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58

第一百五十八课


二、认识能断烦恼的对治

问曰:云何方能断除此非理枉然的根本——愚痴耶?

答曰: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When dependent arising is seen Confusion will not occur. Thus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here To explain precisely this subject.

【词汇释难】

此:此《中观四百论》的后八品——明依胜义谛之道次第。

一切力:以全部的精勤与力量。

彼语:即彼缘起理,缘起性空之正理,也就是缘起真性。

【释文】若时苗芽与行业等一切内外诸(果)法,有其所谓的自性,那么因为彼等(果法)自性实有之故,就无须凭借种子与无明等(因法)而生起。因为早已成就之法,就无复再须成就。然今是诸苗芽与行业等(果)法,要依种子与无明等众因缘的合集方可现前生起故,可谓是缘起所生,宛若影像与幻化物一般无诸自性可言。以离自性故即是空性。若时谁能如是准确无误地洞见此缘生义,则能断除无明愚痴。若时舍离了无明愚痴,即能灭除所依愚痴随生随灭的贪嗔等其余诸烦恼。为遣除无明愚痴方才开演了其能断的方便——缘起妙理,其义非凡,理趣甚深,所以在此《四百论》即将班宣[1]的论义当中,唯应集中一切力量来阐扬申明彼缘生义的隽妙[2]语。如彼,满月喻。

<满月喻>

譬如,当盈满无缺的皓月冉冉升起的时候,即能无余照破一切黑暗的迷茫。如喻所比,若时照见缘生义的慧月已经在心间朗朗升起,即能遣除一切无明愚痴的暗垢。

即说偈曰:

愚暗与缘生,慧光不同住,

犹如日光辉,黑暗不俱住。

【释义】愚痴烦恼的根本对治便是观修缘起性空正理,缘起理是佛法正见的重心,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无漏智亲见的诸法实相。世间诸外法如苗芽茎根等皆以其特定因缘而起,诸内法从无明到老死十二支,各依前前为因缘而生起,诸法皆以因缘才会现起,由此而可见诸法皆无固定不变实有的本体(自性)。在中观正理观察下,诸法不但在胜义中为空,在世俗名言中也不成立有自性[3],唯是因凡夫妄自计执诸幻法为实,才会生起种种实执烦恼。若能现见诸法如同梦幻泡影一般的缘起性空本质,那么正常人谁会对无利无害的幻影、梦境生烦恼呢?因此,为断烦恼解脱轮回束缚,于此论中尽一切力量,从各方面宣说了缘起无自性的理趣。前八品述其各方面的加行,后八品紧紧围绕修习缘起空性的正行而展开。

龙树菩萨说:

因惑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非因及因缘,是名为涅槃。

    众生为因缘现象所迷惑,故执实轮转于生死,若见到诸因缘法“非因及因缘”的空性道理,则一切邪分别无从生起,三毒烦恼息灭,则名为寂灭涅槃。因此修习佛法追求解脱,其重心在于了达缘起性空的正理,闻思修习的主要法义,也应全部围绕此空性正理而行。

譬如说,十五日晚上的明月升起,会无余照破一切黑暗;同样,若能圆证诸法缘起性空之理,其智慧光芒即能无余遣除一切愚痴无明黑暗。

月称菩萨言:

愚痴与智慧,不可同俱住,

如同光明日,黑暗不共住。

故诸修行者,当尽一切力量,使自己相续中生起缘起性空智慧。

龙树菩萨在《六十颂如理论》中曰:

佛大能仁王,说是缘起理,

悉断生灭等,我今稽首礼!

若时离有无,智不住二边,

彼达缘生义,甚深无所缘。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如是宣说唯有缘性之缘起,非但不落无因生等分别,其余常、无常、有事、无事等二边分别,亦皆非有。为显此义。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

如云:

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

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

《中论·观四谛品》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亦云:

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

 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缘起法是佛法的心髓,也是与其他外道法所不共的特法故,行人应尽一切所能去修学此缘起空无我妙理。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应分别论。所谓论者即是法也。夫于法所宜善思惟,若能思惟则解其义。

我昔曾闻,有婆罗门名憍尸迦,善知僧佉[4]论、卫世师[5]论、若提碎摩[6]论,如是等论解了分别。彼婆罗门住华[7]氏城[8]中,于其城外,有一聚落。彼婆罗门有少因缘,诣彼聚落[9],到所亲家。时其亲友以缘事故余行不在,时憍尸迦婆罗门语其家人:“汝家颇[10]有经书以不?吾欲并读待彼行还。”时所亲妇即为取书,偶得《十二缘经》而以与之。既得经已,至于林树间闲静之处,而读此经。闻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名集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集聚灭。初读一遍犹未解了,至第二遍即解无我。外道之法著于二见:我见、边见,于一切法深知生灭无有常者,而自念言:“一切外论皆悉无有出生死法,唯此经中有出生死解脱之法。”心生欢喜,寻举两手而作是言:“我于今者,始得实论,始得实论。”端坐思惟深解其义,容貌熙[11][12]如花开敷,复作是言:“我今始知生死系缚,解出世法,乃悟外道所说诸论甚为欺诳,不离生死。”叹言:“佛法至真至实,说有因果,因灭则果灭。外道法中甚为虚妄,说言有果而无其因,不解因果,不识解脱。自观我昔深生怪笑,云何乃欲外道法中度生死河?我昔外道求度生死,譬如有人没溺[13][14]河波浪之中,惧失身命,值则攀缘,既不免难没水而死。我亦如是,遇[15]彼外道求度生死,然其法中都无解脱出世之法,没生死河丧善身命堕三恶道。今见此论,当随顺行,得出生死。外道经论如愚狂语,九十六种道[16]悉皆虚伪,唯有佛道至真至正。六师之徒及余智者,咸自称为一切智人,斯皆妄语。唯佛世尊是一切智,诚实不虚。”

时憍尸迦即说偈言:

                                          “外道所为作,虚妄不真实,

犹如小儿戏,聚土作城郭。

醉象践蹈之,散坏无遗余,

   佛破诸外论,其事亦如是。”

时憍尸迦婆罗门,深于佛法生信敬心,舍外道法除去邪见,昼夜常读《十二缘经》。时其所亲方[17]与诸婆罗门归还其家,问其妇言:“我闻憍尸迦来至于此,今何所在?”妇语夫言:“彼婆罗门向借经书,我取与之,不识何经。然其得已披揽翻覆,弹指赞叹熙[18]怡异常。”夫闻其言即往其所,见憍尸迦端坐思惟,即问之言:“汝于今者何所思惟?”

时憍尸迦说偈答曰[19]

                                           “愚痴无智慧,周回三有中,

如彼陶家轮,轮转无穷已,

     我思十二缘,解脱之方所。”

尔时亲友即语之言:“汝于是经乃能深生希有之想,我释种边而得此经,将欲洗却其字,以用书彼毘世师[20]经。”憍尸迦婆罗门闻是语已呵责亲友:“汝愚痴人!云何乃欲水洗斯经?如是妙法宜用真金而以书写,盛以宝函种种供养。”

即说偈言:

                                          “设我有财宝,以真金造塔,

 七珍用厕填,宝案妙巾袠[21]

庄严极殊妙,而用以供养,

    虽作如是事,尚不称我意。”

时其亲友闻斯语已,甚怀忿恚而作是言:“今此经中有何深妙未曾有事?何必胜彼毘世师经,欲以真金种种珍宝而为供养?”时憍尸迦闻是语已,愀[22]然作色[23]而作是言:“汝今何故轻蔑佛经至于是乎?彼毘世师论极有过患,云何乃用比于佛语?如毘世师论,不知法相错乱因果,于瓶因果浅近之法,尚无慧解分别能知,况解人身身根觉慧因果之义?”尔时其亲友语憍尸迦言:“汝今何故言毘世师论不解因果?彼论中说破瓦以为瓶因,云何而言不解因果?”憍尸迦言:“汝毘世师论实有是语,然无道理。汝今且观,如因于缕以为经纬[24]然后有叠[25],瓶瓨[26]亦尔,先有瓶故然后有瓦,若先无瓶云何有瓦?复次破瓦无用[27]、瓶瓨[28]有用,是以破瓦不得为因。现见陶师取泥成瓶、不用破瓦,又见瓶坏后有破瓦,瓶[29]若未坏,云何有破?”时亲友言:“汝意谓若毘世师论都无道理,我等宁可徒劳其功而自辛苦。”时亲友徒党[30]诸婆罗门闻是语已心生愁恼:“若如其言,毘世师论即于今日不可信耶?”憍尸迦言:“毘世师论非但今者不可取信,于昔已来善观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时,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蔽[31],盲无目故,于毘世师论生于明想。佛日既出,慧明照了,毘世师论无所知晓,都应弃舍。譬如鵄鸺[32]夜则游行能有力用,昼则藏窜[33]无有力用。毘世师论亦复如是,佛日既出,彼论无用。”

亲友复言:“若如汝言,毘世师论不如佛经,然此佛经宁可得比僧佉论耶?”憍尸迦言:“如僧佉经说有五分,论义得尽: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决定。汝僧佉经中无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34]者,况辩法相而能明了?何以故?汝僧佉经中说钵罗陀那[35]不生如常,遍一切处亦处处去。如僧佉经中说钵罗陀那不从他生而体是常,能生一切、遍一切处去至处处。说如是事多有愆过。何以故?于三有中无有一法但能生物不从他生,是故有过。复次,遍一切处能至处处,此亦有过,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若去至者,遍则不遍。二理相违其义自破。若如是者,是则无常。如其所言,不从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处去至处处。是语非也。”

亲友婆罗门闻是语已,语憍尸迦言:“汝与释种便为朋党,故作是说。然佛经中亦有大过,说言生死无有本际,又复说言一切法中悉无有我。”时憍尸迦语亲友言:“我见佛法生死无际,一切无我,故吾今者敬信情笃。若人计我,终不能得解脱之道,若知无我则无贪欲,无贪欲故便得解脱。若计有我则有贪爱,既有贪爱遍于生死,云何能得解脱之道?复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36]者,为从善恶而得此身?为不从善恶自然有耶?若从善恶而得身者,则不得名初始有身。若不从善恶得此身者,此善恶法云何而有?若如是者,汝法则为半从因生半不从因,如是说者有大过失。我佛法无始,故无罪咎。”

于时亲友语憍尸迦:“有缚则有解,汝说无我则无有缚,若无有缚谁得解脱?”憍尸迦言:“虽无有我犹有缚解。何以故?烦恼覆故则为所缚,若断烦恼则得解脱,是故虽复无我犹有缚解。”

诸婆罗门复作是言:“若无我者,谁至后世?”时憍尸迦语诸人言:“汝等善听!从于过去烦恼诸业,得现在身及以诸根,从今现在复造诸业,以是因缘得未来身及以诸根。我于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如谷子,众缘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种子实不生芽,种子灭故芽便增长,子灭故不常,芽生故不断;佛说受身亦复如是,虽复无我,业报不失。”

诸婆罗门言:“我闻汝说无我之法洗我心垢,犹有少疑今欲咨问。若无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问:“若无我者,过去已灭现在心生,生灭既异,云何而得忆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识为种子入母胎田,爱水润渍[37]身树得生,如胡桃子随类而生,此阴造业能感后阴,然此前阴不生后阴,以业因缘故便受后阴,生灭虽异相续不断。如婴儿病,与乳母药,儿患得愈,母虽非儿,药之力势能及于[38]儿。阴亦如是,以有业力便受后阴忆念不忘。”

诸婆罗门复作是言:“汝所读经中但说无我法,今[39]汝解悟生欢喜耶?”时憍尸迦即为诵[40]《十二缘经》而语之言:“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以从众缘,无有宰主,便于其中解悟无我,非经文中但说无我。复次,以有身故则便有心,以有身心诸根[41]有用识解分别,我悟斯事便解无我。”又问:“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续不断,设有身见有何过咎?”答曰:“以身见故造作诸业,于五趣中受善恶身形,得恶形时受诸苦恼。若断身见不起诸[42]业,不起诸业故则不受身,不受身故众患永息,则得涅槃。云何说言身见非过?复次,若身见非过咎者,应无生死,不于三有受生死苦,是故有过。”时婆罗门逆顺观察十二缘义,深生信解,心怀庆幸[43],略赞佛法,而说偈言:

                                          “如来在世时,说法摧诸论,

 佛日照世间,群邪皆隐蔽[44]

我今遇遗法,如在世尊前,

  释种中胜[45]妙,深达诸法相。

所言如来者,真实而不虚,

逆顺观诸法,名闻普遍满。

向佛涅槃方,恭敬合掌礼,

  叹言佛世尊,实有大悲[46]心。

 诸仙中最胜,世间无伦疋[47]

    我今归依彼,无等戒定慧。”

憍尸迦言:“汝今云何乃尔深解佛之功德?”亲友答言:“我闻此法,是故知佛无量功德,如沈水香黑重[48]津腻[49],以是因缘烧之甚香远[50]近皆闻。如是我见如来定慧身故,便知世尊有大功德。我于今者虽不睹佛,见佛圣迹则知最胜,亦如有人于花池边见象足迹则知其大,睹因缘论虽不见佛,知佛圣迹功德最大。”见其亲友深生信解,叹未曾有而作是言:“汝于昔来读诵外典亦甚众多,今闻佛经须臾之顷解其义趣,悉舍外[51]典,极为希有。”

即说偈言:

                                           “除去邪见论,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难得,是故叹希有。

不但叹于汝,亦叹外诸论,

    因其理鄙浅,我等悉舍离。”

以彼诸论有过咎故,令我等辈得生厌离生信解心,佛实大人无与等者,名称普闻遍十方刹。外诸邪论前后有过,犹如谄[52]语不可辩了,由彼有过,令我弃舍得入佛法,犹如春夏之时人患日热皆欲离之,既至冬寒人皆思念。外道诸论亦复如是,诚应舍离如夏时日,然由此论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犹如寒时思念彼日。”

于时亲友问憍尸迦:“我等今者当作何事?”憍尸迦言:“今宜舍弃一切邪论,于佛法中出家学道。所以者何?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一切鸽鸟皆悉堕落,佛智慧灯既出于世,一切外道悉应颠坠,是故今欲出家学道。”于是憍尸迦从亲友家,即诣僧坊[53]求索出家,出家已后得阿罗汉。何因缘故说是事耶?以诸外道常为邪论之所幻惑故,说十二因缘经论而破析之。]


[1] 班宣:拼音bān xuán,普遍宣扬。

[2] 隽妙:拼音jùn miào,1.亦作“隽妙”。 2.隽永美妙。

[3]《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4] 僧佉:拼音sēng qū,即数论外道。

[5] 卫世师:胜论外道。

[6] 若提碎摩:裸体外道。

[7] 华【大】,业【宋】【元】【明】

[8] 华氏城:即“华子城”,梵文 Pāṭaliputra,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5年)的都城,也是古印度最大的城市,位于恒河下游,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华氏城在《佛国记》作巴连弗邑,《大唐西域记》作波吒厘子。

[9] 聚落:拼音jù luò,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10]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11] 熙【大】*,憘【宋】*【元】*【明】*

[12] 熙怡:拼音xī yí,和乐;喜悦。

[13] 没溺:拼音méi nì,沉溺。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

[14] 恒【CB】【丽-CB】,洹【大】

[15] 遇【大】,过【宋】【元】【明】

[16] 道【大】,外道【宋】【元】【明】

[17] 方【大】,眷【宋】【元】【明】

[18] 熙【大】*,憘【宋】*【元】*【明】*

[19] 曰【大】,言【明】

[20] 毗世师:胜论师。

[21] 袠【大】,帙【宋】【元】【明】袠:拼音zhì,捆扎,包裹。

[22] 愀【CB】【丽-CB】,愁【大】

[23] 愀然作色:拼音qiǎo rán zuò sè,成语,指脸色改变,脸色显出忧愁的样子。

[24] 经纬:拼音jīng wěi,织物的直线与横线。

[25] 叠【大】,㲲【明】叠:拼音dié,指帛叠。用棉纱织成的布。

[26] 瓨【大】*,瓮【宋】*【元】*【明】*瓨:拼音hóng,陶器。

[27] 用【大】,有【宋】【元】【明】

[28] 瓨【大】*,瓮【宋】*【元】*【明】*

[29] 瓶【大】,瓶瓦【宋】【元】【明】

[30] 徒党:拼音tú dǎng,意思是门徒、党羽。

[31] 蔽【大】*,弊【宋】*【元】*【明】*

[32] 鵄鸺:拼音chī xiū,猫头鹰一类的鸟。

[33] 藏窜:拼音cáng cuàn,隐藏逃避。

[34] 犎【大】,锋【宋】【元】【明】犎:拼音fēng,一种野牛,背上肉突起,像驼峯。

[35] 钵罗陀那:主物或自性。《入行论·安忍品》云: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不生故无彼,云何彼所生?

[36] 初身【大】,身初【宋】【元】【明】

[37] 渍:拼音zì,浸泡。

[38] 于【大】,其【宋】【元】【明】

[39] 今【大】,令【宋】【元】【明】

[40] 诵【大】,赞【宋】【元】【明】

[41] 根【大】,相【宋】【元】【明】

[42] 诸【大】,〔-〕【宋】【元】【明】

[43] 庆幸:拼音qìng xìng,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或非常喜悦。

[44] 蔽【大】,弊【宋】【元】【明】

[45] 胜【大】,珠【宋】【元】【明】

[46] 悲【大】,慈【宋】【元】【明】

[47] 疋:拼音pǐ,同“匹”。相当,相敌,比得上:匹敌。匹配。

[48] 重【大】,种【宋】【元】【明】

[49] 津腻:拼音jīn nì,黏液。

[50] 远【大】,达【明】

[51] 外【大】,众【宋】【元】【明】

[52] 谄【大】,讇【宋】【元】【明】

[53] 僧坊:拼音sēng fāng,僧舍。《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尔后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