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84

第八十四课


四、破于应当离贪之境而执为净:

问曰:生贪的因鲜花、妙香等是必然存在的,要是没有这些生贪的因,就不会由于彼等而致使那些具贪的人们于欲境生贪。

答曰:

若处生离贪,彼不应名净,
决定为贪因,是事都非有。
It is inappropriate to call clean that Towards which freedom from desire arises. Nor is there anything which is A definitive cause of desire.

【词汇释难】

若处:若像女身、男身等任何一处。

贪因:令有情生起贪欲的所缘缘,如女色、花、香、璎珞等。

【释文】所谓自性清净的物质毫厘许也是不存在的。首先那些眼根明净无所受损的人,在观看身体时由于见其流泄污秽不净而对身体心生厌离。因此对他而言(身体)正是离贪的因,宛若粪聚,而不应执身为净。鲜花与妙香等也未必决定能成为发生贪爱的因。因为所缘彼等(花、香、璎珞)也是有可能令人心生厌离。比如对欲境已经获得离欲的人,面对彼(花、香、璎珞)等亦发生离贪。

复次,决定能成为发生贪欲的因——所谓洁净者是没有其毫厘许的自性可言的。例如:鲜花与妙香等所言清净者,对于尽情享用这些受用物的人而言,也有见异思迁,不遂其愿的现象时有发生。假如彼等成为其自性清净者就不应该有所迁转变异,因为所言自性者是没有任何迁转变化的[1]。以是之故花、香等也是没有任何清净的自性可言的。假设说鲜花与妙香等是绝对发生贪欲的因。一切(众生)于一切时都应该于鲜花、妙香等生起贪爱。然今事实并非如此,故鲜花等不应该是(绝对)发生贪欲的因。如彼,见其所缘一法生贪、离贪与中立者喻。

<见其所缘一法生贪、离贪与中立者喻>

我昔曾闻,有一贾客时逢女儿诞生将至,便离家外行经商。当他从商归故之时,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了一位窈窕淑女,正在城外的花园里与其他闺蜜一起嬉戏游玩。睹见少女的贾客便一见倾心,对此少女产生了猛烈的欲望。当他从别人那里得知这正是自己尚未谋面的女儿时,他那激荡沸腾的贪欲便顿然销声匿迹。如喻所比,能成为绝对生贪之因的法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知何处令其发生离贪者那必定是不清净的法。

即说偈曰:

由彼能生贪,亦能令离贪,

是故贪因缘,定相则不成。

【释义】有人认为女人、香花等,决定是清净可贪的对境,而实际上决定可贪的清净境,在世间任何处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说女身,一般凡夫男子逐之不舍,恒常要生贪爱;然而对那些已证悟圣谛的阿罗汉等圣者,或那些已成就不净观的行者,女身却是生起厌离之对境;或者在凡夫人中间,有些男人认为某个女人洁净可爱,而与这个女人有仇恨怨结的男人,对她见而生厌,根本不会生起贪心。如果对女身会生起离贪,那怎么能称之为决定清净可爱境呢?再说,明察诸法名言实相的阿罗汉圣者,对女身决定会呵毁厌离,因此女身也绝不是清净之法。在整个世界上,决定是生贪因的对境,任何处都找不到,如果是决定引生贪爱的因,那么其本性即是清净可贪法,谁遇上都应生贪爱。而实际中,美女、鲜花、香料等并非人见人爱,而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愚者贪爱智者不贪爱。因此,可知女人无有清净可贪之性,如果执著女人等是清净可贪爱的对境而贪著不舍,这种只是愚人的邪执,不合乎道理。

譬如说,以前有位商主,将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送给了别人,以后多年没有见面。有一次他去城市的花园游览美景,见到一名容貌很美的女子,不由生起了猛烈贪心。这时有人告诉商主:“她是你的女儿,难道你不知道吗?”商主一问,果然是自己的女儿,贪心便立即消失无余。世人对女人生贪与否,主要是取决于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认识如何,如果内心觉得美妙可爱,贪欲即刻会炽盛,如果内心觉得不可贪爱,贪欲即刻会远离。所以,智者当如理观察,彻了诸法的本性而断除净执,作为欲界众生,对异性尤应了知其不净本质。

诚如月称菩萨所言:

有人生贪心,有人不贪彼,

是故生贪心,毕竟不成立。

《旧杂譬喻经》云:

[昔阿那律已得罗汉,众比丘中颜容端正有似女人。时独行草中,有轻薄年少,见之谓是女人,邪性泆[2]动欲干犯之,知是男子,自视其形变成女人,惭愧郁毒自放深山,遂不敢归经踰[3]数年。其家妻子生不知处,谓已死亡悲号无宁。阿那律行[4]分卫往至其家,妇人涕泣[5]自说其夫不归,乞匃[6]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应,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与相见,此人便悔过自责其身,还成男子,遂得还归,家室[7]相见。凡得道人不可以恶向之,反受其殃也。]

《法句譬喻经·沙门品》云:

[昔佛在舍卫国[8]精舍之中,为天、龙、鬼、神、国王、人民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晨旦著衣[9]服拄[10]杖持钵至大村中分卫。时大道边有官菜园,外面种黍穄[11],其田外草中施张发箭,若有虫兽[12]盗贼来者,触网箭发中箭则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独守此园,人欲往者遥唤示道乃得入园,不知道者必为发箭所杀。而此女子独守悲歌,其声妖亮,听者莫不顿车止马,回旋蹀[13][14]而欲趣之,盘[15]桓不去皆坐声响。时此比丘分卫行还,道闻歌声,侧耳听音五情逸豫[16],心迷意乱贪著不舍,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见坐起[17]言语,便旋往趣,未到中[18]间意志怳[19][20],手失锡杖肩失衣钵殊不自觉。佛以三达见此比丘,小复前行为箭所杀,福应得道,为愚所迷欲盖所覆,怜愍其愚欲度脱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边,以偈呵之[21]曰:

                            “沙门何[22]行如意不禁,步步著粘但随思走,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粘但随思走,

     袈裟被肩为恶不损,行[23]恶行者[24]斯堕[25]恶道。

    截流自持[26]折心却欲,人不割欲一意犹[27]走,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28]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诱[29]意不[30]除,非净[31]梵行焉致大宝?

            不调难诫[32]如风枯树,自作[33]为身曷[34]不精进?”

说此偈已即自复形,相好炳然[35]光照天地,若有见者迷解乱止各得其所。比丘见佛心意㸌开[36]如冥𨶳[37]明,即五体[38]投地为佛作礼,叩头悔过忏悔谢佛,内解止观[39]即得罗汉[40],随佛还精舍[41]。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已不?”

  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心亦随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

  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阴、脓、血、脑、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若观不净,随净想现。颇更有因缘,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时,婆蹉王优陀延那闻尊者宾头卢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诚如下面的公案所阐述的情况那样,世间是没有一个决定令人生贪的因可寻的。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

  时,彼比丘作如是思惟:“若得好劫贝[42],长七肘[43],广二肘,作衣已,乐修善法。”

  时,有天神依彼林者,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住于林中,作是思惟,希望好衣。”

  时,天神化作全身骨锁,于彼比丘前舞,而说偈言:

                 “比丘思劫贝,七肘广六尺,

  昼则如是想,知夜何所思?”

  时,彼比丘即生恐怖,其身战悚[44],而说偈言:

                 “止止不须氎[45],今著粪扫衣,

  昼见骨锁舞,知夜复何见?”

  时,彼比丘心惊怖已,即正思惟,专精修习,断诸烦恼,得阿罗汉。]


[1]《中论·观有无品》云: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2] 泆:拼音yì,〈动〉放纵 。又如:泆宕(放荡;放纵)

[3] 踰【大】,逾【宋】【元】【明】

[4] 行【大】,〔-〕【宋】【元】【明】

[5] 涕泣:拼音tìqì,哭泣;流泪。

[6] 匃:拼音gài,同“丐”。讨饭的人:乞丐。

[7] 家室:拼音jiā shì,妻子或配偶。

[8] 国【大】,〔-〕【宋】【元】【明】【圣】

[9] 衣【大】,〔-〕【圣】

[10] 拄【CB】【丽-CB】,柱【大】

[11] 穄【大】,种【圣】穄:拼音jì,〔穄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亦称“糜子”。

[12] 兽【大】,狩【宋】

[13] 旋蹀【大】,回踝【宋】(又作)蹀【大】,系【圣】

[14] 蹑蹀:拼音niè dié,释义为往来小步貌。

[15] 盘【大】,槃【元】【明】【圣】

[16] 逸豫:拼音yì yù,逸乐。

[17] 见坐起【大】,起见坐【宋】,见起坐【元】【明】

[18] 中【大】,之【圣】

[19] 怳【大】,慌【宋】【元】【明】

[20] 惚【大】,忽【圣】怳惚:拼音huǎng hū,同“怳忽”。指知觉迷糊或神思不定。

[21] 之【大】*,〔-〕【圣】*

[22] 何【大】,若【圣】

[23] 行【大】,恶【圣】

[24] 行者【大】,者死【宋】【元】【明】

[25] 堕【大】,随【圣】

[26] 持【大】,忖【宋】【元】【明】【圣】

[27] 犹【大】,由【圣】

[28] 懈【大】,解【圣】

[29] 诱【大】,劳【宋】【元】【明】【圣】

[30] 不【大】,弗【圣】

[31] 净【大】,清【圣】

[32] 诫【大】*,戒【圣】*

[33] 自作【大】,作自【圣】

[34] 曷【大】,何【圣】曷:拼音hé,何,什么:“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5] 炳然:拼音bǐng rán,清楚、显然可见的样子。

[36] 意㸌开【大】,欢意悟【圣】

[37] 𨶳【大】,闚【宋】【元】【明】闚:拼音kuī,同“窥”。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

[38] 五体:拼音wǔ tǐ,指四肢及头。

[39] 止观:拼音zhǐ guān,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

[40] 罗汉:拼音luó hàn,即“阿罗汉”或“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41] 精舍:拼音jīng shè,寺院。因是精勤修行者所居,故称为“精舍”。

[42] 劫贝:拼音jié bèi,即吉贝。木棉科植物。 东南亚 广泛栽培,古代即已传入我国。棉毛可为纺织原料和床垫、枕心等的填料。 唐·皮日休 《孤园寺》诗:“巾之劫贝布,馔以栴檀饵。”

[43] 肘:拼音zhǒu,〈名〉肘者,肱与臂相接处。

[44] 战悚:拼音zhàn sǒng,亦作“ 战悚 ”。形容因害怕而发抖。

[45] 氎:拼音dié,细毛布,细棉布:“丝履氎巾聊取用。”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