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31

第三十一课


第二品

《中观四百颂·明破乐执方便品》

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分二: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二:一、别释文义;二、略示本品的旨趣。

一(别释文义)分三:一、修习粗身即苦之正理;二、由此佛说修习身苦之正理;三、修习行苦之正理。

一(修习粗身即苦之正理)分三:一、示身具苦之正理;二、广说修苦之正理;三、破除乐有自性。

一(示身具苦之正理)分二:一、见身虽苦然须护身勿损之必要;二、断除过分贪身。

一、见身虽苦然须护身勿损之必要:

问曰:始初,用第一品宣明了断除以无常作常想的邪执颠倒之方便已,今当,开演断除以苦为乐想的邪执颠倒之方便。

答曰: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Although the body is seen like a foe, Nevertheless, it should be protected. By long sustaining a disciplined [body] Great merit is created.

【词汇释难】

怨:意指怨仇。即怨恨仇视的众苦器。

《金光明最胜王经·重显空性品》云:

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此四大蛇性各异,虽居一处有升沈;

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终归于灭法。

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沈下;

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乖违众病生。

具戒:具足菩萨戒诸律仪。所谓的菩萨戒,可以分三,何者为三?一者、摄律仪戒,二者、摄善法戒,三者、饶益有情戒。

一、摄律仪戒:守诸律仪远离罪过,防护此心不于十不善业动念流转。即是共七众别解脱戒,断除性罪、遮罪的律仪。

二、摄善法戒:自身受持守护律仪,奉行一切闻思正法及六度万行诸菩提分,总名摄善法戒。即诸菩萨受律仪戒后,为求无上菩提,下化众生,身、语、意精勤积集诸善。

三、饶益有情戒:大乘菩萨利济一切有情之道。对于待助伴、无主意、需饶益、遇灾难、受忧苦、乏资具、欲安止、求同心、欲归正、入邪途、及应以神通教化等诸有情类如何施行利济的方式。即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之戒。这三大戒也就是大乘菩萨所有的修学次第与法门。

【释文】于此身体而言,有因内四大不调而导致的四百四病,外有刀仗、石块、利器、寒热、牛虻、蚊虻恶刺、蚖蛇所啮等众多因缘所生的苦痛。能滋茂众苦故、能启众苦之方便门故、难以依止之故,那些能如理明达法理的智者,见身实如怨害。审当尔者,即不应该善护其身,因见身如怨故活身何为?虽说如此,但还是应该善护其身,因有所必要之故。有何必要呢?依止此身可以修集诸善福蕴。有此身蕴,并令其具足律仪而长久住世,即能造作广大的福德,若无此身即不能办此,以是之故,首当其冲的一件事情,即为善护其身。

或可释言:刚刚结束的观无常诸教谏,使得行人对身体产生厌患心,念言:“五盛蕴身招致众多的苦痛,依此何为?”而对五盛蕴身潜兴贱蔑之心,为了断除对五盛蕴身轻贱蔑视的心态故而说颂曰: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诠释本颂。如彼,一绳相系的商主子善护贼徒喻。

<一绳相系的商主子善护贼徒喻>

吾昔曾闻,有一商主之子,因触犯法律而身陷囹圄,与一贼徒被同一根绳子绑缚在一起。商主子忧心并作是念:“倘若我要去经行等时,惟恐彼不从我愿。”所以想方设法,善待贼徒令彼喜悦。如喻所比,行人也应当善加护持其身,将自己的身体视作是圆满福慧二资的正因而善待其身耳!

遂说偈曰:

如为己身利,善守同缚贼,

如是智者身,善护为持戒。

【释义】正念诸法无常的“银镯子”,能使人了知诸有为法皆不离无常苦害的本质,特别是身体,它更是一个无常苦害的大堆聚。身体既然是苦聚,那是不是也应迅速舍弃远离它呢?很多人会有类似疑问。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只有外道中才有自杀舍身以求生天的做法,而在内道中,教主大德们严禁修行人对身体作无义的损害。

有漏的身体内有风胆涎四百零四种疾病的逼恼,外有刀杖兵器的击打、寒暑的侵袭等等无量损恼,它实际上是众苦的源泉,如果不是它拖累,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苦恼。所以有智者见身,如同专门给自己带来损害的怨敌一般,是苦源,是苦蕴,是苦器,不应对它执著。但是,这种认识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而言,智者们对身体也会加以合理保护,不让它无义地受损伤。对修行者而言,身体也是解脱道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依靠暇满人身,守持清净律仪,这样的身体若能长久存活,就可以广行善法,积聚起广大的福德资粮。

佛陀在《三昧王经》中云:

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

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

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

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在末法时代,持守一条戒律一昼夜,其功德也不可思议,但只有依靠暇满人身,才有机会积累这不可思议的功德。因而智者们既了知身体有害的一面,也了知身体有益的一面,古德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为了让身体能长久行持善法,理应断除各种非理损害,而对其善加保护。上一品无常的教诫,是让人明白身体有害的一面,使人舍离对它的非理贪著;而此处的教言,是让修行人断除轻贱身体的心念,虽视身如仇,亦应善加驾御保护,使之成为修习善法的工具,这才是合理的态度。

譬如说,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儿子跟着一些盗贼,做了许多非法恶业,于是商主将儿子与盗贼一起关在监狱里,使儿子生起畏惧而改悔。商主虽见儿子有做盗贼的劣迹,但并没有立即舍弃儿子,因为将来的家业还要靠儿子去完成,所以他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正道。同样,对身体的态度也应如商主对儿子一样,虽然身体在往昔造作了很多恶业,但不应粗暴舍弃,因为要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证正觉如意宝的大业。所以,应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修习善法的正道。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苏息者令得苏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苏息者令得苏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苏息者令得苏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苏息,汝当令我得苏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

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惟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诣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譬喻经》云: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力士俱为沙门,共在一处坐禅诵经。有不善贼尽夺诸沙门衣钵荡尽,唯有泥洹僧在。是贼去后,诸沙门轻著泥洹僧,俱诣佛所具白此意,佛语诸沙门言:“汝何不大唤?”诸沙门答言:“佛未听,是故不敢唤。”佛语诸比丘:“汝若不敢唤者,贼当日剥汝衣,谁当能常给者?从今日后,听汝见贼来时大唤,捉杖塼[1]石恐怖令去,但莫至诚伤害之耳。”人之所重者身也、命也、财也,此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轻也。

不足惜者,以其非常败坏无有坚固,愚惑惜之以为我物,贪爱悋惜起不善因缘,后堕恶道,故“不足惜也”。

不可轻者,以有身故遇值贤圣,擎跪曲拳承迎礼拜,后得金刚宝身不可毁坏,故曰:“不可轻也”。

命不足惜者,人为命故杀生、强盗、婬妷[2],口犯四过[3],心生贪、恚、邪见,后堕地狱,故曰:“不足惜也”。而亦不可轻者,以有命故值遇圣贤,得闻法言精义入神尽寿修行,后得宝命无量无穷,故曰:“亦不可轻也”。

财不足惜者,以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县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故曰:“不足惜也”。

不可轻者,遇良福田持用布施,种种供养无所遗惜[4],后得宝财四大藏[5],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故曰:“不可轻也”。夫修福德皆当拟心求成佛道,不应但索人天果报也。所以者何?譬如种谷但求其实,实虽未熟,茎节枝叶自然已得,布施作福亦复如是,发意拟仪但求成佛泥洹之道,道虽未成,人天民乐金轮圣主、帝释、梵王自然并至,亦如种谷不期茎、节、枝、叶自然而得也。所以不应但求人天果报之乐者也。]

《法句譬喻经·戒慎品》云:

[昔波罗奈国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门处山学道。晨旦出山人间乞食,食讫还山晚暮乃到,往还疲极不堪坐禅思惟正定,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劳而无获,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问[6]诸道人:“隐居修道得无劳惓?”诸沙门言:“吾等在[7]此去城既远,四大之身当须饮[8]食,日日供给往还疲劳,经年历[9]岁勤苦竟已,昼日往返暮辄疲顿,不暇复得修道,为当正尔毕命而已。”

道人语曰:“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10]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11]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愿诸道人明日莫行,吾当供养,使[12]诸道人休息一日。”

时五沙门意大欢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复忧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食讫安和心意惔怕[13],于是化人为说偈言: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14],寤意令应。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

 内学止[15]观,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自净[16]除苦。”

化道人说此偈已,显现佛身光相之容,于是五沙门精神震[17]叠,咸思惟[18]戒,即得阿罗汉道[19]。]


[1] 塼:拼音zhuān,古同“砖”。用土坯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砖坯。砖瓦。砖砚(制成的砚)

[2] 婬妷:拼音yín yì,放荡:“有妷者女,颜如舜英。”

[3] 口犯四过:即口所犯恶业。此可分四,何者为四?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四种口业是。

[4] 遗惜:拼音yí xī,谓因吝惜而遗漏未遍及。

[5] 四大藏: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云:

佛出闻诸度,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乐住空闲处。

  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奉事出世诸佛,听闻六波罗蜜,以无碍心见于法师,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6] 问【大】,前问【圣】

[7] 在【大】,住【明】

[8] 饮【大】,饭【圣】

[9] 年历【大】,历年【圣】

[10] 捐【大】,抒【宋】【圣】,杇【元】【明】

[11] 止【大】*,正【圣】*

[12] 使【大】,〔-〕【圣】

[13] 惔怕【大】,恬淡【圣】恬淡:拼音tián dàn,心境安然淡泊,不慕名利。

[14] 自节【大】,节度【圣】

[15] 止【大】*,正【圣】*

[16] 净【大】,清【宋】【元】【明】

[17] 震【大】,振【圣】

[18] 叠咸思惟【大】,动感恩唯【宋】【元】【明】

[19] 道【大】,〔-〕【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