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9

第二十九课


二、教诲早舍尘事依止寂静处:

问曰:亲人是必定要舍离的,然而,首先宜当长养子息等到子女春光韶华之时,令其娶妻生子将家庭的重任托付于彼,了结一切尘缘之后定当趣至林间学道。

答曰:

汝思作此已,后当往林间, 若作已后弃,作彼有何德?You may think you must obviously Go to the forest once this has been done. Whatever you do must be left behind. What is the value of having done it?

【词汇释难】

作此:孜孜汲汲地忙碌着作此生儿育女、扶亲灭敌等的尘缘俗事。

往林间:往至树林间出家学道,修习对自己有利益的出世间法。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云: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释文】若言我将来定当往至林间学道,然而还有稍许尘缘未了,等到了结了那些尘缘俗事之后再奔赴林间学道也未尝不可耶!汝若思忖当作何事?为何等意义而作斯事?当二者俱办已,然后弃舍者,是作有何助益呢?是故当知,斯皆非所作也。实乃不宜为此而唐劳其功,耗费光阴,理应明达善辨应作不应作等是诸事宜。如彼,拾人粪中庵罗果遂弃喻;行客磨石喻。

<拾人粪中庵罗果遂弃喻>

如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便取之。

有智见已,呵责之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

童子闻已,赧然[1]有愧,即答之言:“我实不食,为欲洗净,还弃舍之。”

智者语言:“汝大愚痴,若还弃者,本不应取。”

如喻所比,早知今后定当弃舍诸尘欲境,又何必当初如蝇逐臭穷追不舍那些欲境耶?

<行客磨石喻>

复次,譬如,某甲行客卒止行进而开始磨损石块。

路人见之费解,便问行客曰:“斯以何为?”

行客答言:“磨碎石块!吾已如理行路,是诸石块磨损履屣,所为非理,是故欲将磨碎之。”行客研磨石块直至苦恼逼损方止。当以此喻解晓,长道驱驰,生死轮回之异生行客们的尘缘俗事。

    【释义】将一切子女家务等世俗事处理完善,然后才出家修行,这种想法,不知断送了多少人的解脱福缘。世间琐事如同一个无底洞,不管人们如何做,它也不会有圆满了结之时,比如对家庭,如果要完善地将子女后代、家产等一一安排好,那么自己肯定无有出家修行的机会,子孙后代的事是今生无法照顾完的,而住房财产等等,也是没有可以让子女满足的时候。有些人还对一些世俗事业,如艺术、科技、学问、工商业等方面抱有幻想,而这一切也是无有止境的,从未有人能在这些领域中达到圆满。如果要将一切世俗事业作圆满,然后才出家,这本身即是一种幻想,实际中无法做到。全知无垢光尊者说过:世人所做的一切琐事,如同小孩玩耍一般,做起来没有完结之时,放下来,也就完结了。再说,不论琐事能不能做完,即使能做圆满,然后又要放弃一切去出家,那么做这些事业又是为了什么?做后又须舍弃,这种事又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做几十年,然后又全部舍弃,这些琐事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而对他人,除了增加轮回迷执外,也没有任何实义。

    如颂曰: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中人。

譬如说有一过路人,见路上有众多不同形状的石块,于是他停止行路,拿石块琢磨起来,磨了一块又一块,他的这番举动,除了耽误他的走路外,其余毫无意义。同样,世人所作的琐事与此愚人之磨石块,也无有差别,只会消磨自己的生命,耽滞解脱路上的步伐。

另有譬喻说,有人见一些芒果落在不净粪中,便急急忙忙捡起来用水冲洗,旁人见而问言:“你将芒果洗净了干什么?”那人回答:“洗净了再扔出去,反正不能吃了!”既知洗净了也不能吃,还要扔出去,又何苦洗呢?同样,既然已知世俗琐事必定要舍弃,那又何必去劳碌自己、浪费时间呢?已知无义还要去作,岂非疯狂者或极愚痴者的作为,有智者谁肯做此无义之事呢?

明朝憨山大师年幼时,母亲很严厉地管教他读书,他总觉得很苦,便问母亲:读这些书,将来做什么用?母亲告诉他:读书为做官,从小官一直可做到宰相。“那最后呢?”“罢了!”大师听到母亲的回答,很惊异:既然最后要罢了,那辛辛苦苦做它干什么呢?从那时起,大师便立志要做一个“不罢”的事业,以此愿摄持,大师后广弘圣教,普利人天,终成佛门一代宗师!如果是有心智、有血性、有胆魄的人,既然也知自己一生的作为,最终都要随死亡而全部罢了,那理应像大师一样,去投入那永远不罢的二利事业!

月称菩萨说:“出家前往林中修行,对此不能拖延,不能懈怠。”如果拖延,以后就决定没有机会了;如果懈怠,最终一事无成。故有志者,何不多读《七童女因缘经》呢?

《七童女因缘经》云:

剃除须发已,身披粪扫衣,

寺宇寂静处,何时我安居?

目视轭木许,手持瓦钵器,

何时行无失,挨家乞施食?

不贪名利敬,去除烦恼棘,

    何时心清净,成就供施田?……

何时住水岸,药草遍地上,

数观浪起灭,同诸世间命?

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

破除人我见,一切恶见根?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云:

[复次,迦叶!如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便取之。

有智见已,呵责之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

童子闻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实不食,为欲洗净,还弃舍之。”

智者语言:“汝大愚痴,若还弃者,本不应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责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恶死,如彼童子取果还弃。]

《百喻经·磨大石喻》云:

[譬如[2]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云:

[昔有七比丘入山学道,十二年中不[3]能得道。自共议言:“学道甚难,毁形执节[4]不避寒苦,终身乞食受辱难堪,道卒叵得罪难可除,唐自劳勤殒[5]命山中,不如归家修立门户娶[6]妻养子,广为利业快心乐意。安知后事?”于是七人即起出山。佛遥知[7]之应当得度,不忍小苦终堕地狱,甚可怜伤[8]

佛即化作沙门往到谷口[9],逢七[10]比丘,化人问曰:“久承学道,何以来出?”

七人答言:“学道勤苦罪根难拔,分卫乞食受辱难堪,又此山中无供养者,璅璅[11]积年恒守俭约,唐自困苦道不可得。且欲还家广求利业,大作资财后[12]老求道。”

化沙门言:“且止!且止[13]!听我所言。人命无常旦不保夕[14],学道虽难[15]前苦后乐,居家艰难亿劫无息,妻息[16]会止愿同安利,欲望永[17]乐不遭患难,是犹治病服毒有增无损也[18]。三界有形皆有忧恼,唯有信戒[19]无放逸意[20],精进得道众苦永毕。”

于是化沙门现佛身相,光像巍巍即说偈言:

                                          “学难舍罪难,居在[21]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艰难无过有。

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终无欲于人。

 有信则戒成,从戒[22]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23],在所见供养。

  一坐一处卧,一行不放恣[24]

      守一以正心,心[25]乐居树间。”

于是七比丘见佛身相,又闻此偈惭怖战栗,五体投地稽首佛足,摄心悔过作礼而去,还入山中殒命精进,思惟偈义,守一正心闲居寂灭,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爱欲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国耆阇崛山精舍之中,为天人龙鬼转大法轮。时有一人[26]舍家妻子来至佛所,为佛作礼求为沙门,佛即受之令作沙门,命令树下坐思惟道德。比丘受教便入深山,去精舍百余里,独坐树间思道三年,心不坚固意欲退还,自念舍家求道勤苦,不如早归见我妻子。作此念已便起出山。佛以圣达见此比丘,应当得道愚故还归。佛以神足化作沙门,便往逆[27]之道路相见。

化人即问:“所从来也?此地平坦可共坐语。”

于是二人便坐息语,即答化人:“吾舍家妻子求[28]作沙门,处此深山不能得道,与妻子别不如本愿,唐丧我命劳而无获,今欲悔还[29]见我妻子,快相娱乐后更作计。”

须臾之间[30]有老猕猴,久已[31]远离[32]树木之间,在无树之处于中生活。化沙门问此比丘:“是[33]猕猴何故独在平地?无有树木云何乐此?”

比丘答化人言:“我久见此猕猴,以二事故来住此耳。何等为二?一、以[34]妻子眷属群多,不得饮食快乐恣口。二、常昼夜上下树木,脚底穿坏[35]不得宁息。以此二事故舍树木来住是间。”

二人语顷,复见猕猴走还上树。化沙门语比丘言:“汝见猕猴还趣树木不也?”

答曰:“见之,此虫[36]愚痴得离树木,群从愦闹不厌劳烦[37]而还入中。”

化人复[38]言:“卿亦如是,与此猕猴复何异矣?卿本以二事故来入此山中。何等为二?一、以[39]妻妇[40]舍宅为牢狱故,二、以[41][42]子眷属为桎梏故[43]。卿以是故来索求道断生死苦,方欲归家,还著桎梏入牢狱中,恩爱恋慕径趣地狱。”

化沙门即现相好丈六金色光明,普照感动一山,飞鸟走兽[44]寻光而来,皆识宿命心内悔过。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

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

猕猴如离树,得脱复趣树,

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

贪意为常流,习与憍慢并,

思想猗婬欲,自覆无所见。

     一切意流衍[45],爱结[46]如葛藤[47]

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源。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

     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比丘见佛光相[48][49]著,又闻偈言悚然战栗,五体投地忏[50]悔谢过,内自改责即便却息数[51]随止观,在于佛前逮得应真。诸天来听闻皆欢喜,散华供养称善无量。]


[1] 赧然:拼音nǎn rán,羞惭而脸红,难为情的样子。

[2] 如【大】*,于【明】*

[3] 不【大】,未【圣】

[4] 执节:拼音zhí jié,坚守节操。

[5] 勤殒【大】,苦捎【圣】

[6] 娶【大】,取【圣】

[7] 知【大】,见【圣】

[8] 怜伤:拼音lián shāng,是指怜悯,哀伤。

[9] 口【大】,中【宋】【元】【明】【圣】

[10] 七【大】,此七【圣】

[11] 璅璅:拼音suǒ suǒ,平庸、鄙陋。

[12] 后【大】,投【元】【明】【圣】

[13] 且止【大】,〔-〕【宋】【元】【明】

[14] 不保夕【大】,夕不保【宋】【元】【明】【圣】

[15] 难【大】,〔-〕【圣】

[16] 息【大】,子【宋】【元】【明】【圣】

[17] 永【大】,求【圣】

[18] 也【大】*,〔-〕【圣】*

[19] 戒【大】,戒心【宋】【元】【明】【圣】

[20] 意【大】,〔-〕【宋】【元】【明】【圣】

[21] 在【大】,止【宋】【元】【明】

[22] 戒【大】,信【圣】

[23] 谐偶:拼音xié ǒu,1.亦作“谐耦”。 2.和合。

[24] 恣【大】,逸【圣】

[25] 心【大】,必【宋】【元】【明】【圣】

[26] 一人【大】,二比丘本【圣】

[27] 逆【大】,迎【圣】

[28] 求【大】,来【圣】

[29] 还【大】,还归【宋】【元】【明】【圣】

[30] 间【大】,顷【圣】

[31] 已【大】,〔-〕【圣】

[32] 久已远离【大】,去【宋】【元】【明】

[33] 是【大】,〔-〕【圣】

[34] 以【大】,者【圣】

[35] 坏【大】,破【宋】【元】【明】

[36] 虫【大】,兽【宋】【元】【明】

[37] 烦【大】,顿【宋】

[38] 复【大】,〔-〕【宋】【元】【明】

[39] 以【大】*,者以【圣】*

[40] 妻妇【大】,〔-〕【圣】

[41] 以【大】*,者以【圣】*

[42] 儿【大】,见儿【圣】

[43] 故【大】,〔-〕【宋】【元】【明】

[44] 兽【大】,狩【宋】

[45] 衍【大】,演【圣】流衍:拼音liú yǎn,广泛流布。

[46] 结【大】,缘【圣】

[47] 葛藤:拼音gé téng,植物名。豆科葛属,多年生蔓草。茎长十公尺以上,叶互生,秋季密生紫红色蝶形花,根肥大,供制淀粉及药用。

[48] 相【大】,明【宋】【元】【明】

[49] 炳【大】,昞【圣】

[50] 忏【大】,谶【圣】

[51] 息数【大】,数息【宋】【元】【明】【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