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32

第一百三十二课


三、对烦恼炽盛者尤应悲湣:

复次,对某些烦恼炽盛者虽作百般劝阻遮止过失,但他们仍旧屡教不改却数数履践非理之道,对此那些具备菩萨众德的行人们尤其应当心生怜悯。

如颂曰: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
Just as a mother is especially Anxious about a sick child, Bodhisattvas are especially Compassionate toward the unwise.

【词汇释难】

痛爱:悲痛怜爱的意思。

恶者:是指十恶不赦的大恶人。

【释文】悲心者,即以蠲除[1]他众之苦为相。彼(菩萨的)悲心由于所缘的差别而会变得精妙绝伦。以如说体性(的悲心)所缘无边无尽正在感受着烦恼痛苦的有情,以及以后当得感受恶趣等众苦摧残而极度受苦的含识众生等,菩萨的大慈大悲就会变得尤为强烈。以是故说,满怀欢喜,精勤饶益有情的菩萨圣众们怎么可能将诸众生放任不理或是视若无睹地弃置不顾呢!此菩萨者就如同特别痛爱子息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们时,会倍加关爱身怀疴疾的孩子并予以特殊的照顾,会远远超过于对那些未得疾病如常安住的子息是一样的。如彼,旃陀罗[2]母尤其忧心凡夫身的第六子行非法事喻。

<旃陀罗母尤其忧心凡夫身的第六子行非法事喻>

譬如,有一位旃陀罗母亲由于从不忧虑自己已得圣位的五子会行非法之事,当她听闻国王下诏书说:“由于五子不从王命,当得诛之!”时心无忧戚。由于忧心第六子会施作非法之行,所以当听闻第六子亦当诛杀之时便忧心忡忡无法释怀。如喻所比,诸菩萨圣众,会特意怜悯非贤圣的恶者。

即说偈曰:

此等大悲主,虽见众生等,

然其彼悲心,尤甚于罪人。

【释义】在利益众生过程中,菩萨对那些烦恼特别炽盛,经常造作恶业的有情,尤应以悲愍之心加持护念。此理如同慈母对于自己有疾病的儿女,定会更加疼爱,不管这些儿女如何扰乱她,甚至谩骂损伤她,慈祥的母亲也会毫无嗔怨地安忍,且更会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可怜的儿女。同样,修持大悲菩提心的菩萨,应视一切众生如同爱子,这些子女为无明烦恼疴疾所缠缚,身心恒时处于痛苦之中无法自主,由烦恼所催造作种种恶业。造恶业越重者,其烦恼恶疾越严重,因此菩萨对他们尤应以悲愍之心护念救度。不管这些可怜的众生造作何等恶业,甚至诽谤、殴打损害菩萨,修持大悲菩萨行者,也应安然忍受,并应藉此了知他们的炽盛烦恼疾病,针对其病症而特加对治,以善巧方便加以引导。

譬如说,以前有一首陀罗女,她生育了六个孩子,前面五个孩子都成为了品行良好并有一定谋生技能的人,但第六个孩子品行恶劣,经常去外面作非法恶业。因此那位母亲对前面五个孩子,尚不觉得如何疼爱,对小儿子却特别关心担忧,非常害怕他受到国王惩治而遭杀害,成天都想办法关照他。同样道理,三界中那些有智慧而且烦恼轻微的有情,菩萨稍加引导,他们即能自主地步向解脱正道,而那些愚痴无知烦恼炽盛的有情,如果不加以特别地悲愍护念,极难摆脱堕落恶趣的悲惨命运,因此菩萨对他们定会如月称菩萨所言:

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

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

至于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中所提到的<旃荼罗母尤其忧心凡夫身的第六子行非法事喻>的公案在《出曜经》与《大庄严论经》中都有收录。

《出曜经·学品》云:

[慈仁不杀,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慈仁不杀者,终不杀害触恼生类,不劫略[3]他财,不婬犯他妻。所谓仁者,得履贤圣善法,是故说曰:‘慈仁不杀’也。

[4]能摄身者,昼夜谨慎以身御行如护吉祥瓶[5],宁自丧身分受刑[6]斩,不托形命造不善行。昔有旃[7]陀利家生七男,六兄得须陀洹道,小者故处凡夫,母人旃陀利得阿那含道[8],兄弟七人尽受五戒[9]为佛弟子。彼国常仪[10]方俗旧法,旃陀利法要当行杀,国中设有男女杀、盗、婬妷[11]及余重罪,尽使旃陀利杀之。

时国主召彼大儿:“今有应死之徒,汝行杀之。”

其人即向王拜求哀自陈:“愿大王弘恕[12],身受五戒为佛弟子,不敢行杀,守身谨慎不念邪非,宁自杀身不以犯戒杀害蚁子。”

时王奋赫[13]天威瞋恚隆盛,告其人曰:“卿为国民我为国主,不从吾教方更信佛浮说[14]。”

寻敕傍臣速将此人诣市杀之。其人复白王曰:“身是王民心是我资,恣王所欲杀便杀之。”

即将诣市而枭[15]其首,王问傍臣:“向应死人更有谁存?”

臣报王曰:“余有彊弟六人。”

王敕左右[16]随次召来复敕杀人。其人报曰:“身受五戒为佛弟子,不敢行杀。”

王瞋怒盛复取杀之。如是尽唤兄弟六人,皆言受戒不敢行杀,王瞋恚盛尽使[17]杀之。

次复召小弟母子俱来,王见母来倍复瞋恚。“前杀六子母不送行,今[18]召小子何故便来?”

母白王曰:“愿听微言以自宣理。前六子者尽得须陀洹道[19],正使大王取彼六人碎身如尘者,终不兴恶如毛发。今此小者处在凡夫,身虽修善,未蒙道法润身,是故我念子未得道,或能失意畏王教令,自惜形命毁戒行杀,故送来耳[20]。彼当毁戒随王教令,不仁行杀,身坏命终入泰山地狱,怜愍子故是以送来。”

王复问母:“前死六子尽得须陀洹道耶?”

答曰:“尽得。”

王复问母:“母身为得何道?”

母答曰:“得阿那含道。”

王闻斯语自投于地,诸臣扶起以水洒之,久乃醒[21][22]称怨自责:“我为自造无量罪根,放[23]心建意杀六须陀洹。”

身意烦恼坐不安席,即自严办香油酥薪,取六死尸而耶旬[24]之,起六偷婆[25]兴敬供养,日三忏悔意愿灭罪渐渐微薄。复出财货给彼老母,至于斋日数数忏悔,冀得罪薄免于地狱。是故说曰:‘常能摄身’也。须陀洹、斯陀含[26]、阿那含、阿罗汉,守护禁戒无所缺减,凡夫人虽守护戒,心如飘风不能恒定,是故说曰:‘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者,得果之人,舍男子身还得男子身,舍贤圣身[27]还得贤圣身,终不怀忧畏地狱、饿鬼、畜生,阿那含身即彼天上不还世间,阿罗汉永无愁恼,诸累已尽入无为境惔然寂灭。是故说曰:‘是处不死’也。

所适无患者,于彼无为境终无烦恼,亦无愁忧苦患,亦无死亡恋慕,是故说曰:‘所适无患’也。]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若得四不坏净[28],宁舍身命终不毁害前物,是故应勤修四不坏净。

我昔曾闻,有一罪人应就刑法,时旃陀罗次当刑人。彼旃陀罗是学优婆塞[29]得见谛道,不肯杀人,典[30]刑戮者极生瞋忿,而语之言:“汝今欲违王宪法[31]耶?”

优婆塞语典刑戮者言:“汝甚无智,王今何必苦我杀人?虽复色身属王作旃陀罗,圣种中生名曰法身,不属于王,非所制也。”

即说偈言:

                                           “释迦牟尼尊,具一切种智,

因时能教化,灭除一切过。

阎罗王之法,果时始教化,

        临苦为说苦,易坏[32]亦可违[33]。”

时典刑戮者,以此人违犯王禁,即将诣王,言:“此旃陀罗不用王教。”

王语之言:“汝何故不用王教?”

白言:“大王!今应生信发欢喜心。”

而说偈言:

                                           “除我三毒垢,获得寂灭因,

无上之大悲,十力世尊所,

受持于禁戒,乃至蚊蚁子,

     犹不起害心,何况于人耶?”

时王语言:“汝若不杀,自命不全。”

此优婆塞见谛气势[34],便于王所抗对不难,而作是言:“此身随王,王于我身极得自在。如我意者,虽帝释[35]教我犹不随。”

王闻此语极大瞋忿,敕令使杀。彼旃陀罗父兄弟七人尽不肯杀,王遂杀之有二人在,至第六者敕使杀之亦不肯[36]杀,王又杀之,至第七者又不肯杀,王复杀之。

老母启王:“第七小者为我宽放。”

王言:“今此人者是汝何物?”

老母答言:“皆是我儿。”

王复问言:“前六者非汝子耶?”

答言:“亦是。”

王言:“汝何以独为第七子耶?”

尔时老母,即说偈言:

                                          “大王应当知,六子皆见谛[37]

悉是佛真子,决定不作恶,

是故我不畏。今此第七子,

  犹是凡夫人,脱[38]为身命逼,

造作诸恶业。是故我今者,

求王请其命,人王得自在,

唯愿活此子。临终时恐怖,

或能造诸恶,凡夫临死时,

但睹其现身,不见于后事,

     能观后世报,非凡夫境界。”

尔时大王而作是言:“我于外道未闻是语,今说因果了如明灯。”旃陀罗口作如是说,王生决定意,名为贤圣村,非是旃陀罗,虽名旃陀罗,实修苦行者,自命尚不惜,况应[39]诸亲属,护戒剧[40]护财,不顾身命及以眷属唯持禁戒。

即说偈言:

                                          “世人观种族,不观内禁戒,

护戒为种族,设不护戒者,

种族当灭坏。我是旃陀罗,

  彼是净戒者[41],彼生旃陀罗,

作业实清净,我虽生王种,

实是旃陀罗。我无悲愍心,

    极恶杀贤人,我实旃陀罗。”

尔时大王将诸眷属,诣于塜间供养其尸,王复说偈言:

                                           “此覆善功德,如灰而覆火,

口虽不自说,作业已显现。

帝释常供养,如是坚行者,

    不惜己身命,而护于戒行。”

尔时彼王将诸群臣、数千亿婆罗门等,步诣塜[42]间而作是言:“如是大士虽名旃陀罗,实是大仙人。”

积聚死尸为其堕泪,王复说偈言:

                                          “勇健持戒者,以刀分解身,

尸骸[43]委在地,血泥以涂身,

以持禁戒故,今日舍此身。

坚心不犯恶,守戒而至死,

     得佛法味者,智者皆应尔。”

王复说偈言:

                                           “愚痴之所盲,贪欲之垢污,

 着我所诸根,掉动[44]而不定。

不计于恶业,但取现在乐,

结使垢涂污,智者常观察。

身财危脆想,亦如河岸树,

     终不造恶业,智水洗心垢。”

尔时大王近旃陀罗身,敬尚法故绕尸三匝,长跪合掌,而说偈言:

                                           “南无归命法,善能观察者,

舍于短促命,而不舍于法。

假设入火林,见谛毁禁戒,

终无有是处,此即是明证。

此人持佛语,终无有二志,

 卧于泥血中,以护佛戒故[45]

此尸以火焚,即变为灰土,

    持戒善法名,同于世界尽。”

以何因缘而说此事?欲示证道无有变异。佛说见谛终无毁破,四大[46]可破,四不坏净终不可坏。]


[1] 蠲除:拼音juān chú,废除;免除。

[2] 旃陀罗:拉丁文一般转写形式(Chandala),也作“旃荼罗”。印度族群之一,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最低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dalita)。主要工作是处理人类及动物尸体,担任刽子手或屠夫。在印度,使用印度-雅利安语支的族群,都以旃荼罗这个名称来称呼贱民阶级。在北印度,旃荼罗被等同于第五种种姓,是最低阶级。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地,仍有称为旃荼罗的族群。

[3] 略【大】,掠【宋】【元】【明】

[4] 常【CB】【丽-CB】,当【大】

[5] 瓶【CB】【丽-CB】,缾【大】

[6] 刑【大】,形【宋】【元】【明】

[7] 旃【CB】【丽-CB】,栴【大】

[8] 阿那含道:拼音ā nà hán dào,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9] 五戒:拼音wǔ jiè,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10] 常仪:拼音cháng yí,通常的仪式。

[11] 妷【大】*,泆【宋】*【元】*【明】*

[12] 弘恕:拼音hóng shù,宽容;宽大。

[13] 赫:拼音hè,发怒:赫咤。赫怒。赫然。

[14] 浮说:拼音fú shuō,虚浮不实的言谈。

[15] 枭:拼音xiāo,悬头示众。

[16] 左右:拼音zuǒ yòu,近臣;随从。

[17] 使【大】,便【宋】【元】【明】

[18] 今【大】,令【宋】【元】【明】

[19] 须陀洹道:拼音xū tuó huán dào,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证得须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恶道,并且决定将会解脱轮回。须陀洹可分须陀洹向和须陀洹果。须陀洹向是指已入圣道,但还未达须陀洹果的境界。

[20] 耳【大】,尔【宋】【元】【明】

[21] 醒【大】,惺【元】【明】

[22] 寤【大】,悟【宋】【元】【明】

[23] 放【大】,施【宋】【元】【明】

[24] 耶旬:“荼毘”(术语)Jhāpita,又曰阇毘,阇维阇鼻多,耶维,耶旬。译为焚烧,犹言火葬,僧死而焚其尸也。《玄应音义》四曰:“耶维,或言阇鼻,或言阇维,或言阇鼻多,义是焚烧也。”

[25] 偷婆:拼音tōu pó,佛塔。梵语stupa的音译。 唐·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偷婆,经中或作兜婆,或云塔婆,或言薮斗波,皆讹也。正言窣堵波。此云庙,或言方坟,皆义释也。”

[26] 含【大】,洹【明】

[27] 身【大】,〔-〕【宋】【元】【明】

[28] 四不坏净:《杂阿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不于人中贫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圣戒不坏净成就。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 优婆塞:拼音yōu pó sāi,梵语音译。指受五戒的在家男性佛教徒。

[30] 典:拼音diǎn,主持,主管:典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

[31] 宪法:拼音xiàn fǎ,法度。《国语·晋语》九云:“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32] 坏【大】,怀【宋】【元】【明】

[33] 违【大】,达【宋】【元】【明】

[34] 气势:拼音qì shì,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35] 帝释:拼音dì shì,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梵文音译作“释提桓因”。

[36] 肯【大】,欲【宋】【元】【明】

[37] 见谛:拼音jiàn dì,见到真理。声闻乘要在预流果以上才能见谛,菩萨乘则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见谛。

[38] 脱【大】,既【宋】【元】【明】

[39] 应【大】,恋【宋】【元】【明】

[40] 剧:拼音jù,厉害,猛烈,迅速。

[41] 者【大】,人【明】

[42] 塜:拼音zhǒng “冢”的异体字。意指:坟墓。

[43] 尸骸:拼音shī hái,人或动物死后所留下来的骨骸。

[44] 掉动:拼音diào dòng,1.转动。 2.调动。

[45] 故【大】,法【宋】【元】【明】

[46] 四大:拼音sì dà,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