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30

第一百三十课


二(意乐之差别)分五:一、对不知罪的补特伽罗应悲湣之喻;二、教导弟子的次第;三、对烦恼炽盛者尤应悲湣;四、随顺根器意乐而作利他的方法;五、悲力增盛所得之果。

一、对不知罪的补特伽罗应悲湣之喻:

问曰:假如弟子不知好歹不辨善恶者,也不要因此而对弟子感到绝望,要想方设法疗治令弟子有如是行为举动的是诸烦恼疴疾。

如偈曰: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Just as a physician is not upset with Someone who rages while possessed by a demon, Subduers see disturbing emotions as The enemy, not the person who has them.

【词汇释难】

鬼执:为鬼祟迷执的病人。即世间为鬼祟所迷的人,也即通常称为的着魔疯狂者。

医者:精神病医生。

能仁:梵音译作牟尼,或作文尼,释迦牟尼佛名号省称。意指寂静。谓守护身、语、意业,远离不善烦恼,趋于寂静。

【释文】如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是根本无法利济到对方的,因此就像是在侍奉龙颜大怒的君主一般——伴君如伴虎,要谨小慎微地陪伴侍奉令其怡悦。然后即以相应的姿态及有所助益的方法施予恩泽。比如,医者在疗治那些被魑魅魍魉[1]所执持似同鬼使神差的病人时,虽然遭到病人严厉地骂詈痛斥。医生也不会将其视作是病人的过咎而对患者心生嗔恼。相反会竭尽全力地去疗愈鬼魅的作祟,对邪魔所执的病人却会生起想利济的怜悯之心那样。(能仁)观察照见仅仅只有烦恼才是最具危害,最为粗暴者。仅仅为了拔出(所化有情的)烦恼的根源而发大勇猛,擐大悲甲。对待那些自生嗔恼的众生,(菩萨)都尚且需要令其满足其愿的话,那要说让菩萨去使其他众心生嗔恼者是无有是处的。如彼,狮子直扑射击者喻。

<狮子直扑射击者喻>

譬如,兽王狮子,会直接扑向射击者,而不会追逐所射击的武器。如喻所比,诸佛世尊及诸菩萨圣众等也是会直截了当地击破烦恼,而非是烦惑所系缚的有情。因此其余一切诸学人,也是应当谨遵圣教如说奉行[2]

即说偈曰:

此非有情过,斯谓烦恼咎,

善辨具慧人,都不恼众生。

【释义】菩萨在行持饶益众生的行为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野蛮难化、不知善恶的众生,他们不但不听随教导,反而生起嗔恶之心,甚至对菩萨进行损害,此时修持利他行者更应生起悲愍。此过程就像医生对待为鬼祟所执的病人一样,世间为鬼祟所迷的人,也即通常称为的着魔疯狂者,他们对医生与护理者特别嗔怒,如现在那些精神病医院中的病人,经常会打骂伤害医生护士。但是,那些熟知其病症的医生,对这些病人一点也不会恼怒责怪,而且会因此更加生起怜悯,对他们加强治疗。同样,能仁——已调伏自相续的圣者佛陀或大菩萨,在调化粗暴横蛮的众生时,会观察其粗恶源自于烦恼,因而能仁大医王不会责怪为烦恼魔所执的有情,而是更加对有情生起悲愍,以善巧方便耐心地予以[3]疗治引导。

《入行论·安忍品》云: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

    此颂对有情为烦恼系缚而伤害自己、他人,故不应生嗔怒而应慈愍的道理,分析得非常详细。作为大乘修行人,对于佛菩萨留下来的言传身教尤应重视,在遇到不知罪恶的野蛮众生时,应依循这些妙法调伏自心,对有情生起悲愍。

譬如说,狮子在遇到猎人向它射击时,它不会像狗一样,去追逐箭矢、石头,而会认识到伤害之来源是猎人,因此直接向猎人进攻,消灭损害的来源。同样,菩萨在遇到众生的伤害时,应认知伤害之来源乃有情相续中的烦恼,有情只不过是烦恼魔的工具而已,因而不应嗔怒有情,应对烦恼生起勇猛降伏决心。

月称论师言:

此非众生过,此乃烦恼过,

善察具智者,于众不生嗔。

    诸修学菩萨行者,面对损害时当如是调伏自心。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善根供养》时云:

[复次,众生为烦恼所牵,起诸恶事,不得自在。譬如人为非人所持,而骂辱良医,良医是时但为除鬼,不嫌其骂;行者亦如是,众生加恶向己,不嫌其瞋,但为除结。]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时云:

[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今此众生为瞋恚结使所病,我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应当忍辱!”譬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瞋恚。菩萨若为众生瞋恼骂詈,知其为瞋恚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亦复如是。]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曰: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瞋彼则非理;如瞋烧性火。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瞋亦非理;如瞋烟蔽空。

棍杖所伤人,不应瞋使者;

杖复瞋使故,理应憎其瞋。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敌器与我身,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于谁该当瞋?

身似人形疮,轻触苦不堪;

盲目我爱执,遭损谁当瞋?

能仁世尊曾在因地作为畜生时,都尚且能观察照见烦恼的过患并行持忍辱,而不去嗔恼被烦惑所系缚的有情之众。更何况我等身为善趣人道的众生,而不知修习忍辱耶!发了菩提心后就没有比不忍危害性更大的恶不善法了。所以说诸位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多闻圣弟子众,要立志修忍。下面就给众贤分享两则释尊曾在因地为畜生时是如何修习忍辱的公案。

《生经·佛说水牛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昔去世有异旷野闲居,彼时有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彼见水牛之王与眷属俱,心生忿怒,兴于嫉妒,便即扬尘瓦石,以坌[4]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过至[5]未久,更有一部水牛之王,寻从后而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瓦石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报,效之忍辱,其心和悦,安详雅步,受其毁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又[6]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是[7]水牛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忍辱和柔。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见诸水牛,虽被毁辱,忍而不瞋,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扬尘瓦石,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此义何趣?有何等意?’又复以偈,而问之曰:

                                          ‘卿[8]等何以故?忍放逸猕猴,

过度于凶恶,等观诸苦乐。

后来亦仁和,坐起而安详,

皆能受忍辱,彼等寻过去。

  诸角默挝[9]杖,建立众堕落,

     又示恐惧义,默无加报者。’

    水牛报曰,以说偈言:

                                          ‘以轻毁辱我,必当加他[10]人,

       彼当加报之,尔乃得抵[11]患。’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12]等,顺道而来。时彼猕猴,亦复骂詈,毁辱轻易,扬尘瓦石,以坌掷之。诸梵志等,即时捕捉,以脚蹋杀之[13],则便命过。于是树神即复颂曰:

                                          ‘罪恶不腐朽,殃熟乃遭患,

    罪恶已满足,诸殃不烂坏。’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水牛之犊,及诸梵志仙人者,则清信士居家学者[14]。其猕猴众[15],则得害尼犍[16]师。本末如是,具足究竟,各获所行。善恶不朽,如影随形、响之应声。”]

下面这则公案在《杂宝藏经·龙王偈缘》中有更为详细地记载,这里我们就选用《六度集经》中较略的那本。

《六度集经·忍辱度无极章》云:

[昔者菩萨与阿难[17]俱毕罪为龙,其一龙曰:‘惟吾与卿共在海中靡[18]所不睹,宁可俱上陆地游戏乎?’答曰:‘陆地人恶,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龙重曰:‘化为小蛇耳。若路无人,寻大道戏;逢人则隐。何所忧乎?’于是相可,俱升[19]游观。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20],蚖睹两蛇厥[21]凶念生,志往犯害,则吐毒喣[22]沫两蛇。一蛇起意,将欲以威神杀斯毒蚖;一蛇慈心,忍而谏止曰:‘夫为高士,当赦众愚,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23]真之大戒也。’

即说偈曰:

                                          ‘贪欲为狂夫,靡有仁[24]义心,

    嫉妒欲害圣[25],唯[26]默忍为安。

  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27]心,

   悭恶害布施,唯[28]默忍为安。

  放逸[29]无戒人,酷害[30]怀贼心,

  不承顺道德,唯[31]默忍为安。

    背恩无反复[32],虚饰行谄伪[33]

      是为愚痴极,唯[34]默忍为安。’

一蛇遂称颂忍德,说偈陈义[35],一蛇敬受,遂不害蚖。一蛇曰:‘吾等还海中,可乎?’相然俱去[36],奋其威神震天动地,兴云降雨变化龙耀,人鬼咸[37]惊,蚖乃惶怖[38],尸[39]视无知七日绝食。”

佛告诸比丘:“尔时,欲害蚖龙者,阿难是也。说忍法龙者,吾身是也。含毒蚖者,调达[40]是也。菩萨所在世世行忍,虽处[41]禽兽不忘其行也。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1] 魑魅魍魉: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害人的鬼怪的统称。

[2]《大庄严论经》云:

心如城主,城主瞋恚,乃欲求城,无所增益。

譬如师子,有人或以,弓箭瓦石,而打射之。

而彼师子,逐逮彼人。譬如痴犬,有人打掷,

便逐瓦石,不知寻本。言师子者,喻智慧人,

能求其本,而灭烦恼。言痴犬者,即是外道,

五热炙身,不识心本。

[3] 予以:拼音yǔ yǐ,给以。

[4] 坌:拼音bèn,<名>尘埃。

[5] 至【大】,去【宋】【元】【明】

[6] 又【大】,〔-〕【宋】【元】【明】

[7] 是【大】,见【宋】【元】【明】

[8] 卿:拼音qīng,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9] 挝:拼音zhuā,〈动〉敲打,击。

[10] 他【大】,施【宋】【元】【明】

[11] 抵【大】,疾【宋】【元】【明】

[12] 之【大】*,〔-〕【宋】*【元】*【明】*

[13] 之【大】*,〔-〕【宋】*【元】*【明】*

[14] 者【大】,者是【宋】【元】【明】

[15] 众【大】,众则外异道骂詈猕猴猕猴【宋】【元】【明】

[16] 犍【大】,揵【宋】【元】

[17] 阿难:拼音ā nán,人名。阿难陀的略称,意译庆喜。传说是斛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侍从释迦牟尼二十五年,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

[18] 靡:拼音mǐ,〈动〉本义:无;没有。

[19] 升【大】,昇【宋】【元】【明】

[20] 蚖:拼音wán,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21] 厥:拼音jué,〈代〉其;他的;她的。

[22] 喣【CB】【丽-CB】,煦【大】喣:拼音xǔ,哈气。

[23] 正【大】,圣【宋】【元】【明】

[24] 仁【大】,不【宋】

[25] 圣【大】,戒【宋】【元】【明】

[26] 唯【大】*,惟【宋】*【元】*【明】*

[27] 恻隐:拼音cè yǐn,见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

[28] 唯【大】*,惟【宋】*【元】*【明】*

[29] 放逸:拼音fàng yì,放荡,不自检束,不检点。对善恶之行不闻不问放荡无度,无羁的心所。二十随眠烦恼之一。

[30] 害【大】,虐【宋】【元】【明】

[31] 唯【大】*,惟【宋】*【元】*【明】*

[32] 复【大】,覆【宋】

[33] 谄伪:拼音chǎn wěi,谄媚诈伪。

[34] 唯【大】*,惟【宋】*【元】*【明】*

[35] 陈义:拼音chén yì,1.陈说的道理。 2.陈述大义。 3.所表现出的凛然大义。

[36] 去【大】,去则【宋】【元】【明】

[37] 咸:拼音xián,〈副〉普遍都,全部。

[38] 惶怖:拼音huáng bù,惶恐、害怕。

[39] 尸【大】,死【宋】

[40] 调达:拼音tiáo dá,即调达尊者,提婆达多。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尊者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

[41] 处【大】,在【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