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52

第一百五十二课


四、摄受有贪嗔弟子的方法:

是故如是解了贪嗔二结使自相违逆的(性相和作用)之后,欲摄受调化弟子的师长要如偈所说而奉行之。

偈曰: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Desire should be driven like a slave Because severity is its cure, And anger looked upon as a lord Because indulgence is its cure.

【词汇释难】

贪:是贪者,这里指贪心侧重的弟子。

不爱:即不爱敬的意思。

嗔:是嗔者,这里指嗔心偏重的弟子。

【释文】摄受具有贪欲心的弟子时,(师长)应当指示他(依止)鄙陋菲薄的资具而使其离贪,因为丰盛圆满的资具会助长贪欲故。比如,使用指责、威吓等途径来掌管仆人那样,调化那些贪欲侧重的弟子时,要尽其所能地逼迫役使他承事。所以者何?因为被任用承事服役的他,就无法得到生贪的机便。所以说对治贪欲的良方即是不去爱敬他。面对嗔心偏重的弟子时,就得像是承事主人一样以爱敬去侍奉他。所以者何?因为备尝爱敬侍奉的他则不会心生嗔恚。其对治良药就是爱敬被宠。在摄化痴心侧重的弟子时,为了折薄其愚痴颠倒之心,要敬不敬软硬兼施。因为其对治的良药妙方,就是敬不敬软硬兼施者是。如是摄化弟子的师长,要善于解了所化弟子的秉性及举止威仪等。立志作到不让烦恼现前即能调伏弟子。如彼,浣衣师待毛驴喻。

<浣衣师待毛驴喻>

譬如,浣衣师任用秉性固执的毛驴时,就让它忍辱负重地去劳作。如若毛驴有所不从,生怕会导致众多不良非理的后果故,浣衣师便会狠狠地鞭笞毛驴。如喻所比,贤圣的师长在摄化贪心炽盛的弟子时,为制止(弟子的贪欲烦恼)要尽量役使他承事作业。又生怕他犯过还得严厉管教他行事。又如,浣衣师将毛驴储养在家,用上好的饲料等像是对待大家[1]一样善加喂养毛驴。如喻所比,诸位贤圣的师长也要像承事主人一样,敬待以嗔心行事的弟子。

即说偈曰:

善解人意师,力堪御弟子,

是人应摄化,非是愚所为。

【释义】了知贪嗔烦恼不同时俱起后,在摄受调伏贪嗔弟子之时,应依不同方便。在修行者之中,由往昔因缘不同,各人的烦恼或云根器不一,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等。对贪心重者,菩萨不应以爱护而应该以严厉的方式摄受,像役使奴仆一样让他不断受到不悦意境磨砺,比如让他干粗重的工作,着敝衣,食粗糙的食品,住陋室等,以此有效地抑制其贪心,再以妙法疏导,双管齐下,方能收效;对嗔心重者,应以爱重的方式温和摄受, 就像承事主人一样,首先尽量不让他感到委屈,衣食住等各方面善加照顾,以爱语利养渐渐使其粗硬的嗔恚习气软化,然后才能进一步调伏,否则,以调伏贪者的方式对待,不但不会起好作用,反而会激起他更大的嗔心。故应善加辨别抉择,而后因机施教,使弟子得到恰当有效的引导,迅速调伏烦恼步入正道。此处虽言上师摄受弟子方式,然诸人在与亲友等交往或调治自心烦恼时,皆可依循。

    《中观四百论·明菩萨行品》云: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譬如说,以前有一浣衣者,养有一头毛驴,他要出门办事时,为了不让驴到处乱跑惹麻烦,便用皮鞭严厉鞭打调教,使毛驴规规矩矩听从使唤;回家后,浣衣者便用上好饲料喂养毛驴,精心照料它,使毛驴对主人平息畏惧嗔恼之心。同样,上师在摄受弟子时,针对其不同根器,或以严厉或以温和方式对待,如是则能有效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使之顺利入道。

月称菩萨言:

上师以智慧,摄受弟子已,

能止弟子过,愚师非如是。

上师以智慧方可摄受弟子,制止其烦恼,否则愚痴无知,不可做到如此。诸大乘修行人,当潜心修学这些窍诀。

摄化弟子的师长应恒时如法训示净化弟子的身心,像驯服战马与大象。

诚如《大庄严论经》所云: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王多养好马,会有隣王与共斗战,知此国王有好马故即便退散。尔时国王作是思惟:“我先养马规拟[2]敌国,今皆退散养马何为?当以此马用给人力,令马不损于人有益。”作是念已,即敕[3]有司[4]令诸马群分布与人,常使用磨经历多年。其后隣国复来侵境,即敕取马共彼斗战,马用磨故旋转而行不肯前进,设加杖捶亦不肯行。众生亦尔,若得解脱,必由于心,谓受五欲,后得解脱。死敌既至,心意恋着五欲之乐,不能直[5]进得解脱果。

即说偈言:

                 “智慧宜调心,勿令著五欲,

本不调心故,临终生爱恋。

心既不调顺,云何得寂静?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觉,[6]

心既不调顺,云何得寂静?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觉,

    如马不习战,对敌[7]而旋[8]行。”]

《法句譬喻经·象品》云: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9]演大法。时有长者[10]居士,名曰呵提昙,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叉手长跪白世尊曰:“久承洪化钦仰[11]奉颜,逼私不获愿垂慈恕。”

世尊令[12]坐,即问所从来姓[13]字为何?长跪答曰:“本居士种,字呵提昙,乃先王时为王调象。”

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

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著其羁绊,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

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

曰:“铁钩钩口以制强口,不与食饮以制身犷,加[14]捶杖者,以伏其心,正尔便调。”

曰:“作此伏者,为何所施用?”

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斗,随意前却无有罣碍。”

又问居士:“正[15]有此法?复有其异?”

答曰:“调象之法正如此耳。”

佛告居士:“但能调象复能自调。”

即曰:“不审自调其义云何?唯愿世尊彰演未闻。”

佛告居士:“吾亦有三事,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16]、至诚制御口业[17],二、以[18]慈贞伏身刚强,三、以[19]智慧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自致无为,不遭生死忧悲苦恼。”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象名护财[20],猛害难禁制[21]

     系绊不与食,而犹[22][23]逸象[24]

 本意为纯[25]行,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结使,如钩制象调。

   乐道不放逸[26],能常自护心[27]

   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28]陷。

                                              “虽为常调, 如彼新驰,

亦最[29]善象,不如自调。

彼不能适,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能到调方。”

居士闻偈喜庆难量,内情解释[30]即得法眼[31],听者无数皆得道迹[32]。]

诚如颂文所述“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在摄化那些贪婪且懈怠的弟子时,确实是须要像对待奴仆的所依身那样,以较为粗暴的方便,去修治净化弟子的身心,命弟子去承事服役来断除对自身的躭著。譬如,世尊在摄化贪恋懈怠的波斯匿王时,就首先让他从节量饮食入手,来断除对美味的贪执,复敕国王自己徒步,少乘车马辇舆来减肥健身,使其身心堪能受持正法,并最终使波斯匿王轻松步入正法,获得了殊胜的果证。

《法句譬喻经·广衍品》云:

[昔佛在舍卫国说法教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三时[33]往听。彼时国王名波斯匿,为人憍慢[34]放恣情欲,目惑于色、耳乱于声、鼻著馨香[35]、口恣五味、身受细滑,食饮[36]极美初无厌足,食遂进多恒苦饥虚,厨膳[37]不废以食为常。身体肥盛乘舆不胜,卧起呼吸但苦短气,气闭息绝经时惊觉,坐卧[38]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转侧以身为患,便敕严驾往到佛所。侍者扶持问讯,却坐叉手,白佛[39]言:“世尊!违远侍觐咨[40]受无阶,不知何罪身为自肥?不能自觉何故使尔?每自患之,是以违替不数礼觐[41]。”

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数食,二者、喜[42][43],三者、憍乐,四者、无愁,五者、无事。是为五事喜[44]令人肥。若欲不肥,减食粗燥[45],然后乃瘦。”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有念[46]意,每食知自[47][48]

    从是痛用薄,节消而保寿。”

王闻此偈欢喜无量,即呼厨士而告之曰:“受诵此偈,若下食时先为我说,然后下食。”王辞还宫,厨士下食辄[49]便说[50]偈,王闻偈喜,日[51]减一匙[52],食转减少,遂以身轻即[53]瘦如前。自见如此欢欣[54]念佛,即起步行往到佛所,为佛作礼,佛命令[55]坐而问王曰:“车马人从[56]为所在也?何缘步行?”

王喜白佛:“前得佛教奉行如法,今者身轻。世尊之力,是以步来知为何如。”

佛告大王:“世人如此不知无常,长身情欲不念为福,人死神去留身[57]坟冢[58],智者养神愚者养身,若能解此奉修圣教。”

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人之无闻[59],老如特牛,

   但长肌肥[60],无有智慧[61]

生死无聊,往来艰难,

 意倚[62]贪身,更苦无端。

  慧人见苦,是以弃[63]身,

    灭意断欲,爱尽无生。”

王重闻偈欣然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听者无数皆[64]得法眼。]


[1] 大家:拼音dàjiā,奴仆对主人的称呼。

[2] 规拟:拼音guī nǐ,1.谓某物与另物形状之相似者。2.设想;拟定。

[3] 敕:拼音chì,告诫:申敕。戒敕。

[4] 有司:拼音yǒu sī,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5] 直【大】,真【宋】【元】【明】

[6] “心既不调顺,云何得寂静?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觉。” 四句廿字【大】,〔-〕【宋】【元】【明】

[7] 敌【CB】【丽-CB】,战【大】

[8] 旋【大】,游【宋】【元】【明】

[9] 敷【大】,普【圣】

[10] 者【大】,老【圣】

[11] 仰【大】,欣【圣】

[12] 令【大】,服【圣】

[13] 姓【大】,性【圣】

[14] 加【CB】【丽-CB】【圣】,如【大】

[15] 正【大】,止【明】

[16] 者【大】,者以【圣】

[17] 业【大】,患【圣】

[18] 以【大】*,者以【圣】*

[19] 以【大】*,者以【圣】*

[20] 护财【大】,财守【圣】

[21] 禁制【大】,制御【圣】

[22] 犹【大】,由【圣】

[23] 慕【大】,暴【宋】【元】【明】

[24] 象【大】,焉【宋】【元】【明】

[25] 纯【大】,非【圣】

[26] 放逸:拼音fàng yì,1.放纵逸乐。 2.豪放不羁。 3.离散;失散。 4.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27] 心【大】,身【圣】

[28] 于【大】,污【宋】【元】【圣】

[29] 最【大】,取【元】【明】【圣】

[30] 释【大】,择【圣】

[31] 得法眼:即得法眼净。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维摩诘所说大乘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32] 迹【大】,迹【圣】

[33] 时【大】,眛【圣】

[34] 憍慢:拼音jiāo màn,傲慢。

[35] 馨香:拼音xīn xiāng,芳香。

[36] 食饮【大】,饮食【圣】

[37] 膳【大】,饍【圣】

[38] 臥【大】,起【宋】【元】【明】

[39] 佛【大】,〔-〕【圣】

[40] 咨【大】,咨【明】

[41] 觐【大】,侍【圣】

[42] 喜【大】*,憙【圣】*

[43] 眠【大】,睡【圣】

[44] 喜【大】*,憙【圣】*

[45] 燥【大】,惨【圣】

[46] 有念【大】,念有【圣】

[47] 知自【大】,自知【圣】

[48] 少【大】,省【宋】【元】【明】

[49] 辄:拼音zhé,〈副〉立即;就。

[50] 说【大】,颂【圣】

[51] 日【大】,食【元】【明】,日食【圣】

[52] 匙【大】,起【宋】

[53] 即【大】,便即【圣】

[54] 欣【大】,喜【圣】

[55] 令【大】,就【圣】

[56] 从【大】,从今【宋】【元】【明】【圣】

[57] 留身【大】,身留【宋】【元】【明】

[58] 冢【CB】【丽-CB】,塜【大】

[59] 闻【大】,常【宋】【元】【明】

[60] 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大】,〔-〕【圣】

[61] 〔人之…慧〕四句-【圣】(或者)无有智慧【大】,〔-〕【圣】

[62] 倚【大】,猗【宋】【元】【明】

[63] 弃【大】,舍【宋】【元】【明】

[64] 皆【大】,即【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