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69

第六十九课


五、世规典籍中说须依止女人是颠倒说:

问曰:有些世规典章中说:“青春在望的韶华之身首当依止欲乐,遵循世规典章如说安住并奉行者,则不会酿成任何非义不饶益行。”

答曰:

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
In old age one dislikes What one did during youth. Why would the liberated not Be extremely saddened by it?

【词汇释难】

“彼”第一:是指依止欲乐等彼等世俗之事。

解脱者:这里指解脱轮回中的种种束缚,并获取圣果的圣者阿罗汉等。

忧恼:此处是指不喜、厌离的意思。

【释文】具有心智的谁人会把是诸怂恿自他诸有情狗苟蝇营[1]贪求不净的女身,给世间带来无义之恶不善法的这些世规典籍中的非理言辞当作是正量呢?好色发狂就像是爱酗酒[2]的酒狂一样失去廉耻[3]之心,放逸胡作非为而败坏一切诸善根白法。面对女人简直是马首是瞻,言听计从,年少时曾经一向贪图热衷的行为举止,少壮之时还不曾少作的这些行为举止,到了日薄西山的晚年之时就开始觉得乏味无趣。当诸根耄朽体格衰败的时候,虽然还未曾离欲,但用自己的智慧去回首琢磨往日的年少轻狂时,便在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当初作孽受苦的往事而感慨不已。

若是如此,(意指在那尚未离欲的凡夫位,到晚年都有如此这般的感概悔意之心)“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何处连那些未曾现见真如实相,刹那间便现前烦恼受诸痛苦而倒行逆施的凡夫人,尚且都没有将其当成是欢喜之源的女色,怎么不会让那些早已超凡脱俗,彻断一切诸烦恼的缠络,寂静澹泊有诸远见的贤圣人辈视作为庸俗、卑鄙、百千万种源源不绝受诸厄难的深渊呢?被诸尘垢杂糅辱没的行为即是如此这般的杂染不堪。如彼,仓促中的儿媳将牛犊拴在岳丈颈上喻。

<仓促中的儿媳将牛犊拴在岳丈颈上喻>

一长者家的儿媳妇,因为干急想去观看即将就要开幕的喜庆宴会。她急急忙忙地从家中跑出来,牛犊也紧追其后。仓促中的她不假思索地将牛犊拴在了自己岳丈的脖子上。岳丈问她:“这究竟在干何事?”她这才恍然大悟,疾生惭耻。如喻所比,首先由于未曾察觉到贪图女色的歹毒,并在少壮之时所作的诸多猥亵[4]之事,到了晚年却悔不当初的话。那么早已明达了诸法真如实相的是诸贤圣们,于彼贪图女色怎么不会生起极大的忧恼之心呢?凡夫无着,遑论圣者?其弦外之音是说,于此(贪图女色)必定急需诃谏。

即说偈曰:

愚夫受魔扰,因欲所造业,

彼随年岁进,心生难堪恼。

【释义】外道典章所言须依女人之说,唯是堕于常断见之中的颠倒邪说,稍加观察,就会勘破其迷乱颠倒。如果依女人的欲乐享受,是真正值得追逐拥有的安乐,那么人们应时时贪求不舍,从小到老都不会厌离。可是现实中,人们在年轻时为了满足贪欲而追求女人,到了晚年时,也会觉得这些行为十分愚痴,极不应该。虽然到了晚年时,自己并没有断除贪习,但是再也不会乐于这方面的恶行,而且回忆起壮年时的疯狂行为,也会了知追逐贪欲既不如法,又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不少危害,因而往往生起悔恼。月称菩萨说:自己在年轻时被贪欲所迷惑而造下的恶行,到了晚年时也会对之生起悔意。一个有人生经验的老人,都不会乐于贪爱恶行,更何况那些已彻断贪欲烦恼,得到了解脱的阿罗汉圣者,又怎么不会对贪欲忧恼呵斥呢?在解脱者看来,贪欲无异于毒蛇、火坑等令人恐怖之境,甚至危害更过于彼,是极应呵斥厌离的对境。由此观察那些须依女人的言语,无疑是极不应理、极为邪恶的说教。俄智仁波切以另一种方式解释说:老年人并没有断除贪欲,但他们也不会再对女人感兴趣;那么已断贪欲恶习的解脱者,也就更不会为贪欲而忧恼。凡夫人常常为贪爱异性的欲望烦恼所控制,内心常为贪欲扰乱而忧伤苦恼,而解脱者已断尽贪欲,所以再也不会为贪欲忧伤苦恼。由此而观,世俗典章中那些须依女人的观点极不应理,这些典章的作者已被无明贪欲毒酒所醉,才写出了这些疯狂颠倒的邪说。

譬如说,以前有一户人家,家中年轻的妇人听到外面正在举行一场戏会,她急急忙忙地想去看热闹,但是家中的小牛跟着跑了出来。于是她风急火燎地拿起绳子,也没观察就将小牛拴在一处,结果拴错了地方,她的公公问:“你干什么,把小牛拴在我腰上?”那位妇人听到后,头脑清醒过来,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羞愧地想:“我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让喜欢看热闹的念头将自己弄糊涂了呢?”同样,世人在年轻时,往往会被贪欲冲昏头脑,做事不知观察取舍,到了晚年清醒过来后,自己也会为这些恶行而羞愧后悔。故有智者,当了知贪欲的过患,及世俗言教中的颠倒,为了今生及后世的安乐,应及早断除贪欲。

《百喻经·奴守门喻》云: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隣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小潘开窗——追悔莫及的往事>

假如当年这潘金莲不开窗户,这根支撑窗户的棍子就打不到西门庆,两个人呢,就不会出轨;于是呢,两人就不能下毒把武大郎给弄死,武松也不能因此而为兄报仇;然后呢,武松也就不会被逼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武松单臂所擒获;如果方腊没被擒获,以当时方腊的实力就能灭了大宋;没有了大宋江山,就不会发生靖康之耻[5],这样金兵就不会入关,不会有大清帝国;没有大清帝国,中国就不会闭关锁国,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更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那么就很有可能中国从19世纪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超级大国。所以说这个事能否这样去理解呢:就是因为潘金莲当年的一根小木棍,而引起了这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所以说:“小潘呀!小潘!你说你当年没啥事,开窗户干什么呢?”

总而言之,小潘的这一次开窗呢,使得中国历史的车轮,至少都倒退了近几百年的路程。这难道不是件追悔莫及的往事吗?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者,我们可以用一则公案来说明其义。

《增壹阿含经·放牛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象舍利弗[6]还舍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尔时,象舍利弗凭两女人肩上。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7][8],独处而坐。

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悒[9],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座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10]我等所行咒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愆[11]。”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12]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贞廉,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驮,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校计。”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妒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恶,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耶?”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已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已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13],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象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跏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斗乱,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惟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座起,礼足而去。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狗苟蝇营:拼音gǒu gǒu yíng yíng,像狗似的无耻,像苍蝇那样逐臭。

[2] 酗酒:拼音xù jiǔ,饮酒无节制。

[3] 廉耻:拼音lián chǐ,廉洁的情操与羞耻心。

[4] 猥亵:拼音wěi xiè,下流的言语或行为。

[5] 靖康之耻:也作“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6] 象舍利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入水三昧,不以为难”第一。他出家前务农,有一天从出家人的钵中得到好吃的食物,想说:“我辛苦工作还得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还是出家吧!”因此出家。曾因不恭敬长老比丘而被摩诃拘𫄨罗尊者告诫,他的亲友们向摩诃拘𫄨罗尊者说象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摩诃拘𫄨罗尊者则告诉其亲友如果不知道别人心中想什么,不应妄加称赞或批评,有的人在佛陀与修行人面前有惭有愧,但离开佛后与在家人相处久了后生起欲望而还俗,纵使修得禅定,却没想进一步证果,与在家人相处久了后生起欲望而还俗,详见《中阿含经》卷二十〈长寿王品 2〉第82经。后来象舍利弗比丘还俗六次、出家七次后证得阿罗汉。又译为“质多罗象子”、“质多舍利弗”。

[7] 惭:拼音cán,于自我,于事物均属可羞,从而耻诸罪过,防护恶行之心。十一善心所之一。

[8] 愧:拼音kuì,有愧,知羞愧。于他人,于世间均属可羞,从而羞诸罪过之心。十一善心所之一。

[9] 愁悒:拼音chóu yì,忧愁抑郁。

[10] 遏绝:拼音è jué,释义为诛灭,灭绝。

[11] 瑕愆:拼音xiá qiān,意思是过错。

[12]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13] 六通:拼音liù tōng,是六种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