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31

第一百三十一课


二、教导弟子的次第:

以是之故,教诫引导弟子的师长应如偈所说而行。

偈曰: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That for which someone has Liking should first be assessed. Those who are disinclined will not Be vessels for the excellent teaching.

【词汇释难】

正法器:即指能够堪受由人天导师佛陀所开演的经、律、论三藏——教法与修持戒、定、慧三学为主的一切证法者。

【释文】(师长)想要教导利济(弟子),就不能尽作有损所化弟子增上意乐的事,相反要设法递增弟子的信乐心。并随顺他们的根器意乐,随其所愿地加以训导是可以令其领悟教法的。比如,吝啬者就不喜欢听闻施舍的教法,犯戒者则不喜欢听闻持戒的教法,嗔恚者则不乐意闻受安忍的教法。然而好乐受用的人则喜欢听闻布施的教法,欲求增上生[1]者喜欢持戒的教法,喜欢端严美貌者则欢喜安忍的教法。所以始初将如说喜欢的教法先作训示,认识到已成堪受深法的法器后再开始布教深法。起初一开始就以(弟子)不喜欢的教法令其心有不悦而远远避之,就无法令其成为能接受有益教法的法器栋梁之材。如彼,美发菩萨本生喻;随顺弟子的亲教师喻。

<美发菩萨本生喻>

    (譬如),曾有一位贯通医术的医师菩萨名曰美发。他为了化度一位肩上担负着一具已故丈夫的死尸,为情所困已至颠蹶的丧夫之妇。美发菩萨自己也在肩上背负着一具已故妇人的尸体长达六个月之久。

<随顺弟子的亲教师喻>

又譬如,阿罗汉亲教师虽然知道躭著食物会有碍于自己的果证,但是由于弟子尚且未曾证入实相真谛。为了随顺弟子,本来每人只能赍持[2]一钵分卫[3],阿罗汉亲教师却准许弟子可以赍持多钵乞食。后来弟子对师长生起了极大的信乐心,便在上师面前现证了阿罗汉道[4]

即说偈曰:

首当于闻者,教诫施等语,

知成正法器,便说深法语。

【释义】菩萨在教导弟子时,应首先妥善观察其意乐根器,而传相应的妙法。比如说,有喜欢布施者,即应传讲布施法门;喜欢持戒者,即应传讲修持净戒法门;喜欢修忍辱者,即应传忍辱法门……否则,如月称菩萨所言,吝啬者首先不会愿意听布施法门,放逸者不会乐意于持戒法,不与其根器意乐相应而传法,很难让弟子受益。因此,先应观察弟子的根器意乐,传予相应的法门,使弟子顺利入道,迅速与正法相应。如果不能如是合理引导,弟子无法接受所授法门,甚至与法背道而驰,那么他不但不能受益,反而损害身心相续,生起邪见疑惑,使他成为非法器。

譬如说,往昔有美发菩萨,博通医术。当时有一商主于取宝途中死亡,其妇人深生哀痛而致疯狂,每天守着尸身不肯埋葬。美发菩萨首先给她以种种方法开导治疗,都无法奏效,后来菩萨详加观察,遂命妇人身负尸体不放。妇人背负身体经半年之后,发现自己所深爱的丈夫,实际上是一具腐烂的尸骨架,于是顿然清醒过来,精神恢复了正常。同样,菩萨在调化各种众生时,必须先随顺其意乐而说法,才能取得效应。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

言说种种其他语,罗刹[5]诸众不满意,

若说罗刹之语言,则令彼等生欢喜。

因此,诸大乘修行人当依教奉行,于传法引导他人时,应如月称菩萨所言:

首先于听者,说布施语等,

了知法器后,再宣甚深法。

三世诸佛及诸菩萨圣众们皆悉善于使用善巧方便之法来摄受度化众生。我等作为如来的随学者,也应该学会应病投药,应机施教的善巧方便法门,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利济到所要化度的有情众生。

失译人名《杂譬喻经》云:

[昔有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命终,载着冢[6]间停尸哀戚[7]不能自胜,念曰:“正[8]有一子当以备老,而舍我死,吾用活为?”

遂不复归,便欲并命一处,不饭不食已四五日。佛以知见,将五百比丘诣冢间。老母遥见佛来,威神之光奕奕,寤[9]醉醒,前趣佛作礼却住。

佛告母:“何为冢间耶?”

白言:“世尊!唯有一子舍我终亡,爱之情切,欲共死在一处。”

佛告老母:“欲令子活不耶?”

母喜:“实尔。世尊!”

佛言:“索好香火来,吾当咒愿,令子更生。”

重告老母:“宜得不死家火。”

于是老母便行索火,见人先问:“汝家前后颇[10]有死者未?”

答曰:“言先祖以来皆死过去。”

所问之家辞皆如是,以[11]经数十家不敢取火,便还佛所,白言:“世尊!遍行求火,无有不死家,是以空还。”

佛告老母:“天地开辟以来,无生不终之者,生者求活亦复可憙,母何迷索随子死?”

意便解寤[12],识无常理。佛因为广说法要,老母即得须陀洹道[13];冢间观者无数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14]。]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之《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有一老母,惟有一子,得病命终,载著冢间停尸,哀感不能自胜:“正有一子当以备老,而舍我死,吾用活为?不能复归,当并命一处。”

不食不饮已四、五日。佛知,将五百比丘诣彼冢间。老母遥见佛来威神光奕,迷悟醉醒,前趣佛作礼住。

佛告老母:“何以冢间也?”

白言世尊:“唯有一子舍我终亡,爱之情重欲共死一处。”

佛告老母:“欲令子更活不也?”

母言:“善!”

曰:“欲得矣!”

佛言:“索香火吾当咒愿更生。”

告老母:“求火宜得不死家火。”

于是老母便行取火,见人辄[15]问:“汝家前后颇有死者不?”

答言:“先祖以来皆死。”

过去所问之处,辞皆如是。经数十家不敢[16]取火,便还佛所,白言世尊:“遍行求火无不死者,是以空还。”

佛告老母:“天地开辟以来,无生不终。人之死亡、后人生活亦复何喜?母独何迷索随子死也?”

母意便解识无常理。佛因尔广为说经法,即得须陀洹道,冢间观者数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也。]

《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有外国有一大长者大富,惟有一子爱重无比,后日得病大困,治之不瘥[17]遂到无常[18],临命终时一心念佛,佛现形其前,心安意定便得生天。父母念子愁恼便欲自杀不能自解,因以火烧取其骨著银瓶中,至月十五日,便施百味饮食持着其前,举声悲哭宛转卧地。

天子在上见其所为,自念:“我不现化意终不解。”

即下作小儿,年八、九岁,在道边放牛,牛卒死卧地,小儿便行取草着死牛口,举以杖打牛,呼言:“起食!”

父母大小见小儿所为,便共笑之,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牛今已死,举草着口,宁有食期?”

而反笑言:“我牛今虽死,头口故在,举草不食,况君儿死来已久矣!加火烧之,唯少燋骨在地,以百味食著前而加啼哭,宁得食之不也!”

其父意即开解问儿:“卿是何人?”

儿言:“我是长者儿,今蒙佛恩得生天上,见父母悲恼太甚故来相化耳!”

父意解大欢喜无复愁忧,天子忽尔不现。父母归家即大布施,奉持禁戒读经行道,得须陀洹果。]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19]翻译的《杂譬喻经》云:

[昔有贤者奉法精进,得病奄亡,妻子嘷[20]恋无聊有生,火葬收骨埋去既讫,废忘经道香灯不设,家财饶富,月旦[21]晦朔[22]烹杀馔餟[23],上冢集会,相哭哀摧悲悼断绝。亡者戒德终乃升天,天眼遥见愍其,笑[24]之愚痴之至,便[25]作小儿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便嘷[26]哭,刈草著前晓喻令食,复打呼起,对泣自传[27]如此终日。众人怪笑,共往呵问:“汝谁家子?牛死当归语家,嘷[28]哭何益?牛死岂知乎?”

曰:“我不愚也。牛死尚在,犹可有望;汝父早死,设百种食共向嘷[29]哭,焦骨何知?”

众闻霍[30]解。曰:“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

因还复天身,“欲得如我,加进道供。”

已忽不现。妻子内外便还,精进、戒德、布施拯[31]济,一切不复忧愁,皆得道迹同时生天。]

对所化弟子师长若不巧用方便,则无法真正利济到弟子。

诚如《杂阿含经》所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十力迦葉住王舍城仙人窟中。时,有猎师名曰尺只,去十力迦葉不远,张网捕鹿。尔时,十力迦葉为彼猎师哀愍说法。时,彼猎师不解所说。时,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燃,彼犹不悟。

  尔时,仙人窟中住止天神而说偈言:

                 “深山中猎师,少智盲无目,

何为非时说?薄德无辩慧,

所闻亦不解,明中亦无见。

于诸善胜法,愚痴莫能了,

  正使烧十指,彼终不见谛。”

时,彼天神说是偈已,尊者十力迦葉即默然住。]

善辨弟子的根器意乐的善知识,则能有效地利益到所化弟子。所以师长要善于观察。

《旧杂譬喻经》云:

[昔有二人从师学道,俱去到他国。于道路见象迹,一人言:“此母象怀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妇人怀女儿。”

一人言:“尔何知?”

曰:“以意思知也。汝不信者,前到当见之。”

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至后象与人俱生如是。一自念:“我与俱从师学,我独不见要。”

后还白师:“我二人俱行,此人见一象迹,别若干要而我不解,愿师重开讲我,不偏颇也。”

师乃呼一人问:“何因知此?”

答曰[32]:“是师所常道者也。我见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见其右足践地深,知怀雌也,见道边右面草不动,知右目盲。见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见右足蹈[33]地深,知怀女,我以纤密意思惟之耳。”

师曰:“夫学当以意思惟乙[34]密乃达之也。夫简略者不至,非师之过也。”]


[1] 增上生:又译作“现高”、“胜生”。佛书说人天善趣的圆满报福为增上生。

[2] 赍持:拼音jī chí,携带;携持。

[3] 分卫:拼音fēn wèi,即乞食。

[4] 阿罗汉道:拼音āluóhàn dào,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5] 罗刹:拼音luó chà,一种能行走、飞行快速,牙爪锋锐,专吃人血、人肉的恶鬼。

[6]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7] 戚【大】,感【宋】【元】【明】

[8] 正【大】,止【宋】【元】【明】

[9] 寤【大】,迷悟【明】

[10]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11] 以【大】*,已【宋】*【元】*【明】*

[12] 寤【大】,悟【宋】【元】【明】

[13] 须陀洹道: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4] 无上正真道意:无上大悲菩提心。

[15] 辄:拼音zhé,〈副〉立即;就。

[16] 敢【大】,取【宋】

[17] 瘥:拼音chài, 病愈:久病初瘥。

[18] 无常:拼音wú cháng,婉辞,指人死。

[19] 支娄迦谶:(Lokakṣema),又叫支谶,生卒年不详(大约2世纪)。东汉时来自月支(贵霜帝国)的佛教僧人。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译经僧。其本为月支国人,故称为“支”,“娄迦谶”为梵语Lokakṣema的音译,意为“世界太平”。在东汉桓帝末年(约167 CE)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 CE)翻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余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娄迦谶所译术语多用音译,少用意译,译文晦涩难懂,又以无为、自然、本无等老子及道家词语来译般若经,支敏度说他“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

[20] 嘷【大】*,号【宋】*【元】*【明】*嘷:拼音háo,同“嗥”。吼叫。

[21] 月旦:拼音yuè dàn,指旧历每月初一。

[22] 晦朔:拼音huìshuò,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与第一日。

[23] 餟【大】,肴【宋】【元】【明】餟:拼音chuò,古同“啜”。饮,吃:啜茶。啜粥。

[24] 笑【大】,哭【宋】【元】【明】

[25] 便【大】,化【宋】【元】【明】

[26] 嘷【大】*,号【宋】*【元】*【明】*

[27] 传【大】,抟【宋】,博【明】

[28] 嘷【大】*,号【宋】*【元】*【明】*

[29] 嘷【大】*,号【宋】*【元】*【明】*

[30] 霍:拼音huò,〈形〉引申为疾速。

[31] 拯【大】,赈【宋】【元】【明】

[32] 曰【大】,言【宋】【元】【明】

[33] 蹈【CB】【丽-CB】,踏【大】

[34] 乙【大】,一【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