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39

第三十九课


五、思惟苦极具大力:

问曰:虽然有二苦相随,可是有巨大的安乐可以慑服痛苦使其不察,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所谓安乐具有大力者,岂有此理!因为安乐全然受制屈服于被痛苦所支配的分别念而行来进止。

如颂曰: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 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Pleasure is governed by thoughts; Thoughts are governed by pain. Thus there is nothing anywhere More powerful than pain.

【词汇释难】

分别:判为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心,即觉知声境可以和合之执著心。如以觉知瓶之分别心为例:心中所现瓶名之相状与瓶体之相状即瓶之名字与瓶之慨念二者,被觉知为随时可以合二为一的心识。

有时候这种心识也可以被翻译为“寻”、“寻思”或“计度心”。判为寻、伺二者之寻,四种异转心所之一。心识或智慧于所缘对境生起笼统了知其粗略相状的心。但在本颂中要把这种心识认知为分别心识。

转:是指受某种更大力量的驱使而随波逐流的发生转变或转化。

【释文】当一个人分别计执自己是个大施主、自己是那样的富贵显荣,分别计执自己是纵诸根门,驰骋诸可不可爱欲境的享受者的当下。在如是分别计执的当下他的确得到了某些心灵上的喜乐与欣慰。虽然如此富轹万古身世显赫,然而恐惧被他人抢夺劫掠等的忧虑者,因为担忧自己的荣华富贵会马上走到尽头,是诸分别计执使得内心的欣喜愉悦立马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此可知安乐的行来进止全然取决于分别动念。是故说言:“乐由分别生”也。然而痛苦就得另当别论,因为力堪阻止痛苦损恼车轮力的分别计执是子虚乌有的。是故痛苦并非像安乐那样受制于分别计执。

复次,享用可爱欲境所得来的安乐与随其所乐而生起的分别计执,此二者在痛苦逼近的当下即被摧毁殆尽。譬如,当诸根正在享用悦意对境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丝苦痛的入侵,所有的安乐连同乐执分别都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仅仅感受到咄咄逼人的痛苦而没有一丝安乐。由于安乐的分别计执全然受制于苦痛,所以说苦痛才是唯一当之无愧极具力量的大力者,而非安乐。如彼,见妾子尽孝生苦喻。

<见妾子尽孝生苦喻>

有大小妻妾二妇,大妇的子息不幸夭折,小妇的孩子尚且健在。大妇见到小妇的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并且那么百依百顺地孝敬自己的母亲时便泣不成声。

余人慰劳劝言:“人死不能复生,孩子既然已经逝殇,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大妇对曰:“我并不是为自己夭亡的孩子哭丧,而是为小妇活着的孩子悲泣堕泪。”

未经旬月,小妇的孩子也开始生病,因此她们迁居到别处的聚落中住止。过了一段时间,大妇在小妇居住的聚落附近,遥见众人舁举一具尸骸而出。她便分别计执小妇的孩子也未能苟活于世,如是分别计执的时候她便乐从心生,喜不自胜。后来她被毒蝎所啮,她的那些由分别计执所兴起的一切喜悦,都被毒蝎的毒素入侵而慑服,安乐顿然化成泡影而销声匿迹。是故不管身在何处,没有比痛苦更具有力量的其余诸法。

遂说偈曰:

以由颠倒生,故乐实希少,

苦由真实生,故彼具大力。

【释义】想用大安乐压伏痛苦,以此息灭对痛苦的怖畏,此类想法也是一种愚痴的颠倒执著,人们的大乐根本不会胜过痛苦。对世间众生所谓的安乐,如果加以分析,便会了知它实际上是由人们的分别计执而生。在外境资具等法上,并不存在安乐,只是由心识对受用等生起分别,执著这些如何如何美妙,才会有一种安乐的感受生起。可是由分别计执而生的安乐并不坚固,当相续中痛苦的感受生起时,安乐的分别马上就会消失,再大的乐受也立即为苦受所取代。如同某人在豪华轿车中享受惬意安乐,但一想到翻车的危险,舒心的安乐刹那即变成了忧惧的痛苦。即使没有痛苦的感受生起,安乐的分别念也不会长久,它刹那刹那之间都在为无常所迁,为变灭痛苦所转,而不离苦谛的本性。既然安乐之因即分别计执尚不能不随痛苦而转,那怎么可能有不为痛苦所转的安乐果呢?在世间,乐不能将苦变成乐,但苦能将乐变成苦,无有超过痛苦的安乐,无论人们想以何种努力获得安乐,战胜痛苦,然而安乐最终都会被痛苦所毁灭,遍观三界,除了痛苦之外,再也没有哪种世俗法具有转化一切的力量。在三界之中,天人的快乐是最大的,但有哪位天人的大乐战胜过痛苦呢?没有,从来就没有!其实,所谓的乐,是由愚痴分别而生,是非真实的、是偶然的,然而苦是世间的真实,是身体的本性,因而,苦的力量是最大的,除了苦之外,再无具大力者。

譬如说,往昔一人娶有一妻一妾,妻妾各生有一个孩子,某时那位小妾的孩子夭折了,小妾因此异常悲痛。当她见到另外那位长房(妻)的孩子孝顺其母时,内心更为痛苦,忍不住哭了起来。旁人见了便百般安慰,劝她不要再为死去的孩子伤心,那位小妾却说:“我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哭,而是因为别人的孩子还活着才哭!”后来那位长房与孩子搬到了另外一城市住,但不久小孩也开始生病。有一天,那位妒火中烧的小妾看见城市里搬出了一具小孩的尸体,她想:这可能是那位长房的孩子吧!到处去打听,果然没猜错,于是她觉得非常安乐。那位小妾的安乐,谁都看得出,是一种由恶分别念而生的安乐,但一想起自己儿子已死,则此安乐马上为痛苦所覆盖,可见其安乐也是随痛苦而转的。同样,世人所谓的安乐,也唯是愚痴分别念计执的虚假现象,不可能超越痛苦、胜伏痛苦。因而有智者,当知是痛苦而非安乐具大力,故应于痛苦生畏惧。

大妇心中前后出现的苦乐觉受,几乎都是来自于分别动念大无明的驱使所致。也可以说是一种嫉妒的恶分别念。这种分别动念的异熟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有一人两妇。大妇无儿,小妇生一男,端正可爱,其婿甚喜。大妇心内[1]嫉之,外徉[2]爱念剧于亲子,儿年一岁许,家中皆知大妇爱重之无复疑心。大妇以针刺儿𩕄[3]上令没皮肉,儿得病啼呼不复乳哺,家中大小皆不知所以,七日便死。大妇亦复啼哭,小妇摧念啼哭昼夜不息,不复饮食垂命,后便知为大妇所伤,便欲报讐[4]。行诣塔寺问诸比丘:“大德!欲求心中所愿,当修何功德?”诸比丘答言:“欲求所愿者,当受持八关斋,所求如意。”即从比丘受八戒斋便去,却后七日便死。转身来生大妇,为女端正,大妇爱之,年一岁死。大妇端坐不食,悲咽[5]摧感剧于小妇。如是七返,或二年或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后转端正倍胜于前,最后年十四已许人[6],垂[7]当出门即夜便卒死。大妇啼哭忧恼,不可复言不复饮食,昼夜啼哭垂泪而行,停尸棺中不肯盖之,日日看视死尸,光颜益好胜于生时。二十余日有阿罗汉,见往欲度脱,到其家[8]从乞[9]。令婢持一钵饭与之不肯取,语婢:“欲得见汝主人。”婢还报云:“欲见大家。”答言:“我忧愁垂死,何能出见沙门?汝为持物乞与令去。”婢持物与沙门,故不肯去。沙门言:“欲见主人。”婢如是数反,沙门不去,妇愁忧无聊,沙门正住不去,乱人意不能耐之,便言:“呼来!”沙门前见妇,颜色憔悴自掩面目不复栉梳[10],沙门言:“何为乃尔?”妇言:“前后生七女,黠慧可爱便亡。此女最大,垂当出门便复死亡,令我忧愁。”沙门言:“栉梳头拭面,我当语汝。”妇故哭不肯止,沙门谓言:“汝家小妇今为所在?本坐何等死?”妇闻此言意念:“此沙门何因知之?”意中小差[11]。沙门语言[12]:“梳门[13]头逮,我当为汝说之!”妇即敛[14]头讫,沙门言:“小妇儿为何等死?”妇闻此语默然不答,心中惭愧不敢复言。沙门言:“汝杀人子,令其母愁忧懊恼死,故来为汝作子前后七反,是汝怨家,欲以忧毒杀汝。汝试往视棺中死女,知复好不?”妇往视之,便尔坏烂臭不可近。问:“何故念之?”妇即惭愧便藏埋之,从沙门求哀欲得受戒。沙门言:“明日来诣寺中。”女死便作毒蛇,知妇当行受戒,于道中待之欲啮杀[15]之。妇行蛇遂遮前不得前去,日遂欲冥,妇大怖懅[16]心念言:“我欲至沙门许受戒,此蛇何以当我前,使我不得行?”沙门知之,便往至妇所。妇见沙门大喜便前作礼,沙门谓蛇曰:“汝后世世更作他小[17]妇,共相酷毒不可穷尽,令现世间大妇一反杀儿,汝今懊恼已七返,汝前后过恶皆可度。此妇今行受戒,汝断其道,汝世世当入泥犁中无有竟时。今现蛇身,何如此妇身?”蛇闻沙门语,乃自知宿命,烦怨[18]诘屈[19],持头着地不喘息,思沙门语。沙门咒愿言:“今汝二人宿命更相懊恼,罪过从此各毕,于是世世莫复恶意相向。”二俱忏讫,蛇即命终便生人中。于时听沙门语,即心开意解欢喜得须陀洹道,便随沙门去受戒作优婆夷。是故罪业怨对如此,不可不慎之。]

现在世人所谓的“安乐死”,也是为了避免不治之症等病苦的漫长折磨与摧残,病人与家属亲人达成共识后,逼不得已而作出的死亡选择。从中也足以看出,痛苦是极具大力的。否则目前已立法容许主动式安乐死的国家及地区像欧洲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医师需亲自注射)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医师不得亲自注射,需由病人自行服药)还有目前已立法容许被动式安乐死的国家及地区像欧洲的英国、爱尔兰、芬兰、挪威、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希腊、丹麦、瑞典。亚洲的韩国、中华民国、印度等地的人们也不会蔑视生命到达了自寻短见的地步。正是由于苦力巨大难以忍受的原故,才作出了安乐死的最终选择。其实在《杂阿含经》中也有几则,因为病苦难堪而作出了自杀的公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则这样的公案。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尊者跋迦梨住王舍城金师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邻尼瞻视供养。

时,跋迦梨语富邻尼:“汝可诣世尊所,为我稽首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委积床褥,愿见世尊,疾病困苦,气力羸惙[20],无由奉诣。惟愿世尊降此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时,富邻尼受跋迦梨语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乐。”

富邻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委在床褥,愿见世尊,无有身力来诣世尊。善哉!世尊,诣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听许。时,富邻尼知世尊听许已,礼足而去。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诣金师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遥见世尊,从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异床,语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为增、为损?”

跋迦梨白佛,如前叉摩比丘修多罗广说:“世尊!我身苦痛,极难堪忍,欲求刀自杀,不乐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跋迦梨!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中宁有可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佛告跋迦梨:“若于彼身无可贪、可欲者,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跋迦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即于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时,有二天身极端正,于后夜时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俱礼佛足,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体端正,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稽首作礼,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当往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语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语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即没不现。’此是天语,佛复记汝:‘汝于此身不起贪欲,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诣金师精舍跋迦梨房。

尔时,跋迦梨语侍病者:“汝等持绳床,共举我身,著精舍外,我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时,有众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经行。受使比丘诣众多比丘所,问众多比丘言:“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举绳床,出精舍外,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受使比丘即诣跋迦梨所。

跋迦梨比丘遥见使比丘来,语侍病者:“下绳床著地,彼比丘疾来,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绳床著地。

时,彼使比丘语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说。”

时,跋迦梨语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于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说。”时,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于地。

时,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所说。”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师告汝:‘昨夜有二天来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即没不现。世尊复记说,汝善于命终,后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所见。然我今日于色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犹故随身,欲刀自杀,不乐久生。”即执刀自杀。

时,使比丘供养跋迦梨死身已,还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广说乃至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共诣金师精舍跋迦梨尸所。”见跋迦梨死身,有远离之色,见已,语诸比丘:“汝等见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远离之色不?”

诸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复告诸比丘:“绕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暗冥之相围绕身不?”

诸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诸比丘:“此是恶魔之像,周匝求觅跋迦梨善男子识神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心內【大】,內心【宋】【元】

[2] 徉【大】,扬【宋】

[3] 𩕄:拼音xìn,同“囟”,囟門。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亦称“囟脑门儿”、“顶门儿”。

[4] 讐:拼音chóu,同“雠”。同“仇”。

[5] 咽【大】,哽【宋】【元】悲咽:拼音bēi yè,悲声呜咽。

[6] 许人:拼音xǔ rén,指女子许配人家。

[7] 垂:拼音chuí,〈副〉接近,快要。垂危。垂老。垂成。功败垂成。

[8] 〔-〕【CB】【宋】【元】,其【大】

[9] 乞:拼音qǐ,指僧人托钵乞食。

[10] 栉梳:拼音zhì shū,梳理。

[11] 小差:拼音xiǎo chāi,(病)稍减。

[12] 言【大】,言汝【宋】【元】

[13] 门【大】,〔-〕【宋】【元】

[14] 敛【大】,歛【宋】【元】

[15] 啮杀:拼音niè shā,指咬死。

[16] 怖懅:拼音bù jù,恐惧;害怕。

[17] 小【大】,大【宋】

[18] 烦怨:拼音fán yuàn,烦恼怨恨。

[19] 诘屈:拼音jié qū,曲折的样子。

[20] 羸惙:拼音léi chuò,疲困忧伤。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