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53

第五十三课


二、异生没有毕竟障苦之乐:

问曰:虽然痛苦的确是自性存在的,然而还是可以用安乐来粉饰掩盖,令其无法现行的呀!

答曰:

异生不见苦,云被乐所覆,
然能障蔽苦,其乐都非有。
If common beings do not see suffering Because pleasure disguises it, Why is there no pleasure Which obscures suffering?

【词汇释难】

异生:即未证得圣道者的凡夫。是凡夫的异名。凡夫因为造作种种杂糅业,所以感得种种业果,以千万种身相而生,故名异生;或者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投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投生三涂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曰异生。

【释文】以何因能使此等凡夫异生不见其痛苦呢?倘若所谓的安乐稍有其自性实存。尔时说:“用彼安乐来覆盖痛苦令其无法现前!”这样的言辞是如理如法的。但是当以正智推究之时,所谓的安乐连微尘许都了不可得的时候,想用什么子虚乌有的安乐来障蔽痛苦呢?

以是故言:“用安乐障蔽痛苦”者,是不合乎道理的。如彼,在半丘井处自得其乐地享受蜜滴喻;水漂入象尸之乌鹊喻。

<在半丘井处自得其乐地享受蜜滴喻>

    譬如,在旷野间被大象追逐,奔逸的途中,不慎堕入一口丘井当中,坠落至半,急捉一把根部正被鼠啮的吉祥草而悬挂在那里。下面有巨毒葵花眼镜蛇的向上逼近,左右面有大蟒蛇慢慢向他靠拢,上方正好有蜂蜜向下滴落恰入其口。此时,他却正在那里若无其事,悠哉游哉地享受着甘甜的蜜滴而自得其乐。如喻所比,婴愚群生在轮回的旷野间被死丧的大象追逐,堕入衰老的丘井当中,坠至人道的半途时便捉住了十善业道的吉祥草根而悬浮的那里。下方有三恶道的葵花眼镜蛇的逐渐逼近,左右面又有恶分别念烦恼大蟒蛇的靠拢。生命的吉祥草根却时常被渐次异熟的昼夜黑白双鼠所啮。对可爱欲境的贪著,使其自得其乐地享受着点点滴落的欲乐蜜滴,并悠闲自在地自以为乐,然而是中实无少许的安乐可图。

<水漂入象尸之乌鹊喻>

复次,譬如,一只乌鹊钻进大象的尸骸中啄食腐肉。天神卒降大雨,大象的尸体被急涨的洪水漂没,乌鹊也不免其难而葬身于其中。这实在是一件收获甚微多诸愆咎的事情。如喻所比,是诸婴愚小儿亦为了享受欲境安乐的滋味而纵诸根门,驰骋六境。失察欲境的异生们亦难辞其咎地葬身于生死大浪的汪洋大海之中。

即说偈曰:

乐若实有性,云当覆盖苦,

自性尚乌有,云何当蔽苦?

【释义】异生即随业流转各趣不定生处的众生。在异生位中,没有任何真实的乐,因而无有可以障蔽或说压伏真实痛苦使之不现行的力量。对此可以观察推知,如果有真实可以压制痛苦的安乐,那么这种安乐必然会有其稳定恒常的自相,必定不是三界苦谛所摄的生灭无常法,它本身如果是苦谛所摄之法,又谈何压制痛苦呢?而在凡夫位,不可能有超出三界苦谛外的安乐法,因为超出三界苦谛唯是圣者的境界,异生与此相距甚远。或者说要覆蔽遍及三界的苦,唯有彻断堕三界的业和烦恼,超出本性即是苦的三界,证得了如是大安乐才有可能,而异生凡夫又怎可能有这种境界呢?所以异生凡夫认为自己有安乐,唯是颠倒妄执。

譬如说,有一个人在旷野中为狂象追赶,他拼命奔逃,途中落入一口枯井,下落时侥幸抓住了悬挂在井中的一根藤蔓,但是有一只老鼠正在啃食着那根藤蔓的根部,井底也有葵花毒蛇,而他身边的井壁上,也有一条大蟒蛇在虎视眈眈;这时忽有蜂蜜流下,那人舔食着蜂蜜,觉得非常甜蜜安乐,浑然忘了自身的危险。同样,诸异生身处三界旷野中,生死逼迫如同狂象追赶,衰老变迁如坠枯井,依宿世善业得人身如同侥幸抓住了藤蔓,然而异熟寿命正在不停地趋于断灭,如同老鼠啃食藤根,烦恼在伺机劫夺,如同身边的大蟒,而后世三恶趣如同井下的葵花毒蛇;异生处于这样的轮回险情之中,暂时的欲乐享受如同那沿藤蔓流下的点点蜂蜜。因此,身处如许危险苦难之中,那小小的乐受怎么可能压伏生死的大痛苦呢?凡夫执著有障蔽痛苦的安乐,实际与譬喻中的愚人无有差别。

月称菩萨举譬喻说,在狂浪汹涌的大海中,漂浮着一头大象的尸体,有一乌鸦见而生贪,想吃尸肉,便落在象尸上,一心受用尸肉,对那随时都会将它卷入海底的大浪竟然视若无睹。同样,众生身处三界苦海中,常常如同这只乌鸦一般,为了那如同大象尸体般的欲乐,竟然无视痛苦烦恼恶浪会将自己卷入恶趣海底的危险。而实际上,那数口尸肉般的享受,怎能压制那汹涌的危险痛苦呢?

《众经撰杂譬喻》云:

[一切众生贪著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牢狱,恐死而逃走。国法若有死囚踰[1]狱走者,即放狂象令蹈杀,于是放狂象令逐此罪囚。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2]中,下有一大毒龙张口向上,复四毒蛇在井四边,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复有两白鼠啮[3]此草根,时井上有一大树,树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堕此人口中,其人得此一滴,但忆此蜜不复忆种种众苦,便不复欲出此井。是故圣人借以为喻:“狱者三界,囚众生,狂象者无常,井众生宅也,下毒龙者地狱也,四毒蛇者四大也,草根者人命根也,白鼠者日月也,日月尅食[4]人命日日损减无有暂住,然众生贪著世乐不思大患。”是故行者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注维摩诘经·方便品》云:

[是身如丘井: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逼:

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缘在他经也。”]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5]》云:

[“大王!而此身者必归败坏,尊豪荣贵必有衰灭,财宝库藏必有散失。大王!如佛言曰:‘荣位如梦,恩爱暂有。’汝于五欲生于希有难遭之想,贤德于此岂得名为能善观察?何以故?荣位恩爱必有别离,如众飞鸟,夜栖一树,晨则四散。又如客舍,夕则聚宾,明各异路。亦如乘船,异人同载,既至岸已各自殊道[6]。亦如驶流[7]漂集众木,须臾之间随流分散。犹如浮云,须臾散灭。作音乐处男女聚集,作乐已后[8]各自散去。宫人婇女端正美妙,无常理会,会归舍弃。譬如华树蜂集其上,花凋[9]落尽诸蜂远离。如花池枯涸,牸[10]象不入。如大池水鹄[11]乐游居,及其干竭更不复近。福尽之家,荣利不近。如密云聚集,电光暂现;如风吹云,电光不现。彼不舍汝,汝必舍之。如似夏尽,孔雀毛羽悉皆自落。如寒既至,鸿鹄[12]远池。如阿输伽树[13]花叶盛时,人所爱乐及其枯悴[14];无有花叶,人不顾[15]视。犹如花幢,贵者爱敬,华萎缕绝而便弃之。”

即说偈言:

                 “无常不坚固,如芭[16]蕉水沫,

亦如浮云散,天王尊胜位,

危脆亦如是。人帝应当知,

 贪利极速驶,如水澍[17]深谷;

 嗜欲[18]极轻疾,动转如掉索;

   愚痴染为欲[19],不觉致堕落。”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20],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21]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22]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23]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24]堕其口中,于时动树𢴤[25]坏蜂窠[26],众蜂散飞唼[27]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

王愁忧厌恶而言:“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其所苦患犹如大海,味如芥子[28]、苦如须弥[29],味如萤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于太[30][31],亦如蚊子比金翅鸟[32],其味苦恼多少如是。”

尊者言:“大王!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众[33]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于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着。大王?今我语王,言虽粗恶,实是利益。”

王闻是语,衣毛皆竖,悲喜交集,涕泣流泪。即起合掌,五体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婴愚无有智慧,我之下贱作斯狂言,如是狂言听我忏悔。”

尊者言:“我于今者以忍出家,无不忍受。我心清净,犹如秋月净无云翳[34]。王今忏悔,愿使大王犹如天帝得见道迹。”

王大欢喜,与诸眷属作礼还宫。]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的《佛说譬喻经》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35],在室罗伐城[36]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37]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

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

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旷野无明路,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无常,井喻生死岸;

树根喻于命,二鼠昼夜同,

啮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

火同于老病,毒龙方死苦。

智者观斯事,象可厌生津,

五欲心无著,方名解脱人。

镇处无明海,常为死王驱,

  宁知恋声色,不乐离凡夫。”

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得未曾有,深生厌离,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

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当如说行,勿为放逸。”

时胜光王及诸大众,皆悉欢喜,信受奉行。]


[1] 踰:拼音yú,同“窬”。从墙上爬过去:穿窬之盗(穿墙和爬墙的贼)。

[2] 墟井:拼音xū jǐng,丘墟枯井也。

[3] 啮:拼音niè,咬:啮齿动物。虫咬鼠啮。啮合(a.牙齿咬紧;b.像牙齿那样咬紧,如“齿轮啮啮得很好”)。

[4] 尅食:拼音kè shí,同“剋食”能消化食物。如:水果可以克食。

[5] 法【大】,法缘【宋】【元】【明】【宫】

[6] 殊道:拼音shū dào,异途,不同途径。

[7] 驶流:拼音shǐ liú,急流,湍急的水流。

[8] 后【大】,讫【宋】【元】【明】【宫】

[9] 凋【大】,彫【宋】【元】【明】【宫】

[10] 牸:拼音zì,雌性牲畜:牸牛。牸马。

[11] 鹄【大】*,鹤【宋】【元】【明】【宫】*鹄:拼音hú,天鹅。

[12] 鹄【大】*,鹤【宋】【元】【明】【宫】*

[13] 阿输迦树:又作阿叔迦树、阿舒伽树。意即无忧树。学名 Jonesia asokaRoxb。属豆科之植物,产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锡兰(斯里兰卡)、马来半岛。

[14] 枯悴:拼音kū cuì,犹枯萎。

[15] 顾【大】,须【宫】

[16] 芭【大】*,巴【宫】*

[17] 澍【大】,注【宋】【元】【明】【宫】澍:拼音zhù,古同“注”,灌注。

[18] 嗜欲:拼音shìyù,指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

[19] 染为欲【大】,深为谷【宋】【元】【明】【宫】

[20] 旷路:拼音kuàng lù,荒凉遥远的路。

[21] 丘井:拼音qiū jǐng,干枯的井。佛家常用以比喻年老而不堪劳动之身。

[22] 啮:拼音niè, 咬:啮齿动物。虫咬鼠啮。

[23] 螫:拼音shì,〈动〉毒虫或毒蛇咬刺。

[24] 三渧【大】,三滴【宋】【元】【宫】,五滴【明】

[25] 𢴤:拼音chēng,异体字: 撑。意指支撑树身的主干。

[26] 窠:拼音kē,昆虫、鸟兽的巢穴:窠巢。狗窠。

[27] 唼:拼音shà,〈动〉泛指吃,咬。

[28] 芥子:拼音jiè zǐ,佛教用语。佛典中常用罂粟之实来比喻极微小。

[29] 须弥:拼音xū mí,山名。须弥,胡语音译,意译妙高。古印度宇宙观中,此山位居世界中央。山由东面白银,北面黄金,南面吠琉璃,西面颇胝迦四宝构成。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居所。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之外为四大部洲,是佛教绘画中常见的题材。

[30] 太【大】,大【明】

[31] 太虚:拼音tài xū,天,天空。

[32] 金翅鸟:拼音jīn chì niǎo,梵语。鸟名。佛教传说中的大鸟。

[33] 众【大】,綖【宋】【元】【明】【宫】

[34] 云翳:拼音yún yì,阴暗的云。

[35] 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

[36] 室罗伐城:(地名)Śrāvastī,本城名,后以为国号。其国本名为㤭萨罗国,为别于南方之㤭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新作室罗伐,室罗伐悉底。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又有别名曰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于此。城内有祇园精舍。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Rahti,河南岸之Rapetmapet,在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天台金刚般若疏曰:“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玄应音义》三曰:“舍卫国,云无物不有国,或言舍婆提城,或言舍罗婆悉帝夜城,讹也。正言室罗伐国,此译云闻者城,法镜经云闻物国。善见律云:舍卫是人名。昔有人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见此地好,故乞立为国。以此人名,号舍卫国。一名多有国,言有聪明智慧人,及诸国珍奇皆归此国也。”《胜鬘宝窟》上本曰:“舍卫国,真谛三藏云:彼国正音,应云奢罗摩死底,此言好名闻国。昔有仙人好名闻,在此中住。从仙人作名,故云好名闻国也。从来旧翻为闻物国,此多出好物,远闻诸国,故名闻物国。十二游经云:无物不有,胜于余处也。”

[37] 胜光王:(人名)波斯匿王也。玄奘译曰胜军,义净译曰胜光。见波斯匿王条。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