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6

第六课


第一品

《中观四百颂·明破常执方便品》

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之道次第; 二、明依胜义谛之道次第。

一(明依世俗谛之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而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而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明由思维生死不净之体性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 四、明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二: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义)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之利益。

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

月称阿阇黎在《四百论大疏》中说:

[问曰:承佛威力,令学人对《四百论》生起欣喜恭敬心,在造论之初,当作对本师世尊的皈敬句!

答曰:所言如是,可是曩昔诸大德说龙树阿阇黎在造《中论》之初已经作了诚如: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

不去亦不来,不异亦不一。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样的皈敬偈,本论亦实属《中论》的分支,故而未曾对佛世尊另作皈敬偈。本论前八品中的每个偈颂,曾有法臣阿阇黎所作的譬喻来示明颂义,今当结合斯等诸喻而加以诠释。]

    三界有情趣入圣道生起精进的首重障碍,是于死亡执为不死的常执。由于颠倒常执,众生终日漫然放逸,浑然不知老死将至,由此而不知出离,不知寻求断除无常死苦的圣道;即使闻得圣教,也会因此颠倒常执之迷障,不能发起精进之心修习脱离死苦的正道。所以,初学佛法者,首当数数思维死亡无常之教义,世尊言:“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观修死亡无常,初为趣入正法之因,中为促生精进之缘,后为证悟法性之助。故于本论之首,即示念死无常之教义,意在策励学者,断舍放逸懈怠,远离世俗琐事,勤修解脱圣道,为证悟般若空性奠定基础。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 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If those whose lord is Death himself, Ruler of the three worlds, without a master, Sleep soundly like true [vanquishers], What could be more improper?

【词汇释难】

三世:指欲界世间、色界世间、无色界世间这三界世间;地下龙世间、地面人世间、地上天世间。

三世主:则意指死神。

教:使;令;让。

彼:此处意指彼等悠悠蒙童、婴愚众生。

安然睡:本义安然偃卧,实则指精进的三种违品,何谓为三?一者、同恶懒惰,二者、耽著劣事懒惰,三者、自轻凌懒惰。此处的安然睡可包含如说三种懒惰。

一者、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将当下应做的事往下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这种得过且过的做法,就叫同恶懒惰。

《明日歌》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二者、耽著劣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

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三者、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云:

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

皆实有佛性,是故说常有。

《入行论·精进品》云: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暴:粗暴无理,或谓不如理。

    【释文】如果有三界主,众生必会死亡,且是自死而非他力所教,如是他还像圣者一样安然而睡,那还有谁比他具有更厉害的愚痴懈怠呢?

【释义】三世主,原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地下、地上、天上三世间的主宰者——乐自在主(天名)。所谓“有三世主”,泛指三界内的一切凡夫有情,皆是乐自在主的眷属,都受其系缚。此处以“三界主”比喻死亡无常,有着这种“三世主”的凡凡有情,皆为死亡无常所缚,而且有情的自身即是无常的体性,故自己就是死主,自己即是本人死刑的执行者,其死亡没有任何外来命令,唯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唯是自死。若陷于如是之境,已见自己正在趋向死亡,而还像圣者般安然而睡,不精勤修习对治死苦的方便,这种人的愚痴懒惰懈怠,再也不可能有谁比他更粗暴恶劣了!流转于生死轮回的有情,无一可免死主的弑杀,而真正已入圣教精勤修习无死之道者,却甚为稀少。世间绝大部分众生无视死亡之凶险,犹在庸庸然放逸度日,如是之众,皆为此处所呵斥之愚痴懈怠者。故诸有志者,当深思三界无常之本性,恒念自己必死无疑而精进修持解脱圣道。

譬如说,已得罪了国王近侍的大臣,已知近侍及国王欲谋杀他,便时刻小心谨慎,不敢有稍许放逸;同样,有情住于三界,随时皆面临着死亡威胁,故应勤修出离之方便,若放逸不求自救,则如旷野迷途者,虽行至极为凶险之境,尚昏然不信险情已临,如是决定会为死主所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里注释本颂时,也曾引述了两则譬喻曰:

[承王器重的某些大臣,曾于一时,宴请国王及除王家灯师以外的所有眷属到自舍赴宴,尽情侍奉承事。未令如意的那些个掌灯师,因嫉恨大臣,想尽各种办法,想除掉他,所以常在国王的耳边进献谗言,离间君臣,这位大臣时刻小心谨慎,不敢有稍许的放逸与懈怠,使得那些心怀妒嫉的掌灯师有机可乘,故而回力阻止了自己的厄运。如是行人也应当学习这位大臣,恒持谨慎不放逸,不令死主得便而如理观修。

复次,一人曾走失正道而误入歧途来到一处荒野之地,后又因放逸无度而进入了一个极其可怖的城邑,其中悠游自在导致被害致死。如喻所示身处三界轮回的可畏城邑之中,而放逸无度的悠哉游哉[1],必遭死主无情的毒手。是故当知自己岌岌可危,危机四伏的处境,而恒常提振警觉,百般细心谨慎而加以自重也!

诚如《法集要颂经·放逸品》所云: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乃自丧。]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云:

[“云何根深难可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根。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诸余善根转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于诸善中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明中,日光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王中,转轮圣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诸流中,四河[3]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上为最。善男子!如诸山中,须弥山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水生华中,青莲华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陆生华中,婆利师华[4]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兽中,师子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飞鸟中,金翅鸟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大身中,罗睺阿修罗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一切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中,如来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众中,佛僧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佛法中,大涅槃法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以是义故,不放逸根深固难拔。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长?所谓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如是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长,以增长故深固难拔。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根深难拔。]

《佛遗教经》云: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5],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

《出曜经·放逸品》云:

                   [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6]

能免深海难,如象拔淤泥。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王波斯匿有一暴象,恒入军阵所在征伐无不降伏。然彼暴象饮酒过多没在深泥,将诸大象人众数千共挽此象不能移动。有一智人见而问曰:“汝等众人何等作为?”众人报曰:“王家大象暴战没在深泥,以数千象力及以人众共挽,不能移动。”智人问曰:“此象先时力为多少?”众人报曰:“此象战斗力无涯限。”智人复告众人:“汝等还舍象众,吾能拔出使得无他。”是时,智人即集鼓角椎钟鸣鼓,像如战斗,复使众人皆著器仗,象闻鼓声谓为大[7]寇入境共相攻伐,即从深泥越[8]奔趣军众[9],驰奔[10]四面求索战斗[11]。时,波斯匿王问左右:“拔象淤[12]泥是谁之力?”左右白王:“有一远侨[13]智人,设此权谋得免象难。”王寻赏用以为辅佐。时有众多比丘眼见耳闻,便自校计:“象为六畜[14]无有慧明,堕无闲处,闻战斗声便从淤[15]泥而自拔济[16]。然我众人没在生死之海,不离五道[17]之难,有生、老、病、死毒畏之患,不能自拔,共相追逐一身灭坏,复受一身动与罪连,还转六趣求出无期。”是时,诸比丘日夜精勤不暇食息[18],如救火然如避劫烧,炽然诸法焚烧结使[19],如铁百炼[20]成器必利。人亦如是,结去心存曤[21]然大悟,得阿罗汉[22]果,六通清彻存亡自由。尔时世尊以天眼[23]观清净无瑕秽,知诸比丘执志坚固信不怀惓各相克[24][25],复知战象自拔淤[26]泥。为后众生作大炬[27]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阐扬[28]大教远近听闻,在诸大众而说此偈: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

    能免深海难,如象拔淤泥。”

比丘谨慎乐者,持行比丘心不放逸,内外清彻无有瑕垢[29],游志无为、无染、无污,是故说曰:‘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愆者,众畏之原首多诸愆咎[30],亡国破家无不由之,犹火、犹贼亦如毒药,放逸之人心意倒错,堕入恶趣自入深渊,复教人入渊,多诸恐畏初无欢乐之心,是故说曰:‘放逸多忧愆’也。

能免深海难者,云何名为深海难?饿鬼、畜生、地狱是,欲[31]从三趣求毫厘善而不可得能自拔济者。得须陀洹[32]果能拔饿鬼、畜生之难,以离世患不与罪俱,是故说曰:‘能免深海难’也。

如象拔淤泥者,是时战象内心自念:“吾前后来受王宠待,甘美饮食吾先服食,与王斗战无不降伏,设我今日没在淤泥不自拔出与王进斗[33]者,则我失由来之名,亦使一国被其毁辱。”是故说曰:‘如象拔淤泥’。]

失译人名《杂譬喻经》云:

[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34],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槈[35]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36]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

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都不见物,云何为言言毒蛇?”

天人语道人:“何不自观内毒蛇?身中有四蛇不除,如何更从外求之乎?”

道人闻天人语,即自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大为五阴六衰[37]所沉没,无数劫来至今未脱。”即解四谛苦空非身。天未晓,漏尽意解,六通具足,得罗汉[38]。]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云: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39]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螉[40][41][42][43]类,

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焉[44]有被斫疮,心如[45]婴病[46]痛,

    遘[47]于众厄难,而反[48]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为仁[49]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50]务增,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51]即便[52]惊寤[53],见佛亲诲加敬悚息[54],即起稽首为佛作礼。

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55]宿命不?”

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

佛告比丘:“昔维[56]卫佛[57]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螉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58][59]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憙[60]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61]云除即得罗汉[62]。]


[1] 悠哉游哉:拼音yōu zāi yóu zāi,指悠闲自在。

[2]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3] 四河:《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放光》云:[复次,佛出阎浮提,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北边雪山中,有阿那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华,大如车盖。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是池四边有四水流: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东方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

[4] 婆利师迦:婆利师迦花。梵语 vā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又作婆师花、婆利师花、婆师迦花、靺师迦花、婆栗史迦花、婆利史迦罗花。学名Jasminum sambac,产于印度,属木犀科植物,乃素馨之一种,花白色,甚香。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5] 蚖:拼音wán,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6] 愆:拼音qiān,罪过,过失:愆忒。愆尤。罪愆。

[7] 大【大】,外【宋】【元】【明】

[8] 越【大】,起【宋】【元】【明】

[9] 军众【大】,(军众)【明】

[10] 奔【大】,奔驰【明】

[11] 战斗【大】,斗战【宋】【元】【明】

[12] 淤【大】*,深【宋】*【元】*【明】*

[13] 侨:拼音qiáo,寄居在外国的人:华侨。外侨。侨眷。

[14] 六畜:拼音liù chù,1.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2.泛指家畜。

[15] 淤【大】*,深【宋】*【元】*【明】*

[16] 拔济:拼音bá jì,拉拔救助、拯救。

[17] 五道:拼音wǔ dào,佛教用语。称天、人、地狱、畜生、饿鬼为“五道”。

[18] 食息:拼音shí xī,吃饭休息。亦泛指休息。

[19] 结使:结有九种,使有十类。九结谓:1.爱结(贪爱)。2.恚结(瞋恚)。3.慢结(憍慢)。4.痴结(不了解事理的无明)。5.疑结(疑惑三宝)。6.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7.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二种之取着)。8.悭结(悭惜自己的身命财宝)。9.嫉结(嫉妒他人荣富)。十使即分为利与钝之二种:1.贪、瞋、痴、慢、疑五种,为之五钝使。2.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为之五利使。

[20] 炼【大】,练【明】

[21] 曤【大】,豁【宋】

[22] 阿罗汉:拼音āluóhàn,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23] 天眼:拼音tiān yǎn,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

[24] 剋【大】,克【宋】【元】【明】

[25] 克励:拼音kè lì,又作:“ 克厉 ”。克制私欲, 力求上进。

[26] 淤【大】*,深【宋】*【元】*【明】*

[27] 炬:拼音jù,火把:火炬。目光如炬。付之一炬。

[28] 阐扬:拼音chǎn yáng,宣扬、发扬。

[29] 瑕垢:拼音xiá gòu,1.耻辱;污点。 2.指玉石的斑疵。亦喻人的缺点﹑毛病。

[30] 愆咎:拼音qiān jiù,是指罪过。

[31] 欲【大】,故【宋】【元】【明】

[32] 须陀洹:拼音xū tuó huán,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33] 进斗:拼音jìn dòu,进攻斗争。

[34] 蝮蛇:拼音fù shé,1.亦作”蝮虵”。 2.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

[35] 槈【大】,褥【宋】【元】【明】

[36] 睡【大】,复睡【宋】【元】【明】

[37] 六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故曰六衰,犹言六贼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经》曰:无五趣五阴六衰,则是泥洹。”同记曰:“衰祇是贼,能损耗故。”《中论疏》四末曰:“六尘亦名六衰,令善衰灭。”

[38] 罗汉【大】,阿罗汉【宋】【元】【明】

[39] 即【大】,佛即【圣】

[40] 螉:拼音wēng,〔螉䗥〕寄生在牛马皮上的小蜂。

[41] 螺【大】*,赢【圣】*

[42] 蜯【大】,蚌【明】

[43] 蠹:拼音dù,蛀蚀器物的虫子:蠹虫。木蠹。书蠹。蠹鱼。

[44] 焉【大】,为【宋】【元】【明】

[45] 如【大】,而【宋】【元】【明】

[46] 病【大】,疾【宋】【元】【明】【圣】

[47] 遘:拼音gòu,相遇。

[48] 反【大】,返【圣】

[49] 仁【大】,人【宋】【元】【明】

[50] 学【大】,觉【圣】

[51] 偈【大】,为说偈【圣】

[52] 便【大】,时【宋】【元】【明】

[53] 寤【大】,悟【宋】【元】【明】

[54] 悚息:拼音sǒng xí,因恐惧而屏息、喘息。

[55] 本【大】,〔-〕【圣】

[56] 维【大】,惟【圣】

[57] 维卫佛:即毗婆尸佛。意为胜观、净观、胜见、种种见,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上座部佛教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之一,亦有说为过去庄严劫中之佛,其八相成道之过程大致与释迦牟尼佛相同。

[58] 螺【大】*,赢【圣】*

[59] 蜯【大】,蚌【宋】【元】【明】

[60] 憙【大】,见【宋】【元】【明】,喜【圣】

[61] 五盖:《出曜经·戒品》云:[云何为五盖?一者、贪欲盖,二者、瞋恚盖,三者、睡眠盖,四者、掉戏盖,五者、疑盖。]

[62] 汉【大】,汉道【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