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净治弟子品

第二百一十一课


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

问曰:如若要永尽一切三有,唯独探寻无有老死的寂灭涅槃胜位,得此胜位惟须依止观修(真性的)善说法要。释尊为何还要开显布施、持戒等是诸法教耶?

答曰:以下根、中根、上根的诸种不同道次法器使得众生界性千差万别,顺彼众生的界性差别,具有大力方便,大悲胜果任运趣入所化有情的世尊佛陀,善知一切有情的心相根性与随眠[1]后,应病与药颁宣经法的种类亦复繁多。为显明世尊为众生说法的次第,故次颂曰: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Giving is taught to the lowest And ethics to the middling. Pacification is taught to the best; Therefore, always do the best!

【词汇释难】

下根:下劣的根器。

中根:中等的根器。

上:上等法器。

【释文】为下根的所化有情,唯说布施而不说持戒与观修(真性),因为不是堪受持戒与观修(真性)的法器故;为中根者则应唯说持戒不说布施,也不说观修(真性),因为已经熏习施舍,然尚不堪观修(真性)故;为上根者则应唯说观修(真性)而不说布施与持戒,因为已住已修布施、持戒二法故。此中布施能感得广大的财富受用,持戒能感得投生人天胜趣,而观修(空性)者,则能折薄烦恼。是故不得为折薄烦恼趣入涅槃故对一切有情演说此寂灭门。因此,为了让自己变成最极上根的法器故,理应立志珍爱此涅槃——寂灭法!如彼,教导三王子喻。

<教导三王子喻>

    譬如,有三位王子,根据他们各自的年龄大小,为老幺[2]教授读诵字母文字,为老二则引导解读论典,为老大则教导解析兵法战术等。如喻所比,为下根、中根及上根的所化有情,亦复如是次第性地引导修学布施、持戒与观修(真性)等相应契根的法门[3]

【释义】虽然般若空性是根除轮回的正道,但是于初机众生前,世尊并没有一开始就宣说此殊胜妙法,而是渐次宣说了布施、持戒等方便法,这些都是适其根基而作的方便引导。针对一般的初机众生,他们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持戒、安忍等较高的法门,因而世尊教导他们行持简便易行的施舍善法,以此渐渐积累福德,减轻粗大的执著烦恼,使他们次第由下根修炼成较利的根器;对已安住于中根的众生,世尊进一步宣说持戒等法门,使他们成就更好的道器;然后对上根者,世尊才开始宣说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行法门。因轮回即是有情的二取实执,所以其正行对治法,便是断除实执的般若空性,只有依空性法门,才能灭除轮回的痛苦,乃至彻断轮回的种子。因而欲求解脱生死者,应精进修炼,使自己迅速成为道器,从而能恒常修持般若空性法门。

譬如说,有三个王子,依其年龄长幼,国王依次安排小王子认字,中间的学习读诵声明,年长的修习兵法治国术等;同样,于趋入圣道的众生,世尊也安排了修习次第,诸善知识也应如是依此传授。欲求解脱者,也应依自己的根器而次第精进修习,最终皆应趋入般若,以求究竟解脱。

世尊佛陀为众生说法时,都是应器施教,所说经教要契合所化有情的根性意乐等,否则无法真正利济所化众生。所以要善知道器根性而应器施教。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罗聚落[4]好衣庵罗园[5]中。

时,有刀师[6]氏聚落主,先是尼揵[7]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

尔时,尼揵语聚落主:“汝能共沙门瞿昙作蒺藜论[8],令沙门瞿昙[9]不得语、不得不语?”

聚落主白尼揵:“阿梨[10]!何等为蒺藜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耶?”

尼揵语聚落主:“汝往沙门瞿昙所,作如是言:‘瞿昙!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11]一切众生耶?’若言不者,应语言:‘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者,复应问言:‘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等故,或为一种人说法?或不为一种人说法?’作如是问者,是名蒺藜论,令彼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慰一切众生?”

佛告聚落主:“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

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来何故为一种人说法?又复不为一种人说法?”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12]肥泽[13],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14],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

聚落主言:“瞿昙!于最沃壤肥泽者,先耕下种。”

“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

聚落主言:“瞿昙!当于中田次耕下种。”

佛告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

聚落主言:“当于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种。”

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聚落主言:“不欲废田存种而已[15]。”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16],善义善味[17],纯一满净[18],梵行清白[19],开示显现[20]。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21]以义饶益[22],安隐乐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我亦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为诸外道异学尼揵子辈,亦为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然于彼等少闻法者,亦为其说;多闻法者,亦为其说。然其彼众于我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时,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说如是三种田譬。”

佛告聚落主:“汝听我更说譬类。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坏,亦不津漏[23];第二器不穿不坏,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坏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种器中,常持净水著何等器中?”

聚落主言:“瞿昙!当以不穿不坏、不漏津者,先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次复应以何器盛水?”

聚落主言:“瞿昙!当持彼器不穿不坏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佛告聚落主:“彼器满已,复以何器为后盛水?”

聚落主言:“以穿坏津漏之器最后盛水。所以者何?须臾之间,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坏、不津漏器,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乃至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如第二器不穿不坏而津漏者,我诸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乃至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如第三器穿坏津漏者,外道异学诸尼揵辈亦复如是。我亦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多亦为说,少亦为说。彼若于我说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得长夜安隐乐住。”

时,刀师氏聚落主闻佛所说,心大恐怖,身毛皆竖,前礼佛足悔过:“世尊!如愚如痴,不善不辩,于世尊所不谛真实,虚伪妄说!”

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佛陀所说法义大体可以归摄在以下四种悉檀当中,说法者必须了知释尊所说四种悉檀的必要,四种悉檀的本体以及所说四种悉檀的真实含义后方可作到晓了知众生性行,应病与药,所度乃广。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缘起论》时云: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云何名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

问曰:如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

如《法句》中说:

 “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

  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

又《佛二夜经》中说:“佛从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

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说人等?

答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众因缘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相。

云何名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

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问曰:此二经云何通[24]

答曰: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是以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名为各各为人悉檀。

云何名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咸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

问曰: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

答曰: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若行瞋恚、贪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故?是二观能拔瞋恚、贪欲毒刺故。

复次,著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法,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

如偈说言:

“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见有常?”

问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

答曰: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法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住、灭亦如是。若诸生、住、灭各更无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何以故?有为法相无故。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义悉檀。

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

云何名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则通。

问曰:云何通?

答曰: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

如《众义经》中偈说:

“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

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

不受他法故,是则无智人;

诸有戏论者,悉皆是无智。

若依自见法,而生诸戏论,

若是为净智,无非净智者。”

于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

如偈说:

“有受法故有诸论,若无有受何所论?

有受无受诸见等,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著,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如是则诸有戏论者,皆是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实净,余人法妄语不净。譬如世间治法,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尼揵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余皆妄语。

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

《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五众实有自性,而人此中不摄。”

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若自受其法,自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何以故?彼一切自受法故。

问曰:若诸见皆有过失者,第一义悉檀何者是?

答曰: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

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心行亦讫;

不生不灭,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25]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1] 随眠:拼音suímián,佛教术语,“烦恼”之异名,但烦恼的意涵较广(包含现行烦恼与随眠烦恼,但通常多指现行烦恼),随眠则只限定在为现行的烦恼,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一般随眠可分为七种:一者、欲界贪随眠,二者、欲界瞋随眠,三者、上二界贪随眠,四者、慢随眠,五者、无明随眠,六者、见随眠,七者、疑随眠。此等根本烦恼同品粗重,称为随眠。

[2] 老幺:拼音lǎo yāo,最年轻的人,尤指一家里最年轻的孩子或成员。

[3] 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中说:

犹如声明师,令先读字母,

佛陀为所化,宣说堪忍法。

有前为遮止,罪业而说法,

有前为造福,有前说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4] 那罗聚落:摩揭提国的村名,是舍利弗的出生地及圆寂地,位于王舍城北方约十公里,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罗贡村。又译为“那罗揵陀”、“那烂陀”。

[5] 庵罗园 :阐义云:“庵罗是果树之名,其果似桃,或云似柰。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

[6] 刀师:拼音dāo  shī,刀匠。

[7] 尼揵:拼音níqián,流派Nirgrantha,又作尼虔,尼乾,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犍具曰尼犍陀。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自佛法毁之,名曰无惭。以彼母之名名为若提Jñātī,译曰亲友。彼为其子,故曰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jñātiputra,又师之门徒,曰尼乾陀弗咀罗Nirgranthaputra,尼干子,尼乾陀子。弗咀罗译为子,指称门徒。

[8] 蒺藜论:拼音jílílùn,(杂语)于他发难问,使他不得语,亦不得不语,谓之蒺藜论。《杂阿含经》三十二记外道嗾其弟子,使向佛发数度蒺藜论,弟子还,闻佛说而信伏。

[9] 沙门瞿昙:就是“释尊”的意思。梵语 Gautama-sramana 的译音。

[10] 阿梨:拼音ā lí,阿阇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

[11] 安慰:拼音ān wèi,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12] 沃壤:拼音wòrǎng,肥沃的土地。

[13] 肥泽:拼音féi zé,土地肥润。

[14] 塉薄:拼音jí báo,意思是土地瘠薄,不肥沃。

[15] 不欲废田存种而已:不想要让最差的田废了,因此姑且保持着种些植物。

[16] 初、中、后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17] 善义善味:意义正确,文句正确。

[18] 纯一满净:完全清净。

[19] 梵行清白:完全清净的梵行。

[20] 开示显现:加以解说使义理明白。

[21] 长夜:长时间。

[22] 以义饶益:以真义带来帮助。

[23] 津漏:拼音jīn lòu,即指漏水。“津”指水或汁液。

[24] 通:拼音tōng,即指通融。释义:说情,说明人事之间的情感关系。

[25]《中论·观我法品》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