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35

第三十五课


二(思惟不需勤作而苦易生)分二:一、若欣少乐也应畏多苦;二、贪身如爱仇。

一、若欣少乐也应畏多苦:

问曰:虽然痛苦会如影随形般随时不离,但是只要努力,安乐也能获得,故应极力追求安乐。

答曰:

如欲能得苦,乐岂能如欲? 汝何重希者,多者何不畏?Suffering is found at will, But what pleasure is there at will? Why do you value the rare But do not fear the plentiful?

【词汇释难】

如欲:随心所欲之义。

重希者:爱重或器重极其希有且难得者——安乐。

【释文】苦痛可谓是近在咫尺,恒常相随相伴,即便是与苦不相毗邻,也无需勤作随心所欲便唾手可得。然而安乐则并非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于此苦性的身体而言,安乐则如同炎阳似火的烈日下获得一丝凉风的吹送一般难寻难得。群愚相逐的世人对长相厮守的痛苦却视若无睹而无有畏惧,纵然受苦也还是欢欢喜喜地造作罪业。惦记著那纤细若丝微尘般安乐的世人,时常极其纵情恣意地造作诸苦果的因缘恶业。

为了遮止是诸邪行,而说偈曰:“汝何重希者,多者何不畏?”

此处就苦痛而言,不管是想何时受、如何受或者受多少苦,都能立即随心所欲地自受其苦那样,享受安乐则并非如此能轻而易举地随欲而安。因为安乐是观待他缘方能克获并不是因欲能及。世间凡夫因为贪著却深深爱重希有难得,依他缘方成的安乐;因愚迷所误对易如反掌,唾手可得,比比皆是的苦痛却不以为惧。

对希有且难得的安乐都那般思慕咏叹而穷追不舍,那么对那令人厌恶且众多的苦痛又为何不内自心生厌离呢?时时处处都应该精勤谨慎如履薄冰般如性随行。是故,理当断舍诸恶不善法!由于随欲即苦的原故,世间众生唯将痛苦作为我所,而并非安乐。如彼,穿墙盗窃喻。

<穿墙盗窃喻>

譬如,穿墙盗窃王家的宝库,能如欲滋茂众苦那般不能令贼人得到安乐。

遂说偈曰:

世人因愚迷,习而不畏苦,

虽欲求安乐,得乐者实希。

【释义】三界有情,谁也不愿意遭受痛苦,可是痛苦偏偏无法逃避,有情在时时处处,都会有痛苦尾随着。假如有人想得到痛苦,那是最简单不过而且会随心所欲即能满足的事,因成熟痛苦的因缘在三界中随时随处都有,比如烧、烫、冻、割、打等等,由此不论何种痛苦,可以即刻随意做到。但是要反过来追求安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特别是不懂因果事理的世人,安乐在他们面前如同那天边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及,或说如同那热带地区盛夏季节中的凉爽一样,其踪难觅。安乐如是稀少,痛苦如是繁多,那么你为何只重视那极为稀少的安乐,却对那遍满的痛苦不生畏惧呢?你若真的爱重安乐,则应远离与安乐相违的痛苦,理应对痛苦生起厌离,如是则应厌离那遍满痛苦之处,往赴那无有痛苦遍满安乐的地方。所以有智者,若希求安乐,不应对多苦少乐之处的“少乐”生贪著。

对多苦少乐之处,各注释中解释稍有不同,如俄智仁波切说是指三界,仁达瓦大师认为是指有情的身体,其实二者所指范围大小虽不同,但都是苦多乐少之处。一者从科判出发,紧扣破除乐执的意义而释为身体;另者以广义而诠颂词所释,说为包括有情身体在内的三界情器世间。

譬如说,有盗贼挖开了国王的宝库,表面上看他似乎能得到财富受用,然而这种受用安乐,比起他将要受到的处罚,可谓微不足道,有理智者谁会只看重其中的财宝,而不怖畏那更可怕的惩罚呢?同样,三界或说身体如同国王的宝库,依之能得到的安乐甚为微小,而痛苦却不可思议。故有智者,不应只重微乐,而对巨苦失去怖畏厌离之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云: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问佛:“世尊是一切智,舍利子及目乾连,云何如是能作善巧方便,劝化导诱此五百苾刍,舍邪归正来至佛所?”

佛告诸苾刍:“其舍利子及目连等,非但今时诳得脱彼,于过去世亦曾诳诱。乃往过去世时有一丈夫,常在山居,善能弓射诸伎艺[1]。后生一女,长养渐大。其人心念:‘今我此女不应辄[2]嫁。若有男子,弓剑业艺与我相似,方嫁与之。’

于后不久有二男子来习伎艺:一者、学成五种伎艺,一者、唯学成一余四不得。其人遂便将女嫁与业成之者。艺不成者,心便忿恨舍离而去,便就劫道贼边共为伴侣。以解用刀,于要路处待彼女夫,欲相屠害。

于后不久其人眷属乘车将过,路逢商人多众将度,便问之曰:‘汝等诸人何故不过?’

答言:‘有贼当路。’

其人报言:‘我等但过无劳畏惧。’

诸人告曰:‘汝若不畏,请在先过,我等诸人随后而往。’

既闻此语驰车便去。

诸贼徒等上树遥望,见彼车来报贼主曰:‘今有车来。’

其贼逆使一人:‘汝今宜回,不须来过,我于此处大有健儿。’

其人报云:‘汝虽极健,我亦甚健。’

于时贼主差五人来令与共战,咸皆致死。又差三七人来,亦都杀尽。后时总来众战,并俱被害。唯旧同学一人得存,最后二人交战。然女夫放箭,皆被贼人以刀挥断竟不能害,且五百箭皆悉放尽。

唯残一箭迁延[3]而住,其妇问曰:‘何以不射?’

彼便报曰:‘今我与君二人之命,并在此箭。所以然者,我留此箭有所防护,今若放讫,他来害我并君亦死。’

妇人见此即便起舞,运转之间彼贼乐观,遂忘禁御,其夫伺之即便放箭应箭便死。

临命终时而说颂曰:

                                          “‘此非彼车主,而能杀于我;

                  由我起染心,观他便失命。’”

佛告苾刍:“汝等当知,彼车主者,岂异人乎?今舍利子是。时彼妇者,今目乾连是。其贼主者,今提婆达多是。如彼过去车主及妇俱得贼便,今舍利子及目乾连,善能得彼提婆达多之便,亦复如是。”]

《撰集百缘经·盗贼人缘》云:

[佛在毘舍离国重阁讲堂。时彼城中,有一愚人,心常憘乐偷盗为业,以自存活,其土人民,咸皆闻知。又于一时,闻僧坊中有好铜瓨[4],规[5]欲盗取,即便与诸行人,入于僧坊,欲盗取瓨,竟不获得;闻诸比丘说一四句偈,论说诸天眼眴[6]极迟、世人速疾。时彼偷人,闻是语已,忆在心怀,寻即出去。于其彼时,有诸商客,从他邦来,持一上价摩尼宝珠,奉献上王。王得珠已,寻即遣人,系著塔头。时彼偷人,闻王系珠著塔枨[7]头,密在心怀,即便偷取,匿而不出。时王闻已塔枨[8]失珠,生大瞋恚,即募国中:“设有见者,密来糺[9][10],我当重赏。”遂致数时,无敢应募。时王怨祷,无以为计。时有智臣,启白王言:“今王境都[11],丰乐无极,盗者甚少,唯此一人偷盗为业,以用自活,举国闻知。今此宝珠,必是彼人,见为偷取。今若系缚,搒[12]笞鞭打,必不肯首[13]。王当设计,策谋彼人为当虚实?”王问智臣:“当设何计?”智臣答曰:“密遣余人,请唤偷人,各劝酒食,极令使醉,舆著殿上,密使不觉。庄严殿堂,及诸伎女,极令殊[14]妙,作众音乐,以娱乐之。偷人于是必当惊觉。敕诸伎女,普[15]各语言:‘以汝阎浮提中偷塔枨[16]头珠故,今得生此忉利天上,我诸伎女作唱[17]音乐,共侍卫汝。汝实尔不?’”时彼偷人,𧄼[18]瞢故醉,正欲道实,恐畏不是;正欲不道,复为诸女逼切使语。时彼偷人,卒自忆念:“我昔曾闻沙门所说讲论,诸天眼眴极迟,世人速疾,今者伎女眴皆速疾,必非是天。”寻即低头而不肯道。于是未久,便得醒悟,官不问罪,脱得不死。时彼智臣,复更白王:“当更设计策谋偷人。”王复问言:“以何策谋?”智臣答曰:“王可诈亲,唤彼偷人,赐为大臣,一切库藏,密计头数,悉委付之。于其后时王可软语:‘今者更无如卿所亲,好守库藏,无令失脱。’偷人闻已,必怀欢喜。王可徐问:‘我前所著摩尼宝珠,系塔枨者,卿为知不?’其偷人者,必当首实。何以知之?今者为王,所见贵重,一切财宝见为任信,必向王首。”时波斯匿王,如臣所道,设计规[19][20]。于是偷人,如智臣语,向王首实:“此宝珠者,奴实盗取,畏不敢出。”王复问言:“卿前醉卧,在我殿上,诸女诘问[21]。汝在天上,以何不首?”偷臣白言:“我昔曾入僧坊之中,闻诸比丘讲四句偈,云道诸天眼瞬[22]极迟,世人速疾。寻自忆念,是故知非生在天上,以是不首。”于是波斯匿王还得宝珠,甚怀欢喜,不问偷臣所作罪咎[23]。时彼偷臣,既得脱已,前白王言:“愿恕罪咎,听奴出家。”王告偷臣:“汝今尊荣,富贵快乐,极可正尔;今以何故,必欲出家?”偷臣白王:“由我曾闻沙门所说一四句偈,脱得不死,如是厄难[24];况复多闻读诵修习,如说修行,必获大利。是故今者,愿欲出家。”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中偷臣也是因为盗窃王家宝物的原故,时时处处都谨小慎微,担惊受怕,生怕露出破绽,丢了小命。犯罪潜逃的偷臣随心所念都是被王家拘捕的畏惧所笼罩,凡夫异生那作奸犯科的罪业之身,也是时常被作茧自缚的诸苦所笼罩。实难脱离。唯入佛道方能解脱。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白日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从何所来?”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灌顶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领大地,统理王事,周行观察,而来至此。”

佛告大王:“今问大王,随意答我。譬如有人从东方来,有信有缘,未曾虚妄,而白王言:‘我东方来,见一石山,极方广大,不穿不坏,亦无缺坏,磨地而来,一切众生草木之类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来,有信有缘,亦不虚妄,而白王言:‘我见石山,方广高大,不断不坏,亦不缺坏,磨地而来,众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于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险恶相杀,众生运尽,人道难得,当作何计?”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无余计,唯当修善,于佛法、律专心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说言:‘险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顶王位为众人首,堪能自在。王于大地,事务众人,当须营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为复闲时言:‘灌顶王位为众人首,王于大地,多所经营,以言斗言,以财斗财,以象斗象,以车斗车,以步斗步。’当于尔时,无有自在,若胜若伏,是故我说:‘险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死,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

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

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

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

四种大族姓,栴陀罗猎师,

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无能救护者。

是故慧士夫,观察自己利,

建立清净信,信佛法僧宝,

身口心清净,随顺于正法,

  现世名称流,终则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 伎艺:拼音jì yì,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等。

[2] 辄:拼音zhé,〈副〉立即;就。

[3] 迁延:拼音qiān yán,形容徘徊不前。

[4] 瓨:拼音xiáng,长颈的瓮坛类容器。

[5] 规【大】*,顽【宋】*

[6] 眴:拼音shùn,使眼色:“(项)梁眴籍曰:‘可行矣!’”

[7] 枨【大】,棠【宋】,橖【元】,橕【明】

[8] 枨【大】,棠【宋】,橖【元】,橕【明】

[9] 糺:拼音jiū,古同“纠”。

[10] 语【大】,诰【元】,告【明】

[11] 都【大】,邧【宋】

[12] 搒【CB】【丽-CB】,榜【大】

[13] 首:拼音shǒu,〈动〉告发。

[14] 殊【大】,姝【明】

[15] 普【大】,並【宋】【元】【明】

[16] 枨【大】,棠【宋】,橖【元】,橕【明】

[17] 唱【大】,倡【宋】【元】【明】

[18] 𧄼:拼音dèng,【唐韻】都鄧切,音磴,新睡起貌。

[19] 规【大】*,顽【宋】*

[20] 略【大】,历【宋】【元】【明】

[21] 诘问:拼音jié wèn,盘问、质问。

[22] 瞬【大】,眴【宋】【元】【明】

[23] 罪咎:拼音zuìjiù,意思是罪责;罪过。

[24] 厄难:拼音è nàn,灾厄、苦难。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