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62

第六十二课


二、越享用爱境越发生贪然终不能离贪的譬喻:

问曰:譬如,饮水止渴者既不会思饮那样,当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不就止息了对欲望的渴求吗?

答曰:

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
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
Just as the craving for earth Does not stop in those that subsist on it, Similarly, longing for sensual pleasure Grows in people as they indulge.

【词汇释难】

依土虫:依靠土壤而生存的虫子,如蚯蚓等。

爱欲:贪爱欲尘。

【释文】譬如,那些止住土壤中,以食土为生的虫子,他们对土壤的爱欲唯独呈现出步步高升的趋势那样。对是诸依止淫欲,享受欲乐者而言,对淫欲的贪著也是追千尘而不倦,逐万物而不反。始终都没有一个知足寡欲的时刻到来。在纵情恣欲之时,一直都想要追欢逐乐,为其登高望远而推陈出新地创造新条件。对掌握享受欲乐的技能可谓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此过程当中又因为受到同类因缘煽风点火的资助,使其生起更为强烈的欲望。是故,被如是分秒不止逐渐暴涨,并且具有强大力量的爱欲驶河所漂溺的异生,怎么可能会有所谓满足的时候呢?如彼,贪睡等逐增喻;干渴所逼的鹿子喻。

<贪睡等逐增喻>

    譬如,越发依止睡眠、懈怠与淫欲等会令其对睡眠、懈怠与淫欲的渴求越发不可收拾而日趋增胜那样。依止烦恼亦复如是。

<干渴所逼的鹿子喻>

复次,譬如,被干渴所逼的鹿子们,在极度干燥粗糙的地面上,由于地面被晴空万里,日中骄阳烈日的朗照,而挥发出一股如清流般的阳焰水,干渴难止的鹿子们将其作水想便使劲向阳焰水奔逸而去。它们疲于奔命地追逐阳焰,终恨不得止渴。如喻所比,那些不解爱境如同阳焰水一般的群愚党惑,正是因为贪著爱境的自性,而穷追不舍地追境逐尘,哪里会有所谓离贪的时候呢?因为承认当对爱境的享受得到了满足之后方有烦恼逼迫止息的可能之故。

即说偈曰:

薪柴助火焰,流水充江河,

如是纵情欲,欲望增亦尔。

【释义】有情愈享用欲乐,愈会增长贪欲,而不可能因享受满足便离开贪爱。以现实中可以现见的实例来说,最明显的莫过于蚯蚓之类依土壤而活的虫子。这类虫子住在土中,行卧也在土中,遍满大地的土壤便是它们的食品、住房等受用,如此丰富的享用可以说是再无有能与之相比的,可是它们一直吃住受用,也从未停止过对土壤的爱执。古老传说中,说蚯蚓特别爱吃土,可是它非常担心大地会被全部吃完,于是每天都在焦虑中急急忙忙地吃土,从来不敢停息,而其贪心从来未曾满足过。同样,贪爱五欲享受者,时刻沉浸于欲乐受用之中,他不但不会得到满足,离开贪爱的欲乐境,反而在不断享受中,贪欲习气会得到串习增长,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享受欲乐的过程,其实就是增长贪欲的过程,因而贪欲不可能由此得到满足。月称菩萨说:猛火中加薪,火焰会更加炽燃;同样,贪欲者得到欲乐受用,贪欲之火也会更加炽盛。堪布阿琼将此颂解释成贪爱女人者,越享用女人,越会增长欲望,永远不会因满足而离开贪欲。但在月称菩萨、仁达瓦大师、甲操杰大师、俄巴活佛的注释中,都将此颂释为总说贪著五欲境无法满足故不能离贪,并没有释为贪爱女色的欲望,对此诸学人应细心辨析。

譬如说,喜爱睡懒觉者,越睡会越想睡,一天到晚睡懒觉,也不会有满足厌离之时;喜欢懒惰放逸者,一天天会越来越懒惰,而不会对放逸懒惰生起满足厌离;又如贪著不净行者,越行贪,贪欲越会增长,永无满足之时。在此世间,可以现见人们的各种欲望,从来就没有谁得到过满足而离开贪爱,而只有越享用越增贪。譬如为干渴逼迫的野鹿,在大草原上见到远处的阳焰水,于是拼命地奔跑,想去饱饮止渴,但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干渴。

《三昧王经》云:

见野马如水,愚者欲趣饮,

无实可救渴,诸法亦复然。

世间的一切五欲美境,唯是虚幻的阳焰水,不可能满足止息世人的欲望,只能使追逐者增添欲恼。

异生正是由于不解爱境如梦如幻的本质,而如此穷奢极欲,湛湎荒淫。要是能如下《月灯三昧经》中所作的教谏去观诸法,就是另外一般境界了。

《月灯三昧经》云:

劫尽灾坏时,世界荡然空,如前后亦尔,喻诸法亦然;

观世间起作,悉住于水上,如下上亦尔,诸法亦复然;

如虚空无云,忽然起阴曀[1],知从何所出,诸法亦复然;

如来涅槃后,思想睹佛形,如初后亦尔,诸法亦复然;

犹如水聚沫,暴流之所漂,观之无坚实,诸法亦复然;

如天雨水上,各各有泡起,随生寻散灭,诸法亦复然;

譬如春日中,晖光所焚炙,阳焰状如水,诸法亦复然;

如湿芭蕉树,人折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

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实,诸法亦复然;

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

如人梦行婬,寤[2]已无所见,愚爱终无得,诸法亦复然;

如净虚空月,影现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

如人自好憙,执镜照其面,镜像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见野马如水,愚者欲趣饮,无实可救渴,诸法亦复然;

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如牓[3]教诸国,善恶由之行,非言教至彼,诸法亦复然;

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

缘起法无有,无有更不有,分别有无者,是则苦不灭。

于有无分别,净不净诤论,远离是二边,智者住中道。

观彼先际身,于身无身想,若能如是知,即是无为性。

眼耳鼻无限,舌身意亦然,于根分别者,圣道则无用。

于诸根无限,体顽空无记,欲希涅槃乐,应修圣道业。

演说四念处[4],愚者身证慢,身证则无慢,能离诸慢故;

演说于四禅,愚谓得禅行,灭惑人无慢,慧观断慢故;

演说四真谛,愚者谓见谛,见实则无慢,世尊如是说。

虽广读众经,恃多闻毁禁,多闻非能救,破戒地狱苦;

自恃持戒慢,而不学多闻,持戒报尽已,还复受诸苦;

多闻与持戒,二俱不自恃,恃慢薄福人,由是起众苦。

慢为众苦本,诸导师所说,有慢苦增长,离之则苦灭。

虽修世三昧,而不离我想,其过还复起,犹如优垤迦。

若修彼无我,于中生欣乐,是涅槃乐因,非感世间法。

如被众贼围,为命欲逃避,无足不能走,便为贼所杀;

如是痴毁禁,欲出离世间,无戒不堪去,为老病死杀。

如壮执刃贼,劫掠害诸方;烦恼亦如是,害众生善根。

多人说阴空,不知阴无我,若问阴有无,颦蹙[5]瞋言对。

若知阴无我,闻骂心不瞋,有或系属魔,悟空无忿怒。

如人患身痛,多年苦逼恼,是病经时久,求医欲治疗。

是人数推访[6],便遇得良师,医愍授好药,汝服则令差[7]

是人得妙药,不服病不愈,非是医药咎[8],当知病者过。

于此法出家,读诵道品教,行修不相应,何能得解脱?

诸法体性空,佛子观是事,一切有悉空,外道空少分。

智不与愚竞[9],勇猛应舍离,若骂不念报,愚法汝勿嫌;

智不愚往返,善知其性习,虽复共相亲,后必成怨嫉;

智不与愚密,知其志不坚,体性自破坏,凡愚则无友。

若问如法语,毁戒者不欣,无因起瞋覆,当知是愚人。

愚者与愚合,如粪与粪和;智智同一处,犹二醍醐[10]合。

不观世间过、因果不信入、于佛语无信,在世被离坏。

贫穷无财物,不活求出家;我法出家已,衣钵极悭著。

彼近恶知识,毁破我禁戒,不自观己行,其心无安住。

昼夜住非宜,作恶无有厌,身心恒放逸,口常说粗鄙,

恒伺他愆过[11],觅便向人说,自覆己瑕玼,深是愚痴相。

愚者贪嗜食,不能知节量,因佛得饮食,都无反报心。

得上妙甘膳,不应于其法,反为食所害,如象食泥藕。

种种上味馔,智者虽食之,根寂静无贪,如法简择餐。

虽有聪智人,慰愚问从来,于彼无亲恋,但起悲愍心。

智者恒利愚,愚反为衰损,我见是过已,独处空如鹿。

智者见是过,不与愚共俱,若与往来者,失天况菩提?

智者恒住悲,住慈与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证菩提。

悟道除忧怖,见人老死逼,于彼起悲愍,发言合真义。

若人知佛法,离言说圣谛,若闻是法者,得离食圣爱。

    躭睡嗜眠会令其更加增胜,应如阿那律尊者那样强行而断除。

    《增壹阿含经·力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万众而为说法。尔时,阿那律在彼座上。是时,阿那律在众中睡眠。

尔时,佛见阿那律睡眠,便说此偈:

                   “受法快睡眠,意无有错乱,

贤圣所说法,智者之所乐。

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

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

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

  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

是时,世尊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盗贼而作道乎?”

阿那律报曰:“不也,世尊。”

佛告阿那律:“汝何故出家学道?”

阿那律白佛言:“厌患此老、病、死、愁、忧、苦、恼,为苦所恼,故欲舍之,是故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信心坚固,出家学道。世尊今日躬自说法,云何于中睡眠?”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从座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在如来前坐睡。”

尔时,尊者阿那律达晓不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损。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勤加精进者与调戏盖相应,设复懈怠与结相应,汝今所行当处其中。”

阿那律白佛:“前已在如来前誓,今不能复违本要。”

是时,世尊告耆域[12]曰:“疗治阿那律眼根。”

耆域报曰:“若阿那律小睡眠者,我当治目。”

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槃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虽言眼者以眠为食,然我不堪睡眠。”

尔时,阿那律缝故衣裳。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针孔中。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

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

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

阿那律曰:“如来身者真法之身,复欲更求何法?如来已度生死之海,又脱爱著。然今日故求为福之道。”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说,如来亦知此六法为无厌足。若当众生知罪恶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终不堕三恶趣;以其众生不知罪恶之原,故坠堕三恶趣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当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阴曀:拼音 yīn yì,云翳。

[2] 寤:拼音wù,睡醒:“七日而寤”。寤寐以求。

[3] 牓:拼音bǎng,古同“榜”。公开张贴的名单、文书、告示。

[4] 四念处:拼音sì niàn chù,佛教用语。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精神专注地观察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刹那生灭;一切现象都无实体。并一而再的练习。

[5] 颦蹙:拼音pín cù,皱眉蹙额,形容忧愁的神情。

[6] 推访:拼音 tuī fǎng,查询;查访。

[7] 差:拼音chài,〈动〉 病愈。后作“瘥”

[8] 咎:拼音jiù,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9] 竞:拼音jìng,〈动〉比赛,互相争胜:竞争。竞赛。竞技。竞选。

[10] 醍醐:拼音tí hú,从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为油脂状的凝结物,性甘美温润,气味清凉,古以此为纯一无杂的上味。

[11] 愆过:拼音qiān guò,是指罪恶,罪过。

[12] 耆域:即耆婆医师,为佛陀时代之名医。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