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2

第二十二课


三、父母对子女的贪著不待他缘坚不可摧不应理:

问曰:所云父母对子女的贪著观待他缘的改变,是语非也!因为天下父母爱子情重入骨彻髓,正所谓“父爱如山,坚如磐石,母爱若水,涓涓细流。”

答曰:

由离所生苦,人心速消失, 可观由离苦,表贪不坚固。Suffering caused by separation Is quickly gone from human hearts. See, too, attachment’s instability, Indicated by suffering’s end.

【词汇释难】

由离所生苦:由于恩爱别离儿孙等使得父母等亲情心中所生起的痛苦。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爱别离苦”。

离苦:与爱别离苦相离。就是说由于爱别离所带来的痛苦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迅速离散消失。

表:表示、表明、显示或说明等。

贪:指贪爱子女等世间亲情的情爱。平时人们也美其名曰地赞曰:“母爱若水,父爱如山。母爱若水,水之善流,无形无际,水之所处,无微不至;父爱如山,坚如磐石,雄浑伟岸,山之高昂,令人仰止;母爱犹如涓涓细流,连绵不断;父爱好比巍巍高山,沉默无言;母爱如大海泛滥,五彩斑斓,父爱如泰山压顶,一柱擎天。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为我遮风挡雨;水,为我滋养心田。”

世尊在《法集要颂经·爱乐品》中云:

爱处生忧愁,爱处生怖畏,

若无所爱乐,何愁何怖畏?

由爱生忧愁,由爱生怖畏,

若远离念爱,遂舍狂乱终。

夫人怀忧愁,世苦无数量,

斯由念恩爱,无念则无愁。

【释文】世人的贪著情爱是无有坚实性可言的,因为时常可见到,人们心中由于失去亲人等所生的痛苦,未经旬月便能迅速消失殆尽。就如因失子所带来的巨大忧伤,由于昼夜孜孜汲汲忙碌于尘劳俗务与其他所经历的诸危机事务等使得人们速疾忘怀失子离亲之痛。倘若贪执之情坚不可摧,则不可能见到人们心中失子离亲之痛的消减。然而在在处处都能瞻睹世人失去亲人之痛后的释怀忘忧,是以得知,贪执之情实在是无有任何坚牢性可言。因此不得使贪执所生的忧伤苦恼来摧残与逼迫自己。如彼,投水殉身喜悦大臣诸子喻。

<投水殉身喜悦大臣诸子喻>

吾昔曾闻,某甲国王,乘船渡水,遭逢非人阻截航道,是诸非人赍持船舫不放,王有一臣佐,名曰喜悦。为保驾王身的安危,便语王曰:“愿主隆恩,善待吾子!”将自己的子息托孤于国王之后,便投身入水,语诸非人言:“祈请诸卿,受持吾身而释放国王!”非人等也如所祈求释放了国王。子息等听闻到父亲殉身的消息时,泣不成声,痛不欲绝。然而当国王以诸多财货如理赏赐诸子的时候,他们心中的丧父之痛就顿然消失无余。还将父亲的死亡视作功成名就的大好事件的起因。以是可表,别离所生苦也并非有坚牢性与决定性可言。

【释义】执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著为常恒坚固者,也唯是未有观察下的错误执著。世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其实也不离无常本性,不断随缘而生灭,毫无坚固可言,这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如失去儿女或失去父母的人,由于顿然与亲人分离,往往会有爱别离的痛苦,然而无论这种由贪爱所生的苦恼如何强烈,在短时间后便会消退,最后乃至完全消失,他们又会恢复到与原来相同的心态,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亲人离别的悲剧一样。由此而观,亲人之间的贪爱并非坚固,而是随时都会变灭。如果贪爱坚固不变,那么由贪爱所生的苦恼就不会消失,就像一个人如果真正执爱他的儿子,那么不管儿子逝去有多久,他都会永远保持着怀念哀痛的情绪。但是世间无有任何人会将亲人刚刚逝去的悲痛,长久保持不变,而是随时间流逝,渐渐淡化消失。由此推断,应该很容易明白,亲人之间的贪爱,并不坚固,因而不值得为亲人特别忧虑牵挂,否则会将自己的生死大事付诸东流。

对失去亲人的悲哀,诸人皆有体验,古人对此也有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然亲人们对生死离别的余悲,也会很快消尽无余。譬如说:一国王外出航海,遇非人索食血肉,当时随行的大臣自愿舍身代国王一死,他祈请国王:请大王照顾我的儿子!言毕投海为非人吞食。国王平安归来后,将大臣的死讯告诉了大臣之子,那位儿子异常悲哀。但国王对他大加赏赐爱护,大臣之子心中的悲伤也就很快消退了,日后则全然不再为父死而忧苦。世俗人情之淡薄,于父子之间也同样,故有理智者,又何必为此而忧虑自苦!

《出曜经·双要品》云:

                  [不牢起牢想,牢起不牢想,

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

不牢起牢想者,此众生类恋慕生死,若自生念人处世间,乐着五欲以自娱乐者乃为牢固,是故说曰:‘不牢起牢想’也。

牢起不牢想者,邪见之人执意来久,共相指授乃兴此论,窃闻佛家称说泥洹,无生、无灭、无起灭想,亦复无有歌叹喜舞宗亲五族,行来进止园观浴池,都无此者有何牢固?佛言不尔。斯等颠倒邪心不灭,牢而固者莫过泥洹,反更毁呰[1]以为不牢。是故说曰:‘牢起不牢想’也。

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者,灭尽泥洹无有众患,澄然无为凝神不动,亦不变易,愚者不解以为非[2]真,是故说曰:‘彼不至于牢,由起邪见故’也。

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

  彼人[3]求于牢,正治以为本。

    若有众生解灭尽泥洹无生无灭,亦不欺诈诳惑于世。诸佛世尊永息之室,其有众生入此室者,宠位至不以增欢,毁辱[4]逼不以加戚[5],与倒见异其辞、邪部殊其趣,冥然太虚永息不起,智者之所慕,非愚之所习。欲至彼室

者,要涉八正之径路[6],求度[7]十二之洪崖,以渡生死之崄岸,安神无为之澹然,顾眄[8]悠悠之楚酷[9],苦哉愚惑之滋甚,是故说曰:‘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于牢,正治以为本’也。]

<乐不思蜀>

据《汉晋春秋》记载:

[司马文王[10]与禅[11]宴,为之作故蜀[12]技,旁人皆为之感怆[13],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14]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15]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16]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17]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18],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

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袭位,史称“蜀后主”。这刘禅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被魏国所灭。那时的魏国,魏主曹奂也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一切大权都操控在司马昭的手里。司马昭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

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蜀国的旧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一个不痛恨刘禅的无能。

这个“蜀后主”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来,人们讥笑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时,就称其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后来这个历史事故被浓缩成“乐不思蜀”的成语,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或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乐不思蜀所讲的历史故事与月称菩萨所说的“投水殉身喜悦大臣诸子喻”都说明痛失亲人与背井离乡等所生的痛苦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迅速消失,这难道不正是肯定了颂文中所说世人所谓亲情的贪执是没有任何坚固性与决定性可言的正理吗?


[1] 毁呰:拼音huǐ zǐ,见“毁訾”。诋毁中伤。

[2] 非【大】,此【宋】【元】【明】

[3] 人【大】,入【宋】【元】【明】

[4] 毁辱:拼音huǐ rǔ,意思是诋毁污辱。

[5] 戚:拼音qī,忧愁,悲哀:戚然。凄戚。哀戚。休戚。

[6] 八正之径路:《劝发诸王要偈》云: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命,

正念正方便,及正三摩提,

八分圣贤道,寂灭当修习。

[7] 度【大】,渡【宋】【元】【明】

[8] 顾眄:拼音gù miǎn,回头看、转头看。

[9] 楚酷:拼音chǔ kù,意思是痛楚。

[10] 司马文王:司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国魏温县人。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之弟。曹髦在位时,继其兄司马师之后为大将军,专擅国政,自为丞相,后封为晋公,加九锡。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

[11] 禅:刘禅(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性平庸,无治国之才。即位后,得诸葛亮辅佐,惜诸葛亮死后,国势渐衰,后降于三国魏。

[12] 蜀:三国蜀汉(西元221∼264),刘备以宗室称帝于蜀,继承汉统,为三国之一,史称为“蜀汉”。凡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为魏所灭。

[13] 感怆:拼音gǎn chuàng,感伤。

[14] 贾充:西元(217∼282),字公闾,晋襄陵人,初仕魏,官任廷尉。后仕晋,历任尚书令等职位。

[15] 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谥号忠武。有《诸葛武侯集》。

[16] 姜维:西元(202∼264),字伯约,三国蜀汉天水冀县人。本为魏将,后归附蜀,为诸葛亮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领其军。魏军攻蜀,后主刘禅降魏,姜维被迫投降。后欲谋复国,事败被杀。

[17] 郤正:拼音xì zhēng,三国蜀汉偃师人,生卒年不详。本名纂,字令先。博学能文,为蜀汉祕书令。蜀亡,郤正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位终巴西郡太守。

[18] 陇蜀:旧时蜀汉领地,即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