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6

第十六课


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问曰:虽然存活唯经刹那顷,然这一一刹那相续不断,为了天长地久的长寿永住,耽著存活岂非失耶?

答曰:

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 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You would like to live long But dislike old age; Amazing! Your behaviour Seems right to people like you.

【词汇释难】

噫: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噫鸣。噫嘻。颂文中则表示对执迷惑意,颠倒邪行的惊叹。

善:此处是指善妙极好,表示赞同的意思。

【释文】是中汝自喜爱天长地久无有朽迈折损的存活,如是不得长寿则无长存可言。然而,不乐与彼相系的皮缓面皱,白发鬓衰等状老之貌。噫嘻!汝等的这种邪行,只有像汝等同类痴迷不悟的婴愚小儿见似为善,而非其余。是故憎恶衰老者则不应该贪着相续不断。如彼,嗤弄园中耆艾童子喻。

<嗤弄园中耆艾童子喻>

一处花园中,有诸童子,嗤笑凌蔑园中一位羸极不堪的耆艾言:“咄咄甚为可恶,耆旧人形卑!”然而是诸童子亦复自欲长寿久存,他们的行举唯有像他们自己一样同类劣慧众生的眼中,现似如理为善。是故当以自身的切肤之痛明达无常,当他人现前无常死对时,即以推知一切群惑亦未出此死对的深堑,而内自兴发厌患而无诸邪快。

【释义】有些人虽然也大概知道,存活只是一一刹那的心念,这些刹那也在迁流不住,但是他们认为迁变不住的刹那,存在着一个相续,这个相续不会那么短暂变灭,而是在有情一期生命的生死之间恒常存在着。随这种对相续的常执,他们便幻想自己能长久地活着,而对于衰变老坏,发白面皱的形象,极端不乐,甚至想尽办法阻止这些与其常执相背的变化,如服食药物、炼丹纳气、整容等等。殊不知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乃不可阻挡之自然规律,这些不乐衰老、阻止衰老的行为,如同想阻止水往下流等不可避免的自然趋势一样,极为荒唐可笑,极为愚昧无知!菩萨写至此处,不由得为这些众生的愚昧发出感叹,唉!只有那些与之同类的愚者,才会认为这些邪见行为善妙,值得随顺,而智者对他们谁不见而生怜呢!世间那些稍有理智者,也会了知生命无常、衰老朽坏无法避免的道理。以前,有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演示着一对年轻姐妹,在鲜花绚烂的花园中,看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小女孩看着发白面皱、齿落背伛的老人,问:“姐姐,我们会不会变成她那样呢?”“会的,一定会变成那样的……”

譬如说,一处花园中,有一衰朽老人,一群童子围着他讥笑说:你真丑,怎么这么衰老难看呢?然而群童不知,最终一天,自己也会如是老迈,无论自己如何乐于久活不老,也无法避免这种结局。他们对衰老的讥笑厌恶,无非是一种愚痴的表现,而一切乐活厌老执著存活相续为常者,与此愚痴也无有异。

《出曜经·乐品》云:

                  [得覩诸贤乐,同会亦复乐,

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

得覩诸贤乐,同会亦复乐者,贤圣之人道果以具众德悉备,曩所修学积行乃致,其有恭敬承事贤者,后受其乐财业无数,家人和穆[1]宗族日炽,是故说曰:‘得覩诸贤乐,同会亦复乐’也。

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者,善人修德慕求良伴,见恶知识[2]终以远离,所以然者,恶人所禀[3]终无善行,堕[4]人在冥不覩大明,是故说曰:‘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也。

 如[5]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

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

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

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者,若彼行人与愚从事,昼夜堕落坠在生死,亿佛过去不蒙济度,是故说曰:‘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也。

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者,怨憎会苦难,皆由无明故,不逐良师不与善知识从事,是故说曰:‘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也。

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者,智人所学必当上及相见同欢,先笑后语和颜悦色[6],内外清泰[7]无有诤讼[8],是故说曰:‘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也。]

《出曜经·恶行品》云:

[观世若干变,知法起灭迹,

贤圣不乐世,愚者不处贤。

观世若干变者,所谓世者世有三品:一者、器世,二者、阴世,三者、众生世。此三世者贮[9]病之牢室[10],内外坚固非医所疗治,内者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外者含毒之类,蚖蛇、百足、蝮蝎[11]、虎狼所见噬[12][13],众变若干其事不同,水火盗贼怨仇之类窃来伤害。是故说曰:‘观世若干变’也。

知法起灭迹,知迹起灭其事有二:一者、结迹,二者、阴迹。能灭其事乃应无为,是故名曰:‘知法起灭迹’。

贤圣不乐世,愚者不处贤[14]者,贤圣永灭诸恶不处群俗,鹤飞则高不乐丘冢,猩猩[15]好净不处厕溷[16],贤圣之人亦复如是,不处群俗与共同光;愚者好恶不处贤众。是故说曰:‘贤圣不乐世,愚者不处贤’也。]

《法句譬喻经·无常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17]耆阇崛山中。时城内有婬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大臣子弟莫不寻敬。尔时莲华善心自生,欲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莲华饮水澡手,自见面像[18]容色红辉[19]头发绀青,形貌方正挺特[20]无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体如此,云何自弃行作沙门?且[21]当顺时快我私情。”

念已便还。佛知莲华应当化度,化作一妇人端正绝世,复胜莲华数千万倍,寻路逆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所来?夫主、儿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许?云何独行而无将[22]从?”

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23]相识宁可共还,到泉水上坐息共[24]语不?”

莲华言:“善。”二人相将还到水上,陈意委曲[25]。化人睡来枕莲华膝眠,须臾之顷忽然命绝,膖[26]胀臭烂腹溃虫出,齿落发堕肢[27]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

“云何好人忽便无常?此人尚尔,我岂久存?故当诣佛精进学道。”即至佛所,五体投地,作礼已讫,具以所见向佛说之。

佛告莲华:“人有四事不可恃怙[28]。何谓为四?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29][30]欢娱[31][32]会当[33]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老则色衰,所[34]病自坏,

形败腐朽,命终其然。

  是身何用?恒[35]漏臭处,

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

      为死[36]所迫,无亲可怙。”

莲华闻法欣然解释[37],观身如化命不久停[38],唯有道德泥洹[39]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

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40],思惟止[41]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旧杂譬喻经》云:

[昔有妇人富有金银,与男子交通,尽取金银衣相追俱去。

到急水边,男子言:“汝持财物来,我先度之,当还迎汝。”

男子便走去不还。妇人独住在水边,见狐捕取鹰舍取鱼,不得鱼复失鹰。

妇谓狐:“汝何痴甚?捕两不得一。”

狐言:“我痴尚可,汝痴剧我也。”]

冀望天长地久,而不愿衰老相者的所作所为,与此劣智的贵妇,难道有些许之别耶?

《出曜经·无常品》云:

[众生相克互相是非,所习非要不顺正法,犹昔夫妇二人,姿貌端正威颜具足,众相备悉[42]诸根寂静,共相待敬终日无厌。如是经日[43],夫妇二人忽然失明目无所覩,夫妇相恋恐为人所欺,夫恐失妇、妇恐失夫,坐共相守不远斯须。时诸五亲远方求医,将至失明夫妇所,拊[44]药治目寻得开明。夫见妇颜变易非故,举声而言:“谁易我妇去?”妇见夫颜状变易非故,举声而言:“谁易我夫?”五亲晓曰:“少壮之容随日迁转,气羸力竭皮缓面皱日异日变,以老朽颜望比少壮,钻冰求火不亦谬乎?何为啼哭自不相识?”以镜自照容颜变易,咄嗟[45]老至色不久停,威容挺特一朝色异,愁思忧虑遂增苦恼。

尊者昙摩[46][47]世利,因此而说颂曰:

                                          “如人眠寐睡,贼窃开墙盗,

失财不觉知,觉乃周旋觅。

愚少习放恣,自陷没冥池,

    不见贼失财,为老贼无势。”

是故说曰:“习不真要违道失法,不觉老死至[48]。”

时诸人民闻说斯语,欢喜而去。]

《出曜经·无常品》云:

                    [老则形变,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宜以力学。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如来今日年已耆老,肌肤舒缓不与常同。”佛告比丘:“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年已老。设当持戒梵行比丘,以如来身安处高床周行四海,虽与[49]恭敬以报重恩。然我本修无憍慢心自证成佛,吾不说是。老则形变喻如故车。所谓故车者,王家所造,或以金银刻镂[50]作车,或水精琉璃杂厕其间,经年积岁犹有朽败,况四大身筋缠血浇,众事合集乃成此形?父母所造。十月怀抱推温去湿,随时瞻视乃名为人。唯有明智能除此苦,以法自将训诲[51]未悟,加以权化应适无方,宜以力学[52],称佛世尊诱导之言,以无谕[53][54]蠲除[55]妄见,不犯身、口、意行,以第一义充饱一切,将育众生,行不漏失无惧畏者,谓佛世尊如来弟子,教训弟子以禁防非。”尔时世尊知彼内心有所趣向,寻究本末,亦与后世众生示现大明,使正法久存于世,在大众中便说此偈:

                                               “老则形变,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宜以力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1] 和穆:拼音hé mù,1.和睦恭敬。 2.调和;和畅。

[2] 恶知识:拼音è zhī shí,佛教语。指昧于佛法,导人入邪的人。

[3] 禀:拼音bǐng,〈动〉承受,生成的。

[4] 堕【大】,随【宋】【元】【明】

[5] 如【大】,不【宋】【元】【明】

[6] 和颜悦色:拼音hé yán yuè sè,和蔼喜悦的脸色。

[7] 清泰:拼音qīng tài,清静平安。

[8] 诤讼:拼音zhēng sòng,争辩诉讼。

[9] 贮【大】,伫【宋】【元】【明】贮:拼音zhù,储存:贮存。贮藏。贮积。

[10] 室【大】,屋【宋】【元】【明】

[11] 蝎【大】,螫【宋】【元】【明】

[12] 噬【大】,蜇【宋】【元】【明】

[13] 噬螫:拼音shìshì,指咬啮螫刺。

[14] 贤【大】,贤圣【宋】【元】【明】

[15] 猩猩【大】,狌狌【宋】【元】,徃徃【明】猩猩:拼音xīng xing,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猩猩科。毛赤褐色,颜面裸出,身长四、五尺,手长及地,下肢短,性猛有力。也作“狌狌”。

[16] 溷【大】,圂【宋】【元】【明】溷:拼音hùn,猪圈:“后产子,捐于猪溷中”。

[17] 罗阅祇:即“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18] 像【大】,象【圣】

[19] 辉【大】,晖【宋】【元】【明】

[20] 挺特:拼音tǐng tè,指超群特出。

[21] 且【大】,宜【宋】【元】【明】

[22] 将【大】,侍【宋】【元】【明】

[23] 不【大】,人【宋】

[24] 共【大】,〔-〕【宋】【元】【明】【圣】

[25] 委曲:拼音wěi qū,事情的经过;底细。

[26] 膖【大】,肨【宋】【元】【明】

[27] 肢【大】,支【圣】

[28] 恃怙:拼音shì hù,恃怙是母亲、父亲的代称。此处则指依赖,信任。

[29] 六亲:拼音liù qīn,古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戚,亲人。

[30] 聚【大】,〔-〕【宋】【元】【明】

[31] 欢娱乐【大】,〔-〕【圣】

[32] 乐【大】,〔-〕【宋】【元】【明】

[33] 当【大】,当有【圣】

[34] 所【大】,壮【宋】【元】【明】

[35] 恒【CB】【丽-CB】,洹【大】

[36] 死【大】,病【圣】

[37] 解释:拼音jiě shì,消除;消释。

[38] 停【大】,亭【圣】

[39] 泥洹:拼音ní huán,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40] 比丘尼:拼音bǐ qiū ní,佛教用语。梵语Bhiksuni的音译。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

[41] 止【大】,正【宋】【元】【明】【圣】

[42] 备悉【大】,悉备【宋】【元】【明】

[43] 日【CB】,曰【大】

[44] 拊【大】,傅【宋】【元】【明】

[45] 咄嗟:拼音duò jiè,片刻之间。

[46]尊者昙摩:即昙摩菩萨。昙摩,保持自性而不改变之意。据《法苑珠林·敬法篇听法部》,往日舍卫国须达长者家内有二只鹦鹉,解人语,曾听阿难说若苦、集、灭、道四谛法,欢喜持诵,夜宿为野狐所食,缘此善根,转身为人,一为昙摩,一为修昙摩。又据《无极宝三昧经》卷上载,佛陀在罗阅祇竹园中举行法会,尊者曾请教佛理:“菩萨已得宝如来三昧,自在所为,众慧已具,便得三宝。”佛陀对他说:“已得陀罗尼门,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无所不到;菩萨持一慧已具入万亿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闻佛陀妙解,于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昙摩,又作达摩,意译法。

[47] 也【大】,〔-〕【宋】【元】【明】

[48] 死至【大】,至死【宋】【元】【明】

[49] 与【大】,兴【宋】【元】【明】

[50] 刻镂:拼音kè lòu,1.雕刻。2.描绘修饰。

[51] 训诲:拼音xùn huì,训诫教诲。

[52] 学【大】,学者【宋】【元】【明】

[53] 谕【大】,谀【宋】【元】【明】

[54] 谀谄:拼音yú chǎn,是指奉承谄媚。

[55] 蠲除:拼音juān chú,废除;免除。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