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38

第三十八课


四、思惟被苦所损恼的情状。

问曰:作是念言:“虽然有苦,然未察即不得非义不饶益苦。”譬如,可以明眼见到某些人从生至死,都一味地享受着快乐。那些展望宏图伟业,胸怀大志的人,也因为他们的鸿鹄之志,孜孜汲汲谋图大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令其分心失神而不觉其苦。是故当知:“身体不是痛苦的本性。”

答曰: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The high have mental suffering; For the common it comes from the body. Day by day, both kinds of suffering Overwhelm people in the world.

【词汇释难】

意苦:意苦也被称作为“心苦”。

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序品》中云:

“二种苦:内苦、外苦。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二苦和合,是为内苦。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是二种苦,名为外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释文】痛苦可分为二:身苦与意苦。对于那些富甲一方,出身名门望族,地位显赫,欲壑难填的胜者而言,因为所图庞大难如其愿,与妒贤嫉能不果其愿、求而不得等的原故,滋生无以回避的意苦。然而,出生卑微的那些寒门子弟却又因为匮乏衣服、饮食、卧具、住房等时常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等的身苦所侵的原故,谁人有不分一杯苦羹喝而尽享安乐的机会呢?谁都没有。以是之故,就此世间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被此二苦,日日夜夜,亹亹不倦地摧残与毁坏。因此所谓的自相安乐,在此世间也只不过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已——可望而不可及。如彼,象师见人御象生嫉生喜喻。

<象师见人御象生嫉生喜喻>

吾昔曾闻,某甲国王随意点名,让某人骑上未曾受驯的难御大象。是人不负众望,以善巧娴熟的技能驾驭了那头蛮象令其龙颜大悦。国王高兴地嗟叹并大肆赏赐那位御象的人。象师见到御象者丰厚的赏赐与嘉许便心急如焚感到苦痛的煎熬。随后又因忧虑自身如履薄冰的处境,又使他陷入意苦的深渊当中不能自济。未经时顷,国王又教敕一个身份卑贱的人骑上大象,因不善御象之术而难如王愿。国王命人惩罚彼人令其身受皮肉之苦。象师见之便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地乐从心来。其中一者感受到意苦的煎熬,第二者却感受到身苦的折磨。如喻所比,胜者因遭受他人的薄贱而感受意苦;劣者却因遭受他人的鞭笞、杖捶等感受皮肉的身苦。

即说偈曰:

二苦坏世间,见遭自性苦,

说彼为安乐,悲主孰造此?

【释义】胜者指具足权势眷属及丰厚财富受用的人,像世间的王公贵族富豪等,他们即是超过一般平民的胜者;劣者即卑劣者,指世间那些福报浅薄、种姓低劣、恒常为贫穷困苦所煎熬的人。这二者虽然在受用资财上相差甚巨,然而在受苦上却并无多大区别,那些认为胜者无有痛苦的想法,其实是未经观察下的错误计执。

具足名声地位财产的胜者,他们虽然有丰裕的受用,然而并非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表面上他们不会受到缺衣少食的苦恼,可是其内心有着不断的意苦:为自身权势的消失而担忧,为他人富贵的增长而嫉妒,为控制下属与财产而日夜操心……尤其是权贵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苦,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这种损恼胜者的内心痛苦,在现实中人们都可以观察到,如现在那些国王总统、富豪名人,“高处不胜寒”,各个都有其难以道尽的辛酸,而并非如同一般人所认为那样没有痛苦。对劣者而言,他们的痛苦主要从身体受用等方面生起,如超强度的劳动、缺衣少食,及行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等,由此而引起身体的疲劳、损伤、饥寒、疾病等各种痛苦。纵观整个世间,其实充满了身心痛苦,高低贵贱各种人都在恒时为这两种痛苦损恼着,就像同一苦水海浅水层与深水层中的鱼,无一不在为苦水浸泡着。根登群培大师曾说过: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这个世间确实如此啊!作为凡夫,不为痛苦损恼的一个人也不会有。

譬如说,以前有国王命驯象员调教大象。一名很有经验的驯象员,以极为善巧方便的手段,用铁钩把一头野象调驯得服服帖帖,于是国王非常高兴,按当时的风俗立即命人给此驯象员画像,并大加赞誉赏赐。驯象师受此殊荣后,内心却忧虑重重,非常担心自己以后的表现不佳,如驯象失败或在调伏时将大象弄伤等等,因此而恒时痛苦不堪。当时另外有一名驯象员,因不具善巧方便,调教大象屡次失败,国王很不满意,令人重重鞭打责罚了一番,使他从身体上受了很大的痛苦。同样,世间胜者如同善巧的驯象师一般,虽然有丰厚的名利嘉许,内心却痛苦不堪,而劣者如同失败的驯象员,在身体上有着难忍的痛苦。因而世间不论胜劣,皆为身心痛苦所损恼,对这样的苦恼世间理应认清其可恶面目,实不应贪著不舍。

《大智度论·序品》云:

[复次,菩萨思惟:“我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贵、贫贱,出家、在家,愚智、明暗,无得免者。何以故?富贵之人,常有怖畏,守护财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乌衔肉,众乌逐之。贫贱之人,有饥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乐,无常对至,后则受苦。智人先思惟无常苦,后则受乐。如是等受身之人,无不有苦,是故菩萨应当行忍。”]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云: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

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嗔恚缠缘苦;三、惛沉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

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复有八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块等触、蚊虻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属衰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

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匮乏苦;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六、器物资具匮乏苦;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八、歌舞伎乐资具匮乏苦;九、照明资具匮乏苦;十、男女给侍资具匮乏苦。

当知复有余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

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

广大苦中复有四苦:一、长时苦,二、猛利苦,三、杂类苦,四、无间苦。

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摄苦。

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他不饶益所发起苦。二、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发起苦。三、即由现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发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五、由多发起诸身、语、意种种恶行,所受当来诸恶趣苦。

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谓先为王后为仆隶。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

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

违害苦中复有八苦:一、诸在家者妻子等事损减生苦;二、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三、饥俭逼恼之所生苦;四、怨敌逼恼之所生苦;五、旷野崄难迫迮逼恼之所生苦;六、系属于他之所生苦;七、支节不具损恼生苦;八、杀、缚、斫、截、捶、打、驱、摈逼恼生苦。

随逐苦中复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种苦:一、坏法坏时苦;二、尽法尽时苦;三、老法老时苦;四、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七、无誉苦;八、有讥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总说名随逐苦。

一切种苦中复有十苦,谓如前说。

五乐所治有五种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无乐苦;四、受不断苦;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

复有五苦:一、逼迫苦;二、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

虽然凡愚长夜受身心二苦的蹂躏。但佛法中也指出了一条除苦的良药。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婆祇国设首婆罗山鹿野深林中。

尔时,有那拘罗长者,百二十岁,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励,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惟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

尔时,世尊告那拘罗长者:“善哉!长者,汝实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觐见如来并余宗重知识比丘。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

尔时,世尊为那拘罗长者示教照喜,默然而住。

那拘罗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远,坐一树下。那拘罗长者往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尊者舍利弗问长者言:“汝今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

那拘罗长者白舍利弗:“今日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诸根和悦,颜貌鲜明。”

尊者舍利弗问长者言:“世尊为汝说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润泽?”

那拘罗长者白舍利弗:“我向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赢劣苦患,自力而来,觐见世尊及所宗重知识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长者,汝实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诣我及见先所宗重比丘。汝今于此苦患之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世尊为我说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润泽。”

尊者舍利弗问长者言:“汝向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长者答言:“我以是义故,来诣尊者,惟愿为我略说法要。”

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善哉!长者,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礙、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那拘罗长者得法眼净。尔时,那拘罗长者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归依佛、法、僧宝,为优婆塞,证知我,我今尽寿归依三宝。”

尔时,那拘罗长者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赞叹受少有身,况复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粪屎,少亦臭秽,何况于多?如是诸有,少亦不叹,乃至刹那,况复于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增长有。当如是学!”]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