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47

第四十七课


四、正受伤害时不应执为乐:

问曰:虽然四大间彼此自相违逆,但是有其对治,通过是诸对治不就获得了安乐吗?是言非也!所以者何?

颂曰:

寒冷等对治,非能常时有, 正坏说为乐,毕竟不应理。When there is never that Which will relieve cold and so forth, It is not at all proper to call Being destroyed pleasurable.

【词汇释难】

对治:或者可称其为回改。譬如,冬天冷了,人们就穿上厚的衣服;夏天热了,人们就开空调来降温;肚子饿了,人们就找饮食来充饥;走路太累,人们就买车来代步。那么大家想想,衣服、空调、饮食、汽车这些东西,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太冷了,人们就有穿衣服的需求,太热了,就有吹空调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世间人就会感受身心的痛苦。所以,这些衣服、空调等的东西,实际上纯粹就为了满足需求,也就是为了避免、对治或是回改寒热等的痛苦,而不是为了安乐。倘若这些自性就成了安乐之因,那么应成一切时都将产生安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世间人只是对寒冷等痛苦的对治,妄执为安乐而已。

【释文】在此世间当人们受到严寒的逼迫时,为了从寒冷受冻的恐畏中解脱,人们就会依止其寒冷的对治方便——御寒保温的衣服、卧具等资具。炎热酷暑之时则依止其避暑的对治方便——性凉的檀香木[1]、有瓜石斛[2]、唐古特青蓝[3]等等诸多丰富多样五花八门能对治酷热的对治方便。孰等被寒冷等折磨,正当被严寒的恐惧所逼迫不堪的时候,为了捐弃是诸恐畏故而想方设法要依止其对治方便。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安乐而依止其对治。

倘若是诸对治方便能成为其自性安乐的因。那么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只要有是诸对治都应该生起安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是故汝等必定是将其苦痛的对治误执为安乐罢了。如彼,被人操杖挥鞭追赶的贼人喻。

<被人操杖挥鞭追赶的贼人喻>

譬如,当被操杖挥鞭的健夫追赶的贼众,为了护住自己的小命向四处乱撞而疲于奔命,逃亡的途中得不到丝毫的安乐那样,世人被痛苦折损不堪的时候亦忙于四处奔逸,趋向诸如温暖等能避开痛苦的诸对治方便也并非是件安乐的事。

即说偈曰:

宛若潜逃贼,恒惧寒等苦,

四处常逃窜,世间岂安乐?

【释义】身体从名言本性而言,恒时处于饥渴寒热、疾病死亡等诸大种相违不调和的痛苦中,以此不应颠倒计执自身有安乐;再从外缘观察,如果认为自身有安乐,那无疑也是颠倒的。一些人以为,在日常中可以通过方便对治身体的寒冷、炎热等苦痛,即由压伏苦痛而获得安乐,这种想法不可能成立,因为对寒热等苦痛的对治方便,不可能恒常保持。比如说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来临前,可以准备好取暖设备与厚厚的皮袄、皮帽、皮靴等,但这些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对克制寒冷起一些作用,并不能彻底解决冷冻之苦,不管如何努力,人们在冬天还是会觉得冷,不可能恒时有对治寒冷的温暖感受。月称菩萨在注疏中说:“这是因为安乐没有自性而致,如果安乐有自性,那么应恒时都可感受。”如果仔细分析,对治平息痛苦而生起安乐感,只是人们内心中的一种主观观念,是一种不合实际情况的错误感觉。自己在对治苦痛时,无非是在竭尽力量逃避苦受,这个过程中其实只有些微侥幸成功的机会,而绝大部分努力都无用。在对治侥幸成功的时候,也只是暂时缓和了一些痛苦,而并非得到了真实的安乐,将这种痛苦缓和的状态执为安乐,有智者谁亦不会说为合理。

譬如说,有一盗贼在某户偷窃财物时,被主人发现,于是主人手持刀杖绳索追赶,盗贼拼命想办法逃脱。在这个过程中,盗贼绝不会有丝毫的安乐,即使他跑得很快,也不会认为:自己现在没有被抓住,很快乐啊!如果有这种想法,那无疑是极为愚痴可笑的,一个逃命的人,哪会有什么安乐呢?同样,凡夫众生都是为轮回众苦所恒时追逐的人,如果在逃跑过程中,还认为现在逃在了痛苦前面,自己很安乐,这是极不应理的颠倒愚笨之念。因此我们应认识正受伤害的痛苦,不应执为安乐!

凡愚众生在还没有彻底放下无始劫来,由自己的业及烦恼所引生而担负着的五盛蕴身的重担之前是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乐的。因为正如本偈颂文所述,人们无法时常克获能断除这具苦盛蕴身上诸痛苦的对治方便之故。

《出曜经·乐品》云:

[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

重担世之苦,能舍最快乐。

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等[4][5],如人负重担经过崄难处,所负既不要世俗不急货[6],亦非金银、珍宝、车𤦲、马瑙、真珠、琥珀,乃是世俗不要之货,傍人谏语[7]:“观君所负,非是真宝,何不舍之,更求真者?”其人即舍,更求真者。观此众生亦复如是,负五阴身游处欲界,宛转生死不能得出。圣人告曰:“汝今所负五阴之形,秽漏臭处荷[8]负是为?宜可速舍更求轻者。”尔时众生即设方便,舍欲界形受色界身。已[9]受色界之形,圣人复往就彼教化,使令舍身就无漏智五分法性[10]

是故说曰:

                   ‘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

             重担世之苦,能舍最快乐’也。]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担,亦当说持担人,亦当说担因缘,亦当说舍担。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担?所谓五盛阴是。云何为五?所谓色、痛[11]、想、行、识阴,是谓名为担。

彼云何名为持担人?所谓持担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是谓名为持担人。

彼云何名为担因缘?所谓担因缘者,爱著因缘是,与欲共俱,心不远离,是谓名为担因缘。

彼云何名为当舍离担?所谓能使彼爱永尽无余,已除、已吐。是谓,比丘,名舍离担。

如是,比丘!我今已说担,已说担因缘,已说持担人,已说舍担。然诸如来所应行者,我今已办。若树下、空处、露坐,常念坐禅,莫行放逸。”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

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及舍非法行,

尽当舍离此,更不复受有。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舍离于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是谓,比丘!有此四生。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修行的途中,一定要广闻博学,充实自己的智慧方能分别是非取舍。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下面的婆罗门教徒的结局那样,受人欺骗。

吾昔曾闻,有个婆罗门教徒想弄一只野兽作祭品。他捕到一只山羊。回家的路上,正巧被三个骗子看到了。骗子们私下说,“我们今天有羊肉吃了。”他们偷偷商量好一个圈套便散开,接着先后朝婆罗门教徒走去。

第一个骗子过去对这位婆罗门教徒说:“我的好人,你肩上背着的这条狗一定不错,它大概杀死了不少凶猛的野兽吧!”说完,他就走开了。

这个婆罗门教徒心想:“这混蛋说了什么?难道我会将一条狗背在肩上!”

这时,第二个骗子也到了他跟前,并招呼道:“喂!你这位教徒怎么如此荒唐?你看,这神圣的祭绳、念珠、水钵、婆罗门教徒的额前圣点,而肩上却搭着一条狗——这哪里相配呢?这条狗肯定是捕杀兔子、羚羊和野猪的能手。”他说着也走过去了。

这位婆罗门教徒只好将这只准备献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等他仔细地摸了摸牲畜的耳朵、角、尾巴和身体其他部位后,暗自说:“这些家伙真笨,他们竟会把这只山羊当成一条狗!”

他重新将山羊扛到肩上,继续往前赶路。此时,第三个骗子回头对教徒嚷道:“离远点,别挨着我们!靠边走!你呀,只是看起来挺纯洁,婆罗门教徒!你竟同狗接触,那肯定会变成一个猎人,并从此归属那种鄙劣的阶层了。”他说着,便走开了。

这时,教徒不禁疑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他们三个人都这么说?多数人的意见难道不对?世上常有弄错的事。大概这的确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吃人的狗身鬼怪吧?它会千变万化呢!怎么回事,难道它又现出了狗身?”他一想到这里,吓得不敢再看一眼,掷下山羊,掉头就跑。

那三个骗子便把山羊拖走吃掉了。

有人说:“假话被重复了多遍之后就成了真话。”当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多少人反对,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1] 檀香木:檀香木一般可以分为红白两种分类。

 红檀香:又称将香。味涩,性凉。治热入血分、恶血瘀阻、气血两燔等症。外涂消肢节肿胀。

 白檀香:檀香科药用木本植物。味涩为辛,性凉,功能主治久年肺疾热损,外涂消肌肤热毒。

[2] 有瓜石斛:兰科药用植物名。味甘性凉。功能止吐、治痰分化热。

[3] 唐古特青蓝:唇形科药用草本植物名。味甘苦,性凉。功能清胃、肝及肺脏诸热。

[4] 等【大】,〔-〕【宋】【元】【明】

[5] 者【大】,〔-〕【宋】

[6] 不急货:拼音bù jíhuò,意思是不切需要的货物。

[7] 谏语:拼音jiàn yù,劝谏的话。

[8] 荷【大】,何【宋】【元】【明】

[9] 已【大】,以【宋】【元】【明】

[10] 五分法性:即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众。

[11] 痛:这里的“痛”是五蕴中“受”蕴的古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