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第一百九十课


三(别破为求增上生而积业)分五:一、破为求受用而积业;二、破贪著世间法规而积业;三、破为求可意境而积业;四、破为求权势而积业;五、破为求后世富饶由爱而积业。

一、破为求受用而积业:

彼业果世荣[1]也没有任何自主力可言,又是千痛万苦之所生处故,诸具慧者不应对此世荣有非分之念。

即如颂曰: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Wealth, the result of merit, Must be thoroughly protected from others. How can that which must be constantly Protected from others be one’s own?

【词汇释难】

我所:这里有必要对“我”与“我所”稍作阐释。“我”者,谓自身;“我所”者,为身外之事物。是为我所有,故名我所。

《大智度论》云:“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我所缚故而生贪恚,贪恚因缘故起诸业。如佛说无作者,则破一切法中我;若说眼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则说眼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无故,于一切法中心无所著,心无所著故,则不生结使,不生结使,何用说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多说一切法空。”

《注维摩诘经·方便品》云:“什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说空无我喻,此直说空无我义也。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有。智者观身,身内空寂二事俱离也。”

【释文】往昔所造诸福德善行的果报,即为荣华富贵的丰饶财富,于此也因为有我所的执念故,须要时常防患于怨敌等外缘。设若是诸财富实为我所,则无须防护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主君王、盗贼、水、火、冤家子等众怨。然今侵害财货者却从不乏其人,是故彼时常尚需防护于他缘的财富,以何因能称说为是我所耶?故此财货者,何时方可休止防护心无顾虑地安享到其欲境最妙的甘甜美味啊!所以说:福德善行的果报——财富也未必能真正利济到自己。如彼,伴师喻。

<伴师喻>

    譬如,陪伴师长马首是瞻,尽心竭力地侍奉师长为其左右。如喻所比,财富是从福力所生。彼复时常需要防范于被国王、贼寇、火、水及冤家子等五家瓜分[2]。何者若需常防护,是法必非我所有。

【释义】世人通常以施舍等有漏善行,去希求福德果报,这种福果一般是指财富受用,但这些所谓的福果——财富,得到者必须要时常保护,以防盗贼及水火等违缘侵害,财富越多,即需要付出越多的力量去保护。如是需要防护可为他缘消散的财富,怎能称之为是我所有的福果呢?若是我所,则自己应有自主权,他人无法损害这种权力,而事实恰好与此相反。所以应了知,世人以贪心无论如何追求,实际上皆无法使自己获得真正的福果,不但如此,反而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龙树菩萨说过:“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世人以辛勤劳作积业而求得受用财富,实际上整个过程皆是痛苦,无有丝毫安乐可得,因此为财富受用而积业者,实是不值得贪执的非法行为。

譬如说,如果自己依止一位上师,那么自己不得不时刻跟随上师,依教奉行;同样道理,希求财产者,也不得不像弟子侍奉上师一样,日夜随着财产,成为财产的奴仆。古人常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若贪执财富,必然会死在求财、守财的劳作中,因而有智者,实不应为了祸患之源的财富受用而积业。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曰: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

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

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

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

是故诸行人应当了知,吾等身体的实际所需不过如下所述而已。

《增广贤文》云: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

意思是说:家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米;即使有千间广厦,夜里睡觉也只占去八尺长的一小块地方。

所以说行人要学会“知足寡欲”。在《论语》里就有一段记录,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虽穷但乐于学习,对财富受用没有丝毫烦恼的称赞文。

《论语》“子曰:‘贤哉回[3]也,一箪[4]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大义是说: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世间人们所拥有的这些财富,常须要防护五家侵害掳掠,佛经里常说财富五家分。那究竟是哪五家呢?以下的公案即能解答此义。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夫修施者当离八危[5],若积财宝危难甚多,智人修施是乃坚牢。

我昔曾闻,有一国王谪罚[6]商贾[7],而告之言:“汝所有财悉疏[8]示我。”估[9]客至家,思惟先来所施之物,施诸乞儿一餐之食,乃至并施鸟兽所有谷草,悉疏示王。王见是已问言:“如此之事何故疏来?”估[10]客答言:“王先约敕[11]所有财物悉疏示我,我所有财疏牒[12]者是。”

即说偈言:

“五家共有者[13],今悉在家中,

我今所牒者,无有能侵夺。

如此所牒者,王贼及水火,

皆所不能侵。假设七日出,

 须弥[14]及巨海,一切悉融[15]消,

如此所施[16]物,不能烧一毫。

 钱财寄父母,兄弟及姉[17][18]

一切诸亲友,悉皆有败失;

唯有所施物,终不可败衰。

施为行宝藏,世世恒随人,

施为极亲友,无有能坏者,

贫穷之巨海,极大可怖畏,

施是坚牢船,唯有惠施者,

能得度彼岸。我知施果报,

是故无畏说,所牒是我财。

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

是故不敢牒,言是我所有。”

王闻是语心生欢喜,赞言:“善哉!汝是福[19]胜人,我今不用汝所有物。如汝所说[20],施是汝[21]财,余财悉共[22]。”

尔时国王即说偈言:

“若行惠施者,自手而过与,

应发欢喜心,勿生悔恨想,

是故未来世,人天受快乐。

所有资财物,眼见己财宝,

分散属诸家,不能速疾施,

无能侵夺者。若人悭不施,

终为他所夺,现在恶名闻,

 来生[23]多贫乏,是为最愚痴。

见他人屋宅,及以众财宝,

死后众家用,毫厘不逐己。

目睹如此事,不能生厌恶,

速疾舍财物,财不五家共,

唯有修惠施。死时一切舍,

无有随己者,决定必舍离,

然不得施报。以见是事故,

智者必应施,二事俱名施,

 应当自施与。檀越[24]如大象,

 津腻[25]香常流,如是智檀越,

功德利充满,世人所赞叹。

 饶财悭不施,为世所嗤笑[26]

 设复有财钱,见乞方背[27]去,

虽复饶财宝,名为贫衰患。

施者虽贫穷,常名有财富,

悭贪虽多财,不脱贫衰患。

檀越以水施,洗除心贪垢,

悭无善乐报,趣于死径路,

必坠深坑阱。种种众宝物,

象马与牛羊,神逝气绝时,

一切悉舍去,临终生苦恼,

 以是生眷恋,怖畏[28]大热恼。

修施者临终,欢乐无悔恨。

悭嫉智者讥,施者贫与富,

 恒常受快乐。悭者如塜[29]间,

人皆避远离,悭贪者虽存,

其实同饿鬼。施者有名称,

一切所钦仰[30],智者之所爱,

命终生天上。诸有爱己者,

云何不修施?施为善好伴。

胜妙之资粮,不用车马乘,

一切众侍卫。施为行宝藏,

 后世之津梁[31],布施离众难,

五家不能侵。何有爱己者,

而当不修施?若施百千万,

后身得少许,尚应修布施,

况少修惠施,大获于福报?

    是故有智者,应当修布施。”]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云: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32]以正,心无偏颇,然不游观。国相启曰:‘愿一出游。’王曰:‘大善!’明日即出。人民[33]悦豫[34],普得其所,睹国富姓居舍妙雅,瓦以金银,服饰[35]光道,曰:‘吾国丰哉!’心甚欣豫[36]。还宫忆之,曰:‘斯诸理家,何益于国乎?’敕录其财为军储矣。

有一理家,其私财有三千万,以疏现王。王怒曰:‘何敢面欺乎?’对曰:‘少来治生[37],凡有私财宅中之宝,五家之分,非吾有也。’曰:‘何谓私财?’对曰:‘心念佛业,口宣佛教,身行佛事,捐五家分兴佛宗庙,敬事贤众供其衣食,慈养蜎飞蠕动[38]蚑行之类;心所不安不以加之,斯之福德随我所之[39],犹影随形,所谓私财也。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身逮家宝捐之于世,已当独逝,殃福[40]之门未知所之,睹世如幻,故不敢有之也。计五家分可有十亿,斯为祸之窠[41][42],常恐危己[43],岂敢有之也[44]。愿士众辇[45]之,以除吾忧。’

王曰:‘诚哉斯言也[46]。’即遣之去。退入斋房,靖[47]心精思,即醒寤[48]曰:‘身尚不保,岂况国土妻子众诸,可得久长乎?’即撰录佛经诵文释义,心垢照[49]除,进贞臣纳忠谏大赦其国,还民宝,序[50]群僚,议宽正。谓群臣曰:‘夫不睹佛经妙义重戒者,其为聋盲矣!彼理家富,唯[51]我贫矣!’即敕国界散出财宝,赈给贫困恣民所欲,立佛庙寺悬缯[52][53]香,饭诸沙门,身自六斋[54]。如斯三年,四境宁靖[55],盗贼都息,五谷熟成,民无饥寒。王后寿终,即上生第二天。”

    佛告诸沙门:“时王者,吾身是。理家者,秋[56]鹭子[57]是。劝王观国者,阿难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1] 世荣:拼音shì róng,世俗的荣华富贵。

[2] 瓜分:拼音guā fēn,如同切瓜一样地分割或分配。

[3]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唐代为避李渊名讳,曾改其字为子泉。春秋鲁国人。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中德行科之一。被视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颜回年纪比孔子少三十岁,也有说法是比孔子小四十岁。家境贫穷,但能安贫乐道;为人聪敏、好学,闻一知十;品行优越,孔子称赞其贤德,是孔子心法传承的直系弟子,但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后世尊称为“复圣”。

[4] 箪:拼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5] 八危:〔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尼揵问疑品》云:“财有八危,损而无益。何谓为八?一者、为官所没,二者、盗贼劫夺,三者、火起不觉,四者、水所没溺,五者、怨家债主横见夺取,六者、田农不修,七者、贾作不知便利,八者、恶子博掩用度无道。如是八事,至危难保,八祸当至,非力所制。是故,如来以此因缘,劝人布施,安置福田,深坚难动,水火盗贼,不复得害,寿终生天,衣食自然。”

[6] 谪罚:拼音zhé fá,意思是惩罚,处罚。

[7] 商贾:拼音shāng gǔ,指商人。

[8] 疏:拼音shū,分条说明的文字。如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9] 估【大】*,贾【宋】*【元】*【明】*

[10] 估【大】*,贾【宋】*【元】*【明】*

[11] 约敕:拼音yuē chì,亦作“约勅”。亦作“ 约饬 ”。约束诫饬。

[12] 牒:拼音dié,官府公文的一种。呈文。

[13] 五家共有者:指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

《大智度论· 序品》云:“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14] 须弥:拼音xū mí,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教的宇宙观。须弥的意思是“妙高”、“妙光”、“善积”等,因此须弥山有时又译为“妙高山”等。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

[15] 融【大】*,镕【宋】*【元】*【明】*

[16] 施【大】,设【宋】【元】【明】

[17] 姉【CB】【丽-CB】,姊【大】

[18] 妹【大】,姝【宋】

[19] 福【大】,称【宋】【元】【明】

[20] 说【大】,〔-〕【宋】【元】【明】

[21] 汝【大】,汝已【宋】【元】【明】

[22] 龙树菩萨在《劝发诸王要偈》中说:

信戒施多闻,智慧有惭愧,

佛说不共财,余财一切共。

[23] 来生【大】,未来【宋】【元】【明】

[24] 檀越:拼音tán yuè,梵语的音译。施主。

[25] 津腻:拼音jīn nì,黏液。

[26] 嗤笑:读音chī xiào,讥笑。

[27] 背【大】,皆【明】

[28] 畏【大】,恐【宋】【元】【明】

[29] 塜:拼音zhǒng,“冢”的异体字。释义:坟墓。

[30] 钦仰:拼音qīn yǎng,释义:敬重,景仰。

[31] 津梁:拼音jīn liáng,桥梁。

[32] 理民:拼音lǐ mín,治理百姓。

[33] 人民【大】,民情【宋】【元】【明】

[34] 悦豫:拼音yuè yù,1.亦作”悦悆”。 2.喜悦,愉快。

[35] 金银服饰【大】,银瓦被服【宋】【元】【明】

[36] 欣豫:拼音xīn yù,欢乐。

[37] 治生:拼音zhì shēng,经营家业;谋生计。

[38] 蜎飞蠕动:拼音xuān fēi rú dòng,虫豸之属飞翔或蠕蠕而行。借指能飞翔或爬行的昆虫。

[39] 之:拼音zhī,〈动〉往,到:“吾欲之南海”。

[40] 福【大】,祸【宋】【元】【明】

[41] 窠:拼音kē,昆虫、鸟兽的巢穴:窠巢。狗窠。

[42] 薮:拼音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薮泽。

[43] 己【大】,己也【宋】【元】【明】

[44] 也【大】*,〔-〕【宋】*【元】*【明】*

[45] 辇:拼音niǎn,〈动〉载运;运送。

[46] 也【大】*,〔-〕【宋】*【元】*【明】*

[47] 靖【大】*,静【宋】*【元】*【明】*

[48] 寤【大】,悟【元】【明】

[49] 照【大】,婴【宋】【元】【明】

[50] 序【大】,厚【元】【明】

[51] 唯【大】*,惟【宋】*【元】*【明】*

[52] 缯【CB】,绘【大】

[53] 烧【大】,灯【宋】【元】【明】

[54] 六斋:拼音liù zhāi,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无作品》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罗蜜亲近正忆念者,终不病眼,耳、鼻、舌、身亦终不病,身无形残,亦不衰老,终不横死。无数百千万诸天、四天王天乃至净居诸天,皆悉随从听受。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在所说般若波罗蜜处皆悉来集。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众中说是般若波罗蜜,得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福德。”]

[55] 靖【大】*,静【宋】*【元】*【明】*

[56] 秋【大】,鹙【元】【明】

[57] 鹙露子:亦作“秋露子”。舍利弗之译名也。秋露子。舍利弗之译名也。《玄应音义》四曰:‘梵言舍利弗,旧文言舍利子,或言奢利富多啰,译此言鸲鹆子。从母为名,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奢梨,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误。或言优婆提舍者,从父名也。’同二十一曰:‘鹙鹭,鹙大鸟也。其羽鲜白,鹭白鸟也,即白鹭也。’《可洪音义》二曰:‘秋露子,亦作鹙鹭,鸟名也。梵言舍利弗,亦云奢利弗多罗,此云鸲鹆子也。舍利此云鸲鹆,弗此云子。此是时人见其母眼似舗鹆故詺云舍利子也,本名优波提舍。’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