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大疏·明破常执方便品

第四百五十七课


第一品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大疏·明破常执方便品》

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之道次第; 二、明依胜义谛之道次第。

一(明依世俗谛之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而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而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明由思维生死不净之体性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 四、明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二: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1];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之利益。

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

此中无常性即通于厌离心,由悟无常性极易解了苦(不净、无我)等世俗法性。为明诸法如实安住的(世俗)法性故,初且当宣无常性。故说颂曰:

『1』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
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If those whose lord is Death himself, Ruler of the three worlds, without a master, Sleep soundly like true [vanquishers], What could be more improper?

【词汇释难】

三世:指欲界世间、色界世间、无色界世间这三界世间;地下龙世间、地面人世间、地上天世间。

三世主:则意指死神。

教:使;令;让。

彼:此处意指彼等悠悠蒙童、婴愚众生。

安然睡:本义安然偃卧,实则指精进的三种违品,何谓为三?一者、同恶懒惰,二者、耽著劣事懒惰,三者、自轻凌懒惰。此处的安然睡可包含如说三种懒惰。

一者、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将当下应做的事往下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这种得过且过的做法,就叫同恶懒惰。

《明日歌》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二者、耽著劣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三者、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云:

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

皆实有佛性,是故说常有。

《入行论·精进品》云: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暴:粗暴无理,或谓不如理。

【释文】问曰:承佛威力,为令学人对《四百论》生起欣喜恭敬心故,无疑在造论之初,岂非应于世尊佛陀作皈敬句耶?

答曰:所言实尔。可是曩昔诸大德说:“因龙树阿阇黎在《中论》造论之初,已经作了诚如: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

不去亦不来,不异亦不一。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3]

等的皈敬偈用以称叹世尊。因本论类属《中论》范畴的中观典籍故,未曾于佛世尊另作皈敬偈。”

本论前八品中的每个偈颂,曾有法臣阿阇黎[4]所作的譬喻来明示[5]颂义,今当结合是诸譬喻加以诠释。

此中以五蕴为因而施设假立的众生等,于彼彼生处灭坏复更灭坏故谓言世间。所言“三世”者,即名三界。唯图自利故名。是诸三界意谓欲、色、无色界三界,或谓(地下)龙界、(地面)人界、(地上)天界——三界。于此三界中由于死主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一切所为故,号曰三世主。此中正觉者世尊,因伏死魔故,于死主心无怖惧。生入佛门,并依止出世间的圣道光明净治其心,生死已尽者(即声闻阿罗汉)亦复于死主心无畏惧。然于相续中尚未生起圣道,于此诸法甚为[6]贪执为实,未曾超脱三界结使束缚的芸芸众生,即是名副其实的死主故说言“若有”。如是形类相貌的有情之类,其自身就是死主,非余施作,余者并非教令施作故,是自己执行(死亡的)惩处。且无法依止他人的世夫用功可以阻止。即如命至高举利刃亟欲[7]行刑的刽子手[8]中,死活全然仰仗于他。并且被他死死狞视[9]时,应如急救头燃或若衣火一般,立志精进,谨慎行事以免其难。若人犹如所作已办(的阿罗汉)那样得过且过,懈怠不求胜进者。较于如说众生更为放逸无度,粗暴无理者无复有余。为明此义,故说颂曰:“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若人正处于死神斩杀行刑的正行之中,还如真人一般若无其事地安然入睡,不去为回避斯事而敬重策励发趣圣道者,可谓是极其粗暴的非理之举。是故若人身处于无第六次惩处之地——任处于死神魔境中时,毋庸置疑,务必要谨慎行事。如彼,陪伴被点灯师进献谗言的君主喻;居止危机四伏的聚落喻。

<陪伴被点灯师进献谗言的君主喻>

受王器重的某些大臣,曾于一时,宴请国王、三宫六院及其唯除皇家灯师以外的所有皇家仆从眷属到寒舍赴宴,广设大宴,承事服侍。未被邀请赴宴的是诸灯师,因为此事而嫉恨大臣。便想方设法想除掉大臣,时常在国王的耳边进献谗言,离间君臣。据传那位大臣也时刻小心谨慎,不敢有稍许的放逸与懈怠使得那些心怀不轨的点灯师有机可乘,故而力挽狂澜[10]阻止了自己的生死厄运[11]。如喻所比,行人也应随学这位大臣,恒持谨慎不放逸。勿令死主得便而如理观修。

<居止危机四伏的聚落喻>

复次,曾有一人走失正道而误入歧途,来到一处荒野之地。其后又因放逸无度而进入了一个极其恐怖的聚落居止。其中悠游自在而导致被害致死的厄运。如喻所比,身处三界轮回的可怖城邑中而放逸无度悠哉游哉[12]者,必遭死主无情的毒手。是故当知自己危机四伏的险恶处境,理应时常提振警觉,百般细心谨慎而加以自重!

《法集要颂经·放逸品》云: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乃自丧。


[1] 不放逸行:身、口、意恒时谨慎,不背善道。

[2] 蹉跎:拼音cuō tuó,时间白白地去;虚度光阴。

[3] 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破因缘品》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4] 法臣阿阇黎:据觉囊派多罗那他所著《印度佛教史》说,法臣阿阇黎出生于印度东方的孟加拉国,是无著兄弟的亲传弟子。他曾云游四方国界,并于东、南、西、北四方各设一座文殊院。据称他曾著有一部《瑜伽师地论通释》。

[5] 明示:拼音míng shì,意思是明确地说出,明确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6] 甚为:拼音shèn wéi,非常;十分。

[7] 亟欲:拼音jí yù,非常希望。

[8] 刽子手:拼音guì zi shǒu,斩首的行刑者。比喻屠杀人民的人。

[9] 狞视:拼音níng shì,用恶狠狠的眼光看。

[10] 力挽狂澜:拼音lì wǎn kuáng lán,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11] 厄运:拼音è yùn,意思是形容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12] 悠哉游哉:拼音yōu zāi yóu zāi,指悠闲自在。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