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70

第一百七十课


三、忍受嗔忿是一切功德生处故应当欢喜修习:

问曰:倘若修习忍辱,世人则会认为无力报复所作的伤害,而会遭值世人的轻蔑凌辱。是故一旦遭人欺辱时,于嗔处(怨敌)起嗔者,岂不快哉?

答曰:

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
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Whoever is patient with the source Of anger develops meditation. Saying you fear the source of Good qualities is just foolish of you.

【词汇释难】

嗔处:即指起瞋恨的处所也就是生起嗔恼的对境诸如怨敌等。至于生起嗔恚的对境记得在诸经大论当中分了九种说、十种说与七十二种说三类。但其内容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

一、九种瞋因:《长阿含经·十上经》云:“云何九退法?谓九恼法: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

二、十种瞋因:《大宝积经·菩萨藏会·开化长者品》云:

[复次,长者!我观世间一切众生,为十恼害互相憎嫉。何谓为十?一者、曾于我身作不饶益,心生恼害;二者、今于我身作不饶益,心生恼害;三者、当于我身作不饶益,心生恼害;四者、曾于我之所爱作不饶益,心生恼害;五者、今于我之所爱作不饶益,心生恼害;六者、当于我之所爱作不饶益,心生恼害;七者、曾于我所不爱而作饶益,心生恼害;八者、今于我所不爱而作饶益,心生恼害;九者、当于我所不爱而作饶益,心生恼害;十者、于诸过失作不饶益,心生恼害。长者!我见如是十种恼害,恼害世间一切众生;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出离如是恼害事故,以净信心,舍释氏家,趣无上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众生互憎嫉,皆由十恼生,

于我及我亲,三世俱恼害。

或于我非亲,起诸饶益相,

怨憎由此生,三世俱恼害。

第十诸过失,生长怨憎苦,

 我观如是过,厌患故出家。]

三、七十二种瞋因:《入行论·安忍品》云: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释文】忍辱是嗔恚结使的对治法门。是忍辱,若时能于嗔处稍作修习,即能引生慈心等持等诸禅定的功德。谁人能在𤛓[2]取牛乳顷略加串习修习此慈心等持,即能对修习者引生八种功德。

诚如《圣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所云: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3]

由于断舍了嗔恚结使所可获得的(功德)还有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因此谁人若能于此嗔处修习忍辱,彼人即能得到禅修的功夫。谁人要是舍弃如说安忍的功德,而杞人忧天似地生怕别人薄贱自己说 :“于所作害处无力报复的懦夫”,而不去依止其一切功德生处的忍辱,唯独是汝自身的愚痴拙劣蠢相罢了。因为嗔恚不仅仅能生起诸多恶不善法,还能摧毁一切综上所述的诸殊胜功德故。如彼,于改邪归正羞愧难当喻。

<于改邪归正羞愧难当喻>

某甲愚夫对改邪归正的贤善之举感到羞耻。

譬如,某甲世夫曾因投生到功德备具的居士大家中,幸会贤圣知识而戒除了杀生等诸恶不善法。他那愚蠢的狐友狗朋们便开始嘲笑他说:“谁人要是不识畋猎,于诸手握兵器前来挑战的怨敌,却远远地避而不对,你简直就是个十足的柔弱女子,完全丧失了男相的英勇气魄。”

是人因为痴倒愚迷故便觉得羞愧难当。如喻所比,若是于生嗔处修习忍辱者即能获得(慈心)三昧等禅定的功德,但是由于智不清白故却对修习忍辱心生畏惧。

即说偈曰:

离忍愚痴人,由嗔造重罪,

然智诸功德,显于嗔处忍。

【释义】修习忍辱,不应以别人的讥笑蔑视而舍弃,而应明了对生嗔境修习安忍,能生起诸修习慈心的功德。大疏中说:乃至在挤牛奶的短时间中(一般2~10分钟左右)修习慈悲安忍,亦能引生八种功德。

诚如《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中所言: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为了对治嗔恚而修习慈悲安忍,在未得解脱之间也能获得如是大福德,能明道理知取舍的人,谁会舍弃这种善法呢?如果说自己害怕修忍会带来痛苦,招致别人讥笑轻视或更多的欺侮,因此而舍弃修忍,这是不明利害不知取舍的愚者行为,将福德安乐善行当成羞愧,世界上哪还有与他一样的愚痴者呢?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人,出生于高贵种姓家族中,经常以慈心行持善法,但他对因果事理不太明了。一次他遇到了一些非常野蛮恶劣的人,那些人挡在道路上要与他打架,他一点也没搭理就从旁边避开了。可是那群恶人在后面大声嘲笑讽刺说:“看呀,这个人一点胆量也没有,无男子相跟女人一样!”他听后觉得很羞愧,于是生起嗔恨,转过身拔出武器与他们斗殴起来。因恶人的讥笑而放弃福德善业,进而行持恶法,这显然是摧毁功德的愚痴行为,而一切放弃修忍的行为也是同样。

月称菩萨言:

离忍愚夫众,以嗔造大罪,

智者修安忍,获得胜功德。

    能明善恶取舍的士夫,应当依教了知于嗔恚处修安忍是殊胜之功德,因此应不畏一切而欢喜受持。

修习慈心所得功德的数量,诸经典各有其说,但其主体都是一致的。

《法句譬喻经·慈仁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4],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5]杀猎为业[6],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7]。佛以圣智明[8]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9]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大小惊喜,知佛神人,皆往礼拜供施坐席。佛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10]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

诸母人闻经欢喜,前白佛言:“山民贪害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

佛告诸母人:“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11]食来不须复办[12]。”

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当愍众生,蠕动[13]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己[14]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15]

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佛说偈已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至见诸妇皆坐佛前叉手听经,瞋恚声张[16]欲图毁佛。

诸妇谏曰:“此是神人,勿兴恶意也。”

即各悔过为佛作礼。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

夫主意解长跪白佛:“吾等生长深山,以杀猎[17]自居,罪过累积,当行何法得免重殃?”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

 天护仁[18]爱,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所在[19]得利,

    死升梵天,是为十一。”

佛说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欢欣[20]信受皆奉[21]持五戒。佛语瓶沙王[22]:“给其田地赐与谷食。”仁化广普国界安宁。]

《增壹阿含经》中也提示说修习慈心能得十一种功德。

《增壹阿含经·牧牛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1)卧安,(2)觉安,(3)不见恶梦,(4)天护,(5)人爱,(6)不毒,(7)不兵,(8)水、(9)火、(10)盗贼终不侵枉,(11)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修习慈心能胜一切。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

《增壹阿含经·马王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行慈心,广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当消除。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昔日有鬼极为弊暴,来在释提桓因座上而坐。是时,三十三天极为瞋恚:‘云何此鬼在我主床上坐乎?’是时,诸天适兴恚心,彼鬼遂转端正,颜貌殊常。尔时,释提桓因在普集讲堂上坐,与玉女共相娱乐。是时,有天子往至释提桓因所,白帝释言:“瞿翼当知:今有恶鬼在尊座上坐,今三十三天极怀恚怒,诸天适兴恚怒,彼鬼遂转端正,颜貌胜常。’是时,释提桓因便作是念:‘此鬼必是神妙之鬼。’

  是时,释提桓因往至彼鬼所,相去不远,自称姓名:‘吾是释提桓因,诸天之主。’时,释提桓因自称姓名时,彼恶鬼转成丑形,颜貌可恶。是彼恶鬼即时消灭。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而不舍离,其德如是。

  又且,比丘!吾昔日时,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历七成劫、败劫,不往来生死。劫欲坏时,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时,便生无想天上,或作梵天,统领诸天,领十千世界。又复三十七变为释提桓因,又无数变为转轮圣王。比丘!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复次,行慈心者,身坏命终,生梵天上,离三恶道,去离八难。复次,其行慈者,生中正之国。复次,行慈心者,颜貌端正,诸根不缺,形体完具。复次,其行慈心者,躬自见如来,承事诸佛,不乐在家,欲得出家学道,著三法衣,剃除须发,修沙门之法,修无上梵行。

  比丘当知:犹如金刚,人取食之,终不消化,要当下过。其行慈心之人,亦复如是。若如来出世,要当作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23]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阿难当知:或有是时,众生之类颜貌寿命,转转减少,形器瘦弱,无复威神,多诸瞋怒、嫉妒、恚痴、奸伪、幻惑,所行不真。或复有利根捷疾,展转诤竞,共相斗讼;或以手拳、瓦石、刀杖,共相伤害。是时,众生之类执草便成刀剑,断斯命根。其中众生,行慈心者无有瞋怒,见此变怪,皆怀恐惧,悉共驰走,离此恶处,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克己自修,尽有漏心而得解脱,便入无漏境,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已胜怨家。’阿难当知:彼名为最胜。”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佛部?为佛部耶?”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2] 𤛓【大】*,搆【宋】*𤛓:拼音kè,挤乳。

[3]《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一日三时施,美食三百器,

福不及刹那,行慈百分一。

天人等爱护,日夜受喜乐,

免怨火毒杖,是行慈现果。

无功用获财,后生于色界,

得慈十功德,若人未解脱。

[4] 罗阅祇:即“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5] 山薮:拼音shān sǒu,释义:1、山深林密的地方。2、山林与湖泽。3、犹言山野草莽。

[6] 业【大】,务【圣】

[7] 三尊:拼音sān zūn,三种最受尊敬的人。佛家语。指佛、法、僧。

[8] 智明【大】,明智【宋】【元】【明】,明知【圣】

[9] 有【大】,〔-〕【圣】

[10] 慈【大】,慈仁【元】【明】

[11] 已【大】,以【宋】【元】【明】

[12] 办【大】,烦【圣】

[13] 蠕动:拼音rú dòng,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14] 己【CB】,已【嘉兴】

[15] 心【大】,身【圣】

[16] 声张【大】,弯𢐙【宋】【元】【明】,彀张【圣】

[17] 猎【大】,〔-〕【宋】

[18] 仁【大】,人【宋】【元】【明】【圣】

[19] 所在【大】,在所【宋】【元】【明】

[20] 欣【大】,喜【圣】

[21] 奉【大】,〔-〕【宋】【元】【明】

[22] 瓶沙王:摩揭陀历史上的第一个著名的国王,名频毗沙罗,约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在位期间建都王舍城,与居萨罗等国建立友好关系,稳定了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局面,集中全力征服了东方重要领国鸯伽,从而加强了摩揭陀的经济实力。他对内加强了对国家机构的控制,实行严刑峻法,同时支持佛教的传播,晚年被其子阿阇世杀害。阿阇世在位期间摩揭陀成为恒河流域的霸主。

[23] 三乘:拼音sān shèng,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