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34

第三十四课


二、思惟虽厌苦欣乐然唯苦相逐之正理:

正是由于苦苦相逼,苦力巨大而乐小甚微的原故。

即说偈曰:

世人皆趋乐,乐者实难得,
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
Ordinary people are bent on pleasure; Those who have pleasure are hard to find. Thus it is as if transitory Beings are pursued by suffering.

【词汇释难】

世人皆趋乐:根登群培大师曾在《西藏欲经》中说:

强令牧人食猪肉,复令田夫饮醍醐,

不欲强迫实无义,若欲强遮亦无义。

无眼蚂蚁疾趋乐,无足蚯蚓亦向乐,

略言世间竞追逐,一一向前尽趋乐。

乐者实难得:世间凡愚虽然都在寻觅追求着快乐,然而真正得到快乐的人却寥寥无几。其原因寂天菩萨在《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中作了很完善地总结。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释文】因为被痛苦逼迫不堪,缺乏安乐,是诸众生皆悉孜孜汲汲终日匪懈去苦就乐,力求逃避诸苦,然而于此一相苦味的身体成就快乐是一件一厢情愿的黄粱美梦罢了。不管世间众生如何想捕捉到快乐,然而快乐却如同天际的彩虹离自己越来越遥终成春梦无痕,唯有万象森罗的茫茫苦海,烟波浩渺无涯无限呈现在前逼迫损恼自己。因为是诸群生在追安逐乐的同时又积聚了众多的苦因。以是故言:“乐者实难得”也。由于如其所说,是诸凡愚众生虽然已经想方设法避苦趋乐,然而是诸苦痛如影随形,亹亹不倦穷追不舍地接踵而至。以法不违性故。如彼,井中避象喻。

<井中避象喻>

譬如,有人被脱钩失控的疯狂醉象追逐,他为了躲避大象的穷追不舍便逃进了一口墟井,下至墟井的半截之后,便躲在那里以为自己已经安然无恙却不知祸在旦夕。彼人势必会遭值大象的损恼。如喻所比,时常与苦相随的群愚世间,也因为无明而天方夜谭地在那里自以为乐。

即说偈曰:

乏乐诸群生,舍乐如他性,

正趋向死众,痛苦如影随。

【释义】世间众生,无一例外想得到快乐,因而都在为安乐追逐不休,大成就者根登群培说:“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 然而,世间能如愿以偿暂时得到安乐者,却是非常罕见。三界如同火宅,其本质即是痛苦,烈火之中怎能得到安乐呢?弥勒菩萨说:“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而且善趣众生暂时的安乐,其实也不离变苦、行苦的本质。再从安乐之因而看,众生要得安乐,必须行持善业,可是三界有情,绝大部分不懂因果业报的道理,虽然想得到安乐,却恒时为贪、嗔、痴所催,所行几乎全部都是不善业。尤其是我们南赡部洲的人类,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以恶业所感,有情恒时感受着痛苦,即使偶尔得到少分安乐,也会被紧随其后的痛苦所湮没;也由于上述原因,众生恒时追逐安乐的行为,其结果反而在不断地为众生带来求不得、不欲临等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痛苦,而且以恶业所感,痛苦如影随形刹那也不会远离。因此有智者应知,无论世人如何努力,处身于三界火宅中,痛苦怎么会停息呢?

譬如说,狂象追逐某人,于是那人拼命逃跑,最后找到一口井,那人便躲进井中,心想现在可以不必害怕了,而实际上,他并未远离危险,因为大象鼻子很长,可以将他从井中捞上来。同样,陷于三界中的众生,也在为痛苦“狂象”所追逐,即使能暂时逃至善趣安乐“井”中躲避,然而实际上并未脱离痛苦的掌握。

世间众生都在苦痛的前面拼命地奔跑,想方设法要甩掉痛苦的逼迫,逃避了一阵便躲在某处,认为自己平安无事了。可正在松懈放逸之时痛苦就追上了自己并毁坏了自己的一切安乐。

《出曜经·无常品》云:

[譬如陶家,埏埴[1]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陶师[2]造作瓦器,触物不却随其形状亦无疑难。时拘萨罗[3]国波斯匿王[4],敕诸[5]瓦师使造器皿,彼人事猥[6]竟不成办。时波斯匿王内怀恚怒,敕语傍臣:“至瓦师家毁坏其器。”时彼瓦师惧失命根,窃自逃走至迦尸[7]国界,复于彼土造作瓦器。波斯匿王闻彼造器,复遣臣佐[8]至彼国界,悉使坏破所造瓦器。时彼瓦师复自逃走至拘萨罗国,复于彼土造立瓦器。波斯匿王闻彼造器,复遣臣佐使坏其器。时彼瓦师财产竭尽无复生理,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恒惧波斯匿王当取杀之,便复逃走入深山中,往至世尊所求为道人。时佛默然听在道次。然彼人内不思惟,谓为永离困厄之难,不复惧彼为王所害,在闲静处不思道德,亦不习契经、戒律、阿毘昙,亦复不分别义理,诸度世道亦复不习,坐禅、诵经、佐助[9]众事,永离三事不勤采[10]习,谓为行道齐是而已,不增翘勇进求上人法,然未得证不勤求证,然未得果不勤求果。如来世尊以三达[11]智观察其心,以渐化彼无疑网意,便告彼人以免瓦器之功,更不惧丧身之恼,唯有五盛阴为瓦之形,此为大畏无免其患。瓦器虽坏,不惧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之道,五盛阴为形瓦器,先不造诸功德福业修诸善本,无所恃怙亦无归趣,恒畏地狱、饿鬼、畜生。

尔时世尊观察此义寻究本末观了此义已,欲使诸比丘永离嫌疑[12],使将来众生覩其大明正法久存,尔时在众便说此偈:

                                              “犹如陶家,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诸有生熟之器要当归坏,渐成粪聚无可贪者,诸有生类受五盛阴为坏之器,及刹利、婆罗门、栴陀罗种受形分者,短寿长寿、饶财贫匮[13]、端正丑陋、豪族卑贱、有颜无颜、智慧愚闇[14],尽归于死,无常变易皆当捐弃在旷塜[15]间。时彼比丘闻如来所说教训之道,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源,解兴衰之变,遵灭度[16]之行,即于佛前得[17]阿罗汉道。]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精进品》中云: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18]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往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

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

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人中实乃难寻了知正法者,诚如世尊所言。

《出曜经·观品》云:

[世间普盲冥,有目尠尠[19]耳,

群鸟堕罗网,生天不足言。

世间普盲冥者,犹如盲人,不见善色恶色平地高岸,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婬、怒、痴所覆,不见善恶之行,不知好丑,亦复不知白黑之法,意自迷惑不求善处,是故说曰:‘世间普盲冥’也。

有目尠尠耳者,犹若《长阿含》契经所说,佛告长爪梵志[20]:“世皆修善甚少少。取要言之,怀倒见众生多于大地之土,不识佛、不识法、不识比丘僧、不识父母,亦复不别尊卑高下。怀正见众生者如爪上土,见虽不错愿求不同;犹如外道梵志尼揵子[21]等,出家学道各自谓尊,书籍别异求于解脱,执愚意迷不达大道,正见之人盖不足言。”是故说曰:‘有目尠尠耳’。

群鸟堕罗网者,犹如猎者施张罗网悬弶[22]捕鸟,克获无数鸟兽之属,其得脱者若一若两;生天之众亦复如是,若一若两得受天福。如《杂阿含》契经所说,佛告比丘:“众生入地狱者多于地土,从地狱终还生地狱,饿鬼畜生亦复如是;生天众生如爪上土。”是故说曰:‘群鸟在罗网,生天亦复尔’。]


[1] 埏埴:拼音shān zhí,用水和泥来制作陶器。

[2] 陶师:拼音táo shī,烧制陶器的匠人。

[3] 拘萨罗(梵文Kosala,后来作Kośala),又译㤭萨罗,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区。位于现今北方邦的奥德地区。根据佛教《阿含经》等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势力最强,征服邻近迦尸、释迦族的迦毗罗卫等小国,领有恒河中游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区,是十六大国之一。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大唐西域记》云:“……至憍萨罗国(中印度境)。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法,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4] 波斯匿王:(梵语:Prasenajit,巴利语:Pasenadi),又译作钵逻犀那恃多王,逻犀那恃多王、囉洗曩喻那王。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古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子祗陀、毘琉璃。

波斯匿王相传与释迦牟尼佛同一日出生,为释尊教团之檀越、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晚年巡狩国中,王子毘琉璃发兵,杀光大内武士,因而篡位,波斯匿王被流放,卒于迦毗罗卫城,释迦族以王者之礼厚葬之。后来太子祗陀,也被毘琉璃杀死。

在《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中载有许多波斯匿王向释迦佛求教的故事。波斯匿王曾因为发胖而苦恼,要求佛陀教他减肥的方法。佛要他节食、节制睡眠、多运动、多思考,保持谦逊的态度。波斯匿王不久就减肥成功。

[5] 诸【大】,语【宋】【元】【明】

[6] 猥:拼音wěi,〈形〉众,多。劣质;下等。

[7] 迦尸:为梵文Kāśī的音译。中印度古国名,乃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本为西域之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称之。又作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位于憍萨罗国之北。其都城婆罗痆斯。即今之瓦拉那西市(Varanasi),系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圣地。在大唐西域记中,称此国为婆罗痆斯国。传迦叶佛之世,为汲毗王所治。佛陀时代属于憍萨罗国之统治下。此国正值佛陀往返于憍萨罗国与摩揭陀国之途,以佛陀化度五比丘之鹿野苑为著名。

[8] 臣佐:拼音chén zuǒ,泛指臣僚官佐。

[9] 佐助:拼音zuǒ zhù,帮助;支持。

[10] 採【大】*,釆【宋】*【元】*【明】*

[11] 三达:拼音sān dá,即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

[12] 嫌疑:拼音xián yí,猜疑;怀疑。

[13] 贫匮:拼音pín kuì,解释为贫穷匮乏。

[14] 愚闇:拼音yú ān,同“愚暗”。释义:1、愚钝而不明事理。2、指愚昧之人。3、愚昧黑暗。

[15] 塜:拼音zhǒng,“冢”的异体字。坟墓。

[16] 度【大】,〔-〕【明】

[17] 得【大】,度得【明】

[18] 迦兰陀竹园:又云迦兰陀竹林,迦蓝陀竹园,迦陵竹园,迦邻竹园等。迦兰陀鸟所栖之竹林。又迦兰陀长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系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佛为僧园,是为印度僧园之初,所谓竹林精舍是也。

[19] 尠尠:拼音xiǎn xiǎn,释义很小,很浅。

[20] 长爪梵志:是尊者舍利弗的舅舅,又名摩诃拘絺罗,“摩诃”意指“大”,“拘絺罗”意指“肚子”。他博学多闻,遍览群籍,平日与其姊辩论必胜,嗣因其姊怀孕,反被姊胜。他心知姊姊胎中所怀必是智人,在胎中尚能托辩于母口,他日一旦出娘胎,必定舅不如甥,岂能无愧?于是他发奋图强,前往南天竺,学外道十八经,勤读四吠陀经典,日以继夜,继晷焚膏,以致无暇理发剪爪,因而人称为长爪梵志。

[21] 尼乾子: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因以修苦行,离世间之衣食束缚,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故有离系、不系、无继、无结等译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裸形外道。开祖为勒沙婆,至尼乾陀若提子为中兴之祖。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其出家修习苦行、实行教理者,通称为尼犍陀。

[22] 弶【大】,𣚦【宋】弶:拼音jiàng,方言,捕捉老鼠、雀鸟等的工具。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