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61

第六十一课


第三品

《中观四百颂·明破净执方便品》

三(明由思惟生死不净之体性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分二: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五:一、破味着可意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的理由;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离贪之境而执为净;五、示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一(破味着可意境而生乐受)分二:一、破尽情享受爱境而得满足;二、越享用爱境越发生贪然终不能离贪的譬喻。

一、破尽情享受爱境而得满足:

如今开始诠释破除净执颠倒之方便门。

问曰:假设如说诸行是痛苦的本性。纵然若斯享用可爱对境的触受,令其得到满足即能克获安乐。所以应当依止是诸欲境。

答曰:

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
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
Regardless of the amount of time, Concerning objects there is no limit. Your exertion for the body’s sake Is,like a bad physician’s, useless.

【词汇释难】

恶医:指庸医,也就是医术低劣的医生。

无果:此处指毫无实际的意义或达不到所期之果。

【释文】贪恋欲境安乐受用的有情每作是念:“在生命初始的韶华时期理当尽情享受欲境,在力可拔山的中年时期要广集财货,在日薄西山的晚年时期则去亲近修法。”对有这种思惟的人作答说:倘若是诸欲境是一少许并没有那么多,有所限量的话,就可以说要在生命初始的韶华时期,尽其所有地得到是诸欲境,并从中取得安乐是有所可能的事。然而就算是长久依止是诸欲境,也是无法达到其究竟穷尽的边际。既然没办法享尽这一切欲境,那为何还要想方设法去享尽这一切世荣欲境呢?为此所付出的辛劳,就如同一个无法正确诊断病情的庸俗恶医,为疗治患有疾疹的病人,不对症下药而施予无效的身药。因为功不圆满,仅仅是唐劳其功,不果其愿是毫无二致的。如彼,身披豹皮的猿猴喻。

<身披豹皮的猿猴喻>

譬如,身披豹皮的猿猴,时常成为所有诸猿猴心惊胆颤的因。它使猴群们心生怖厌的时间没有一个确定性,使其遭受怖畏的情状也是无法陈说的。如喻所比,纵诸根门,驰骋五境地去享受欲境,也是没有一个至此即足而达到尽头的说辞。

即说偈曰:

湿不令水枯,热不使火灭,

如是纵欲乐,不绝求欲望。

【释义】世间色、声、香、味、触五欲境,往往被异生凡夫贪执为可以引生安乐的可意受用境。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年轻时应依世间可意的欲乐境,尽情地享受安乐,享受美好人生;到了中年,应致力于积累财产,将家务安排妥当;这样将整个世间美境享受遍了,自己可以心满意足,到了晚年便远离这一切,依法修持。这种想法极不合理,五欲美境不管人们如何受用,它亦不会有边际,依五欲美境的享受,也永远不会有满足之时。想以可意境的受用来止息痛苦,获得满足快乐,这种做法如同庸医治病,先未诊断病根,所用的药方不对症,因而不管服多少药,也无济于事,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同样,人们不管受用多少美境,最终也不能治愈贪欲痛苦,得到满足安乐。贪欲病不可能用享受美境这种药方治好,它的根源在众生内心的无明颠倒邪执,心病还得“心药”医,不对症下药,不管人们追逐多少美境享受,最终也是徒劳无益,不会心满意足地放下贪爱,自动出离五欲尘世。

譬如说,有一只公猴子身披豹皮,想藉此威慑其它猴子,使它们成为自己的眷属,结果其它猴子不但不驯从它,反而恒时远离了它,使它无法满愿而更加苦恼。同样,众生想以颠倒贪执之心的“豹皮”,得到满足快乐的“猴群”,结果只有使自己远离快乐,更加陷入困境。月称菩萨说:“水不可能用水来去掉,火不可能用火来烧尽,同样,人们的欲望不可能以享受美境而断除。”仁达瓦大师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在享受五欲境,但是现在仍然没有满足,反而增长了贪心烦恼,增长了痛苦,这便是享受外境不能解决贪欲痛苦的最好说明。故有智者,当自警醒!

《印度寓言故事·披着豹皮的驴子》云:

[从前有个洗衣工,他养着一头驴子。因劳累过度,这头驴子越来越衰弱。

洗衣工想:“真糟糕!这下我可倒霉了,我这间作坊肯定要赔本倒闭。现在可怎么办呢?对了,我有个办法:花三个卢比买一张豹皮披在这驴子身上。夜间将它赶到庄稼地里,让它在那里吃个饱,用不了多少天,它定会重新强壮起来。”

他真的这么干了。

就这样,驴子啃掉了一大片庄稼。农夫只好到地里去看守。

半夜里,只见这头驴子越过田野,朝地里走来了。农夫一看,呆住了:“一只豹!这下我可完了!”他赶快披上那件被露水沾湿的大衣,悄悄地抓起弓箭,蹑手蹑脚[1]地赶快溜走了。

那蠢驴一见他,还以为是一头母驴子,便飞快地跑上去。农夫早被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这头驴子还在那儿发呆,“我披着这张豹皮,它大概误认我了。那我得恢复自己的本来面貌,用我的歌声打动它的心。”于是,它开始嘶叫起来。农夫听到叫声,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头驴子,便重新拐回来,一箭将这头蠢驴射死了。]

唐·柳宗元在《柳河东集·黔之驴》中曰:

[黔[2]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3]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4]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5],稍出近之[6],慭慭然[7],莫相知[8]。他日,驴一鸣,虎大骇[9],远遁[10],以为且[11][12]己也,甚恐[1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14]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5]。稍近益狎[16],荡[17][18]冲冒[19],驴不胜怒[20],蹄[21]之。虎因喜,计之[22]曰:“技止此耳!”因跳踉[23]大㘎[24],断其喉,尽其肉,乃[25]去。

噫!形之庞也类[26]有德,声之宏[27]也类有能,向[28]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29],卒[30]不敢取;今若是[31]焉,悲夫!]

《伊索寓言·披着狮皮的驴》云:

[一头驴发现了一张狮子的皮,于是就披到身上。他走出去吓唬其它动物,所有见到他的人和动物都把他当成了狮子,吓得四处逃跑。驴见自己的诡计得逞了,兴奋地大叫起来。狐狸听到了他的声音,立刻认出这是一头驴,于是就对他说:“哦,朋友,这才是真正的你,是吗?要不是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被你吓着了。”突然一阵风刮来,把驴身上披着的狮皮吹走了,驴子原形毕露。这时,动物们见此情形,又都跑回来,用木板和棍棒狠狠地打他。]

《增壹阿含经·火灭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人有似驴者,有似牛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驴者?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32]:‘咄[33]!此愚人像如沙门?’便取弹举[34]:‘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彼作是说:‘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犹如驴入牛群之中而自称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观其两耳,复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声各异。尔时,群牛或以角抵,或以脚蹋,或以口啮[35]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念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见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尔时彼作是说:‘我是沙门!’犹如驴入于牛群,是谓人像驴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36]经行[37],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应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清净。彼人便到诸梵行人所,诸梵行人遥见来已,各自扬声[38]:‘善来!同学。’随时供养,不使有乏,犹如良牛入牛众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声都悉是牛,诸牛见已,各来舐[39]体。此亦如是,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得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具足,是谓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海者,世间愚夫所说,非圣所说,大海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回澓[40]诸水、恶虫、罗刹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回澓恶虫、罗刹女鬼。”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大海巨涛波,恶虫罗刹怖,

难度而能度,集离永无余。

能断一切苦,不复受余有,

  永之般涅槃,不复还放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三供养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法,习之、玩之,不知厌足,亦复不能至休息处。云何为三?所谓贪欲,若有人习此法,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习饮酒者,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修习睡眠,初无厌足。是谓,比丘,若有人习此三法者,初无厌足,亦复不能至灭尽之处。是故,诸比丘!常当舍离此三法,不亲近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蹑手蹑脚:拼音niè shǒu niè jiǎo ,放轻手脚走路,行动小心翼翼,不敢声张的样子。

[2] 黔:拼音(qián):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3] 则:却。

[4] 庞然:巨大的样子。

[5]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6]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

[7] 慭慭然:拼音yìn yìn rán,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8] 莫相知:不了解它。

[9] 大骇:拼音dà hài,非常害怕。

[10] 远遁:拼音yuǎn dùn,逃到远处。

[11] 且:将要。

[12] 噬:拼音shì,咬。

[13] 甚恐:拼音shèn kǒng,极恐怖。

[14] 益:拼音yì,逐渐。

[15]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16] 狎:拼音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17] 荡:拼音dàng,碰撞。

[18] 倚:拼音yǐ,靠近。

[19] 冲冒:拼音chōng mào,冲击冒犯。

[20] 不胜怒:禁不住发怒。

[21] 蹄:拼音tí,<动> 踢。

[22] 计之:盘算着这件事。

[23] 跳踉:拼音tiào liáng,跳跃。

[24] 㘎:拼音hǎn,同“吼”,怒吼。

[25] 乃:才。去:离开。

[26] 类:似乎,好像。

[27] 宏:洪亮。

[28] 向:以前,当初。

[29] 疑畏:多疑又害怕。

[30] 卒:最后,最终。

[31] 是:这样。

[32] 讥弹:拼音jī tán,指责缺点和错误。

[33] 咄:拼音duō,〔咄咄〕表示惊怪,如“咄咄怪事。”

[34] 弹举:拼音dàn jǔ,是指弹劾检举。

[35] 啮:拼音niè,咬:啮齿动物。虫咬鼠啮。

[36] 竟日:拼音jìng rì,整天。

[37] 经行:拼音jīng xíng,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38] 扬声:拼音yáng shēng,提高声音。

[39] 舐:拼音shì,舔:老牛舐犊(喻人爱惜儿女)。舐犊情深。

[40] 澓:拼音fú,回旋的流水:“迅澓增浇。”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