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课 二、呵责卑劣施舍的因由: 问曰:为什么说唯有菩萨们的布施才是功德无量者,而余人的布施却并非如是,其差别究竟云何耶? 答曰:(菩萨们布施则)不待果报故。 颂曰: ![]()
【词汇释难】 商贾:以买卖商品谋取利益的商人。 【释文】余人那大肆称赞行持布施,当感得大果报,有所取所舍的施舍,就完全形同为求得利益而贩卖商品的商贾(暂)舍财物一般。而诸菩萨众则完全随大悲心所转,所作的施舍仅仅是为了利安有情,使其步步高升增上善法。因此,由彼菩萨们的布施所生的福德善根,则成无穷无尽。如彼,为利尽贩一切资财喻。 <为利尽贩一切资财喻> 譬如,对变卖一切资财而大获利润的商贾而言,买卖商品只能成就其利润而并非是福德。如喻所比,对贪图果报的施主而言,布施也只能成就其广大的受用资财,而并不能成就解脱。因为毕竟还被禁锢在生死大牢狱中之故。 即说偈曰: 施舍离悭贪,于诸器非器, 等心而惠施,是施由施主, 悲行施施果,二俱于一时, 不吝施有情,是施圣所赞。 【释义】布施应在菩提心摄持下,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量等虚空一样的发心而行,如是以大悲智慧而行施,其发心无量故,福德也无边际。如果不如是而行,在布施过程中有能施所施执著,而且心有希企,这种布施是智者所呵斥的卑劣施,也没有真实的大福德果报。一般凡夫行持施舍等善法,其发心往往带有自私自利成分,比如说有人现在布施钱财,其目的在于获得今生的名誉、地位、别人的报答恩德,或为了后世异熟果报等,这种布施表面上虽然也是善法,然而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其实只能算是一种卑劣的有漏善法。这种布施实有所取和所舍,就像商人买卖商品一样,为了得到钱财而为别人供给商品,其发心实无贤善可言。修行人在布施时,如果执著为自己得安乐,为自己得到某种果位,这是不清净的发心,不可称之为真布施。于此呵责这种卑劣施,其意在说明大乘修习者应当如法地行持布施。 月称菩萨说: 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报, 无啬而舍施,圣者应赞叹。 圣者所赞叹的布施,应是毫无吝啬,不求世间果报,唯以大悲心而行的布施,这才是大乘修行人应当修持的无量布施。 譬如说,有人将自己的资具送给他人,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回报一些钱财,自己甚至想得到更大的好处,这种发心和行为当然不能称为善法,也不会有福德果报;同样,若以有所求的发心而行施,这种布施唯是卑劣施,不能称之为大乘六度中的布施善行。诸修学者,应切实注意,若要趋入大乘布施法门,首先必须净除自心烦恼生起大悲心,而后方可真实行持大乘的无量布施。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檀相义》时云: [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愚痴施无所分别。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 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名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净施者,如华缨络,初成未坏,香洁鲜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复如是。如佛说:“世有二人为难得:一者、出家中非时解脱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是净施相,乃至无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1],终无失时。是布施果,因缘和合时便有。譬如树得时节会,便有华叶果实;若时节未至,有因而无果。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何以故?结使灭名涅槃。当布施时,诸烦恼薄故,能助涅槃。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敬念受者故除嫉妒,直心布施故除谄曲[2],一心施故除掉[3],深思惟施故除悔,观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摄心故除不惭,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财物故除爱,慈愍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无明,信有果报故除邪见,知决定有报故除疑。如是等种种不善诸烦恼,布施时悉皆薄,种种善法悉皆得。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观果报功德故信心生,身心柔软故喜乐生,喜乐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 施心的净与不净,会决定其施果的优劣性。当呵斥不清净的布施而称赞清净的布施。透过下面的公案就能解析何为卑劣施与何为殊胜施。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夫修施者在胜信心,两钱布施果报难量。 我昔曾闻,有一女人至昼闇山[4],见众人等于彼山中作般遮于瑟[5]。时彼女人于会乞食,既睹众僧心怀欢喜,而赞叹言:“善哉圣僧!譬如大海众宝窟宅,众人供养;我独贫穷无物用施。”作是语已,遍身搜求了无所有,复自思惟:“先于粪中得二铜钱。”即持此钱奉施众僧。时僧上座得罗汉果豫知人心,而彼上座常[6]自珍重,见彼女人有深信心,为欲增长彼功德故,不待维那,躬自殷勤起为咒愿,即举右手高声唱言:“大德僧听!” 即说偈言: “大地及大海,所有诸宝物, 如此童女意,悉能施与僧。 留心善观察,行道为修福, 使得解脱道,离贫穷棘刺。” 时彼童女极生大心,如师所说我作难作,便舍一切资财珍宝等无有异,悲欣交集,五体投地[7]归命诸僧,以此两钱置上座前,涕泣不乐,即说偈言: “愿我生死中,永离于贫穷, 常得欢庆集[8],亲戚莫别离。 我今施僧果,唯佛能分别, 由此功德故,速成所愿果, 所种微善心,身根愿速出。” 时彼女人出彼山[9]已坐一树下,树荫不移上有云盖。时彼国王适丧夫人出外游行,见彼云盖往至树下,见此童女心生染著,将还宫内,用为第一最大夫人。 即作是念:“我先发愿今已称心。” 即白国王:“多赍宝物施设供具,诣昼闇山供养众僧,宝珠璎珞种种财物,持用奉施。” 彼时上座不为咒愿。尔时大众疑怪所以,而作是言:“先者贫贱两钱施时起为咒愿;今者乃为王之夫人,珍宝璎珞种种财物而用布施,不为咒愿?” 时彼上座语众僧言:“我先为彼咒愿之时不为财物,乃恐童女心意[10]错乱,故为咒愿。” 即说偈言: “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 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11]报。 彼女先施时,一切悉舍施, 佛智能分别,非我所能知。 今虽财宝多,不如彼时心, 十六分中一。若心扰浊施, 譬如诸商贾,少于诸财物, 心期于大报。所施物虽小, 心意胜广大,以是故未来, 净心用土施,亦如舍卫城, 穷下之女人,饭浆施迦叶[13]。 施土得大地,饭浆天中胜, 施少心净广,得报亦弘大。 譬如白净衣,以油渧[14]其上, 垢腻遂增长,亦犹油渧[15]水。 油渧[16]虽微小,遍于池水上, 以是故当知,心胜故报大。”] 若心无恋着而能行施者,其果报不仅广大,而且能迅速开花结果。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无恋着心一切能施,得大名称现世获报,是故应施不应悋著。 我昔曾闻,弗羯罗卫国有一画师,名曰羯那,有作因缘诣石室国[17],既至彼已诣诸塔寺,为画一精舍得三十两金。还归本国,会值诸人造般遮于瑟,生信敬心,问知事比丘:“明日谁作饮食?”答言:“无有作者。”复问:“彼比丘一日之食须几许物?”答言:“须三十两金。”时彼画师即与知事比丘三十两金。与彼金已还归于家,其妇问言:“汝今客作[18],为何所得?”夫答妇言:“我得三十两金用施福会。”其妇闻已甚用忿恚,便语诸亲称说夫过,所得作金尽用施会,无有遗余用营家业。尔时诸亲即将彼人,诣断事处而告之曰:“钱财叵得役力所获,不用营家及诸亲里,尽用营设于诸福会。”时断事官闻是事已,问彼人言:“竟为尔不?”答言:“实尔。”时断事官闻是事已生希有想,即便赞言:“善哉丈夫!”脱己衣服并诸璎珞及以鞍马,尽赐彼人,而说偈言: “久处贫穷苦,佣作得钱财, 不用营生业,以施甚为难。 虽复有财富,资生极丰广, 若不善观察,不能速施与。 远观察后身,知施有果报, 勇猛能舍财,离于悭尘垢, 有是行法人,持施[19]使不没。” 时彼画师闻此偈已欢喜踊[20]跃,著其衣服[21]乘此鞍马便还其家。时彼家人见着盛服乘马至门,谓是贵人,心怀畏惧,闭门藏避。画师语言:“我非他人,是汝夫主。”其妇语言:“汝是贫人,于何得是鞍马服乘?”尔时其夫以偈答言: “善女汝今听,我当随实说, 今[22]虽舍施僧,施设犹未食, 譬如未下种,芽茎今已生, 福田极良美,果报方在后。 此僧净福田,谁不于中种? 意方欲下种[23],芽生众所见。” 时妇闻已得净信心,即说偈言: “如佛之所说,施僧得大果, 如今所布施,真得施处所。 敬心施少水,果报过大海, 一切诸众中,佛僧最第一, [1] 券要:拼音quàn yào,契约。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2] 谄曲:拼音chǎn qǔ,贪瞋痴三者所摄,爱恋利养恭敬,故尔隐瞒私过,包藏恶念,邪曲不定。 [3] 掉:拼音diào,即掉举。放逸之心。想念贪瞋对象,不能宁静安住之心,佛书译为掉举,简作掉,二十随眠烦恼之一。 [4] 昼闇山:也称为耆阇崛山,即摩揭陀国都舍卫城外的灵鹫峰。 [5] 般遮于瑟:(行事)Pañcavārṣika,又作般阇于瑟、般遮婆瑟、般遮跋瑟迦。般遮越师。具曰般遮跋利沙,又曰般遮婆栗迦史。直译则为五年会。每五年一设之大斋会也。义译曰无遮会。以容受一切之人而不遮遣故也。《玄应音义》十七曰:“般阇于瑟,或作般遮于瑟,皆讹略也。应言般遮跋利沙,又言般遮婆栗史迦。般遮,此云五。婆栗史迦,此云年,谓五年大会也。佛去世一百年后,阿输迦王设此会也。” [6] 常【大】,当【明】 [7] 五体投地:拼音wǔ tǐ tóu dì,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佛教徒沿用此礼以敬三宝。 [8] 集【大】,得【宋】 [9] 山【大】,者【宋】 [10] 意【大】,重【宋】【元】【明】 [11] 果【CB】【丽-CB】【圣】,畏【大】 [12] 阿输迦王:即阿输迦·孔雀。梵音Aśoka Maurya,约西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Aś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 [13] 舍卫城,穷下之女人,饭浆施迦叶:其具体内容在《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中有详细地记载。 [14] 渧【大】*,滴【宋】*【元】*【明】* [15] 渧【大】*,滴【宋】*【元】*【明】* [16] 渧【大】*,滴【宋】*【元】*【明】* [17] 石室国: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巴利文:Takkasilā;玄奘于七世纪探访当地的遗址时、汉文佛经翻译时称为“呾叉始罗”),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此处曾是古代学习佛教的中心,今译中国大陆翻译的外国考古书籍习惯称之为“塔克西拉”。坐落于拉瓦尔品第西北32公里处。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又作特叉尸罗国、德差伊罗国、德叉尸罗国、呾叉尸罗国、竺刹尸罗国。意译石室国、削石国、截头国。 [18] 客作:拼音kè zuò,受雇帮忙工作的临时工人。 [19] 施【大】,持【宋】【元】【明】 [20] 踊【大】,勇【宋】【元】【明】 [21] 衣服【大】,服衣【宋】【元】【明】 [22] 今【大】,金【宋】【元】【明】 [23] 下种【大】,种下【宋】【元】【明】 [24] 施【大】,死【宋】【元】【明】 [25] (开意…前)二句【大】,〔-〕【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