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59

第五十九课


二、回诤所说诘难:

圣天论师的金口玉言当中,哪里有说其法有自性的言辞呢?是故(自己)于发趣遮遣有、无实执趣入无二法界的妙法缺乏增上意乐的原故。是诸说实有自性者(即说实事师辈)造言极其轻忽孟浪。是由于对其无二智慧之极为深邃而广大的法性颠倒证知之故。

是故《圣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说偈曰:

由根缘取境,所缘过去相,

意缘证知时,妄思为安乐。[1]

由于仅仅是由颠倒的妄想所生之故与生即磨灭的原故,安乐实为痛苦的本性而已。如此则居于寂静山林处的所化众生,会对无余诸痛苦的所生处——整个三界轮回产生厌离心。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2]

若谓五根所缘境后遂生的不可爱、不喜欢的感受即是苦受,因为有损恼;那么无损恼,令其有色根的诸大种增益的安乐就应成具有自性,内心生起的喜悦也应成自体相定有[3]。这也仅仅是尔等自己的认可罢了。如是,法若自体相定有者是不需要去生他的,应成复生无实义故,如安置在自前的瓶、氆氇[4]或歌舞。若谓唯有方生,则应成永无不生——即永远唯生安乐。即随其后不应该有其余诸心所法苦痛等的生起。是事不然,此既不能现见、也是不敢认可的。依靠苦受亦不应生成乐受,因为彼(安乐)由自体相定有的原故。若谓安乐别异于痛苦者,则应成安乐不观待痛苦。这确实也彰显了汝等主张的安乐。然非缘起者则是法少许也不容存有。

《中观四百论·破常品》云:

无有时方物,有性非缘生,

故无时方物,有性而常住。

世尊在《发趣阿耨达龙王池经》中曰:

智者知诸缘起法,不依是诸边执见,

有因有缘法得知,无因无缘法非有。

等作了宣说。

若谓苗芽与行等诸法是观待种子与无明等众因及缘的和合而生成者,设问(是诸苗芽与行等)是真实由自体相定有者耶?或是真实由自体相定无者耶?

于此实有的苗芽与行等,其种子与无明等有何所需呢?以彼(苗芽与行)等是由自体相定有的体性之故。若谓(苗芽与行等)是由自体相定无者,则宛若石女儿一样,此则堕恒时无生。然今,苗芽与行等诸法则如梦、如幻、如水中月,摧毁有无等诸分别。以观待其自己的众因缘和合也是可以生起的。乃至心中充满着喜悦的感受之时,痛苦的感受则无机可乘,安乐者亦尔。在心之一刹那间不可能俱时有两种感受的产生。譬如,疑心与定心,欲贪与离贪,死有与生有一样,犹如明暗一般自相违逆的原故。若谓苦受灭失的同时即能生起乐受者,苦乐的生灭二法应成在同一刹那中俱时产生。然而,生灭自相违逆的原故,此二法要俱时产生者,事实不然。善趣与恶趣的一切诸法倘若俱时产生,这会令佛教徒身堕无因生之负处的过愆毒刺中故。

是故说言:

灭失不灭失,种既不生苗,

汝说一切生,悉同于幻化。

复次,

恒说无常者,安住佛法道,

推究方论议,是则极希有。

此彼等是处,推求不可得,

诤此真彼实,智者孰说此?

若谓由自体相定有的乐受观待痛苦而生起者,如是则彼(乐受)定有所住的原故,乐执则不应该成为其颠倒妄执。所谓的颠倒妄执则是执取与法住相相悖的行相所致。譬如,被愚昧罗网障蔽了智慧的眼目,对其轮回牢狱城邑的宅室产生恋恋不舍的贪著。由于被自诩为净的深厚冥暗网罟遮蔽了慧眼时,就会不择少女诸多不净相出处的身体。而认为这是多么可爱,令人目不暂舍、一见倾心的红颜佳人啊!并将自己分别的行相当作是真实的而加以垂青爱戴是一样的。正因如此,对瑜伽师而言,净执者则是颠倒的执着。

《圣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

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

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过贪彼,依何引离贪?

容色美或丑,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如粪色虽美,新鲜形状妙,

于彼不宜贪,女貌亦复然。

如说教言即能证知女人的身体实乃不清净的自性。于此彼等凡夫异生由于不正了知颠倒了自己的慧眼,尤其增益其身体为清净性而去追尘逐境享受其欲境的安乐。然而其清净者是颠倒使然所致。由于其因不清净的原故。

《中观四百论·明破净执方便品》云: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而转趣,其灭岂从因?

正如圣天菩萨金口玉言阐述的那样,是极其明显将其不真实的法颠倒惘然所致。如同远离层层乌云,明日当空一般赫然明晰。

诸瑜伽师等则会断除常执颠倒见,而去串习修行无常观的习性。


[1] 此偈出自龙树菩萨所撰著的《圣教王宝鬘论》。这部论典现今有两个译本,分别是陈天竺三藏真谛翻译的《宝行王正论》以及全知索达吉上师翻译的《圣教王宝鬘论》。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此尘根所缘,心取过去相,

分别起净想,于彼生乐受。

《圣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由根缘境时,若于过去境,

意缘而证知,则自以为乐。

[2]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颂曰:

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何故失坏二谛便不能得解脱。颂曰:

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如《见真实三摩地经》(即《宝积经·见实会》)云:

“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俗及真谛,离此更无第三法。

众生为求安乐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来悲愍于一切,为利世间说俗谛。

人中狮子设世俗,显示众生为六趣,地狱畜生及饿鬼,阿修罗趣与人天,

下贱种姓高贵族,大富家庭与贫舍,奴仆之属及婢使,男女等类并二根,

所有众生诸差别,佛无比者为世说。智者了知世俗谛,佛为利人故宣说。

众生著此沦生死,不能脱离世八法,所谓利衰及毁誉,所有称讥并苦乐。

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余未说者皆应知,八病恒损于世间。

谁说世俗为胜义,应知彼人慧颠倒。不净苦中说净乐,于无我性说有我,

无常法中说是常,住此相中而爱著。彼闻如来所说法,恐怖诽谤不信受,

毁谤如来正法已,堕地狱中受剧苦。凡愚非理求安乐,转受百千无量苦。

若有于佛正法中,如实观察不颠倒,超出诸有入涅槃,如蛇脱去其故皮。

一切诸法自性离,空无有相第一义,若闻此法生爱乐,必得无上大菩提。

佛见诸蕴皆空寂,诸界及处亦复然,诸根聚落咸离相,能仁皆悉如实知。”

远离世俗胜义谛者,何有解脱。故执唯识可由邪分别转入歧途也。

  此说名言谛为方便者。

  如经云:

                         “无文字法中,何说何可闻,

  于不变增益,故有闻有说。”

  唯依名言谛,乃可说胜义。由通达所说胜义,乃能得胜义。

  如《中论》云: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所说胜义,即是方便所生之果。以方便生、果、所得、所证同是一义。]

[3]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分别圣道果人品》云:

  [“何法名苦?”

  若汝言:“逼恼为体名苦。此乐云何逼恼?”

  若汝言:“损害为苦。乐能增益,云何损害?”

  若汝言:“非所爱为苦。此即是所爱,云何为苦?”

  “是所爱后于圣人更非所爱,谓于离欲时,是故此乐不成就,不成就故非所爱,不由余义。何以故?若受由自体性是所爱,此受由自体性,无时无因成非所爱。此义应然。何以故?由圣人以别过失相厌恶此受故。彼观此受是放逸处,大功力所成,易变异无常。由如此义故,非所爱不由自体相。若此受由自体本非所爱,于中无有人生起爱欲,不应为离欲。此受以别道理观察过失,是故知由自体相定有乐受。”]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云:

  [且应反征拨无乐者何名为苦?若谓逼迫既有适悦,有乐应成。若谓损害既有饶益,有乐应成。若谓非爱既有可爱,有乐应成。若谓可爱体非成实,以诸圣者于离染时,可爱复成非可爱故。不尔。可爱圣离染时,由异门观为非爱故。谓若有受自相可爱,此受未尝成非可爱。然诸圣者于离染时,以余行相厌患此受,谓观此受是放逸处,要由广大功力所成变坏无常故非可爱,非彼自相是非爱法。若彼自体是非可爱,不应于中有起爱者。若不起爱,于离染时圣者不应以余行相观察乐受深生厌患,故由自相有实乐受。]

[4] 氆氇:拼音pǔ lu,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