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91

第一百九十一课


二、破贪著世间法规而积业:

世间法规者则无任何确定性可言,所以恃怙世间法规亦有所不妥。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Are termed “religious practices”. Thus it seems as if society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religious practices.

【词汇释难】

世间诸规律:尘世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宗派在不同时期或朝代都有着各自种种不同的民风民俗与规范习俗等。

法:梵音译作“达磨”。义谓“能维持其自体者”。古印度著名的佛学家世亲论师所著的《注疏明论》中说“达磨”一词,有十种含义。

《注疏明论》云:

法谓所知道,涅槃及意境,

福泽寿圣教,未来定规范。

    一者、有为法与无为法——法指所知万法;二者、道谛之法——法指道路;三者、灭谛之法——法指涅槃;四者、法处之法——法指意根所对之外境;五者、与诸妃眷少年共享法——法指福泽;六者、凡夫贪爱现法——法指寿命;七者、毗奈耶法——法指圣教佛经;八者、身乃老法——法指未来;九者、四沙门法——法指确定;十者、世出世法——法指规范。今此十义,通约为三:一指规范;二指佛经;三指所知。

【释文】所谓的世间诸“法规”者,就是由世间各个地区、种族、血统及思想活动范围等所约定俗成,诸如娶妇嫁女等能够得到人们如实随顺遵行的彼彼道理规范,彼彼道理规范统统被称名为是法。随着时空的转变,这些道理规范也在随之而改变。是故不应执持有一种自性永存不变的法规。故说:不宜过度盲目地去尊崇此世俗法规。如彼,纳女为妻喻。

<纳女为妻喻>

曾有某甲士夫涉足前往耶槃那国[1],在那里他亲睹一位耶槃那国人,燃起一堆篝火[2],然后使用明咒使得篝火中发出:“尔可迎娶自己的女儿为妻。”这样的音声。

斯人也是一位淫乱放荡的好色之徒,而且他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儿在自己的故里。他马上花了重金向那位耶槃那国咒士,求学这门咒术。当他学有所成,荣归故里时便急着想要纳自己的女儿为妾,还想借用火神的嘴说出此事。他便神气十足地向火神问说斯事,但火神却回答他说:“此域已有迥然不同的道德伦理规范,尔得入其俗,从其令!”以是故说:“相较于法规,世间力尤强。”

【释义】随顺世俗规律而修施等有漏业,也不应理。世间的种种规律,皆是世人共许而成,比如说嫁女娶媳妇等等,此类行为规则在世间各地都有。但是,针对特定地区的人们,只有随顺他们当时所行持的规律才被称之为法,才会被承认为合法行为。而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去观察,世间无有不变的法规,现在人们共许的法,到了另一个时代,也会被判为非法;本地人共许的合法行为,在另一地往往被评为非法行。真正合理的规律本身与世间风俗时尚比较起来,世间习俗力量尤为强盛,而习俗大多是随顺世人分别恶习所成,故对世间人所谓的法规,求解脱者不应去随顺。这些法规毫无可靠性,大都是随分别恶念而转的邪法,并无真实合理性可言,如果去随顺,只会让人积累恶业,陷入更深的轮回。

譬如说,呀瓦国有一种传统,当地男人经常念一种咒语加持火焰,而火焰中会发出音声:“你可以娶自己的女儿。”于是当地有很多男人娶自己的女儿为妻,并许此是合法行为。有一外国人见到了这种情况,也想按这种习惯娶自己的女儿,便花费许多钱财学会了这种咒语。回国后,他点了一堆火,然后以咒语加持,这时火堆中传出声音:“呀瓦国的传统习俗与你们本地不同,你应随顺本地习俗!”从中不难看出,所谓合法与非法皆是随世人习俗而定,在世间并无真正合乎正理的法规。作为求解脱者,应当以佛法正理为根本,而不能盲目随顺世俗造轮回业。当然,于经论中虽然也强调过应随顺众生,但其所指并非是让修行者随顺世间造轮回业,而是为了引导度化世人,修行人在表面形象上,首先不应让世人产生反感邪见,对此应仔细区分。

不管在何处,菩萨想要化度世间有情,就得学会入乡随俗,接受异国他乡的规范准则,否则就如《中观四百论颂》所云“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而很难示现能如理如法弘法利生的伟大事迹。用一则公案来说明此义。

《六度集经·之裸国经》云:

[昔者菩萨,伯叔二人,各资国货俱之[3]裸乡。叔曰:‘夫福厚者衣食自然,薄祐者展乎[4]筋力。今彼裸乡,无佛、无法、无沙门众,可谓无人之土矣,而吾等往,俯仰[5]取其意,岂不难哉?入国随俗,进退寻仪,柔[6]心言逊,匿明扬[7]愚,大士之虑也。’伯曰:‘礼不可亏,德不可退,岂可裸形毁吾旧仪乎?’叔曰:‘先圣影[8]则陨[9]身不陨[10]行,戒[11]之常也。内金表铜,释仪从时,初讥后叹,权道之大矣!’遂俱之彼。伯曰:‘尔今[12]先入,观其得失,遣使告诚。’叔曰:‘敬诺。’旬日之间使返[13]告伯,曰:‘必从俗仪。’伯勃然曰:‘释人从畜,岂君子行乎?叔为,吾不也!’

其国俗,以月晦[14]十五日[15]夜常[16]为乐,以麻油膏膏[17]首,白土画身,杂骨璎[18]颈,两石相叩,男女携手,逍遥歌舞;菩萨随之,国人欣叹。王爱民敬宾俟[19]相属,王悉取货,十倍雇之。伯车乘入国,言以严法,辄[20]违民心。王忿民慢,夺财挝[21][22]。叔请乃释,俱还本国。送叔者被[23]路,骂伯者聒耳[24]。伯耻怒曰:‘彼与尔何亲?与吾何仇?尔惠吾夺,岂非谗言乎[25]?’结叔带曰:‘自今[26]之后,世世相酷,终不赦尔。’菩萨怆然流泪誓曰:‘令吾世世逢佛见法亲奉沙门,四恩[27]普覆润济众生,奉伯若己,不违斯誓也。’自此之后,伯辄[28]克叔,叔常济之。”

佛告诸比丘:“时叔者,吾身是[29]也。伯者,调达[30]是也。菩萨慈柔[31]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中引东山住部,随顺颂云:

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

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

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

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

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

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

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

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

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

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

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

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

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

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

《大方广佛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32]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33]、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34],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35]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下面再给大家讲述一则,入乡随俗的成语典故。

<入乡随俗>

[相传,庄子[37]三十多岁时,游历到了魏国,听说有一个叫作雕陵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去那里游玩。庄子走到一处栗园中,看见一只像鹊的奇怪大鸟缓缓从远处飞来,那只怪鹊体形巨大,翅膀张开后有七尺长,眼睛足有一寸宽。就在庄子望着这只怪鹊发愣时,怪鹊的翅膀碰到了庄子的额头,然后它停到几步之遥的栗树上。庄子很奇怪:“这是一只什么鸟啊?翅膀大却飞不高,眼睛大却看不清。”于是,庄子想捉住这只怪鹊。他提起衣裳,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起弹弓等待最佳出手时机。这时,他突然看见一只蝉在树荫里悠然自得,一副忘乎所以的样子。蝉的身后,一只螳螂正蓄势待发,想要捕获这只蝉。然而,正当螳螂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动手时,却暴露了自己。此时,落在树枝上的怪鹊一跃而起,捉住了螳螂。

面对此情此景,庄子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觉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相互牵连、相互争夺的,两种事物之间总会因为利益而被联系在一起。于是,庄子扔掉手中的弹弓,转身快步离去,看守栗园的人见到庄子匆忙的样子,以为庄子偷了栗子,一边追赶一边辱骂。

庄子回到家中,整整三个月都闷闷不乐。他的弟子蔺且好奇地问道:“先生这么多天来为什么一直不高兴呢?”庄子回答:“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不知不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想要观赏混浊的流水,却被清澈的水潭迷惑。我听许多智者说过:‘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了雕陵风景秀美的栗园游玩,却忽略了自身的安危,任由巨大的怪鹊触碰我的额头,在林中游玩的时候则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理栗园的人追赶、辱骂我,因此我感到很不快乐。

“入乡随俗”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具体表现。发达的交通,使得大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但各地域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成语告诉人们,要懂得尊重,不要有大国沙文主义,文化上也不能唯我独尊,走到哪里,都应该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惯例。各种宗教,都有其合理内核;各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要学会欣赏不同文化,带着一颗仁心、一双慧眼,发现其中的美好。只要“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人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人,身处异乡时才会更加顺利和愉快。]

人们每年庆祝的“愚人节”也可谓是“较于法规,世间力尤强”的事实故事,只要去了解以下“愚人节”国法起源说的典故,便能认清较于法国国王查理九世所颁布的法规,法国民间的世规尤显为有力。

<愚人节起源>

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关于他的起源,众说纷云。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愚人节起源于法国。

十六世纪的法国,人们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互赠礼物,举办晚会,庆祝新年。当时的庆祝方法与现在相差无几。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历法——格高利历法,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历法的推行过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历法,或是不知道这一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们,赠送他们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庆祝晚会,骗他们去跑腿,或使他们对某种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为真。这些受骗的人被称为 “四月愚人”。

从此,人们在4月1日这一天便互相愚弄,日久天长,便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十八世纪初,“愚人节”的习俗传到英国。后来,随着英国移民又传到了美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习俗已经成为国际性节日,在欧洲、北美许多国家都流行。这一天,人们可以不拘一格地“轻松”一下。当然愚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样百出。

关于受愚弄的人,在不同的国家给予不同的称呼。大部分人都称他们为“四月愚人”。但有时,有的国家也有其他的称呼。在法国人们把上当者称为“四月鱼”,可能是因为四月里,鱼最容易上钩的缘故吧;而在英国的苏格兰,则称为“布谷鸟”,可能是指一只呆鸟吧。同时,有的国家虽然不过“愚人节”,但也有类似的节日。在罗马,曾有“嬉乐节”,在3月25日。而印度有“欢悦节”,在3月31日。这些节日和愚人节类似。有趣的是,这些节日都在春天。所以,有人说这些节日与“春分”有关,因为这时的天气变化无常,让人琢磨不透,有些捉弄人的感觉。墨西哥也有“愚人节”,不过是在12月18日。]


[1] 耶槃那国:或称“臾那国”(Yona),一般认为“臾那”(Yona)或“耶槃那”(Yavana)是古印度人对爱奥尼亚(Ionians)的音译,用来称呼进入印度的希腊人,或希腊人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希腊化国家,如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印度——希腊王国。

[2] 篝火:拼音gōu huǒ,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3] 之:拼音zhī,〈动〉往,到:“吾欲之南海”。

[4] 乎【大】,于【宋】【元】【明】

[5] 俯仰:拼音fǔyǎng,1.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2.比喻很短的时间。

[6] 柔【大】,软【宋】,【元】【明】

[7] 扬【大】,佯【宋】【元】【明】

[8] 影【大】,景【元】【明】

[9] 陨【大】*,殒【宋】*【元】*【明】*陨:拼音yǔn,〈动〉毁坏。

[10] 陨【大】*,殒【宋】*【元】*【明】*

[11] 戒【大】,式【宋】【元】【明】

[12] 今【大】,〔-〕【宋】【元】【明】

[13] 返【大】,反【宋】【元】【明】

[14] 月晦:拼音yuè huì,谓月尽﹐多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15] 日【大】,〔-〕【宋】【元】【明】

[16] 常【大】,市【宋】【元】【明】

[17] 膏:拼音gào,〈动〉以化妆用的膏涂抹 [paint]。如:膏面(以膏涂面,谓修饰面容)

[18] 璎【大】,婴【宋】【元】【明】婴:拼音yīng,〈动〉系到颈上;戴。

[19] 俟【大】,士【元】【明】

[20] 辄【大】,转【宋】

[21] 挝【大】,摘【宋】

[22] 挝捶:拼音zhuā chuí,鞭打。

[23] 被:拼音bèi,〈动〉及;到达。

[24] 聒耳:拼音guā ěr,声音吵杂刺耳。

[25] 乎【大】,耶【宋】【元】【明】

[26] 今【大】,尔【宋】【元】【明】

[27] 四恩:拼音sìēn,佛教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28] 辄:拼音zhé,〈副〉总是,每次 [always]:动辄得咎。浅尝辄止。

[29] 吾身是【大】,是吾身【宋】【元】【明】

[30] 调达:拼音tiáo dá,即调达尊者,提婆达多。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尊者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

[31] 柔【大】,儒【宋】,忍【元】【明】

[32] 卉木:拼音huì mù,草木。

[33] 聚落:拼音jù luò,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34] 伏藏:拼音fú cáng,隐藏;潜藏。

[35] 沙碛:拼音shā qì,沙滩;沙洲。

[36]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37] 庄子:拼音zhuāng zi,即庄周,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战国 时哲学家。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