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05

第二百零五课


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

问曰:如果一切诸法绝对是自性本空,那么为何还要通过无明缘行等依次开示内情世间与外器世间的流转次第?由于是究竟胜义实相故,岂非唯应开显[1]此自性本空的实相法门耶?

答曰:是言非也。设若首先不演示一些导入胜义的世间法,则根本无法开显此自性本空的真如法性[2]。由于趣入真如法性甘露的时机成熟时,即应敷演趣入实相,能斩断一切贪著而获得毕竟涅槃大乐正因的自性空性法门。是故于此如来诸圣教中。

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
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
Whatever contains teaching About the world speaks of engagement. Whatever contains elucidation Of the ultimate speaks of disengagement.

【词汇释难】

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说内情世间和外器世间流转趣入轮回的次第。

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集聚灭等,宣说内情世间和外器世间趣入还灭的次第。

【释文】诸聪明黠慧之人理当解悟,何经将此自相[3]及共相[4]性相[5]的诸法分别为实有者,即为破除无因生、一因生、非因生等(邪见)则开显演示了无明缘行等轮回世间的生起次第,彼经即是在演说情器世间的流转。何经宣说缘生法自性无生故,即是自性空性,彼经即是在演说轮回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明达胜义自性本空者,就不会躭著一切万法,若人不渴爱三受[6],则无渴爱因缘所生的取等诸支,以因灭故则生、老、病、死等果亦灭。如彼,深入洞穴喻。

<深入洞穴喻>

譬如,欲想进入深邃的洞穴,随身所带的一切有碍入洞的附属物件,都得尽数弃舍,因为是诸物件对深入洞穴毫无益处。如喻所比,彼等毫无实质意义的一切入世法门,乃是诸有智者尽数所弃的对境。因为由何道趣入,仍需由彼道还灭故耳。

【释义】虽然诸法本性即空,但是要断除实执现证空性,还需一些方便次第引导,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了世俗谛与胜义谛两个层次的法[7],渐次引导不同根器的世人证入空性实相。诸教典之中,何种经典在宣说世间缘起,即是在阐述众生流转的次第。因有情执诸法实有自性,由此而生起了诸法无因生或从非因生的错误认识,为了破除这些劣根众生的谬执邪见,佛陀宣说了诸法皆由因缘而生起,又针对有情轮回而宣说了无明缘行等十二缘起,使有情明了流转生死的次第与根源,由此方便引导渐渐趋入正道寻求解脱。然后,佛陀进一步于了义经典中宣说般若胜义法门,将五蕴、六根等杂染法,六波罗蜜至三身[8]四智[9]的清净法,皆抉择为假名,无丝毫自性可得,如是破除四边戏论,抉择实相,这些皆是阐述还灭次第的法。前者是通达胜义的方便,相当于苦谛、集谛、道谛,后者是修胜义趋入涅槃的正行,相当于灭谛。二者一说有一说空,是为了显示进入解脱道的方便次第。

诚如《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所云:

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

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

    如是佛以二谛次第说法,令众生循次第进入胜道获得解脱。

譬如说,欲进入某甚深洞穴,必须先至洞口,然后于入洞前舍弃一切有滞碍的物件,否则无法进入洞中。同样,欲要进入甚深的胜义空性,须在进入前循世俗谛次第完成加行,然后才能舍弃一切累赘,进入甚深空性境界,此乃凡夫趣入解脱彼岸的必须次第,皆有必要也。

《中论青目释·观十二因缘品》云:

[问曰:汝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

    答曰: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

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因爱有四取[10],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凡夫为无明所盲故,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随所起行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以识著因缘故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缘故有六触,六触因缘故有三受,三受因缘故生渴爱,渴爱因缘故有四取,四取取时以身、口、意业起罪福,令后三有相续,从有而有生,从生而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实见故,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亦灭,以因灭故果亦灭,如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生灭智故是事灭,是事灭故乃至生、老死、忧、悲大苦阴皆如实正灭,正灭者毕竟灭。是十二因缘生灭义,如阿毗昙修多罗中广说。]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

《大智度论》引<赞般若波罗蜜偈>曰: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

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谁若了悟十二缘起义,即能趣入还灭逮及灭谛涅槃。诚如下说。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11]山中,与五百比丘俱。时王舍国王号名蓱比沙,少小作太子,意常求五愿:一者、“愿我年少为王”;二者、“令我国中有佛”;三者、“使我出入常往来佛所”;四者、“常听佛说经”;五者、“闻经心疾开解,得须陀洹道”。是五愿,蓱比沙王皆得之。

时王舍国北方有异国[12],国名德差伊罗。其国王名弗迦沙,甚高绝妙,宿命时曾更见佛,受佛经道,学身中六分经。何等六分?一者、身中有地,二者、身中有水,三者、身中有火,四者、身中有风,五者、身中有空,六者、身中有心。身中凡有是六分。

蓱比沙王与弗迦沙王生未曾相见,遥相爱敬如兄弟,常书记[13]往来,相问遗[14]不绝。蓱比沙王意常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弗迦沙。”弗迦沙王亦常意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蓱比[15]沙王。”

弗迦沙王国中奄[16]生一莲华,一枚有千叶,皆金色。遣使者,以遗蓱比沙王。蓱比[17]沙王见华大欢喜言:“弗迦沙王遗我物甚奇有异。”

蓱比沙王作书与弗迦沙王言:“我国中有金银珍宝甚多,我不用为宝。今我国中生一人华,人华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读书,闻佛声,大欢喜踊跃,毛衣皆竖——宿命曾已见佛,故毛为竖。

弗迦沙王[18]作书与蓱比沙王:“愿具闻神佛所施行教诫[19],当所奉行。愿具告[20]意。”

弗迦沙王却后数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21]。我不能复待蓱比沙报书,不如便自行见佛。”

弗迦沙王主九十九小国,小国王日来朝。弗迦沙敕诸小国王及群臣、百官、诸兵,皆悉严驾[22],发行到王舍国佛所。道逢蓱比沙王书,书上言:“佛教人弃家,捐妻子,断爱欲,当除须发,着法衣,作沙门。所以者何?人愚痴故,不[23]当为者而为之便为痴。从痴为行;从行为识;从识为名色;从名色为六入。何等为六入?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心。是为六。此六事皆外向:眼向色;耳向声;鼻向香;口向味;身向细软;心向欲。是为六向。从六向为合;从合为痛、乐;从痛、乐为爱;从爱为受;从受为有;从有为生;从生为老、死、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凡合此勤苦,合名人。智者自去[24]愚痴;愚痴尽众恶消除;恶消除便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合尽;合尽痛、乐尽;痛、乐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生尽;生尽老死尽;老死尽已,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为尽,便不复生;不生即得泥洹道无为。”

弗迦沙王读书竟,自思念。夜人定后,群臣、百官、士众皆卧出,寂然无声。窃起,亡去[25],入丘墓间,便自剃头,被法衣,作沙门。无饭食应器[26],便取冢[27]间久死人髑髅[28],净刮洒[29]以为应器。持是髑髅应器,转行到王舍蓱比沙王国。止于城外,举头视日,念:“今日至佛所晚,明日乃行。”弗迦沙王前报窑家:“愿寄一宿。”

窑家言:“大善!我舍幸宽,有宿止处。”

弗迦沙王于外取小草蓐入,于一屏处[30]布座,坐其上,自思惟五内。

佛以天眼从鹞[31]山中遥见弗迦沙王来,到王舍国止于城外窑家。佛念弗迦沙王命尽明日,恐不复生相见。

佛即飞行,就到窑家门外。佛报窑家:“愿寄一宿。”

窑家报言:“我舍[32]幸大,可得相容。属者[33]有一沙门来寄宿,自与相报,相便安者,便可止宿。”

佛即前至弗迦沙王所言:“我从主人寄一宿,云当报卿。卿宁肯令我一宿耶?”

弗迦沙言:“我适有小草蓐,裁[34]足坐耳。此舍幸宽,卿便自在所欲宿耳。”

佛便自左右取小草蓐,于一处坐。佛端坐过三夜,弗迦沙亦端坐。佛自念:“是弗迦沙坐安谛[35]寂寞,不动,不摇。”佛意试,欲前问用[36]何等故作[37]沙门?受何经戒?喜何等经?佛起到弗迦沙前问言:“卿师受谁道?用何等故作沙门?”

弗迦沙报言:“我闻有佛,姓瞿昙[38],父字悦头檀,白净王也。其子剃头须作沙门,得佛道。我师事之。我用佛故作沙门。佛所说经入我心中,我甚喜之。”

佛问:“宁曾见佛不?”

弗迦沙言:“未曾见。”

“设使见者,宁能识是佛不?”

弗迦沙言:“见之不能识。”

佛念:“是贤者为用我故,作沙门。续当为子说宿命时所知经,尔乃解疾耳。”

佛语弗迦沙言:“我为卿说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为卿说身中六分事,善听之!”

弗迦沙言:“大善!”

佛言:“合此六事,能成为人身。人身凡六事,有所觉知。人志用十八事转动人意。凡有四事,道人所当奉行;奉行已,志不复转;志不复转者,便得道;得道已,不复生,不复老,不复病,不复于今世死,亦不复于后世死,亦不复愁,亦不复忧,亦不复怒,亦不复思,亦不复爱。是为度世之道。

请解六事合名[39]为人。熟听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五者、空,六者、心。何等为地?地有二品:身地、外地。何等为身地者?谓发、毛、爪、齿、皮、肉、筋[40]、骨、脾[41]、肾、肝、肺、肠、胃:身中诸坚者皆为地。身地、外地同合为地,身地、外地非我地,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是以自解。

何等为水?水有二品:身水、外水。何等为身水者?谓泪、涕[42]、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身中诸软者皆为水。身水、外水同合为水,身水、外水非我水,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火?火有二品:身火、外火。何等为身火者?谓身中温热、腹中主消食:身中诸热[43]者皆为火。身火、外火同合为火,身火、外火非我火,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风?风有二品:身风、外风。何等为身风者?谓上气风、下气风、骨间风、腹中风、四支[44]风、喘息风:身中诸起者皆为风。身风、外风同合为风,身风、外风非我风,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空?空有二品:身空、外空。何等为身空者?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喉空、腹空、胃[45]空、食所出入空。是为身空。身空、外空同合为空,身空、外空非我空,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智者学道,能自别知身中五分,余一分者心。心清净无欲,自念:‘我清洁如是’。若愿欲上第二十五空慧天,恐于二十五天上寿数千劫不得脱;若复愿上第二十六识慧天,寿复倍于二十五天上,恐复[46]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七无所念慧天,寿复倍二十六天上,恐复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八无思想天,寿八十四千万劫,恐复不得脱。志便厌苦,寿久不得脱,便取泥洹[47]道。

何等为六事各[48]合者?谓目合于色,耳合于声,鼻合于香,舌合于味,身合于细滑,心合于知。是为六合。

何等为志十八转者?谓目为好色转,为恶色转,为中色转;耳为好声转,为悲声转,为恶声转;鼻为好香转,为恶香转,为臭香转;舌为美味转,为恶味转,为无味转;身为细软转,为粗坚转,为寒温转;心为善事转,为恶事转,为世事转。为志十八转。

何等为四事坚制人者?一为至诚,二为等意[49],三为智慧,四为消灭诸恶。是为四坚志。目所贪爱,得之因快乐;快乐离人,自觉过去。从苦、致苦,能知为苦;苦已去,自知为脱苦。人行苦,难得乐,当思惟断诸恶事。因得不苦、不乐,自知远离诸苦。譬如两木相揩[50]生火,因别两木,各著一面,火亦灭,木[51]亦冷。恩爱合便得苦,弃捐[52]恩爱,自知为脱。譬如锻金师得好金,自在欲作何等奇物——臂环、耳珰、步瑶[53]、华光及百种——皆能作之。道人持心,当如是锻金师自在欲生,不假令欲生二十五天、二十六天、二十七天、二十八天。然审皆有是,虽久会当坏,皆当过去,无有常。知当复过去,意不复向,不复念,不复思,不复爱,是名为无为。智者自思惟,如是乃为高耳;人远离诸恶,乃为智耳。目所见万物皆当过,无有常,无为亦不复去,亦不复来。道人知是者,便信于道无为,最为至诚。未得道时,所喜爱乐身心所生;得道已,皆弃捐之,人弃所在恩爱,是名为无为。

志在婬妷[54]故不得脱;志在瞋怒故不得脱;志在愚痴故不得脱。道人知是者,因弃婬妷[55]之心,弃瞋怒之心,弃愚痴之心,拔[56]恩爱之本,断其枝条,截其根茎,不复生滋。是名无为。

自念有我志复动,无我志复动,我端正志复动,我不端正志复动。人豫自念,如是是为病,是为剧,是为痛,是为不脱。是故不欲多念。是谓诸苦之要。”

弗迦沙本不知是佛,得第三阿那鋡[57][58],能知为佛耳。即起以头面著佛足言:“我实愚痴无状,失于礼敬。”佛便自现光景[59]威神。弗迦沙便自悔过言:“我愚痴人。”

佛言:“若能自悔过为善,令若过除。”

弗迦沙言:“愿持我作沙门。”

佛问:“若作沙门,衣钵具不?”

弗迦沙言:“未具。”

佛言:“沙门衣钵不具,不得作沙门。”

弗迦沙言:“诺。请行具之。”

佛言:“大善!”

弗迦沙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

弗迦沙明日即入城。入城未远,城中有少齿牸牛[60],犇走[61][62]角触抵弗迦沙。诸比丘展转闻之,白佛言:“佛昨日可于窑家为说经?沙门辞行具衣钵,为犇牛所抵杀,如是当趣何道?”

佛言:“是大长者,我为说经,皆悉心受奉行之,即得第三道——须陀洹、斯陀鋡[63]——阿那鋡[64];便弃五盖——一者、婬妷[65],二者、瞋怒,三者、睡眠,四者、戏乐,五者、悔疑不正之心。今生十六天[66]上阿那鋡[67]中,便自于天上得阿罗汉度世去。今[68]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于其上起塔。”

诸比丘即共承受佛教,即为起塔。

佛说经已,诸比丘皆叉手,为佛作礼。]


[1] 开显:开权与显实的简称。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叫做“开显”。

[2]《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3] 自相:由各自特性表明其存在之实有事物,即不由内心思惟假名安立,而是外境本身实际存在者,如柱及瓶等不待断除应破分及现起概念,而自身现于现量中之一切有为法。

[4] 共相:非外境本身实际存在而但由内心思惟假立为有的事物,如虚空等有待于断除应破分及现起之一切无为法。

[5] 性相:实有三法全具备者,为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性相的实有三法:一者、是性相,二者、是自己事相实有,三者、但作自己名相,不作他法性相。

[6] 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7]《中论·观四谛品》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8]《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云: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9]《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云: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10] 四取:即一、见取、二、戒禁取、三、我语取、四、欲取。

[11] 鹞【大】*,鸡【宋】【元】【明】【宫】*

[12] 异国:拼音yì guó,外国、他国。

[13] 书记:拼音shū jì,书信。

[14] 问遗:拼音wèn wèi,馈赠。

[15] 比【大】*,〔-〕【宋】【元】【明】【宫】*

[16] 奄:拼音yǎn,忽然,突然:奄弃(忽然抛弃)。奄忽(忽然,如“奄奄如神”)。奄然。

[17] 比【大】*,〔-〕【宋】【元】【明】【宫】*

[18] 王【大】,〔-〕【宋】【元】【明】【宫】

[19] 诫【大】,戒【宋】【元】【明】【宫】

[20] 告【大】,答【元】【明】

[21] 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

[22] 严驾:拼音yán jià,整备车马。

[23] 不【大】,〔-〕【宫】

[24] 去:拼音qù,〈动〉除去;去掉。

[25] 亡去:拼音wáng qù,1.逃遁。 2.散失。

[26] 应器:拼音yìng qì,佛教语。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27]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28] 髑髅:拼音dúlóu,死人的头盖骨。

[29] 洒【大】,洗【宋】【元】【明】【宫】洒:拼音xǐ,同“洗”,洗涤。

[30] 屏处:拼音píng chǔ,隐蔽之处。

[31] 鹞【大】*,鸡【宋】【元】【明】【宫】*

[32] 报言我舍【大】,〔-〕【明】

[33] 属者:拼音zhǔ zhě,近时、近日。

[34] 裁【大】,才【宋】【元】【明】【宫】裁:拼音cái,〈副〉通“才”。释义:刚刚。仅仅。

[35] 安谛:拼音ān dì,安详审慎。

[36] 用:拼音yòng,介词。因;由。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37] 作【大】,〔-〕【明】

[38] 瞿昙:拼音qú tán,瞿昙是印度刹帝利种之中的一个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又作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灭恶。

[39] 名【大】,〔-〕【宋】【元】【明】【宫】

[40] 筋:拼音jīn,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筋骨。筋道(“道”读轻声)。蹄筋。

[41] 脾:拼音pí,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

[42] 涕【大】,洟【宋】【元】【明】【宫】

[43] 身中诸热【CB】【丽-CB】,中热身诸【大】

[44] 支【大】,肢【元】【明】

[45] 胃【大】,膓【宫】

[46] 复【大】,为【元】【明】

[47] 泥洹:拼音ní huán,即涅盘。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

[48] 各【大】,名【宋】【元】【明】【宫】

[49] 意【大】,爱【宋】【元】【明】【宫】

[50] 揩:拼音kāi,擦,抹:揩背。揩油。揩鼻涕。揩眼泪。

[51] 木【CB】【丽-CB】,水【大】

[52] 弃捐:拼音qì juān,抛弃;废置。

[53] 瑶【大】,摇【元】【明】

[54] 妷【大】*,逸【宋】【宫】*,泆【元】【明】*婬妷:拼音yín zhí,纵欲放荡。

[55] 妷【大】*,逸【宋】【宫】*,泆【元】【明】*

[56] 拔:拼音bá,〈动〉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苗助长。

[57] 鋡【大】,含【宋】【元】【明】【宫】

[58] 阿那含:拼音ā nà hán,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证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证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云:“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59] 光景:拼音guāng jǐng,风光、景象。

[60] 牸牛:拼音zì niú,母牛。

[61] 犇走:拼音bēn zǒu,急走;逃跑。

[62] 以【大】,已【宋】【元】【明】【宫】

[63] 鋡【大】,含【宋】【元】【明】【宫】

[64] 鋡【大】,含【宋】【元】【明】【宫】

[65] 妷【大】*,逸【宋】【宫】*,泆【元】【明】*

[66] 十六天:即色界第四禅天五净居天之善见天。

[67] 鋡【大】,含【宋】【元】【明】【宫】

[68] 今【大】,令【宋】【元】【明】【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