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8

第二十八课


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分二: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二、教诲早舍尘事依止寂静处。

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

问曰:如应随行者,其言云何?即谓捐弃居业于家出家安处寂静处。若谓所言甚是,然恐不堪,因与诸亲亲别离实乃难为,如何甘心舍家财业捐弃五亲与恩爱别离呢?恐其所为,是故吾实在是难以奔赴林间学道。

答曰:

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应做,谁待于治罚?
Fool, because you fear separation, You do not leave home. Who that is wise does under punishment What must certainly be done?

【词汇释难】

恶慧:指邪慧。就是说应为而不为,不应为而为之的恶劣智慧。

定应作:必定要做的事,意指与家人和亲朋最终一定还是要作的阴阳别离之事。

谁待:谁等稍微具有理智的人还会坐以待毙地迎接死亡,等死亡降临之时才准备与自己的亲人分离。

治罚:死主最终的惩罚。也就是本论之前所谓的“后罚无可治”。

【释文】智慧恶劣的尔等因担忧与亲人的分离,故而难以舍弃居业出家。然而恒常受死神的主宰与排布,迟早必定还是会分离的。如是必定需要去作的事情——舍家出离,自己不主动去作反而等待死主的惩罚而见风转舵。具有理智的明达者,孰等会如此坐以待毙呢?是故理当未雨绸缪,先发制人地去习近弃舍我与我所之学道行人之相也。如彼,被逼方才纳税之聚落人民喻。

<被逼方才纳税之聚落人民喻>

    譬如,在一聚落,人们吃尽苦头被逼无奈之后,方才缴纳一切所需缴纳的赋税,而非其前。如是恶慧群惑的所作所为也与此同出一辙,必定要分离的亲人待到死主的惩罚方才分道扬镳死离而去,然而自己绝不会主动去分离出家学道。

【释义】恶慧是指卑劣邪恶的分别心识。由于卑劣的分别恶念,世间有许多人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无法舍俗出家到寂静处修学解脱正法。具此类分别念者,应知分离必定会到来,不管你害不害怕,死主决定会使你与所有的亲人分离,在三界之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凡夫可以摆脱与亲人分离的厄运。因此,出家修行才是圣者以智慧观察所应作之事业,也是每一个能了知诸行皆无常的智者决定会行持的正道。对智者们所决定的,能如风吹散微尘般破坏诸轮回痛苦的出家正道,有头脑者怎么会不去作呢?有理智者,谁会无动于衷、束手等待死神的诸般惩罚呢?

《因缘品》云:

正道四圣谛,智慧所观察,

破坏爱轮回,如风吹尘散。

一切行无常,如慧所观察,

若能觉此苦,行道净其迹。

    故而,智者们以智慧抉择的舍俗出家、修持脱苦圣教,实是每个轮回众生所应作的事业,也是必须作的事业。

譬如说,国家法规所定的赋税,人们迟早都得上交,有识者也会按规定主动缴纳,而不会等到政府以强力手段治罚之后,才去缴纳。同样,明知自己必定要与诸亲人分离,又为何不早一点依智者所抉择之道,主动舍离他们去修持离苦圣道呢?即使有点小怖畏痛苦,也应想想,现在不及时出离,下一刻死主以强力分离自己与亲人时,那种怖畏痛苦会比现在更为强烈!末法时期的人们,其恶慧更为卑劣,顷刻之间其分别念也能找出千百条不让自己出家修行的理由,对亲人的贪爱也更为深厚难舍。曾亲见多人发愿出家,但数日之后便以各种借口回家,要去征求家人意见,可大多数人一去不复返,痛失出家脱苦的机缘!藏族有谚语:

出家之时节,不要问父亲,

亦不询于母,自己当做主。

    出家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大事,是自己向上解脱或向下堕落的关口,有智者为何还不清醒,不要徘徊,该下决心选择了!有些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出家也成不了器,不能弘法利生,不如在家做居士,自己好好修法以求解脱。在家好好修法,恐怕也只是口头虚语而已,实际上如陆地行船,烈火中生莲,难!难!难!想出家便应出家,年纪大小实不必计较。汉传佛教史上,中年晚年出家而终成高僧大德者,代有人出,如能海阿阇黎、弘一大师皆是三十九岁才出家,而为近代的汉传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出家有诸多分别,尚犹豫不决者,切勿迟疑,当速做决断!

《出曜经·梵志品》云:

 [弃身无猗[1],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是谓梵志。

昔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度五比丘未经数日。尔时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名曰夜输,种姓豪族饶财多宝,颜貌端正世之无双。欻[2]一日之中得非常观,自观家里[3]男女之属,斯如死身无一可念,视己形体冢[4]间无异,即从坐起并作是说:“惑愚至深不别幻化。”尔时长者即自舍家逃走出城,脱琉[5]璃履屣[6]价直[7]一万,即渡江水奔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寻[8]白佛言:“世[9]事多故变易非一,万物幻化不可恃怙,我今自归,欲求无为安乐之处。”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族姓子!贤圣法中甚大宽弘,正是汝身之所愿乐。”尔时长者闻如来教,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尔时长者闻斯法已,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以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即从坐起重自归命,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天中天!听在道次出家学道。”佛告长者:“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自然法服,重闻说法得罗汉道。尔时长者家中父母、兄弟、男女,仪从严驾象马追迹[10],求觅夜输长者,到江水侧见琉[11]璃履[12]。父自思惟:“我子将渡江水必然不疑,所以知其然,今脱此琉[13]璃履[14]价直亿万,吾今渡江所在求觅。”即渡江水[15],遥见世尊光相炳然[16],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颇见夜输童子游此过乎?”佛以神足隐彼夜输比丘使父不见,佛告长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汝但速坐吾与汝说法。”长者寻坐,佛为说法,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即舍三昧使父见子,父告子曰:“汝速还家,汝母愁[17]苦恐汝不还。”佛告长者:“止止长者!勿作斯语。云何长者!如有修行之人,本在学地爱欲未尽,后得无学离于学地,欲使无学之人习于学法,于长者意云何!为可尔乎?”长者对曰:“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子今日以得无著住无学地,长者当知以得无著,焉得还家习于五欲?”长者闻之欢喜踊跃,即起礼子五体投地,自归真人永无所著。

尔时世尊即与长者而说斯偈:

“弃身无猗,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是谓梵志。”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云:

[昔耆阇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18],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

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

[19]曰:“居此以[20]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

又问:“奉修何行求离生死?”

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21]。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

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22],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 于是[23]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为[24]伪,

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25]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26]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27]妻息[28]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29]。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30]穿漏。

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婬泆[31]为穿。

盖屋善密[32],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婬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33],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34]比丘取之,受教即取。

佛问比丘:“以[35]为何纸?”

诸比丘白佛:“此裹香[36]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

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37]比丘取之,受教即取。

佛复问曰:“此何等索?”

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

佛语比[38]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闇则殃罪[39][40]。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玩习各不自觉。”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41]染人,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42]

进智习善,行成芳洁[43]。”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44],妻子为桎梏[45],执信坚固。往至精舍[46],摄意惟行,得罗[47]汉道。]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48]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49],断求灭苦可得泥洹[50]。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51]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52]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53]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

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54]?”

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55]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56],倚一树[57]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58]?”

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

对曰:“不审[59]。”

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60]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61]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62]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奚[63]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64];谷中鬼神亦皆闻[65]解,为佛弟子受誓诫敕,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1] 猗【大】*,倚【元】【明】*

[2] 欻:拼音xū,忽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

[3] 里【大】,里【宋】【元】【明】

[4]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5] 琉【大】*,瑠【明】*

[6] 屣【大】,屐【元】【明】履:拼音lǚ,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屣:拼音xǐ,鞋:敝屣。

[7] 直【大】,值【明】

[8] 寻:拼音xún,〈副〉顷刻,不久。

[9] 世【大】,世尊世【宋】【元】【明】

[10] 迹【大】,踪【宋】【元】【明】

[11] 琉【大】*,瑠【明】*

[12] 履【大】*,屐【宋】*【元】*【明】*

[13] 琉【大】*,瑠【明】*

[14] 履【大】*,屐【宋】*【元】*【明】*

[15] 水【大】,求【宋】【元】【明】

[16] 炳然:拼音bǐng rán,光明貌。

[17] 愁【大】,忆【宋】【元】【明】

[18] 化【大】,足【宋】【元】【明】

[19] 答【大】,〔-〕【宋】【元】【明】

[20] 以【大】,已【圣】

[21] 祭祠:拼音jì cí,意思是祭祀,陈物供奉始祖。

[22] 二十八天: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与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即: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七、梵众天,八、梵辅天,九、大梵天,十、少光天,十一、无量光天,十二、光音天,十三、少净天,十四、无量净天,十五、徧净天,十六、无云天,十七、福生天,十八、广果天,十九、无想天,二十、无烦天,二十一、无热天,二十二、善见天,二十三、善现天,二十四、色究竟天;无色界之四天即:二十五、空无边处,二十六、识无边处,二十七、无所有处,二十八、非想非非想处。

[23] 是【CB】,得【大】

[24] 为【大】,知【宋】【元】【明】【圣】

[25] 来【大】,哉【圣】

[26] 比丘【大】,〔-〕【宋】【元】【明】

[27] 顾恋:拼音gù liàn,眷恋不舍。

[28] 妻息:拼音qī xī,妻子儿女。

[29] 忧惨【大】,惨忰【圣】忧惨:拼音yōu cǎn,忧愁痛苦。

[30] 舍【大】,屋【圣】

[31] 淫泆:拼音yín yì,释义:1、恣纵逸乐。2、淫荡;淫乱。

[32] 密【大】,蜜【圣】

[33] 瞢瞢:拼音méng méng,昏昧;糊涂。

[34] 告【大】*,语【圣】*

[35] 以【大】,此【圣】

[36] 香【大】,香之【宋】【元】【明】【圣】

[37] 告【大】*,语【圣】*

[38] 比【大】,诸比【圣】

[39] 罪【大】,祸【圣】

[40] 臻【大】,集【宋】【元】【明】臻:拼音zhēn,达到。日臻完善。百福并臻。

[41] 鄙夫:拼音bǐf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42] 熏【大】,勋【圣】

[43] 芳洁【大】,洁芳【宋】【元】【明】【圣】

[44] 薮:拼音sǒ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薮泽。

[45] 桎梏:拼音zhìgù,脚镣和手铐。

[46] 精舍:拼音jīng shè,寺院。因是精勤修行者所居,故称为“精舍”。后泛指佛寺、道观。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炉山〉诗:“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47] 罗【大】,阿罗【圣】

[48] 罗阅祇:即“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49] 安般守意: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安般守意”者是【安那般那·沙第(AnaPana Sati)】之缩语,“安那”者为出息意,“般那”者为入息意,而“沙第”者译为守意,以意识心系缘在入出息上,而从事修行功夫!

[50] 泥洹:拼音ní huán,又名涅槃,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

[51] 欲【大】,端【宋】【元】【明】

[52] 悚息:拼音sǒng xí,因恐惧而屏息、喘息。《明史·卷二一○·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复言,冕独抗章争之。”

[53] 强【大】,强复【宋】【元】【明】

[54] 耶【大】,〔-〕【宋】,也【圣】

[55] 山【大】,山中【圣】

[56] 在边【大】,〔-〕【圣】

[57] 一树【大】,树而【宋】【元】【明】

[58] 一何快哉【大】,何一快也【圣】

[59] 不审:拼音bù shěn,不明白、不知道。

[60] 厌患【大】,患厌【宋】【元】【明】

[61] 冥【大】,闇【圣】

[62] 朋【大】,多【圣】

[63] 奚:拼音xī,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奚(为什么)不去也?子将奚(什么)先?水奚(何处)自至?

[64] 应真:拼音yìng zhēn,(外文名Arhat)是指一种佛教语。阿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佛教阿罗汉之别名。意为上应乎真道者。谓方是真话。 唐·韩偓《无题》诗之二:“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

[65] 闻【大】,开【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