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22

第一百二十二课


《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

[若言“受调达出家[1]”事,

我今当答:谓“受调达出家,则非一切智人”者,是语[2]不然!调达出家非佛所度[3]

问曰:若余人度者,佛何以听[4]

答曰:善恶各有时,不必出家便恶。调达出家之后,有持戒诸功德,是故出家无过。

复次,调达于十二年清净持戒,诵六万法藏[5];此果报者,当来不空,必有利益[6]

汝说“调达机关[7]激石[8]”者,

我今当说:诸佛成就无杀法故,一切世间无能夺命者。

问曰:若成就不杀法者,何故迸石而来?

答曰:佛于先世,种坏身业,定报应受;示众生业报不可舍,故现受,是故自来[9]

汝言“旃遮女,佛不先说[10]”者,

我今当答:以旃遮女故讥佛者,不能坏一切智人因缘。若佛先说“旃遮女当来谤我”者,旃遮女则不来。

复次,佛先世谤人罪业因缘[11],今必应受。

汝说“佛何以不遮[12]孙陀利入祇洹[13]”事,

我今当答:此事不能坏一切智人因缘:

佛无有力令一切众生尽作乐人。

又诸佛离一切诤讼,不自高[14]身、不着持戒;是故不遮。

复次,佛先世业熟故,必应受七日谤[15]

又众生见佛闻谤不忧、雪[16]明不喜故,发无上道心,作是愿言:“我等亦当得如是清净心!”是故无咎。

汝先说“佛入婆罗门聚落,空钵而出,非一切智人[17]”者,

今当答:佛不以饮[18]食先观人心,入聚落已,魔转其意。

问曰:是事佛应先知“我入聚落,魔当转人心”。

答曰:佛亦先知此事,为大利益众生,诸佛非但以受人食故以为利益,度脱众生。有以清净心迎逆[19]、敬礼、和颜瞻视——此皆大利,何必饮食!以种种门利益众生,非空入聚落。

汝说“佛逆趣[20]醉象[21]”者,

今当答:佛虽知此事,以因缘故往;以此醉象必应得度,又能障其害佛罪业。

复次,此象身如黑山,众人见此低头礼佛,皆起恭敬;以是因缘故,佛故[22]往趣[23]

复次,佛趣此象,无有过失。若有恶事,可作此难。

汝难“至随兰若[24]”者,为受先世业果报故[25]

汝说“畜须洹叉多罗为弟子[26]”者,

今当说:佛身、口、意、命,不须守护[27],无所畏故,听为弟子。

复次,是人常近佛故,得见种种大神力,见诸天、龙、夜叉、乾闼婆[28]、阿修罗等诸王来供养佛,请问种种甚深要法,心得清净;心清净故,得利益因缘,是故虽恶,听为弟子。

问曰:此人于佛多生恶心,是故不应听为弟子。

答曰:若不听为弟子,亦有恶心,是故听为弟子,无咎[29]

汝说“先未作罪时,何以不制戒[30]”,

今当答:佛先结戒,说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说是至涅槃道故,已说一切诸戒。

复次,佛说三学——善学戒、善学心、善学慧,当知已说一切诸戒。

复次,佛告诸比丘“一切恶决定不应作”,是不名“先结戒”耶?

复次,佛说十善道:离杀、盗、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贪嫉、嗔恚、邪见,不名“先结戒”耶?

佛先十二年中,说一偈为布萨法:所谓:“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当行,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31]。”是故当知先已结戒。

复次,佛说:“诸小恶因缘皆应当离。”

如说:

                                          “离身诸恶行,亦离口诸恶,

    离意诸恶行,余恶悉远离。”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

复次,佛先已说:“诸守护法。”

如说:

                                           “护身为善哉,能护口亦善,

护意为善哉,护一切亦善;

       比丘护一切,得远离诸恶[32]。”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

复次,佛先说善相。

如说:

                                           “手足勿妄犯,节言慎所行,

      当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

复次,说沙门法故,当知先已结戒。

沙门有四法:一、于嗔不报,二、于骂默然,三、杖捶能受,四、害者忍之。

复次,佛说四念处: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是涅槃道住处故,当知先已[33]结戒。

若微小恶尚不听,何况身、口恶业!如是等因缘,当知先已结戒。

如王者立制[34]:“不应作恶!”后有犯者,随事轻重,作如是罪,如是治之。”

佛亦如是:先总说戒,后有犯者,说其罪相;如有作恶者,教令忏悔;作如是罪,应如是忏——不见摈[35]、灭摈[36]、不共住[37]等;成如是事故,后乃结戒。]


[1]《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若尽知未来世事,应当豫知调达出家已破僧;若知者,不应听出家。]

[2] 语=谓【宋】【元】【明】【宫】

[3]《增壹阿含经·牧牛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提婆达兜王子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提婆达兜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道次得作沙门。”

  佛告提婆达兜:“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为沙门,实为不易。”

  是时,提婆达兜复再三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

  佛复告曰:“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门行。”

  尔时,提婆达兜便生此念:“此沙门怀嫉妒心。我今宜自剃头,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门为?”是时,提婆达兜即自退归,自剃须发,著袈裟,自称言:“我是释种子。”

  尔时,有一比丘名修罗陀,头陀行乞食,著补衲衣,五通清彻。是时,提婆达兜往至彼比丘所,头面礼足,前言:“惟愿尊者当与我说教,使长夜而获安隐!”

  是时,修罗陀比丘即与说威仪礼节,思惟此法,舍此就彼。是时,提婆达兜如彼比丘教而不漏失。

  是时,提婆达兜比丘言:“惟愿尊者当与我说神足道,我能堪任修行此道!”

  尔时,比丘复与说神足之道:“汝今当学心意轻重;已知心意轻重,复当分别四大:地、水、火、风之轻重;已得知四大轻重,便当修行自在三昧;已行自在三昧,复当修勇猛三昧;已行勇猛三昧,复当修行心意三昧;已行心意三昧,复当行自戒三昧;已修行自戒三昧,如是不久便当成神足道。”

  尔时,提婆达兜受师教已,自知心意轻重,复知四大轻重,尽修诸三昧,无所漏失,尔时不久便成神足之道,如是无数方便作变无量。尔时,提婆达兜名声流布四远。]

[4] 听:拼音tīng,〈动〉接受,听信,接纳。

[5]《出曜经·利养品》云:[昔佛在罗阅城竹园加兰陀所。尔时有比丘名曰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十二头陀初不缺减,起不净观了出入息,世间第一法乃至顶法一一分别,所诵佛经六万,象载不胜。]

[6]《增壹阿含经·牧牛品》云:

  [佛告阿难:“于是,提婆达兜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人,最后受身,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达兜由其恶报,致地狱罪;为造何德,六十劫经历生死,不受苦恼,后复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佛告阿难:“弹指之顷发善意,其福难喻,何况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计彼提婆达兜昔所怨仇,起杀害心向于如来;复由曩昔缘报故,有喜悦心向于如来,由此因缘报故,六十劫中不坠堕三恶趣。复由提婆达兜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7] 机关:拼音jī guān,设有机件而能制动的器械。

[8]《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不知木机激石。佛若豫知者,则不应于中经行。]

[9]《佛说兴起行经·佛说地婆达兜掷石缘经》云:[佛语舍利弗:“我尔时贪财、害弟,以是罪故,无数千岁,在地狱中烧煮、为铁山所塠。尔时残缘,今虽得阿惟三佛,故不能免此宿对。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地婆达兜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以掷佛头。耆阇崛山神,名金埤罗,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拇指,即破血出。”]

[10]《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不知旃遮婆罗门女以淫欲谤。若佛先知,应告诸比丘,未来当有是事。]

[11]《佛说兴起行经·佛说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经》云:[佛语舍利弗:“我尔时无故诽谤无胜罗汉,以是罪故,无数千岁,在地狱中,受诸苦痛。今虽得佛,为六师等、诸比丘众、漏尽、未尽、及诸王、臣民、清信士女说法时,以余殃故,多舌童女,带杅起腹,来至我前曰:‘沙门何以不自说家事,乃说他事为?汝今日独自乐,不知我苦耶。何以故?汝先共我通,使我有娠,今当临月事,须酥油养于小儿,尽当给我。’”]

[12] 遮:拼音zhē,〈动〉挡:遮蔽。遮挡。遮拦。遮阳。

[13]《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有梵志嫉佛故,于余处杀梵志女——孙陀罗,于祇洹堑中埋。佛不知是事,若知是者,应于诸梵志所救此女命。至调达所推石下,不说婆罗门女、梵志女事,以不知故。当知佛不尽知未来世,是故非一切智人。]

[14] 高:拼音gāo,骄傲,高傲。

[15]《佛说兴起行经·佛说孙陀利宿缘经》云:[佛语舍利弗:“汝乃知尔时净眼者不?则我身是。舍利弗!汝复知鹿相者不?则今孙陀利是。舍利弗!汝知尔时梵达王不?则今执杖释种是。舍利弗!我尔时杀鹿相、抂困辟支佛,以是罪故,无数千岁,在泥犁中煮,及上剑树;无数千岁,在畜生中;无数千岁,在饿鬼中。尔时余殃,今虽作佛,故获此孙陀利谤。”]

[16] 雪=宣【明】雪:拼音xuě,〈动〉洗刷,昭雪。

[17]《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空钵而出,不能豫知魔时转诸人心,乃至不得一食。佛若知者,则不应入婆罗门聚落。是故知“佛不尽知未来事。”]

[18] 饮=饭【宋】【元】【明】【宫】

[19] 迎逆:拼音yíng nì,犹迎接。

[20] 趣:拼音qù,〈动〉赴,前往。

[21]《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阿阇世王欲害佛故,放守财醉象。佛不知故,入王舍城乞食,若豫知者,则不应入城,是故不知未来事;不知未来事故,则非一切智人。]

[22] (佛故)-【宋】【元】【明】【宮】

[23]《法句譬喻经·忿怒品》云:[明日食时,佛与五百罗汉共入城门,五百醉象鸣鼻而前,搪揬墙壁树木摧折,行人惊怖一城战栗。五百罗汉飞在空中,独有阿难在佛边住,醉象齐头径前趣佛,佛因举手,五指应时化为五百师子王,同声俱吼震动天地,于是醉象屈膝伏地不敢举头,酒醉寻解垂泪悔过。王及臣民莫不惊肃。世尊徐前至王殿上,与诸罗汉食讫咒愿。]

[24]《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不知恶涅达多请佛因缘,即受其请,将诸比丘诣韦罗阇国。是婆罗门忘先请故,使佛食马麦。若佛豫知,则不应受请、三月食马麦,是故知佛不知未来事;不知未来事故,则非一切智人。]

[25]《中本起经·佛食马麦品》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时有大国,名曰盘头越。时世有王,字曰频头。王有太子,名曰维卫,出家学道,道成为佛,犹名维卫。相好威德,诸佛法一,所从比丘六万二千人俱。时父王饭佛及比丘僧,严饰幢幡,极世之珍,城内整顿,炜炜煌煌。时有梵志,清洁德高,从诸弟子,因事入城。顾问众人:‘有何异节?光饰乃尔。’行人答曰:‘频头王子,得道号佛,今日当来,王及臣民,供养故耳!’道士答言:‘世人甚迷,捐弃甘馔,食此人为?如卿所说人者,应食马麦。’五百弟子,同声赞善。中有一人而谏师曰:‘师言非也!若如彼言,此人德尊,应食天厨。’”

  佛告诸比丘:“尔时高行梵志,则吾身是也。五百弟子,今若曹是也。时谏师者,舍利弗是也。吾种此栽,于今始毕。”

  告诸比丘:“各护心口,慎无放恣 ,善恶随人,久而不舍。宜修明行,可从得道。吾所偿对,于此了矣!”]

[26]《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难一切智人品》云:[复次,佛受须涅叉多罗为弟子故,则不知未来事。是人恶心坚牢、难化,不信佛语。佛若知者,云何受为弟子?受为弟子故,则不知未来事;不知未来事故,则非一切智人。]

[27]《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云:[四不守护法者,诸佛不守护身业、不护口业、不护意业、不护资生。何以故?是四事于他不护,不作是念:“我身、口、意、命恐他人知。”]

[28] 乾闼婆:拼音gàn tà pó,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乐神。

[29]《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云:[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30]《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云:[复次,若佛是一切智人,则应防护未有犯罪者,当为结戒。以先不知结戒因缘,有作罪已,方乃结戒,则不知未来事。不知未来事故,则非一切智人。]

[31] 一、《法句经·述佛品》云: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二、《四分律比丘戒本》云: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

[32] 恶=苦【宫】

[33] (已)-【宋】【元】【明】【宮】

[34] 制:拼音zhì,法度,制度。

[35] 不见摈:拼音bú jiàn  bìn,不见罪举罪。或译不见摈。

〔宋〕有严注《止观辅行助览》卷二云:

 [律有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

若人犯夷,人劝忏悔,答云:“我不见罪。”佛令作不见摈。

又若犯者,人劝忏悔,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

若如利咤言:“婬欲不障道。”佛令作恶邪不除摈。]

[36] 灭摈:拼音miè bìn,逐出僧团。

[37] 不共住:波罗夷(pārājikā),译义为“他胜处”、“堕不如”,为最严重的罪行。如战争的为他所征服,堕于负处一样。凡波罗夷学处,结句都说:“是波罗夷,不共住”。“不共住”(asaṃvāsa)是驱出于僧伽以外,失去比丘(或比丘尼)的资格,不能再在僧伽中,共享应得的权利,尽应尽的义务。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