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16

第二百一十六课


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真性;二、通达真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的必要;四、教诲于通达真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则能必得涅槃。

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真性:

问曰:若谓空性即能遣荡耽执,除尽一切诸苦,若尔者,唯应说此能荡除一切众苦的正因——真性空门。

答曰:是言非也,说此真性空门还得观待殊胜法器故。要是对非法器的人宣说(般若)空性法,即如啖食[1]毒饭恶饮一般变成令其败坏的祸患之源。是人由于不能胜解空门便会舍弃世尊圣教的(心髓法要)空性妙理。或复颠倒邪执空性实义即为一无所有的断灭门,依此邪见而堕于恶道。故次颂曰: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Those who want merit should not Always speak of emptiness. Doesn’t a medicinal compound Turn to poison in the wrong case?

【词汇释难】

求福者:具有大悲心欲摄受有情求福的菩萨者。

毒:即对自己身心、寿命有极大危害作用的毒药鸩汤等。

龙树菩萨在《宝行王正论·杂品》中曰:

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聪人,

由不如执此,堕邪见秽坑。

人识法不明,由自高轻法,

起谤坏自身,下首堕地狱。

【释文】在此具有大慈大悲,欲求福德而摄化有情者,非能始初即对根器尚未完具,善根尚未成熟的所化班宣空性,因为无所利济故。比如,甘美可口的良药妙方,若不对症,则于病人无所助益,岂非反成致死之因的毒药耶!同理于此若对非法器的有情揭示空门,亦对他们引生非利无义之事。

世尊曰:“迦叶!譬如陶师不用[2]大火烧制坏[3]瓶,诸菩萨摩诃萨用佛法广大智火烧制根性尚未成熟的有情众生,亦当如是作观。”

即说偈曰:

为愚说空法,惑因非寂灭,

 如蛇饮乳汁,徒然增毒腺[4]

如彼,糠秕[5]草碎喻;《箧毒蛇经》喻;对症不对症悉与[6]摩诃应伽药[7]喻。

<糠秕草碎喻>

    譬如,贾客所赍之糠秕草碎,会对其余诸商品造成这样或是那样的诸种损害。如喻所比,对根器未成熟的有情众生开示空性法门亦复如是。

<《箧毒蛇经》喻>

    譬如,世尊在《箧毒蛇经》当中为对治四种不同颜色的蛇毒,而分别班宣开示了各自不同的良药。如喻所比,对治烦恼毒蛇亦复如是。

<对症不对症悉与摩诃应伽药喻>

    又譬如,某甲世夫在一位练就丹药的知己处,得到了一种能除灭一切众毒的摩诃应伽大药方。其后他将此药与一位中毒的人服用而平息了患者的病痛。随后他又将此药给一个没有中毒的人服用而鸩杀了病人。如喻所比,由此道理,亦当贯通对众生应机施教的次第。

【释义】般若空性虽然是能彻断轮回痛苦的妙法,但是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根器,才可传授修习。在追求福德安乐者之中,有不同根器的行人,对他们不可以随随便便传授空性法门,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要成为法器,尚需一定锻炼,必须积累一定的福德智慧才可以。若不观察其根器,随时宣说空性法,有些根器未熟者在听闻后,不但无法接受,反而会生起诽谤,或认为一切法完全断灭,由是而不承认因果、轮回等等,导致相续受到损害,甚而堕入恶趣。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与历代高僧大德们反复强调过:在传授佛法时,不能不观察弟子根器就随便传授,对追求人天安乐福报的下根众生,若宣说空性大法,他们的根器会如同陶器无法承受猛火一样毁坏。

马鸣大士说过:

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当说惠施,

令彼善心已调柔,之后开示空性理。

    若不注意先以方便法门调柔所化者的相续,不适时地授予空性法,虽然空性法门是殊胜的甘露妙药,然而不适机的弟子,其相续也会因此而受损。

譬如说,昔日有人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良药,有许多中毒者因服用此药而挽救了生命。但后来有一个没有中毒的人,他服用后却立即命丧黄泉,由此可见,良药不对症,反而会变成毒药。又如滋补珍品中的百年山参,虽然极为珍贵有效,然体质过度虚弱者,若不合时宜地服食,反而会变成要命的毒药。同样,空性妙法虽是甘露妙药,然不观根器地授予,也会对他有害。

月称论师在大疏中言:

愚者说空性,坏因毁寂灭,

如蛇喂牛奶,唯有增长毒。

以前月官居士与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辩论时也说过:“极稀奇!空性虽为甘露法,于人却有利与害;圣者无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诸有情。”

修习大乘法门以求广利有情者,于此确实应加以重视。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云:

[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四毒蛇有四种姓,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复如是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是故菩萨观是四大与四毒蛇同其种性。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为观?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时当视,何时当触,何时当嘘[8],何时当啮;四大毒蛇亦复如是,常伺众生求其短缺。若为四蛇之所杀者,终不至于三恶道中;若为四大之所杀害,必至三恶道定无有疑。是四毒蛇虽复瞻养,亦欲杀人;四大亦尔,虽常供给,亦常牵人造作众恶。是四毒蛇若一瞋者,则能害人;四大之性亦复如是,若一大发亦能害人。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是四毒蛇虽复恭敬难可亲近;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复恭敬亦难亲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时,或有沙门、婆罗门等,若以咒药则可疗治;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则不能治。如自喜人,闻四毒蛇气臭可恶则便远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便远离。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

愚人但执空,亦复有所害,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百喻经·索无物喻》云: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胡[9]麻车,在崄路[10]中不能得前。

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11]我推车出此崄路。”

二人答言:“与我何物?”

将车者言:“无物与汝。”

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

答言:“无物。”

又复语言“与我无物。”

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

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

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

世俗凡夫若[12]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第[13]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至于药不对症,下面的公案即能说明这个事实。所以为人讲经说法,也要作到应病与法药,不能直接给所化弟子开显空门。

《贤愚经·锯陀身施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尔时世尊!身有风患,祇域医王,为合药酥,用三十二种诸药[14]杂合,令佛日[15]服三十二两。时提婆达常怀嫉妒,心自高大望与佛齐,闻佛世尊服于药酥,情中贪慕,欲同佛服[16],复敕祇域:“当与我合。”尔时祇域,复与合之,因语之言:“日服四两。”提婆达问:“佛服几两?”祇域答言:“日三十二两。”提婆达言:“我亦当服三十二两。”祇域答言:“如来身者,不与汝同,汝若多服,必更为患。”提婆达言:“我若服之,自[17]足能消,我身佛身,有何差别?但与我服。”即习[18]效佛,日日亦服三十二两,药在体中流注诸脉,身力微弱不能消转,举身支[19]节,极患苦痛,呻吟唤呼,烦愦夗[20]转。世尊怜愍,即遥申手以摩其头,药时即[21]消痛患即[22]除。病既得[23]愈,看识佛手,因而言曰:“悉达余术,世不承用,复学医道,善能使知。”于时阿难,闻说此语情用怅恨[24],长跪白佛:“提婆达多,不识恩养,世尊慈矜,为之除患,方更吐此不善之言,有何情怀?能生此心,长夜思嫉,向佛[25]世尊。”

佛告阿难:“提婆达者,不但今日怀不善心欲中伤我,过去世时亦常恶心杀害于我。”

阿难白佛:“不审过去伤害之事,因缘云何?”

佛言:“善听!当为[26]汝说[27]。”“唯然世尊!当一心[28]听。”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不可计数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波罗㮈。尔时国王,名梵摩达,凶暴无慈,奢婬好乐,每怀恶忌,好为伤害。尔时其王,欻[29]于梦中,见有一兽,身毛金色,其诸毛端,出金光明,照于左右,皆亦金色。觉已自念:‘如我所梦,世必有此,当敕[30]猎者求觅其皮。’作是念已,召诸猎师,而告之言[31]:‘我梦有兽,身毛金色,毛头出光,殊妙晃朗[32]。想今国界,必有此物,仰汝等辈广行求捕。若得其皮,当重赐与,令汝子孙,食用七世;若不用心,求不得者,当俱诛灭汝等族党。’时诸猎师,得王教已,忧愁愦愦[33],无复方计,聚会一处,共议[34]此事:‘王所梦兽,生未曾睹,当于何所而求觅此?若今不得,王法难犯,我曹[35]徒类,永无活路。’论此事已,益增闷恼。又复有言:‘此山泽中,毒虫恶兽,亦甚众多,远行求觅,必不能得,交当丧身,困死林野,且私募一人,令行求之。’众人言善,更相简练[36],晓劝一人:‘汝可尽力广行求觅,若汝吉还,我曹合物,当重赏汝;设令山泽遇害不还,亦当以物与汝妻子。’其人闻此,心自念言:‘为此众人,分弃身命,内计已定,即可当行。’办行道[37]具,涉险而去,行已经久,身羸力弊,天时盛[38]暑,到热沙道,唇干渴乏,郁蒸[39]欲死,穷酸苦切,悲悴[40]而言:‘谁有慈悲,矜愍[41]我者?当见拯济,救我身命。’时山泽中,有一野兽,名曰锯陀,身毛金色,毛头光明,遥闻其语,甚怜愍[42]之。身入冷泉,来至其所,以身裹抱,小还有力,将至水所,为其洗浴,行拾菓蓏[43],来与食之。体既平复,而自念言:‘睹此奇[44]兽,毛色光明,是我大王所须[45]之者;然我垂死,赖其济命,感识其恩,未能酬报[46],何能生心,当害于此?若复不获,彼诸猎师,宗党徒类,当被诛戮[47]。’念此[48]事已,悲不自胜。锯陀问言:‘何以不乐?’垂泣而说心所怀事。锯陀语言:‘此事莫忧!我皮易得,计我前世,舍身无数,未曾为福,而能舍寿。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心怀欢喜,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我已施汝,终无悔恨。’尔时猎师,即徐剥皮,尔时锯陀,即自立愿:‘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众[49]人所爱之命,持此功德,施及众生,用成佛道无上正真,普度一切生死之苦,安著涅槃永乐之处。’作此愿已,三千国土,六反[50]震动[51],诸天宫殿,动摇不宁,各用惊愕[52],推寻其相。见于菩萨剥皮布施,即从天下来到其所,散花供养,涕泪如雨。剥皮去后,身肉赤裸,血出流离,难[53]可看睹,复有八万蝇蚁之属,集其身上,同时唼食[54]。时欲趣穴,复恐伤害,忍痛自持,身不动摇,分以身施,死于彼中。时诸蝇蚁,缘食菩萨身者,命终之后,皆得生天。尔时猎师,担皮到国,奉上于王。王见欢喜,奇之未有,善[55]其细软,常用敷[56]卧,心乃安隐,情用快乐。如是阿难!欲知尔时兽锯陀者,今我身是。彼梵摩达王,今提婆达是。八万诸虫,我初成佛,始转法轮,上八万诸天得道者是。此提婆达,于彼世时伤害于我,乃至今日,犹无善心,长夜思害,欲相中伤。”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悲怅兼怀,各自感励,勤求法要,有得须陀洹[57]、斯陀含[58]、阿那含[59]、阿罗汉[60]者,有种辟支佛[61]因缘者,有发无上佛道意者,有住不退地者,咸各欢喜,敬戴奉行。]

佛不会给非法器的众生前开示深法,至于这一点世尊在开演《妙法莲华经》时就已经给众弟子们作了示范。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1] 啖食:拼音dàn shí,吃;吞食。

[2] 不用:《四百论大疏》的很多版本中皆作“用”但仁达瓦上师所著的《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句义显明论》中却作“不用”,以正理思择也应该是“不用”。望诸位智者明鉴。

[3] 坏:拼音pī,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说文·土部》云:“坏,瓦未烧。”

[4] 毒腺:拼音dúxiàn,某些鱼和两栖类动物身上的一些特殊的腺体,能分泌出有毒的粘液。

[5] 糠秕:拼音kāng bǐ,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6] 与:拼音yǔ,〈动〉给:赠与。与人方便。

[7] 摩诃应伽药:意为大万应灵药。

[8] 嘘:拼音xū,〈动〉慢慢地吐气,呵气:嘘寒问暧。

[9] 胡【大】,故【宋】【元】【明】

[10] 崄路:拼音xiǎn lù,即危险的道路。

[11] 佐:拼音zuǒ,〈动〉辅助,帮助:佐证(证据)。佐餐。

[12] 若【大】,【宋】【元】【明】

[13] 第【大】,其【宋】【元】【明】

[14] 药【大】,乐【明】

[15] 日【大】,日日【宋】【元】【明】

[16] 同佛服【大】,与佛同【宋】【元】【明】

[17] 自【大】,身【元】【明】

[18] 习【大】,皆【宋】【元】【明】

[19] 支【大】,肢【宋】【元】【明】

[20] 夗【CB】【丽-CB】,宛【大】

[21] 时即【大】,即时【宋】【元】【明】

[22] 即【大】,〔-〕【宋】【元】【明】

[23] 病既得【大】,〔-〕【宋】【元】【明】

[24] 怅恨:拼音chàng hèn,惆怅恼恨。

[25] 佛【大】,于【宋】【元】【明】

[26] 为【大】,与【宋】【元】【明】

[27] 说【大】,说应曰【宋】【元】【明】

[28] 当一心【大】,诺当善【宋】【元】【明】

[29] 欻:拼音xū,忽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

[30] 敕:拼音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31] 言【大】,曰【宋】【元】【明】

[32] 晃朗:拼音huàng lǎng,明亮貌。

[33] 愦愦:拼音kuì kuì,烦闷貌;忧愁貌。

[34] 议【大】,论【?】

[35] 我曹:拼音wǒ cáo,我们。

[36] 简练:拼音jiǎn liàn,简要精练;简便实用。

[37] 行道【大】,道路【宋】【元】【明】

[38] 盛【大】,上【宋】【元】【明】

[39] 郁蒸:拼音yù zhēng,盛热、炎热。

[40] 悲悴:拼音bēi cuì,哀伤。

[41] 愍【大】,憐【宋】【元】【明】

[42] 怜愍:拼音lián mǐn,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43] 菓蓏:拼音guǒ luǒ,木实为果,草实为蓏。后用为瓜果的总称。

[44] 睹此奇【大】,今睹此【宋】【元】【明】

[45] 光明是我大王所须【大】,金光正是我王所求【宋】【元】【明】

[46] 酬报:拼音chóubào,报答;用财物或行动来报答,也指报酬。

[47] 诛戮:拼音zhūlù,杀害;杀戮。

[48] 此【大】,是【宋】【元】【明】

[49] 众【大】,诸【宋】【元】【明】

[50] 反【大】,变【宋】【元】【明】

[51] 六反震动:《大智度论》云:“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52] 惊愕:拼音jīng è,惊奇震愕。

[53] 难【大】,不【宋】【元】【明】

[54] 唼食:拼音shà shí,犹咬;吞食。

[55] 善【大】,喜【元】【明】

[56] 用敷【大】,敷用【?】

[57] 须陀洹: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58] 斯陀含:一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二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前六品修所断烦恼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修所断烦恼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

[59] 阿那含:不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三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

[60] 阿罗汉: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61] 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