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2

第十二课


二、破未见何时决定死故不需怖畏:

问曰:虽然能现见死亡,纵然若此,也不能限定死时,是故不必专精怖惧死亡。因为,不能预知几时春秋岁末方才遭逢丧亡,是故专精一意敬畏死亡何为?

答曰:是语不然,颂云: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 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If because the time is uncertain You think you are eternal, One day the Lord of Death Will do you injury.

【词汇释难】

由时无定:由于遭逢死亡的时间不确定。

思:思慕;思念;想念。

我常者:吾我诚如《诗经·小雅·天保》所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释文】由于不能如实确定,我当何时死亡,便计执我是常恒者,正因为死时不定的缘故使得令人毛骨悚然的情状,于此无惧实乃愚痴至极。今朝亦或明日的一时,死主必将与汝狭道相逢而伤害汝,尔时,你一定能亲尝其害。是故应当捐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梦,而谨小慎微地修习念死无常。

【释义】以死亡之时不可决定而计执自己为常,可以高枕无忧不惧死亡者,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正因死时不可决定,每个人或许当下就会告别人世,或许明日、后日即命归黄泉。

《因缘品》云:

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

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

    以此更应时刻警惕。如果明日复明日,将对治死苦之修习耽搁下去,死亡最终也不会放过你,到那时必定会取走你的性命,这是凡夫众生谁也免不了的结局。

譬如说,有一瓦格罗刹,其控制地区内的人必会为它所食,无有幸免者;同样,身处三界之中,绝无可免死神残杀者,有理智的人,当断绝自己现在不会死的愚痴常执。虽然我们无法以眼等决定了知自己何时会死,别人何时会死,然而最终都会死而且死时无定,对此完全可以决定了知。因此,当恒念死亡,以策励自己彻底放下可以存活不死的常执,而勤修出离三界之圣道。

月称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引喻曰:

[譬如,为了巴格罗刹所食噉,众生依次去受死一般,一切有情也逐次被死主罗刹无遗杀害。]

《经律异相·横兴费调为奸臣所杀[1]鬼复为王一[2]》云:

[昔瓶沙王[3],有一大臣,犯事徙[4]南山中,去国千里,由来无人,不熟五谷。大臣到中,泉水通流,五谷大熟。四方诸国,有饥寒者,来至此中,数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来者给与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诸长者[5]宿年,共议国之无君,由身之无首,相将[6]至大臣所,举大臣为王。

大臣答长老曰:“若以我为王者,当如诸国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将士,上下朝贡[7]发女开宫,租[8]税谷帛[9]当如民法。”

诸国老曰:“唯然奉命!一随王法。”

即立为王,处置[10]群臣,文武上下,发调人民,筑城作舍,宫殿楼观[11]。民被苦毒[12],不复能堪,皆发想念欲谋图[13]于王。诸奸臣辈,将[14]王出猎[15],去城三四十里,于旷野泽中索王欲杀。

王问左右:“何缘杀我?”

并曰:“民慕丰乐,奉王以礼。民困思乱,破家图国[16]。”

王告之言:“卿等自为,非我本造;抂[17]杀我者,神祇知之。听[18]我发一愿死不有恨!”

即时愿曰:“我本开荒,出土养民,来者皆活[19],富乐无极。自举我为王,依案[20]诸国,自共作此,今反杀我,我实无恶于此人民,若我死者,愿作罗刹,还入故[21]身中当报此怨。”于是绞杀[22],弃尸而去。三日之后,王神还身中,自名阿罗波。即起入宫,杀[23]新王并后宫婇[24]女左右奸臣,欲尽杀人[25]。国中三老,草索自缚,来向罗刹自首:“此是奸臣所为,非是细民所可能知,乞匃[26]原恕愿还治国。”

曰:“我是罗刹,与人从事,食饮当得人肉,罗刹急性忿不思难[27]。”

三老曰:“国是王许,故当如前,食饮所须,当相差次。”

国老共出,宣令人民:“从此为次,家出一小儿,生用作食。”

食罗刹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户为佛弟子,居门精进,持佛五戒[28]。贤者大小,懊恼啼哭,遥向崛山[29]为佛作礼,悔过自责[30]。佛以道眼,见其辛苦,便自说言:“因是小儿,当度无数人。”便独飞往至罗刹门,现变光相,照其宫内。罗刹见光,疑是异人,即出见佛,便起毒心,欲前唅[31]佛,光刺[32]其目。担山吐火,皆化为尘,至久疲顿,然后降化。请佛入坐,头面作礼。佛为说法[33],一心听法,即受五戒,为优婆塞[34]。里[35][36]催食,夺儿将还,室家[37][38]哭,随道而来,观者无数,为之悲哀。吏[39]抱儿擎[40]食著罗刹前,罗刹以手擎儿,长跪白佛:“国人相次,以儿[41]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复得食人[42],请以小儿持布施佛,为佛给使[43]。”佛为受之,说法咒愿[44],罗刹欢喜得须陀洹道。佛以小儿著钵中,擎出宫门,还其父母,而告之曰:“快养小儿,勿复愁忧!”众人见佛,莫不惊[45]怪。是何神?此儿何福而独救之罗刹所食夺还父母?

佛即说偈言:

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46]

戒慎除苦畏,福报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不犯有戒人。

见佛光像,皆为佛弟子,闻偈欢喜,皆得道迹[47]。]

《法句譬喻经·道利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国王瓶沙[48]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49]著南山中,去国千里外[50]。由来无人不熟五谷,大臣到中,泉水流溢[51]五谷[52]大熟,四方诸国有饥寒者,皆[53]来至此山中,数年之中[54]便有三四千家,来者给与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诸长宿年共议:“国之无君犹身之[55]无首[56]。”

相将至大臣所,举大臣为国王。大臣答长老曰:“若以我为王者[57],当如诸国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将士,上下朝直[58]发女阗[59]宫,租税谷帛当如民法。”

诸国老曰:“唯然奉命一[60]随王法。”即立为王,处置群臣文武上下,发调人民筑城作舍[61],宫殿楼观[62],民被苦毒不复堪谐[63],皆发想念欲谋图王。诸奸臣辈将王出猎,去城三四[64]十里,于旷野泽[65]中,牵王欲杀。

王问左右:“何缘杀我?”

答曰[66]:“民慕丰乐奉王以礼,民困思乱破家图国。”

王告之言:“卿[67]等自为非我本造,枉杀我者神祇[68]知之。听我发[69]一愿,死不有恨。”即愿曰:“我本开荒出谷[70]养民,来者皆活,富乐无极,自共举我立为国王,依案诸国自共作此,今反杀我。我实无恶于此人民,若我死者,愿作罗刹,还入故身中,当报此怨。”于是绞杀弃尸[71]而去。三日之后,王神即作罗刹还入故身中[72],自名阿罗婆[73],即起入宫[74][75]杀新王,并及[76]后宫婇[77]女左右奸臣,即皆杀之。罗刹瞋恚出宫,尽欲杀人。国中三老草索自缚,来向罗刹自首:“此是奸臣所为,非是细民[78]所可能知,乞匃原[79]恕愿还治国[80]。”

[81]:“我是罗刹,何[82]与人等[83]共从事[84][85]?食饮当[86]得人肉,罗刹急性忿不思难[87]。”

三老曰:“国是王许,故当如前,食饮[88]所须当[89]相差次。”国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筹[90],以此为次家出一小儿,生用作食食[91]罗刹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户,为佛弟子,居门精进五戒不犯,随民探筹[92],得第一筹[93]。有一小儿,当先食[94][95][96]。贤者大小懊恼啼哭,遥向崛[97]山,为佛作礼悔过自责,佛以道眼见其辛苦,便自说言:“因是小儿当度无数人。”便独飞往至罗刹门,现变光相照其宫内。罗刹见光疑是异人,即出见佛,便起毒心欲前噏[98]佛,光刺其目,担山吐火皆化为尘,至久疲顿然后降化,请佛入坐头面作礼。佛为说经,一心听法,即受五戒为优[99]婆塞。里[100]吏催食夺儿将来,室[101]家嘷[102]哭随道而来,观者无数为之悲哀。吏抱儿擏[103]食著罗刹前,罗刹即持此小儿擎食至佛前[104],长跪白佛言:“国人[105]相差次以小儿为[106]食,我今受佛五[107]戒,不复得食此小儿[108],请以小儿布施佛,为佛作[109]给使。”

[110]为受之,即说[111]咒愿,罗刹欢喜得须陀洹[112]道。佛以小儿著钵中,擏出宫门,还其父母而告之曰:“快养小儿勿复愁忧。”众人见佛莫不惊愕,怪是何神?此儿何福而独救之?罗刹所食夺还父母。于是世尊在于大众中央[113]而说偈言:

                                           “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苦[114]畏,福德[115]三界尊,

         鬼龙邪[116]毒害,不犯有[117]戒人。”

佛说偈已,无央数人见佛光像[118],乃知至尊三界无比,便皆归化为佛弟子,闻偈欢欣[119]皆得道迹。]

这两则分别出自《经律异相·横兴费调为奸臣所杀鬼复为王第一》与《法句譬喻经·道利品》中的公案,实则同义,但措辞有些微之别故而俱录,以备众贤择优。


[1] 杀【大】,害【宋】【元】【明】【宫】

[2] 一【大】,第一【明】

[3] 瓶沙王:摩揭陀历史上的第一个著名的国王,名频毗沙罗,约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在位期间建都王舍城,与居萨罗等国建立友好关系,稳定了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局面,集中全力征服了东方重要领国鸯伽,从而加强了摩揭陀的经济实力。他对内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控制,实行严刑峻法,同时支持佛教的传播,晚年被其子阿阇世杀害。阿阇世在位期间摩揭陀成为恒河流域的霸主。

[4] 徙:拼音xǐ,古代称流放的刑罚:徙边(流放有罪的人到边远地区)。

[5] 者【大】,老【宋】【元】【明】,〔-〕【宫】

[6] 相将:拼音xiāng jiāng,同在一起。

[7] 贡【大】,直【宋】【元】【明】【宫】

[8] 租【大】,粗【宋】

[9] 谷帛:拼音gǔ bó,谷物与布帛。亦泛指衣食一类生活资料。

[10] 处置:拼音chǔ zhì,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

[11] 楼观:拼音lóu guān,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12] 苦毒:拼音kǔ dú,1.痛苦;苦难。 2.痛恨。

[13] 谋图:拼音móu tú,阴谋算计。

[14] 将:拼音jiāng,〈动〉带领。

[15] 出猎:拼音chū liè,出外打猎。

[16] 图国:拼音tú guó,为国谋利。

[17] 抂【大】,枉【宋】【元】【明】【宮】

[18] 听:拼音tīng,〈动〉听许。

[19] 活【大】,〔-〕【宋】【元】【明】【宫】

[20] 案:拼音àn,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

[21] 故:拼音gù,〈形〉 原来。旧时的。

[22] 绞杀:拼音jiǎo shā,用绳子缠在人的脖子上使人致死。

[23] 杀【大】,哈杀【宋】【元】【明】【宫】

[24] 婇【大】,采【宋】【元】【宫】

[25] 人【大】,之【宋】【元】【明】【宫】

[26] 匃【大】,垂【宋】【元】【明】【宫】

[27] 忿不思难:拼音fèn bú sī nán,因愤怒而不考虑后果。

[28] 五戒:拼音wǔ jiè,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在家居士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29] 崛山:拼音jué shān,即指耆阇崛山,梵语的译音,又译为灵鹫山、灵鸟山、灵鸟顶山。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释迦牟尼说法之地。

[30] 悔过自责:拼音huǐ guò zì zè,后悔自己所犯的过失,并且感到自责、惭愧。

[31] 唅【大】,哈【宋】【元】【明】【宫】唅:拼音hán,古同“含”。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

[32] 刺【大】,剌【宋】【元】

[33] 法【大】,经【宋】【元】【明】【宫】

[34] 优婆塞:拼音yōu pó sāi,梵语。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即居士。

[35] 里【大】,臣【宋】【元】【明】【宫】

[36] 里吏:拼音lǐ lì,意思是里长。

[37] 室家:拼音shì jiā,夫妇。

[38] 㘁【大】,号【宋】【元】【明】【宫】㘁:拼音yì,叫,啸。

[39] 吏:拼音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40] 擎:拼音qíng,〈动〉向上托;举:擎受。擎天柱(喻担负重任的人)。众擎易举。

[41] 儿【大】,小儿【宋】【元】【明】【宫】

[42] 人【大】,今【宋】【元】【明】【宫】

[43] 给使:拼音gěi shǐ,1.服事;供人役使。 2.供役使之人。

[44] 咒愿:拼音zhòu yuàn,佛教语。指唱诵愿文,为施主作种种赞叹。

[45] 惊【大】,惊愕【宋】【元】【明】【宫】

[46] 三恶道:拼音sān è dào,佛教宇宙观中的三种极苦的生存状态: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合称。

[47] 道迹:拼音dào jì,意指道果。

[48] 王瓶沙【大】,瓶沙王【宋】【元】【明】,王洴沙【圣】

[49] 徙:拼音xǐ,古代称流放的刑罚:徙边(流放有罪的人到边远地区)。

[50] 外【大】,又【宋】【元】【明】

[51] 流溢:拼音liú yì,充满而流出来;漫溢:泉水流溢ㄧ园中百花竞艳,芳香流溢。

[52] 五谷:拼音wǔ gǔ,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53] 皆【大】,俱【宋】【元】【明】,亡【圣】

[54] 中【大】,间【宋】【元】【明】

[55] 之【大】,〔-〕【圣】

[56] 首【大】,〔-〕【圣】

[57] 者【大】,〔-〕【圣】

[58] 朝直:拼音cháo zhí,值宿于朝廷。

[59] 阗【大】,填【元】【明】【圣】阗:拼音tián,充满:宾客阗门。精气阗溢。

[60] 一【大】,当【宋】【元】【明】

[61] 舍【大】,〔-〕【圣】

[62] 楼观【大】,观楼【宋】【元】【明】

[63] 谐:拼音xié,和,配合得当:和谐。谐调(tiáo )。谐音。

[64] 三四【大】,二【圣】

[65] 野泽:拼音yě zé, 是指山野草泽。

[66] 答曰【大】,昔日【宋】【元】【明】【圣】

[67] 卿:拼音qīng,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68] 神祇:拼音shén qí,天神与地祇。泛指神明。

[69] 发【大】,〔-〕【圣】

[70] 谷【大】,士【圣】

[71] 屍【大】,尸【圣】

[72] 中【大】,〔-〕【圣】

[73] 婆【大】,披【圣】

[74] 宫【大】,殿【圣】

[75] 绞【大】,嗡【宋】【元】【明】

[76] 及【大】,〔-〕【宋】【元】【明】

[77] 婇【大】*,彩【圣】*

[78] 细民【大】,凡细【圣】

[79] 原【大】,元【圣】

[80] 治国:拼音zhì guó,治理国事。

[81] 曰【大】,王曰【宋】【元】【明】【圣】

[82] 何【大】,那与【宋】【元】【明】,非【圣】

[83] 等【大】,〔-〕【宋】【元】【明】

[84] 从事:拼音cóng shì,办事、处理事务。

[85] 也【大】*,〔-〕【圣】*

[86] 当【大】,欲【圣】

[87] 忿不思难:拼音fèn bú sī nán,因愤怒而不考虑后果。

[88] 饮【大】,〔-〕【圣】

[89] 当【大】,者当【圣】

[90] 探筹【大】*,掬策【圣】*探筹:拼音tàn chóu,制作多枚筹箸,各做出不同记号,使人抓取,再由筹箸上的记号,得知所求的事物。

[91] 食【大】,饲【圣】

[92] 探筹【大】*,掬策【圣】*

[93] 筹【大】,策【圣】

[94] 食【大】,饲【元】【明】

[95] 鬼【大】,儿【元】

[96] 王【大】,〔-〕【圣】

[97] 崛【大】,崛闇【宋】【元】【明】

[98] 噏【大】,吸【圣】噏:拼音xī,同“吸”。

[99] 优【大】,忧【圣】

[100] 里【大】,使【宋】【元】【明】【圣】

[101] 室【大】,举【宋】【元】【明】

[102] 嘷【大】,㘁【宋】,啼【元】【明】【圣】

[103] 擏:拼音qíng,古同“擎”,举。

[104] (罗刹…前)十二字【大】,以手擎儿【圣】

[105] 言国人【大】,国【圣】

[106] 为【大】,〔-〕【圣】

[107] 受佛五【大】,以持【圣】

[108] 得食此小儿【大】,食人【圣】

[109] 作【大】,〔-〕【圣】

[110] 佛【大】,〔-〕【圣】

[111] 即说【大】,说法【宋】【元】【明】

[112] 须陀洹:拼音xū tuó huán,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13] 央【大】,〔-〕【圣】

[114] 苦【大】,恐【圣】

[115] 德【大】,报【宋】【元】【明】

[116] 邪【大】,蛇【宋】【元】【明】

[117] 有【大】,持【元】【明】【圣】

[118] 像【大】,象【圣】

[119] 欣【大】,喜【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