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92

第一百九十二课


三、破为求可意境而积业:

问曰:若非如实获得所欣求的可意境,则无法得到令人喜乐的感受。要想得到欲境,也惟有积足善根福德者方可获得,是故欲求欲境,只能修法积业。

答曰:

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
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Through virtue there are attractive objects, But such objects too are considered bad. By giving them up, one will be happy. What need is there to acquire them?

【词汇释难】

境:即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境。

恶:彼五欲境亦为诸希求解脱者所呵毁厌恶,因为这是生长恶法的根本。

【释文】色、声、香、味、触五欲为体的是诸欲境,皆是由修善积业而博得。然彼欲境亦被诸心向解脱的有情众生,视若涂抹了粪秽的不净茅厕一般为薄贱厌恶的对境。因为欲境是令受非义不饶益苦的元凶,是无常、苦、不净与无我的本性故,使其恒时无法从中得到喜乐,还能徒增贪嗔等诸烦恼的放逸境故,若时能毕竟舍离彼(欲境),则能成就最胜吉祥妙乐者,修彼(成就欲境的因——有漏业)复何为?是故当知,为求欲境乐报而修集其因——善法福德者,仅仅是唐劳其功、损而无益的所为罢了,即如非法,于法亦当弃舍贪执!如彼,之[1]柬埔寨[2]分卫[3]比丘喻。

<之柬埔寨分卫比丘喻>

某甲比丘往诣柬埔寨,向当地的人民托钵化缘。一位江湖骗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告谏比丘说:“本地的规矩就是,汝在托钵化缘时不得言语,而要禁言无语,否则你会变成他人的笑柄。”

是比丘性情憨厚便信以为真,并如说奉行。当地的国人则以为,那位江湖骗子为了跟他们较劲本领,便弄出了这样一件机关幻人派遣到他们那里。

众人齐声称快地叫说:“妙哉!是机关幻人连睁眼闭眼都跟常人一模一样——活灵活现啊!”

于是乎,国人们便将斯事告知了自己的宗族五亲。当地的人们也不甘示弱,便仿造了一件与此相似的机关幻人,派遣到那位江湖骗子所。

江湖骗子睹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诉那位分卫比丘说:“知识!如今为了是诸所化之类,理当启齿言说。”

分卫比丘亦复如说奉行,便开口向人道曰:“奇哉!善哉!妙哉……”等言辞术语。

这着实让柬埔寨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的惊呼:“(令人张口说话)这一点是我等不论如何也是无法做到的,很明显这位江湖骗子玩弄幻术的伎俩,远胜于我等,胜败一定,无复讨教。”

江湖骗子(的这点玩弄诈骗的伎俩)要是有点自知之明,亦可谓是令人厌恶不齿的卑鄙劣迹罢了。此(为求可意境而积业者)亦复如是。

【释义】为了追求可意境的受用而修持有漏善业,是无有意义的颠倒恶行。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世间异生凡夫如果生起它们很善妙的分别计执,立即会觉得可爱而生贪心,再由受用彼等而生起虚妄的悦意安乐感。可是一般凡夫异生前的可意五欲境,在明了诸法真相的追求解脱者前,是厌恶远离的对境。因五欲境唯是无常、不净、苦性、无我的不可爱法,是有情依之生起贪嗔烦恼的根本,是生死轮回中众多苦患的根源,以此三种原因,求解脱者会立即舍弃五欲境如同不净粪一样。而彻底舍弃了五欲贪执的修行者,即舍弃了过患的根源,一切皆成为吉祥。

诚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所言: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因此,欲要追求真正的安乐,怎么能为了可意境而修有漏业呢?世人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劳作,其目的都是围绕可意五欲境而行,但无数劫已过去了,追求五欲享受者除了生死轮回外,并无任何结果,若有心者对此应当明了。

譬如说,以前有一群比丘去甘巴遮地方化缘,路上遇到了一个狡诈者,他欺骗比丘们说:“你们到了甘巴遮,千万不要说话,那儿有一种风俗,若见到比丘说话,人们会不高兴。”那群比丘信以为真,为了不让当地人不高兴,便在化缘时一直保持沉默。当地人见到了这群默然无声的比丘,误认为是那个狡诈者所幻变的人。因为他们之间经常比赛幻术,于是甘巴遮地方的幻术师,也以幻术变现了一群不会说话的比丘,到了狡诈者那边。过后那个狡诈者又在某天,告诉去甘巴遮地方化缘的比丘们,说现在可以说话了,比丘们到了该地时,该地幻术师又误认这些会说话的比丘是狡诈者所幻变,不得不认输,因为他们无法幻变出能说话的人。比丘本身并无变化,只是前时没有说话,由此而使甘巴遮的幻师们生起执著比赛之心,其实这只是狡诈者的欺骗手段而已;而后来比丘们露出正常相,虽然当地人没有完全了知其真相,而比赛之心已消。同样,世间人在贪欲狡诈者欺骗下,对五欲境生起贪爱执著,若能了知初步的苦谛等少分真相,则能断除误执,不再为贪求欲乐而造有漏业。

愚人所贪执的色、声、香、味、触五欲境,圣者当观此五欲妙境的诸过患而力求断除执念不复积业。

《增壹阿含经·五王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4]。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

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言细滑妙者,毗沙王之所论也。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5],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染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若复彼人心以著色,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声,尔时彼人不著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香,尔时彼人不著色、声、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味,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细滑,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味之法。”

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大王当知:若言香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香有气味故,若香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为最妙。然香有过失,若香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香有出要,若当香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味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味有气味故,若味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气味故,五欲之中味为最妙。然味有过失,若当味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味有出要,若当味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味为最妙。

然复,大王当知: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细滑有气味,若细滑无气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庄严论经》亦说惟有圣教佛经方可佐助众生断除放逸的根本贪欲。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狂逸之甚莫过贪欲,是故应当勤断贪欲。

我昔曾闻,世尊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时世空虚无佛贤圣出现于世。尔时有王名曰光明,乘调顺象出行游观,前后导从[6]歌舞唱妓,往到山所崄难之处。王所乘象遥见牸象[7],欲心炽盛哮吼狂逸,如风吹云,欲往奔赴[8]不避险岨[9]。时调象师种种钩𣃆[10]不能令住,时光明王甚大惊怖,语使钩𣃆[11]不能禁制,如恶弟子不随顺师,象去遂疾,王大惊迫,心生苦恼意谓必死,即说偈言:

                 “如见虚空动,迅速捝[12]诸方,

皆悉而来聚,普见如轮动,

大地皆回转。其象走遂疾,

譬如山急行,诸山如随之,

 岩[13]谷㵎中河。诸树伤身体,

王怖极苦恼,发愿求山神,

 使我得安全。钩𣃆[14]伤身体,

欲盛不觉苦,象走转更疾,

 喻如于暴风。棘刺钩𣃆[15]身,

并被山石伤,头发皆蓬乱[16]

 尘土极坌[17]污,衣服复散解,

   璎珞[18]及环玔[19],破落悉堕地。”

尔时大王语调象师言:“如我今者命恐不全。”

复说偈言:

                 “汝好勤方便,禁制令使住,

  我今如在秤,低昂堕死处。”

尔时象师尽力钩𣃆[20]不能禁制[21],数数叹息[22]颜色惭耻[23]泪下盈目,䫌[24]面避王不忍相见,复语王言:“大王!我今当作何计?”

即说偈言:

                 “尽力诵象咒,古仙之所说,

 钩𣃆[25]势力尽,都不可禁制。

如人欲死时,咒术及妙药,

  越度必至死,良药所不救。”

尔时大王语象师言[26]:“我等今者堕于是处,当作何计?”

象师白王:“更无余方,唯当攀[27]树。”

王闻是语以手攀树,象即奔走逐于牸象。象既去后,导从诸人始到王所,王即徐步还向军中。尔时象师寻逐象迹,经于多日,得象还军。

时王在大众中,象师乘象向于王所,时王瞋忿而作是言:“汝先言象调顺可乘,云何以此狂象而欺于我?”

象师合掌而白王言:“此实调顺,王若不信我今当现象调顺之相使王得知。”

尔时象师即烧铁丸以著[28]其前。尔时彼人语象吞丸。

时王不听语彼人言:“汝说调顺云何狂逸?”

象师长跪合掌而白王言:“如此狂逸,非我所调。”

王语之曰:“为是何过,非汝所调?”

彼即白王:“象有贪欲以病其心,非我所治。大王当知!如此之病杖捶钩𣃆[29]所不能治,贪欲坏心亦复如是。”

即说偈言:

                 “欲为心毒箭,不知从何生?

  因何得增广?云何可得灭?”

王闻贪欲不可治疗,语象师言:“此贪欲病无能治耶?”

象师答言:“此贪欲病不可拥护舍而不治。”

即说偈言:

                 “当作诸方便,勤求断欲法,

不知其至趣,怀精勤退还。

弃舍五所欲,出家修苦行,

为断欲结故,应精勤修道。

 或有恣五欲,言道[30]足自断,

若干种作行,望得远离欲。

如是等处处,望拔欲根本,

  欲林[31]难可拔。人天阿修罗[32]

夜叉鸠槃茶,一切有生类,

微细心欲羂,系缚诸众生,

  回转有林中,无由能自拔。”

王闻贪欲不可断故甚生怪惑,即说偈言:

                 “无有能断灭,如此欲怨[33]者,

乃无有一人,能灭贪欲耶?

  人天中乃无,能灭此欲乎?”

尔时象师而答王言:“转从他闻,唯佛世尊世界大师有大慈心,一切众生悉皆如子,身如真金,大人之相以自庄严,有自然智,知欲生起灭欲因缘,有无碍心悲愍一切。”时王闻佛大人之声,即起合掌如华未敷,于大众前发大誓愿:“我以正法护于国土及舍财施,以此功德愿我未来必得成佛,断除众生贪欲之患。”

以何因缘而说此事?众生不知欲因缘及对治故,说是修多罗。]


[1] 之:拼音zhī,〈动〉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2]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旧称高棉,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金边。

 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王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柬埔寨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3] 分卫:拼音fēn wèi,佛教语。谓僧人乞食。

[4] 细滑:指微细柔滑之触境。

[5] 教敕:拼音jiào chì,教诫;教训。

[6] 导从:拼音dǎo cóng,1.古时帝王、贵族、官僚出行时,前驱者称导,后随者称从,因谓之导从。 2.泛指前导与后卫。

[7] 牸象:拼音zì xiàng,雌象,母象。

[8] 赴【大】,走【宋】【元】【明】

[9] 险岨【大】,岨崄【宋】【元】

[10] 𣃆【大】*,斵【宋】*【元】*【明】* 斲:拼音zhuó,古同“斫”。用刀、斧等砍劈。

[11] 𣃆【大】*,斵【宋】*【元】*【明】*

[12] 捝【大】,逭【宋】【元】【明】捝:拼音tuō,古同“脱”。释义:离开,落掉。

[13] 岩【CB】【丽-CB】,严【大】

[14] 𣃆【大】*,斵【宋】*【元】*【明】*

[15] 𣃆【大】*,斵【宋】*【元】*【明】*

[16] 蓬乱:拼音péngluàn,草、头发等松散杂乱貌。

[17] 坌:拼音bèn,尘埃。

[18] 璎珞:拼音yīngluò,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19] 玔【大】,钏【宋】【元】【明】

[20] 𣃆【大】*,斵【宋】*【元】*【明】*

[21] 禁制:拼音jìn zhì,禁阻制约。

[22] 叹息:拼音tàn xī,叹气。

[23] 惭耻:拼音cán chǐ,羞耻。《战国策·齐策六》云:“使 管仲 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24] 䫌【大】,俾【宋】【元】【明】【明】俾bǐ,1、使:俾便考查。俾众周知。

[25] 𣃆【大】*,斵【宋】*【元】*【明】*

[26] 言【大】,〔-〕【宋】【元】【明】

[27] 攀:拼音pān,〈动〉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28] 著:拼音zhāo,〈动〉“着”。放置。

[29] 𣃆【大】*,斵【宋】*【元】*【明】*

[30] 道【大】,导【宋】【元】【明】

[31] 林【大】,求【宋】【元】【明】

[32] 阿修罗:拼音ā xiū luó,意译不端正(容貌丑恶)或无酒﹐或非天(与天相似)。

[33] 怨【大】,恶【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