出要谛。

五比丘当知:此四谛者,三转十二行[26],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我分别此四谛三转十二行,如实知之,是故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尔时,说此法时,阿若拘邻[27]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告拘邻曰:“汝今已逮法、得法?”

拘邻报曰:“如是,世尊,已得法、逮法。”

是时,地神闻此语已,作是唱:“今如来在波罗柰国转法轮。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阿若拘邻已得甘露之法。”

是时,四天王从地神闻唱令声,复传告曰:“阿若拘邻以得甘露之法。”

是时,三十三天复从四天王闻,艳天从三十三天闻,乃至兜术天展转闻声,乃至梵天亦复闻声:“如来在波罗柰转法轮,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尔时,便名为阿若拘邻。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诲,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诲,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取食之。”尔时教诲,此时成无生涅槃法,亦成无生、无病、无老、无死。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

[复次,佛处处有疑语,如巴莲弗城[28],是事当以三因缘坏;若水、若火、若内人与外人谋[29]

若佛是一切智人者,则不应有疑惑语,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佛说长阿含经·游行经》云:

[尔时,世尊于罗阅祇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30],吾欲诣竹园[31]。”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32],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竹园随宜住已,告阿难曰:“汝等皆严,当诣巴陵弗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树下坐。

时,诸清信士闻佛与诸大众远来至此巴陵树下,即共出城,遥见世尊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善调第一。譬犹大龙,以水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欢喜,渐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诸清信士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欲归依佛、法、圣众,惟愿世尊哀愍,听许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奉戒不忘。明欲设供,惟愿世尊与诸大众垂愍屈顾!”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清信士见佛默然,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归。寻为如来起大堂舍,平治处所,扫洒烧香,严敷宝座。供设既办,往白世尊:“所设已具,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著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清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绕佛三匝,礼足而归。

尔时,世尊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天眼清彻,见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时,世尊即还讲堂,就座而坐,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谁造此巴陵弗城?”

阿难白佛:“此是禹舍[33]大臣所造,以防御跋祇[34]。”

佛告阿难:“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以天眼见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下诸神亦封宅地。阿难!当知诸大天神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乐炽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随所止。阿难!此处贤人所居,商贾所集,国法真实,无有欺罔。此城最胜,诸方所推,不可破坏。此城久后若欲坏时,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与外人谋,乃坏此城。”

时,巴陵弗诸清信士通夜供办,时到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

时,清信士即便施设,手自斟酌,食讫行水,别取小床敷在佛前坐。

尔时,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处贤智所居,多持戒者,净修梵行,善神欢喜。”即为咒愿:“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愍心,诸天所称,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尔时,世尊为说法已,即从座起,大众围绕,侍送而还。大臣禹舍从佛后行,时作是念:‘今沙门瞿昙出此城门,即名此门为瞿昙门。’又观如来所渡河处,即名此处为瞿昙河。尔时,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边,时水岸上人民众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35]而渡河者。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36]

 大乘道之舆[37],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


[1] 岁数=数岁【宋】【元】【明】【宫】

[2] 耆年:拼音qí nián,1.老年人。 2.指高年。

[3] 《增壹阿含经·七日品》云:

初有刹利种,次有婆罗门,

第三名毗舍,次复首陀姓。

有此四种姓,渐渐而相生,

皆是天身来,而同为一色。

[4] 婆罗门:欲想调伏诸根,并且为了修行苦行而远离闹市的喧嚣尘世者相传被称作是净行——婆罗门种姓。

[5] 刹利:即刹帝利种姓。为了保护好大众(的田地)而推举出一位品行端正良好的人来作守卫,承诺要作好守护工作的人,相传就被称作是王族——刹帝利种姓。

[6] 韦=毘【宋】【元】【明】【宫】

[7] 韦舍:即毗舍种姓。如王教敕奉旨办事者被称作是商贾——毗舍种姓。

[8] 首陀罗:开垦播种等从事是诸低俗事业的人即被称作是杂役——首陀罗种姓。

[9] 韦=毘【宋】【元】【明】【宫】

[10] 估=贾【宋】【元】【明】【宫】

[11] 十二头陀:《十住毘婆沙论·助尸罗果品》云:[十二头陀者,所谓受阿练若法(1),受乞食法(2),粪扫衣(3),一坐(4),常坐(5),食后不受非时饮食(6),但有三衣(7),毛毳衣(8),随敷坐(9),树下住(10),空地住(11),死人间住(12)。]

[12] 须陀洹:拼音xū tuó huán,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3] 斯陀含:拼音sī tuó hán,一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二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前六品修所断烦恼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修所断烦恼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

[14] 阿罗汉:拼音ā luó hàn,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15] 八难:《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邪见生鬼畜,泥黎法不闻,

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瘂性,

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

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

[16] 玄远:拼音xuán yuǎn,幽深眇远。

[17] 五比丘:阿若·憍陈如(火器)、跋提(小贤)、摩诃男(大名)、跋波(播种)、阿说示(马胜)。

[18] 波罗捺:(地名)Vāraṇasi,又作波罗捺,波罗奈斯,婆罗痆斯,婆罗捺写。国名。译作江绕,因在恒河之流域故也。鹿野园在此中今为Benares。

[19] 鹿野苑:地名即 Sarnath,现今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aranasi)以北约10公里处,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古时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堕于此,故名仙人堕处。为诸鹿之住处,故名鹿林。梵达多王以此林施鹿,故名施鹿林。

[20] 郁头蓝弗:乃住于王舍城附近阿兰若林中,说非想非非想定之外道仙人。又称优陀罗罗摩子、郁头蓝子、郁头蓝弗、郁陀罗伽。意译作雄杰、猛喜、极喜。释尊出家后,先访阿罗逻迦蓝,次就此仙人求法。

《一切经音义》云:“郁头蓝弗:此云獭戏子,坐得非想定获五神通,飞入王宫,遂失通定,途步归山”

[21] 阿罗逻:为释尊初出王宫时,最先问道之外道仙人,系印度毘舍离城人(一说王舍城附近之人)。又作阿囉拏迦罗摩、阿罗逻迦蓝、阿蓝迦蓝、阿罗逻、阿蓝、罗迦蓝、迦罗摩、迦兰、伽蓝、阿兰。意译作自诞、懈怠之意。与郁陀罗摩子并称于世。为数论派学者,于当时六师外道中颇负盛名。欲断除生死之根本而出家持戒,行谦卑忍辱,于空闲处修禅定。惟释尊不能满意其说,居止数月,即往访郁陀罗摩子。释尊成道转法轮时,欲先教化此仙人,然此仙人已逝世。

[22] 置:拼音zhì,〈动〉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23] 翳:拼音yì,〈动〉 遮蔽,掩盖。

[24] 加尸邦:即迦尸国。为梵文Kāśī的音译。中印度古国名,乃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本为西域之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称之。又作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位于憍萨罗国之北。其都城婆罗痆斯。即今之瓦拉那西市(Varanasi),系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圣地。在大唐西域记中,称此国为婆罗痆斯国。传迦叶佛之世,为汲毗王所治。佛陀时代属于憍萨罗国之统治下。此国正值佛陀往返于憍萨罗国与摩揭陀国之途,以佛陀化度五比丘之鹿野苑为著名。

[25] 叹咤:拼音tàn zhà,意思是叹息感慨。

[26] 三转十二行:《杂阿含经》卷十五云:[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已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7] 阿若拘邻:梵语Ajñāta Kauṇḍinya,又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佛教鹿野园的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28] 巴莲弗城:即华氏城。梵名Pāṭaliputra,巴利名Pāṭali-putta。又作波咤厘子、波咤罗、波罗利子、波罗利弗多罗、波咤唎补怛罗、巴罗利弗、巴隣、巴连弗。为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都城,位于恒河左岸,即今之巴特纳市(Patna)。波咤厘子,原为树名,因该城种此树多,故以之为城名。本城系摩揭陀国阿阇世王治世时,为防跋耆族人之侵袭所建。

  据《大唐西域记》所载,龙树、提婆、马鸣等诸论师,亦曾于此地降伏外道。至七世纪,玄奘至该城参访时,城已荒废。据传故城之北有佛足石、过去四佛之座、大石室,城南有小石山、五窣堵波,城东南有阿摩落伽大窣堵波,城西北有揵稚窣堵波、鬼辩婆罗门所居处等故基,而于西元750年,恒河泛滥时,古都之大部分皆流失。

[29] 谋:拼音móu,〈名〉 策略,计谋。

[30] 严:拼音yán,〈动〉整饬;整备[set to order]。如:严塞(整备要塞);严驾(整备车马)

[31] 竹园:即竹林精舍。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精舍”名稱之源。

[32] 摩竭:拼音mó jié,古代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的省称。在今比哈尔邦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33] 禹舍:是古印度阿阇世王的宰相,巴陵弗城的建造者。

[34] 跋祇:又译弗栗恃、跋阇国。 古印度列国时代(公元前6—4世纪)十六国之一,位于恒河中下游北部,西邻憍萨罗,南与摩揭陀以恒河为界,为十六国中较为典型的共和国。

[35] 桴:拼音fú,小竹筏或小木筏。

[36] 河津:拼音hé jīn,津,渡口。河津指河边的渡口。

[37] 舆:拼音yú,〈名〉车辆,尤指马车。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