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03

第二百零三课


二(广说断烦恼的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舍离怖畏;五、示应断除特别贪著自宗。

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

复次,对此唯仅一念疑惑亦能成为毁坏三有正因——自性空性性相之法,能仁世尊曾说:“即从第一刹那的无生法忍开始直至解脱之间,都会如日中天日趋增胜而永无退转。”而诸世间法则不能如是,因为彼诸世间法,受尽果报后便耗尽无遗[1],或因众缘不具而无法现前。是故世尊还说:“未曾被般若波罗蜜(威神力)所加被的布施等法,即如天盲一般,无力发趣进入一切种智[2]的大城邑。”[3] 故次颂曰:

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The Subduer said of this teaching There will be increase until liberation. Anyone who lacks interest in it Clearly has no sense.

【词汇释难】

何法:即“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的甚深空性法门。

【释文】谁人要是对此能与究竟利益,并且日趋增长能至究竟解脱的(般若空性)法门,不起敬重之心的彼等愚人,是将此能断(结使)的法要视作是畏惧之处的缘故,显然彰显出了自己蒙昧无知的愚夫蠢妇之相。有如是进愚退贤的危险之故,诸有智者理当敬重彼观法自性本空的(般若)正见。如彼,享用欢喜丸喻;金鎞[4]与手印喻。

<享用欢喜丸喻>

譬如,尽情享用香美甘甜的欢喜丸那样,应当立志尽情享用义深文雅的般若空性法门。

<金鎞与手印喻>

复次,有人修习成就了两大明咒。其中一者,即是用明咒力加持一根金鎞即能平息众病患者的一切病苦。另一者,则通过使用手印,亦能平息患者的病苦。

随后不久,这位明咒师便教谏自己的一位知己说:“尔当领受这两种明咒的加持,此必对汝有益。”

然而这位知己却没有接受朋友的一番好意,去领受这两种明咒的加持。不久那位明咒师便撒手人寰[5],这位知己也(因为未曾领受明咒的加持故)染上了一场不可治愈的大病,而抱憾命终。

【释义】能仁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佛陀所说能不坏灭而增长至解脱的法,即是指空性及以般若空慧所摄的布施等法。于佛菩萨所说的般若空性法,修行人在资粮道时以闻思而抉择;在加行道时以相似正见而修持;至见道位即如实现见法界空性,断遍计的烦恼、所知二障;二至十地时依此次第断除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于八地时即可断尽俱生烦恼障的种子并获得无生法忍;至佛地断尽一切二障现证最极圆满的空性智慧。因此,修行人从凡夫位至佛地,缘起性空妙法不断增长,在胜解行地主要以缘总相的方式修持,于初地时现证无漏法性,此无漏法性是最究竟了义的真理,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精髓,是有情超越轮回的三乘菩提道根本所依,对这样的妙法,如果不恭敬顶戴不重视闻思修习,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若不修学空性,以空性智慧摄持一切福德资粮,那么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如布施、持戒等,也只是无眼功德,皆会变坏毁灭;若不通达空性,三乘菩提果也都无缘获得,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有缘闻思修习佛法者,于空性法义当生大敬信,为求此当不惜一切。

譬如说,到了甘蔗山,应当品尝甘蔗的甜美,若什么也不品尝,空过其山,那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事。同样,遇到了佛法宝山,应当闻思修习其精髓空性法义,若对此不重视,那无疑是至宝山而空过,绝非智者所应做。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无量盲人不见道,无一得入于城郭,

修六度行阙般若,无力不能成菩提。

唐·玄奘大师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善现!譬如士夫入于闇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如来不思议性品》云:

[舍利子!我今为汝复说譬喻,令有智者因此喻故,于义解了。舍利子!如有男子寿命百年,此人持一毛端,散分以为百五十分,取毛一分沾水一滴,来至我所,而作是言:‘敢以滴水持用相寄,后若须者,当还赐我。’尔时,如来取其滴水置殑伽河中,而为彼河流浪洄澓之所旋转,和合引注至于大海。是人满百年已,来至我所,而白我言:‘先寄滴水,今请还我。’舍利子!如来成就不思议智,由是智故,如来、应、正等觉,知彼水滴在于大海,便以一分毛端就大海内,沾本水滴用还是人。舍利子!此譬喻者,义何谓耶?所谓众生曾以一滴微善之水,寄置如来福田手中,久而不失。如是,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不思议智,清净信受,起爱敬心,缘念如来,兴诸供养,又,以名华散空奉献;是人所有善根,叵知其边,速尽苦际。何以故?舍利子!如来善通达法界故。若人于如来所起一念善心者,尽于苦际,毕竟不坏。]

无智之人,显然无力取舍是非,诚如《长阿含经》、《涅槃经》、《六度集经》、《菩萨处胎经》、《佛说义足经》等中,世尊所述“盲人摸象”典故中的那帮盲人一般,无法如理抉择所说实义而偏执自己的邪见不舍。

《佛说义足经·镜面王经》云: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众比丘以食时,持应器[6]入城欲求食,自念言:“今入城甚早,我曹[7]宁可到异梵志讲堂,与相劳徕[8]便就坐。”是时,诸梵志自共诤[9],生结不解,转相谤怨[10]:“我知是法,汝知何法?我所知合于道,汝所知合何道?我道法可猗[11]行,汝道法难可亲。当前说著后说,当后说反前说,多说法非与重担不能举,为汝说义不能解。汝定知法[12]极无所有,汝迫复何对?以舌戟[13]转相中害,被一毒报以三。”

诸比丘闻子曹怨[14]言:“如是亦不善,子言亦不证。”子曹正各起座,到舍卫求食,食竟举藏应器,还到祇树入园,为佛作礼,悉坐一面,便如[15]事具说:“念是曹梵志学自苦,何时当得解?”

佛言:“是曹梵志,非一世痴冥。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敕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

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16]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17]、鼻者,悉示已,便将诣王所。

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

对言:‘我悉见。’

王言:‘何类?’

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

得尾者曰:‘如扫箒[18]。’

得尾本者言:‘如杖[19]。’

得腹者言:‘如埵[20]。’

得胁者言:‘如壁。’

得背者言:‘如高岸[21]。’

得耳者言:‘如大箕[22]。’

得头者言:‘如臼[23]。’

得牙者言:‘如角。’

得鼻者言:‘如索[24]。’

便复于王[25]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言。

王是时说偈言:

                                           ‘今为无眼会,空谛自谓谛,

          见一言余非,坐一象相怨。’”

佛告诸比丘:“是时镜面王者,即我身是;时无眼人者,即讲堂梵志是;是时子曹,无智坐空诤,今子曹亦冥,空诤无所益。”

佛是时生是义,具捡此卷,令弟子悉解,为后世作明,令我经道久住。说是义足经:

                                 “自冥言是彼不及,著痴日漏何时明?

自无道谓学悉尔,但乱无行何时解?

常自觉得尊行,自闻见行无比。

已堕系世五宅,自可奇行胜彼。

 抱痴住婬[26]致善,已邪学蒙得度。

所见闻谛受思,虽持戒莫谓可,

见世行莫悉修,虽黠念亦彼行。

兴行等亦敬待,莫生想不及过,

是已断后亦尽,亦弃想独行得。

莫自知以致黠,虽见闻但行观。

悉无愿于两面,胎亦胎舍远离,

亦两处无所住,悉观法得正止。

意受行所见闻,所邪念小不想,

慧观法竟见意,从是得舍世空。

 自无有何法行[27]?本行法求义谛[28]

      但守戒求[29]为谛,度无极众不还。”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云: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而实不知常、乐、我、净。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

他人答言:“色白如贝。”

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

答言:“不也。”

复问:“贝色为何似耶?”

答言:“犹稻米末。”

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

答言:“犹如雨雪。”

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

答言:“犹如白鹤。”

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1]《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余善如芭蕉,生果即枯槁;

觉心树生果,不枯反增茂。

[2] 一切种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云:[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一切种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赞般若品》云:[复次,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多超胜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无量倍数,如生盲人百千等众,无净目者善引导之,犹尚不能近趣正道,况能远达丰乐大城?如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诸生盲众,若无般若波罗蜜多净目者导,尚不能趣菩萨正道,况能得入一切智城?

 复次,憍尸迦!如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由此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名有目者;复由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故,布施等一切皆得到彼岸名。]

[4] 金鎞:拼音jīn pī,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头,用来刮眼膜。可使盲者复明。

[5] 撒手人寰:拼音sā shǒu rén huán,意思是离开人世。

[6] 应器:拼音yìng qì,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7] 我曹:拼音wǒ cáo,我们。

[8] 徕:拼音lài,〈动〉 慰劳。

[9] 诤【大】,争【宋】【元】【明】

[10] 谤怨:拼音bàng yuàn,指责和怨恨。

[11] 猗【大】,倚【宋】【元】【明】

[12] 法【大】,汝【宋】【元】【明】

[13] 戟:拼音jǐ,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钩戟。戟指。铁戟。青铜戟。

[14] 怨【大】,恶【宋】【元】【明】

[15] 如【大】,如是【宋】【元】【明】

[16] 捉【大】*,持【宋】*【元】*【明】*

[17] 者【大】,〔-〕【宋】【元】【明】

[18] 扫箒:拼音sǎo zhǒu,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19] 杖【大】,枝【宋】【元】【明】

[20] 埵:拼音duǒ,物体下垂的样子。

[21] 高岸:拼音gāo àn,高峻的堤岸。

[22] 箕:拼音jī,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箕帚。

[23] 臼:拼音jiù,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24] 索:拼音suǒ,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25] 王【大】,持【宋】【元】【明】

[26] 婬【大】,望【宋】【元】【明】

[27] 行【大】,待【宋】【元】【明】

[28] 谛【大】,议【宋】【元】【明】

[29] 求=未(加点者曰,未)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