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9

第十九课


二、实已请问过而去唯由自愚痴故不察:

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者,已用老衰表。Only because of your confusion You did not notice your son’s [indications]. His enthusiasm to go Is shown by his growing old.

【词汇释难】

愚痴:愚昧。对于事物实际,不能如实了知,或颠倒了知者是。

不知:但执颠倒迷惑不寤。

子:是指自己的子息等宗族五亲。

行相:命终行往他生他世的法相如同头发皓然花白、形衰色变、皮缓面皱、拄杖呻吟、气力枯竭等衰老的行相。

他:此处的他是指他生他世,也就是后世他生。

表:动词。表露、表示或表达,即不复覆藏使之彰露显白之义。

【释文】复次,亦并非未经请示而去,彼虽无言但早已默然布现授示了宗族五亲此欲想去往后世他生。唯因劣慧,汝等未知子女所示的行相。是自己执迷不悟所致,故理当兴忧除冥,而并不是去忧虑儿孙等。

问曰:若云此子实已向五亲恩爱道别——布现欲去后世他生者,其相云何?

答曰:“此欲他去者,已用老衰表”,相系之缘刹那刹那迁转不住,当于老迈龙钟,蓬头历齿的夕阳将坠之时,方才明达早已磨灭已久的沮坏。是故理当遣除忧伤而立志坚固地去蠲除是诸愚惑也。如彼,独子荷负远行喻。

<独子荷负远行喻>

吾昔曾闻,昔日,有一独子之父,敕教令子负担远行他乡,其父躬自赞同遣子远去,然而当离别的钟声敲响,父子随之分手道别之时,父亲却又投地宛转,悲泣堕泪不能自胜。如所引喻,愚人执迷,煞费心机长养子息植种诸苦之因,然而一旦遭逢其果的恩爱别离之时却又㘁哭唤呼痛受其报也。

【释义】子女不问自去,非不应理,更何况子女等人离开前,其实已经给你打过招呼,只不过是你自己太愚痴,没有发觉。他们在离开人世之前,与你日日相伴时,都在显露其欲行往后世之相,这些相即是老衰病变等。当他们年龄渐增、红颜渐枯、老相日现之时,不正是在向你说:“父母,我快要与你分离了,快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而那时,你默然无言,毫不在意,岂不是已默许了!那在正式分别之时,又何必哀伤悲泣呢?如果你真的为儿女死亡担忧,那么在儿女以老相向你表示告别之时,又为何不忧虑呢?仔细想来,世人的这些行为,无非是愚痴不解诸法真相,由颠倒常执而导致。若能了知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无常之理,人们也就不必为那些生死离别而嚎哭,自然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牵挂。

譬如说,有一父亲令儿子负担远去他乡,儿子正离去时,其父悲泣伤怀,心痛不已,这种行为除了增添自苦外,无有任何实义。许多世人对此中之蒙昧颠倒,也能一眼看破。又如,有一位牧童第一次离开家乡,去远方的村镇上学,原本是他父母再三商议好的。出门那天早上,父亲将他在一个学期中所需的糌粑、酥油备好,放在牦牛背上,正要出发时,母亲却抱着他大哭不放,这时候,父亲很不高兴地对母亲说:“你这个人怎么不懂道理,自己同意的事,现在哭哭啼啼干什么……”有智者若以此份心思,顾念生死无常大事,力求脱苦之道,于人于己,皆有裨益。故应于世间颠倒常执,再再思维勘破其迷蒙,不应于无义之事耽误时光。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弥絺罗国[1]庵罗园[2]中。时,有婆四吒[3]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4]命终[5],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絺罗庵罗园中。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6]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7]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

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时,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8]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而不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其数无限量,

彼彼所生处,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忧苦?

我已知出离,生死存亡相,

    不复生忧苦,入佛正教故。”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叹曰:

                                           “未曾所闻法,而今闻汝说,

      何处闻说法,不念子忧悲?”

婆四吒优婆夷说偈答言:

                                          “今日等正觉,在弥絺罗国,

庵罗树园中,永离一切苦,

演说一切苦,苦集苦寂灭,

贤圣八正道,安隐趣涅槃!

则是我大师,深乐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能开子忧苦。”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当往,弥絺庵罗园,

    彼世尊亦当,开我子忧苦。”

优婆夷复说偈言:

                                          “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

    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

尔时,婆罗门即严驾[9]乘于马车,诣[10]弥絺罗庵罗园;遥见世尊,转增信乐,诣大师前。彼时,大师即为说偈,开其法眼,苦、集、灭、道,正向涅槃。彼即见法,成无间等;既知法已,请求出家。

时,婆罗门即得出家,独静思惟,乃至得阿罗汉。世尊记说:“于第三夜,逮得三明[11]。”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12]乘车还家,告婆四吒优婆夷,令发随喜,语言:‘婆罗门往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即为说法,为开法眼,见苦圣谛、苦集、苦灭、贤圣八道,安趣涅槃,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彼御者奉教疾还。时,婆四吒优婆夷遥见御者空车而还,即遥问言:“婆罗门为见佛不?佛为说法,开示法眼,见圣谛不?”

御者白言:“婆罗门已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为开法眼,说四圣谛,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专精思惟。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优婆夷心即随喜,语御者言:“车马属汝,加复赐汝金钱一千,已汝传信言:‘罗婆门宿阇谛[13],已得三明。’令我欢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车马金钱为?车马金钱还优婆夷,我今当还婆罗门所,随彼出家。”

优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还。不久亦当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随后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优婆夷,如彼出家,我亦当然。”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我今不久亦当随去。如空野大龙,乘虚而游,其余诸龙、龙子、龙女悉皆随去,我亦如是,执持衣钵,易养易满。”

御者白言:“优婆夷!若如是者,所愿必果[14],不久当见优婆夷少欲知足,执持衣钵,人所弃者,乞受而食,剃发染衣,于阴、界、入断除爱欲,离贪系缚,尽诸有漏。”

彼婆罗门及其御者、婆四吒优婆夷、优婆夷女孙陀槃梨[15],悉皆出家,究竟苦边。]

《增壹阿含经·利养品》云: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梵志,唯有一儿,心极爱念,忍意温润[16],视之无厌,忽便命终。命终之后,梵志愁忧,不能饮食,不著衣裳,亦不涂香,但至冢哭,忆儿卧处。于是,梵志周遍彷徉[17],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梵志!今汝诸根不似自心住耶?”

梵志答曰:“今我诸根何由当得自心住耶?所以者何?唯有一儿,心极爱念,忍意温润,视之无厌,忽便命终。彼命终已,我便愁忧,不能饮食,不著衣裳,亦不涂香,但至冢哭,忆儿卧处。”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爱生时,便生愁戚[18]、啼哭、忧苦、烦惋[19]、懊恼。”

梵志语曰:“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世尊如是至再三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梵志亦至再三语曰:“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时,彼梵志闻佛所说,不说言是,但说非已,即从座起,奋头而去。

尔时,胜林于其门前有众多市郭儿而共博戏。梵志遥见已,便作是念:“世中若有聪明智慧者,无过博戏人。我今宁可往彼,若与瞿昙所共论者,尽向彼说。”于是,梵志往至众多市郭儿共博戏所,若与世尊所共论者,尽向彼说。

众多市郭博戏儿闻已,语曰:“梵志!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梵志!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梵志闻已,便作是念:“博戏儿所说,正与我同。”颔头[20]而去。

于是,此论展转广布,乃入王宫。拘萨罗王波斯匿[21]闻沙门瞿昙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语末利皇后[22]曰:“我闻瞿昙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闻已,白曰:“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语末利皇后曰:“闻师宗说,弟子必同。沙门瞿昙是汝师,故作如是说,汝是彼弟子,故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白曰:“大王!若不信者,可自往问,亦可遣使。”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即告那利鸯伽梵志曰:“汝往沙门瞿昙所,为我问讯沙门瞿昙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拘萨罗王波斯匿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那利鸯伽!若沙门瞿昙有所说者,汝当善受持诵。所以者何?如是之人,终不妄言。”

那利鸯伽梵志受王教已,即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拘萨罗王波斯匿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世尊告曰:“那利鸯伽!我今问汝,随所解答。那利鸯伽!于意云何?若使有人,母命终者,彼人发狂,心大错乱,脱衣裸形,随路遍走,作如是说:‘诸贤!见我母耶?诸贤!见我母耶?’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如是父、兄、姊、妹也,儿妇命终,彼人发狂,心大错乱,脱衣裸形,随路遍走,作如是说:‘诸贤!见我儿妇耶?诸贤!见我儿妇耶?’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那利鸯伽!昔有一人,妇暂归家,彼诸亲族欲夺更嫁。彼女闻之,即便速疾还至夫家,语其夫曰:‘君!今当知我亲族强欲夺君妇嫁与他人,欲作何计?’于是,彼人即执妇臂,将入屋中,作如是语:‘俱至后世!俱至后世!’便以利刀斫杀[23]其妇,并自害己。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那利鸯伽梵志闻佛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三匝而去,还至拘萨罗王波斯匿所,白曰:“大王!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闻已,语末利皇后曰:“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白曰:“大王!我问大王,随所解答。于意云何?王爱鞞留罗大将耶?”

答曰:“实爱。”

末利复问:“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我必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复问:“王爱尸利阿荼大臣,爱一奔陀利象,爱婆夷利童女,爱雨日盖,爱加尸及拘萨罗国耶?”

答曰:“实爱。”

末利复问:“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自娱乐者,由彼二国,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当变易异者,我乃至无命,况复不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问王:“于意云何?为爱我耶?”

王复答曰:“我实爱汝。”

末利复问:“若我一旦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若汝一旦变易异者,我必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语曰:“末利!从今日去,沙门瞿昙因此事是我师,我是彼弟子。末利!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及末利皇后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弥絺罗国:梵语mithilā,又作弥梯罗城、弥耻罗城,也译弥萨罗城、弥提罗城,是古代印度城市,随提国的首都。弥𫄨罗也用来代指随提国。弥𫄨罗地区位于恒河平原东北,现今比哈尔邦大部和尼泊尔的邻近地区。弥𫄨罗市的位置在现今尼泊尔的贾纳克布尔市。在佛教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弥𫄨罗。

[2] 庵罗园:又作庵婆罗园、庵没罗林、庵婆梨园、庵罗卫林。或作甘梨园、奈氏园、奈氏树园。系位于中印度吠舍厘城附近之林园,原为庵没罗女所有,后奉施予佛,故有此称。

[3] 婆四吒:婆罗门女。又作婆私瑟搋、婆四咤。其因丧失六子而神智狂乱,裸露形体奔窜于路上,与世尊相遇后,神智随即清醒,进而听闻世尊说法,乃证果位。

[4] 相续:拼音xiāng xù,1.相继;前后连接。 2.连续。

[5] 命终:拼音mìng zhōng,生命终止。指死亡。

[6] 敛身:拼音liǎn shēn,藏身。

[7] 郁多罗僧:拼音yù duō luó sēng,僧侣法衣中的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8] 优婆夷:梵文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

[9] 严驾:拼音yán jià,整备车马。

[10] 诣:拼音yì,〈动〉本义:前往,去到。

[11] 三明:拼音sān míng,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12] 御者:拼音yù zhě,驾驭车马的人。

[13] 宿阇谛:(梵音sujta)亦意译作“善生”,比丘名,波罗柰城婆罗门,孙陀盘梨比丘尼父,因丧子忧苦,问婆四咤不忧苦法,由此诣佛、闻法、见法、出家,三日得证三明,成阿罗汉。

[14] 果:拼音guǒ,〈动〉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

[15] 孙陀盘梨:梵音sundar,作“孙陀利”,比丘尼名,波罗柰城婆罗门宿阇谛女,闻父出家成阿罗汉,亦舍家出家,不久得三明、成阿罗汉,乃赴舍卫城亲礼世尊作“狮子吼”。又,《杂含》、《别杂》谓彼乃婆四咤女。

[16] 温润:拼音wēn rùn,指人的性情、言语温和。

[17] 彷徉:拼音páng yáng,徘徊不进。

[18] 愁戚:拼音chóu qī,解释为忧虑,忧伤。

[19] 烦惋:拼音fán wǎn,郁闷叹恨。

[20] 颔头:拼音hàn tóu,点头。表示允诺、赞许、领会等意。

[21] 波斯匿:即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22] 末利皇后:在佛教的女性中,印度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是一位虔敬三宝,守戒清净的善知识。她智慧洋溢,常以佛法化导蛮横无理的夫君,使他归向佛陀座下。她又鼓励女儿胜鬘听闻佛法,发十大愿心。

[23] 斫杀:拼音zhuó shā,砍杀、斩杀。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