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73

第七十三课


四、与女人交会的乐因不应该唯属女人:

问曰:双双相合即能产生消魂之乐,彼安乐之因即是妇人。以是言之,消魂之乐是从妇女而产生的。

答曰:

虽与妇相合,乐从余缘生,
非愚孰妄执,唯妇为乐因?
Even in intercourse with a woman Pleasure arises from other [factors]. What sensible person would say It is caused just by his lover?

【词汇释难】

相合:与妇女一起双双相合即作不净行。

余缘:贪欲习气与非理作意的恶分别念等其余使其推波助澜的内因外缘等。

【释文】在此世间,男人与妇女一起双双相合,虽然如此仅仅与妇女相合不能在此成为其生欲乐的因。例如,虽然尚且还没有成就离欲,但是某些非常敬重律仪的持戒者,本不应该是行欲作乐的对境。却遭到妇人们陵辱行欲。对他们而言与自己作鸳鸯眠的妇人就不能成为其滋生安乐的因。假设与妇人相合即可当作是乐因者,那不管是有欲无欲只要是跟女人相合就应该像是被火灼伤即能发生痛苦那样,无有差别地应当生起安乐,然而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以是之故,世夫在具足非理作意——将其不净者作净想、苦者作乐想的痴倒的逼迫下,依止男女根双双相合时即能产生消魂之乐。是诸安乐是众缘和合的结果。男女相合由非理作意的妄想分别所生的安乐,执着其因唯一是妇人而非其余者,除了愚痴癫狂徒之外,有智者谁会有这样的执著呢?惟有愚人如是执著。如彼,陶醉于夫妻之事的愚人喻。

<陶醉于夫妻之事的愚人喻>

某甲愚夫被自己的妻子使唤道:“要洗鸳鸯浴,疾速备水。”他便心血来潮地办妥斯事。又被妻子教敕去作聚集薪柴、生火热水、按摩身体、用油涂身,搓揉肌肤等诸服务事项。当她在非处稍作按摩搓揉的时候,他便觉得心满意足了。如喻所比,那些被贪欲所蒙蔽的欲主异生,将自己付出的一切辛劳弃之不顾,而自以为是的认为妇女唯独才是欲乐的因。

即说偈曰:

以从众因缘,和合方生乐,

其因非从一,诸智者当知。

【释义】世人共谓与女人相合,即有安乐生起,以此而认为女人是唯一的乐因,应该贪爱。然而这只是不明事理的愚痴妄计,事实上与女人交合中所得到的乐受,其生起之主因并非是女人,而是心相续中的贪欲习气与非理作意,女人只是此中无足轻重的一个助缘,如果没有非理作意,则绝不会有这种迷乱的乐受生起。从推理上言,如果没有贪欲习气与非理作意,那么对本来不净的女身、本来无实的虚幻感受等等,又怎么会有颠倒贪执呢?以现量从实际中观察,也可成立上述观点:如修成了不净观的行者,即使接触女人,也只有厌恶苦受,而不会有乐受;大疏中说,有些持戒圆满清净者恒时摄心不散,虽然有女人与他相合,而他并无乐受;在律藏中,也记载着一些类似的公案,如未生怨王对阿罗汉妙贤比丘尼施以强暴,而妙贤比丘尼当时非常痛苦,并无乐受,以此佛说她未失毁根本戒等。以上通过比量现量观察,完全可以了知,乐受之因绝不仅仅为女人,非理作意与贪欲习气才是生起不净行乐受的主因。

譬如说,以前一个人想让身体轻爽,便叫仆人准备了火、水、澡盆、毛巾、涂身油等洗澡的用品,全部准备好之后,他认为涂上油身体便会舒服,便只要了涂身油。同样,愚人不知相合之乐,是依众多因缘而生,而只执著其中的女人为唯一的乐因。

月称论师说:

智者应了知,具众因缘后,

繁生彼安乐,愚者不了知,

执一非应理,有智者当知!

    自相续中的非理作意会导致对女人的颠倒执著,不愿受蒙蔽者,当力断此恶分别念。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不净行学处之余》云:

[是时妙贤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城乞食。时此女人仪貌端正人间希有,众人见时共生嗟叹:“何意此女姿态绝伦,虚弃年华不受欲乐,能舍荣好而为出家?”妙贤闻已遂生惭耻,自是之后不复入城而为乞食。时迦摄波[1]因与相见,问曰:“贤首!得安乐不?”妙贤具答,彼闻说已作如是语:“若佛许我乞食减半与妙贤者,我当分与。”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言:“随意与半。”尊者闻已授其半食以相拯济[2]。时吐罗难陀尼见斯事已遂生轻笑,谤言:“圣者大迦摄波先与妙贤居一柱观[3],十二年中净修梵行,乃于今日翻有私情,乞食相济。”时迦摄波闻斯事已,至妙贤处教其法要:“此事应作、此不应作,宜善用心。”遂舍而去。是时妙贤发大勇猛,于初后夜正念相应,克责[4]自心无暂停息,即便证得阿罗汉果,转成清净无生之女。

尔时迦摄波见而告曰:“汝今由我善知识故,其所作者皆已作讫,宜于佛境界乞食自资。”是时妙贤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王舍城次第乞食。时未生怨王枉杀其父,生大追悔怀忧在室。虽有种种鼓乐弦歌,无释愁恼。时彼大臣遇见妙贤仪貌端正容色殊胜,便作是念:“今此美女特异常人,宜可进王冀除忧戚[5]。”作是念已将近王室,强逼妙贤脱去法衣,著诸彩服具备璎珞涂拭名香,令亲侍人进至王所。时未生怨王才观此女姿容妙绝,遂释忧怀。复由妙贤恶业时熟,如瀑流水无能止遏[6],遂被恶王强见陵辱[7],如中毒箭生大忧苦。是时大世主于十五日欲褒洒陀[8],遍观尼众不见妙贤,入定观知在王宫内遭大辛苦非常被辱。诸尼问言:“圣者!妙贤今何所在,独不见耶?”时大世主即便命彼莲花色尼曰:“汝应敛念观彼妙贤。”既闻语已观知所在,犹如壮士屈伸臂顷,于尼众没王宫中出,在高楼上空中而住,遥告妙贤曰:“姊妹!汝已能破诸烦恼魔,何不发起大神通事,受斯陵辱?”时莲花色尼便授其法,如是应作如是应修,速自调心发起通力。是时妙贤系念除乱,于须臾间获得神足,著俗彩衣乘空而去。时莲花色便共妙贤至长净[9]处,时十二众苾刍尼,见已生大嫌耻,作轻笑言:“我实不能与此宫人同处长净。”时大世主闻斯语已,告妙贤曰:“具寿!宜往白王,著先法服速还来此。”于时妙贤即乘神通至王寝处,其王犹睡,在于空中弹指作声。王闻觉已,便大惊怖身毛皆竖,作如是言:“汝为是谁?为天龙耶?为神鬼耶?”作是语已,是时妙贤空中对曰:“我非天龙神鬼等,但是大师声闻众中妙贤苾刍尼。”

时王闻已以颂答曰:

               “现无法衣并应器,容状复不似尼形;

 相貌既同倡艳女,法俗相违当为说。”

是时妙贤纵身而下,以事告曰:

                “大王非理相陵逼,强夺我钵并法衣;

   宜应见授父母财,我欲速归为长净。”

时未生怨王闻是语已,闷绝躄[10]地。以冷水洒面方能醒悟,便礼双足求哀致谢,即索衣钵敬授妙贤。既受得已即还本处,与诸尼众而为长净。

尔时诸苾刍尼以妙贤事告诸苾刍,苾刍白佛。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尼,诸佛常法知而故问、依时问非时不问、有利问非利不问、破决隄防为除疑惑,告妙贤苾刍尼曰:“汝实作斯不端严事耶?”白言:“实尔。世尊!”世尊复问:“汝受乐不?”白言:“世尊!我已离欲岂容受乐?”佛言:“汝今无犯,然苾刍尼作不净行,犯波罗市迦[11]。如苏阵那[12]。我观十利广说如上,乃至显扬正法广利人天,为诸声闻苾刍尼弟子,于毘奈耶中制其学处[13],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与诸苾刍尼同得学处,不舍学处、学羸不自说,作不净行两交会法,乃至共傍生,此苾刍尼亦得波罗市迦不应共住。”

若复苾刍尼者,有其五种:一、名字苾刍尼,二、自言苾刍尼,三、乞求苾刍尼,四、破烦恼苾刍尼,五、白四羯磨[14]苾刍尼。名字苾刍尼者,如人立字名作苾刍尼、或世共许、或是苾刍尼种族,因此唤为苾刍尼,是谓名字苾刍尼。云何自言苾刍尼?若人实非苾刍尼,自言我是苾刍尼,或是贼住等自称苾刍尼,是谓自言苾刍尼。云何乞求苾刍尼?如诸俗人常为乞求以自活命,是名乞求苾刍尼。云何破烦恼苾刍尼?若能断诸漏,所有焦热诸苦异熟,未来生死能善了知,永除根本如断多罗树[15]头证不生法,是名破烦恼苾刍尼。云何白四羯磨近圆苾刍尼?谓身无障难、作法圆满是不应呵,是名羯磨苾刍尼。今此所言苾刍尼义者,意取第五。言复者,谓更有余如是流类[16]。]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不净行学处之余》云:

[时诸苾刍复请世尊:“妙贤先作何业,证阿罗汉果,复被未生怨王而为强逼行不净行?”佛言:“由昔愿力。”“大德!彼于谁处发斯愿耶?”佛言:“乃往昔时有一长者,娶妻经久竟无子息[17],长者念曰:‘此妻不生,可别娶妇。’迎第二妻既至家中,得新忘旧,轻贱前妻爱重后妇。前妻白夫:‘我受五戒。’夫见持戒,情生敬重。后妇生嫉而作是念:‘作何方计令其破戒?’遂将酒与夫饮之令醉,引其入房。彼妇睡眠,夫便强逼共行非法,即于前妇极生恼恨。时有独觉,于小食时着衣持钵,入聚落中而行乞食至长者家。妻见独觉身心寂静持食奉施,独觉哀愍此女人故为现神变,妇人长跪合掌发愿:‘我今于上福田所作福业,使我当来纵此小妇证得神通,我愿强逼污其净行。’汝等苾刍!于意云何?昔时大妻者今未生怨王是,其小妇者今妙贤是。虽得阿罗汉果,尚被他逼。”

时诸苾刍复请世尊:“大德!今此妙贤先作何业,由彼业力于世尊所而为出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于明了中得为第一?”

佛告诸苾刍:“妙贤先自作业今还自受,广说如前。汝等苾刍!乃往古昔人寿二万岁时,有迦摄波佛[18],妙贤于彼而为出家。彼邬波驮耶是阿罗汉,利智神通最为第一。是时妙贤临终之日而发愿言:‘如我亲教师于迦摄波佛法中利智第一,愿我值彼大师释迦牟尼佛出现世时,得为出家亦授我记利智第一。’汝诸苾刍!于意云何?昔发愿尼者今妙贤是,由此因缘今得遇我利智第一。”]

《生经·佛说比丘尼现变经》云:

[昔者舍卫之城,城名拘萨。国中有诸荡逸[19]婬乱之众,专为凶恶,不随径路,一国患之,以为酷苦,伴党相追,共为恶逆[20],官家求取,驰走叵得。于时国中诸比丘尼,俱共游行,树下精专,思[21]惟正道,不舍心怀。众比丘尼,智慧第一,名曰差摩;神足第一,名莲华鲜,各各有德行,威神巍巍。时天小热,俱行欲洗,诣[22]流水侧,凶众遥见,即生恶心婬意隆崇,欲以犯之。候比丘尼,适脱衣被,入水洗浴,寻前掣衣,持着远处,欲牵犯之。

时比丘尼,见发逆意,意中怆然[23],愍之为愚,因脱两眼,著其掌中,以示诸逆。“卿所爱我,唯[24]爱面色,今我以盲[25],何所可好?”复示肠胃身体五藏手脚各异,弃在一面,谓凶众言:“好为所在?”逆凶见此忽然恐怖,知世无常,三界如寄,其身化成,骨血不净,无可贪者。寻还衣被,稽首悔过:“所作无状,反逆无义,愿舍其殃。”长跪叉手,各受五戒。将至佛所,稽首于地,自责其罪:“盲冥无知,迷来日久,作恶不罢,不觉世世当受祸危,今蒙大圣垂恩救济,乃感比丘尼威德化眼,去罪罪轻,稍近无为。”佛言:“善哉!恶趣已离,转当成就,如树花枝,果[26]实以[27]茂,行亦从斯。”诸人欣然,求作沙门。佛即听之:“正心为本。”寻时出家,守护诸根,众殃永除,五盖不存,三毒消灭,为佛子孙,以断生死,自然神通,尔乃识别佛之大恩。]

已经成就了离欲的人是不会被欲所染污的。

《出曜经·梵志品》云:

[如众华叶,以针贯芥子,

不为欲所染,是谓名梵志。

犹如莲华之叶不受尘水,彼修行人亦复如是,以离于欲不复着色、声、香、味、细滑、法,犹若以针欲贯蓝豆及与芥子,难可获也。彼修行人无有婬欲,略说其要,不为恶所染。

是故说曰:

                                          “犹如众华叶,以针贯芥子,

      不为欲所染,是谓名梵志。”]


[1] 迦摄波:即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头陀”是梵文:Dhuta 的译音,意为:“抖擞”,就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叶跟佛陀以后谨守佛陀的旨意并虔诚的专修苦行,深受佛陀的信任,当佛陀预感不久人世时指定弥勒菩萨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接替他为“未来佛”的同时,令指定以大迦叶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侯罗)为“四大声闻”,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法并在将来辅佐未来的“弥勒佛”。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释迦牟尼涅槃后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叶将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汇编释迦佛祖的遗教,全部汇编整合完成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一祖师之称。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2] 拯济:拼音zhěng jì,是指救助;救济。

[3] 观:拼音guàn,〈名〉意指庙宇。白云观;观寺(寺观);观宇(道观佛寺);观阙(指庙宇)

[4] 克责:拼音kè zé,指责备,多指自责。

[5] 忧戚:拼音yōu qī,忧愁哀伤。

[6] 止遏:拼音zhǐ è,阻止;抑制。

[7] 陵辱:拼音líng rǔ,指欺凌侮辱。

[8] 褒洒陀:佛教用语。为梵语upavāsatha的音译。义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为佛教徒的修行活动:1.出家众每半月聚会一次,先行忏悔,忏悔后再一起诵戒。诵戒这个活动称为“布萨”。2.在家信徒于每月的六斋日持八戒也称“布萨”。也译作“褒沙陀”、“布沙他”、“布洒地”、“逋沙他”等。

[9] 长净:说戒梵音译作布萨、布沙他,月中定期,比丘,沙弥集众对说忏悔犯罪;在家徒众受行斋戒,住净戒中,长善净恶的一种宗教仪轨。

[10] 躄:拼音bì,仆倒:“迷闷躄地。”

[11] 波罗市迦:又作“波罗夷”。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余(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

[12] 苏阵那:据《有部毘奈耶》卷一载,世尊证觉后,十二年中诸声闻弟子没有过失。在第十三年时,有名苏阵那的人,富可敌国,娶邻族女为妻,因为敬信三宝,追随佛陀受持三皈后,严持五戒,最后随佛出家修行。那年,正值天旱,化缘不易,苏阵那便与诸比丘回到家乡,对乡人大力赞扬三宝,宣扬供养三宝功德,亲族于是每日以上妙饮食施给众僧。老夫人知道儿子回来后,便命新妇打扮漂亮,一齐往兰若见苏阵那,老母对苏阵那说希望他能与妻子交好,以留下种子。当时,因佛陀未制淫戒,没有欲过,且少妇冶艳动人,比丘不禁情生染着,难禁欲火烧心,其母见状,即牵二人手向隐蔽的地方,脱去法服,作不净行。之后,苏阵那听闻佛陀说法,对于所作的不净行,很是后悔。世尊知此事后,召集众比丘,明知故问苏阵那,苏阵那不敢隐瞒,说出真相。世尊严加呵斥,对苏阵那说:“你之不净行,非是出家人所应作,我常说要离贪、瞋、痴,要求心、慧解脱,你们都是因此微妙法而求出家的,为何复作此可恶事呢?痴人,宁以男根置于猛害毒蛇口中,不安女根中。”世尊又以种种方便,说厌污事,佛呵责苏阵那后,复为声闻弟子制淫戒,犯者波罗夷罪。此淫戒遂成为佛教教团中最初之制禁。

[13] 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载,菩萨有七学处,即:自利、利他、真实义、力、成熟众生、自熟佛法、无上菩提。此外,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分显密而说所学之体,又译之为‘学句’。[《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

[14] 白四羯磨:又作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即告白之意;羯磨: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15] 多罗树:属棕榈科乔木。岸树、高竦树。学名Borassus flabelliformis。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来群岛及热带非洲。树高七十余尺,花大而白,果熟即赤,状若石榴。

[16] 流类:拼音liú lèi,犹流辈。

[17] 子息:拼音zǐ xí,子女。

[18] 迦摄波佛:又作迦叶佛、迦叶波佛、迦摄佛。即过去七佛的第六位,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尊佛。

[19] 荡逸:拼音dàng yì,意思是毁坏散失。

[20] 恶逆:拼音è nì,奸恶逆乱。

[21] 专思【大】,思专【宋】【元】【明】

[22] 诣【大】,指【宋】【元】【明】

[23] 怆然:拼音chuàng rán,悲伤哀痛的样子。

[24] 唯【大】*,惟【宋】*【元】*【明】*

[25] 今我以盲【大】,以盲无目【宋】【元】【明】

[26] 果【大】,菓【宋】【元】

[27] 以【大】,已【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