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23

第二百二十三课


三、明后有结生虽无始但有终的譬喻:

问曰:从无始以来即开始流转的生死相续,岂能有边耶?

答曰: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Just as the end of a seed is seen Though it has no beginning, When the causes are incomplete Birth, too, will not occur.

【词汇释难】

种:即指一切诸果法的能生因——种子。

有终:意思是说种子的末际、终际。其种子的相续终结的时分。

非有始:但是其前际即轮回中受生的最初时分非有。

生:相续结生的意思,即受生于六道生死中的凡夫之躯。

【释文】譬如,旷日持久即以因果一一相承,延续不断之种子的相续是无法追本溯源[1]求得始端,然若被火焚毁即见有终结的末端。如是,从无始以来便生生世世[2]相续流转,永无有始端可得而辗转[3]结生的识种,若其因缘不具足者,则不复更生。依赖烦恼的诸(有漏)业是完全能够引发后有结生的。是诸烦惑若为智火所烧即成无诸实体失其功效,其业由于缺乏助缘而无法引发来生。如是则永尽生死,究竟苦边。如彼,油灯喻;煎炒芝麻喻;遍行太虚[4]喻;树苗喻。

<油灯喻>

    譬如,油灯的众缘具足者则能持续留置[5]燃烧,若时众缘不具足者,则无法持续留住。

<煎炒芝麻喻>

    譬如,已煎炒的芝麻子是无法长养[6]苗芽的。

<遍行太虚喻>

    使用雄黄[7]成就飞行术,以此因缘便能腾入太虚。然而若时被别人劫取雄黄,由于失去了履虚[8]飞行的助缘故便坠落至地。

<树苗喻>

譬如,拔出树苗的根部,由于失去了支撑长养的能生因故,便无法继续生长。如喻所比,若时没有实执能生因,就不会有贪欲等众惑烦恼的生起。是诸菩萨亦流转生死[9]者则并非是随业惑[10]所转,而是由(大悲)愿力所致也。是故由见三有群品[11]实无自性,尚能精勤利安众生,却毫无恋著[12]有情,而行持菩萨的最极难行苦行者,可谓是菩萨最为希有奇妙的善权方便之行了。

佛护阿阇黎[13]曰:

 虽见众生空,然许去[14]众苦,

经久修苦行,此谓极希有。

《优婆离尊者所问经》云:

此无众生及命者,法王亦能熟有情,

虽无有情然饶益,此即为汝大苦行。

如是《般若三百颂》[15]曰:

“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乃至有情界施设[16]所施设[17],如是一切,我当皆令于无余依妙涅槃[18]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无量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圣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犹如芭蕉枝,尽析无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

 六界[19]皆无我,即为汝抉择。

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与无我见。[20]

如何能如实洞见一切有情实无自性者,则于后八品中将着重阐述。

圣天论师所撰造之《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净治弟子品》第八品释终。

【释义】轮回无有边际是针对整体而言,就具体每个已趋入佛道的有情,其入轮回虽无有始点,但他一定会有结束轮回生死,获得解脱之际。比如说,自然界的植物种子,就每粒种子观察,其生因一直可以往上推,无有最初起点,然而每粒种子都会有其毁坏灭失之际,而且也极易被火等诸因毁灭。同样,每个补特伽罗其投生轮回的流转无法追寻到起点,然而依靠各种佛法因缘,他一定会有结束轮回之终点。只要趣入内道,依无我智慧火烧尽业和烦恼种子,则断除了引发后有之因,有情即不会再投生苦恼轮回。

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观现量品》中说:

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

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

    如种子虽无有最初起因,然而由火烧焦即可见其终点,同样有情入轮回虽无始,由现见无我即可终结。

譬如说,油灯中若无油,即不会再燃烧;同样,若轮回之因的业惑断尽,轮回即不会再继续。

此处有疑:若现见空性断除业惑,即不会再投生轮回,那么佛菩萨为何还在轮回世间呢?

答曰:应知佛菩萨已无有以业惑转生轮回的现象,圣者们显现于轮回,是依大悲与不住二边的智慧而行。圣者虽已现证空性实相断尽轮回,然为救度众生,仍然不断显化于世间。

佛护菩萨言:

虽见众生体空性,然为解除众生苦,

长久修习菩提行,此为世间最稀有。

因此应知,若现证空性断业惑,必然再无轮回痛苦转生的现象,然而依不可思议的悲愿与清净智慧,诸圣者仍会不断显化世间,救度父母众生。诸欲报答父母大恩德者,于此道应恒常精进。

宿善既熟已得诸暇满,智者即应深惜此福缘,

依循圣士所说胜妙道,勤涤身心堪盛真性露。

诸佛菩萨都是由于大悲愿力而示现种种事业化身,以种种形类相貌,种种音声言辞,种种善权方便来化度是诸含识众生即如下说。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云: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心意深妙,深达实相,善说法要,通达真俗,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悲悯慈视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万行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已获甚深不二法性,种种演说一真实相,了达一切众生根器,随示方便度脱众生。以如是故,难为酬对。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子天女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

答曰:“以空空。”

又问:“空何用空?”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空不解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21]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22]有疾菩萨?”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不说不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云何不念内外诸法?谓远离动淆散乱,行于平等。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23]。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虽现生死而实解脱,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无方便贪著禅味是菩萨缚,有方便深入禅定是菩萨解。无方便生是菩萨缚,有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勤修相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复观身心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四谛,非时不入真如,是菩萨行。虽观本空,为度众生受生,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24],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常住妙法,而不舍诸邪见,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正观六念[25],而不除诸漏,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业虽得人天位,但应生起牢狱想,

深修离边缘起理,令己堪为大乘器。

二、标称品名: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净治弟子品》第八品释终。


[1] 追本溯源:拼音zhuī běn sù yuán,谓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2] 生生世世:拼音shēng shēng shì shì,指今生、来世以至永世。

[3] 辗转:拼音zhǎn zhuǎn,来回翻转。

[4] 太虚:拼音tài xū,天,天空。

[5] 留置:拼音liú zhì,留下来。

[6] 长养:拼音cháng yǎng,长大;生成。

[7] 雄黄:拼音xióng huáng,矿物药名。味苦辛,性温热。消淋巴腺炎,去疮口腐肉,散水银中毒。

[8] 履虚:拼音lǚ xū,行于虚空之中。

[9] 生死:拼音shēng sǐ,生死,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二种。一者、分段生死: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二者、变易生死: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

[10] 业惑:有漏行业与杂染烦恼。

[11] 群品:拼音qún pǐn,佛教语。谓众生。

[12] 恋著:拼音liàn zhe,依恋;贪恋。

[13] 佛护阿阇黎:古印度佛教中观派一阿阇黎名。著《佛护论》,系龙树所著《中论》的注疏,对《中论》所述正理之义,多以应成之因加以解释,故有人称他为中观应成派的开派祖师。

[14] 去:拼音qù,〈动〉除去;去掉。

[15]《般若三百颂》:即《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16] 施设:拼音shī shè,假立、假有。

[17] 所施设:拼音suǒ shī shè,所假立者。简称假立。

[18] 涅槃:拼音nièpán,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无明我执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的自在。

[19] 六界:佛书所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种事物。

[20]《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如分分拆蕉,无余尽不有,

约六界拆人,尽空亦如是。

是故佛正说,一切法无我,

但六界名法,决判实无我。

我无我二义,如实捡不得,

是故如来遮,我无我二边。

[21]“此病身合耶?心合耶?”:即指“此病身相应耶?心相应耶?”

[22] 慰喻:拼音wèi yù,1.亦作“慰谕”。 2.抚慰;宽慰晓喻。 3.谓解释宽慰。

[23] 慧利:拼音huì lì,聪明伶俐。

[24] 心数法:即心所法。自力能见各自对境事物特殊属性之心所生法。如受等五十一心所。

[25] 六念:拼音liù niàn,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盘经》卷十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