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90

第九十课


四、不应由是世间的保护者而生骄傲:

问曰:国王是国土世间的守护者,此以守护神的形相而自居之,这势必会引起王者的骄横跋扈。若无彼骄横跋扈的威慑力,就不会有人俯首称臣如理追随,则会失毁天下民心。

答曰:

王是护世者,亦为世所护,
由一而生骄,余何不离骄?
When a ruler seems to be the protector Of his people, as well as protected, Why be proud because of the one? Why not be free from pride because of the other?

【词汇释难】

护世者:保护世间人民福祉的守护者或者说是劫初人们农田的守护者。

本偈颂文的第三句“由一而生骄”其实也是一句反问,所以要准确一点应译作如下:

王是护世者,亦为世所护,

何由一生骄?余何不离骄?

【释文】假如说国王作是念言:“世间的守护事业要依赖于朕。”便心生骄慢者,那么国王自己的守护事业却又要依赖于世间的众庶之故,认清自己是被臣民所守护的对象后,为何不赶紧舍离骄慢呢?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被世间臣民所守护着的君主是无法治理天下的。如彼,夫妻喻;森林与雄狮喻。

<夫妻喻>

某甲夫婿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历经苦难为家操劳,汝则无所事事成日在家淡然闲居。”

妻子亦作答言:“那就你来居家一天,操办家务,便会明白。”

丈夫表示认同便如说而行。然而操办家务的事业使他苦不堪言。譬如,夫妇之间完全是彼此对等的守护者。如喻所比,国王虽然守护了世间民庶,然而世间臣民也同样守护了国王。

<森林与雄狮喻>

又,譬如,雄狮守护了森林,同样森林也守护了雄狮。

即说偈曰:

诸有无知者,捐弃慢对治,

仍用何方便,不得灭慢执。

【释义】作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代表人物,需要一个国王的象征来凝聚国民的精神,这样的国王可以说是守护世间者,是臣民的依靠处。但是,国王如果因此而生起邪分别念,认为自己是所有臣民的保护者,自己具足如是大威权、能力等,以此而高自标树,这实际上是一种颠倒的我慢妄执。从一方面看,国王是公众的保护者,而从另一方面说,国王必须依靠臣民护持才可生存。如果臣民对国王不拥护,国王的一切权威、能力即失去了存在基础,在历史上类似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国王既然会以自己是世间保护者的原因而生骄傲,那么以众多臣民是自己的保护者之因,也应远离骄傲。国王只是一个能保护者,而诸臣民是众多的能保护者,由此理应对公众生起谦虚恭敬之心,若反而生骄,这无疑是颠倒妄执。

譬如说,以前有一对夫妇,丈夫每天起早摸黑[1]地在外面做工,妻子每天在家中照料小孩与家务。开始那位丈夫觉得自己很有功劳,他对妻子说:“我在外面为了你做工非常辛苦,而你在家安闲度日,所以你应好好恭敬我。”他的妻子说:“我其实也一样对家庭有功劳,每天也要做很多家务,不信我们明天换一下,你在家做家务,我去外面做工。”第二天夫妇俩交换了工作,那位丈夫在家看小孩、做饭、扫地、洗衣服……一件又一件的家务活让他晕头转向,也使他明白了妻子平日对家庭的功劳。于是他慢心全然消失,依然兢兢业业地去外面做工,与妻子相依为命地过日子。同样,国王与臣民也是相互依存,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同样是对方的保护者,国王认为自己功劳大而骄傲,其实与那位丈夫一样,只是因自己没有了知对方的功劳,才生起了这种不合理的颠倒分别念。

另有譬喻说,以前有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一只狮子,由于有狮子,人们都不敢去砍树破坏森林。因此狮子觉得自己是森林的保护者,有大功劳,它骄傲地对森林说:“我是林中之王,是你们的保护者!”森林中的众树也回答说:“大王!你确实是我们的保护者,可是大王你也应该知道,我们其实也是你的保护者,没有我们,你去哪儿找食物?你去哪儿居住?有谁为你遮障风雨烈日?”同样,国王与臣民也是互相保护而生活,就像狮子与森林一样,国王理应明白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断除骄慢自大之心。若不了知这种真相,即失去了对治骄慢的有力方便,使自己陷入愚昧迷乱之中。

如同月称菩萨所言:

愚人离对治,反执为我慢,

如是之我慢,无法能摧毁。

而陷入如是迷乱执著之中者,其结局定会非常痛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想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君主们耳濡目染,必须引以为戒的一句至理名言。

在《孔子家语》中有一句话,唐太宗也经常引以为鉴,那就是“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唐太宗不仅仅自己经常看这样的教诲,这样去力行,而且还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导太子。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唐太宗说:“我听说古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胎教,我却没有时间顾及到这些。但是,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自从他被立而为太子之后,我总是在生活中给予他适时的引导。”

譬如,在太子吃饭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知道饭的道理吗?”太子说:“不知道。”唐太宗就说:“饭是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才获得的。我们要役民以时,不要横征暴敛,才能够经常地吃到这样好的饭。”

看到太子在骑马的时候,他就问:“你懂得马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就说:“马可以帮人做很多事,替人代劳,但是不能够把马的力使尽,这样才能经常有这样的马骑。”

当太子去乘船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懂得船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说:“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把船颠覆。你以后要当皇帝了,对于这个道理不能够不小心警戒。”

看到太子靠在一个弯曲的树上休息,太宗就问:“你懂得这棵树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不知道。”太宗就说:“你看这棵树虽然弯曲了,但是你如果用东西来校正它,它仍然可以做成直木来使用。君主虽然有的时候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但是他只要听从臣下的劝谏,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你看唐太宗就是经常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这样的道理来警诫自己,来提醒太子,所以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婆罗门止住,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别诸字,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句句记说;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往见世尊;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欲修敬礼。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憍慢、族姓骄慢、容色骄慢、聪明骄慢、财富骄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今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谕?云何善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伏诸骄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得无间等[2]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独静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罗汉,心善解脱[3]。]

《增壹阿含经·增上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瞿师园中——过去四佛所居之处。

  尔时,王优填及五百女人、舍弥夫人等,欲诣园观游戏。当于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与世尊别久,欲往礼敬、承受、问讯。”尔时,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后,除去衣钵坐具,又以神足飞在虚空,往诣拘深园中。尔时,彼比丘还舍神足,往诣林中,在一闲静之处,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舍弥夫人将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时,舍弥夫人遥见比丘以道神足在树下坐,见已,往至比丘前,头面礼足,在前叉手[4]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头面礼足,亦复叉手而围绕之。

  尔时,优填王遥见五百女人叉手,绕此比丘而住,见已,便作是念:“此中必当有群鹿!若当有杂兽,必然不疑。”尔时,王乘马急走,往诣女人聚中。

  是时,舍弥夫人遥见王来,便作是念:“此优填王极为凶恶,备能取此比丘害之。”是时,夫人举右手白王曰:“大王当知:此是比丘,勿复惊怖!”

  是时,王即下马舍弓,来至比丘所,谓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

  是时,彼比丘即举眼仰观王,默然不语。

  尔时,王复语比丘曰:“速与我说法!”

  尔时,比丘复举眼仰观王已,默然不语。

  是时,王复作是念:“我今可问禅中间事:若当与我说者,当供养之,尽其形寿,施与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设不与我说者,当取杀之!”尔时,王复语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尔时,彼比丘亦默然不对。

  尔时,树神即知其心,便遥化作鹿群,欲乱王耳目,使起异想。是时,王遥见鹿已,便作是念:“今且舍此沙门,沙门竟当何所至凑!”即乘马往射群鹿。

  是时,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为所诣?”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处往觐世尊。”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时,速往所在,勿复住此,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时,彼比丘即从座起,收摄衣钵,飞在虚空,远逝而去。是时,夫人见道人在虚空中高飞而去,便遥语王曰:“惟愿大王观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虚空踊没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况释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时,彼比丘到瞿师园中,还舍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卫城劳于夏坐乎?随时乞食不亦倦耶?”

  比丘曰:“我在舍卫城实无所倦。”

  佛语比丘:“今日何故来至此间?”

  比丘白佛:“故来觐尊,问讯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见我及见此四佛住处耶?汝今得脱王手甚为大奇,汝何为不与王说法?又复优填王作是言:‘比丘!今当为我说法,汝今何故不为我说法?’若当比丘与王说法者,优填王极怀欢喜,已有欢喜,尽其形寿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是时,比丘白佛言:“时,王欲问禅中间事,是故不报此义耳!”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与王说禅中间事?”

  比丘报曰:“优填王用此禅为?本怀凶暴,无有慈心,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与欲相应,三毒炽盛,没在深渊,不睹正法,习惑无知,诸恶普集,行于骄慢,依王力势,贪著财宝,轻慢世人,盲无有眼,此人复用禅为?夫禅定法,诸法中妙,难可觉知,无有形相,非心所测,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与王说法。”

  是时,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须浣[5]之乃净。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痴之暗,以十二缘法然[6]后除尽。比丘!何故不与优填王说法?设当与说法者,王极欢喜,正使极盛之火犹可灭之,何况人哉?”尔时,彼比丘默然不语。

  尔时,佛告比丘:“如来处世,甚奇!甚特!设天、龙、鬼、神、乾沓惒[7]问如来义者,吾当与说之;若使国王、大臣、人民之类问如来义者,亦当与说之;若刹利四姓[8]来问义者,亦当与说之。所以然者?今日如来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有怯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9],不可称计,行四等心。是故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来说法亦无有难。汝今,诸比丘,当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为众生善知识,遇及一切父母知亲,尽当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为四?一者、当恭敬于佛,是时如来者,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当求于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复当方便供养众僧,如来众者,恒共和合,无有诤讼,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说知见成就,所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此是如来圣众,可尊、可贵,世间无上福田;复当劝助使行贤圣法、律,无染无污,寂静无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恭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起早摸黑:拼音qǐzǎo mōhēi,起早睡晚,常指辛勤劳动。

[2] 无间等:指“无间道”又称“无碍道”。断除自道应断障盖,为正对治;别无间隔,直接生起自果后智。见道位可以分为“无间道”与“解脱道”两个阶段。其“无间道”者,已说。解脱道者,紧接自因无间道后所生智。

[3] 心善解脱:五蕴贪断已,心善解脱。《杂阿含经·断法经》云:“世尊告罗陀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断法。观察已。于色欲贪断。色贪断已。我说心善解脱。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 叉手:拼音chā shǒu,一种礼节。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作“抄手”

[5] 浣:拼音huàn,〈动〉洗:浣衣。浣纱。浣雪。浣濯。

[6] 然:拼音rán,古同“燃”。 烧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烧。燃点。燃眉之急。

[7] 乾沓惒:(天名)又云犍沓和,健沓惒,八部众之一。乐神名。常作“乾闼婆”。

[8] 四姓:拼音sì xìng,《长阿含经》卷一三云:“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9]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一、欲神足,为欲望成就。又称欲如意足,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二、勤神足,为精进无间。又称精进如意足。欲为精进的依据,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三、心神足,为一心正念。又称心如意足、念如意足。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四、观神足,为心不驰散。又称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维如意足等,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