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94

第九十四课


二、国王治罚罪人不应是法

问曰:国王于那些作恶多端的恶人不应该以怜悯相待。倘若不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恶人,尔时则会毁坏此一切世间。为了保护世间那必然要将是诸作恶多端的恶人,一网打尽严加惩办。

答曰:

若作罪众生,非是所悲悯,
则愚夫异生,皆非所庇护。
If people who do ill deeds Should not be treated with mercy, All ordinary childish people Would also not need to be protected.

【词汇释难】

悲悯:希望受苦者离苦。具有这种愿对方离诸痛苦行相的心所即是悲悯心。

【释文】若谓此(恶人)因为造作恶不善法的原故,并非是所悲悯的容器,那究竟何人可堪称为是悲悯的容器呢?由于非是所悲悯的容器之故,一切愚夫异生皆悉成为非此国王所庇护的对境了。此中所谓“愚夫”者,即指那些具足愚夫性相的众生。“异生”者,凡指尚未发生贤圣之道者——即造作十恶不善法的有情,以这两种殊胜特征所区别开来的众生可谓是愚夫异生。具悲悯者即对完全受自己治化的诸有情心存怜悯而善加守护。如是他的悲悯即是别人在肇事非义不饶益法时想防非止恶的心。(国王)他的完整善护世人也是要通过悲悯心来完成的。因此,这个无悲悯的国王怎么会善加守护他人的劳动成果呢?不作守护而强征赋税者是安住于城邑或王都里无强盗之名却有强盗之实的匪贼。如彼,守护身财喻。

<守护身财喻>

设若国王对作恶多端的恶人无有悲悯之心,是诸一切皆悉会变得无诸实义的苦恼之故,对自己的身体与财物也不应该加以保护,然而也是须要守护的[1]。如喻所比,要将一切肇事作恶的人也都应该摄化为其悲悯的对境。

即说偈曰:

孰若能自护,彼非王所护,

若堪护罪犯,王实方守护。

【释义】作为国王,以严厉手段治罚罪犯,此非是合法的行为,而是无有悲愍的非法行。所谓罪人,只不过是为业力所束缚,在烦恼催动下无法自主而造罪的愚人,虽然他们会造一些偷盗、杀人之类恶业,然而并不能因此而以残暴的刑罚去对付他们。作为国王,如果觉得罪犯不应悲愍,那么对一切愚夫异生,都不应保护。因为一切愚夫异生,也同样是为烦恼所催而在不停地造罪,只不过他们造的罪暂时要轻一点,对他人的伤害暂时见不到其严重性;而且相较之下,那些罪犯恶人的烦恼痛苦比其他异生更为深重,处于更为低劣、更需要帮助保护的悲惨境遇中。如果对最需要照顾的人不生悲愍,那么对其他境遇好一些的异生,又怎么会悲愍保护呢?仁达瓦大师说:如果犯罪的人不应悲愍保护,那么不犯罪的人根本不用保护。意为不犯罪的人,本来就比罪犯的处境优越,如果对那些正在犯罪而急速堕落的人不以大悲庇护,那么对那些并不如是苦恼的凡夫,也就更不会作为自己的庇护对象了。

在此,应分析此处所言的应悲愍保护罪犯,与诸大德在世规教言中所说的应惩罚罪犯,二者并无相违。本论中所言,是针对当时的国王,常以砍首、砍断手足、挖眼割鼻等酷刑处治犯人的行为,这些粗暴的刑罚显然是不应理,也不符合佛法。作为明智的国王,悲心应无偏地顾及所有的子民,特别是对罪犯,应以慈悲心对待,以善巧方便挽救他们堕落的悲惨境遇,比如暂时关进监狱、捆绑、鞭打,然后用方便言词开导使其心意转变,不再造恶业。而其他大德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品》中说:

于彼屡教不改者,若不施予相应刑,

野蛮人增毁国故,当依初订而执行。

    此中所说的应依法处治罪犯,也即以大悲心保护人们及罪犯的一种方便。因为若不依法处治犯罪者,以示警戒,无知的恶人就会越来越猖狂,犯罪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整个国家混乱,人们陷于痛苦之中。但是在处罚犯人时,绝不能毫无悲愍地动用酷刑,以恶毒的方式将他们统统处死,这种方式不是明君的行为。

譬如说,在某城市里,有一群非常厉害的盗贼,但是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没有暴露,市民们谁也不认识他们,因此表面上他们也是普通的市民,而实际上其危害非常大。同样,若对罪犯毫无悲愍地处罚,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很如法,而实际上会断送佛法慧命的大慈大悲心。

另有譬喻说,身体财产常常为人们带来痛苦,佛经中经常将二者说为痛苦源,但是国王会以悲愍心对待自己的身体及财产,并不计较它们拖累,而且会以种种方便妥善地保护它们。同样,子民中的罪犯,虽然暂时会带来一些损害,然而也应加以慈愍保护,而不应以暂时的危害即舍弃他们。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极嗔行杀人,观察详知已,

不杀不损害,而当摈出境。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

我昔曾闻,师子诸国[2],尔时有人,得摩尼宝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献王。王得珠已,谛视此珠而说偈言:

                                          “往古诸王等,积宝求名称,

聚会诸宾客,出宝自矜高。

舍位命终时,捐宝而独往,

唯有善恶业,随身不舍离。

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获,

财宝亦如是,资他无随己。

往昔诸国王,为宝之所诳,

储积已待他,无一随己者。

吾今当自为,必使宝随己,

唯佛福田中,造作诸功德,

随己至后世,善报不朽灭。

临当命终时,一切皆舍离,

举宫室亲爱,大臣诸猛将,

悲恋送亡者,至冢则还家。

象马宝辇舆[3],珍玩及库藏,

人民诸城郭,园苑快乐处,

    飘然独舍逝,都无随从者。”

王说偈已即诣塔所,以此宝珠置塔枨[4]上,其明显照犹如大星,若日出时照王宫殿,晖曜相映倍于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尔,于一日中卒无光色,王怪其尔即遣人看。既至彼已不见宝珠,但见枨下血流污地,寻逐血迹至迦陀罗林,未到彼林已见偷珠人窜伏[5]树间。偷珠之人当取珠时,堕枨折髀[6]故有是血,即执此人将诣王边。王初见时甚怀忿恚,见其伤毁复生悲愍,慈心视之而语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痴,偷佛宝珠,将来之世必堕恶趣。”

即说偈言:

                                          “怪哉甚愚痴,无智造大恶,

如人畏杖捶,返受于斩害。

畏于贫穷苦,兴此狂愚意,

    不安少贫乏,长受无穷厄。”

尔时一臣闻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说,真实不虚。”

即说偈言:

                                          “塔为人中宝,愚痴辄盗窃,

斯人无量劫,不得值三宝。

如昔有一人,信心欢喜故,

耳上须曼花[7],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亿劫,极受大快乐[8]

十力世尊塔,盗宝而自营,

     以是业缘故,沉没于地狱。”

复有一臣怀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9],何须呵责?宜加刑戮。”

王告臣言:“莫出此语!彼人已死何须更杀[10]?如人倒地宜应扶起。”

时王即说偈言:

                                           “此人已毁行,宜速拔济之,

我当赐财宝,令忏悔修福,

使其得免离,将来大苦难。

我当与钱财,使彼供养佛,

若彼不向佛,罪过终不灭。

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

     因佛获过罪,亦因佛而灭。”

时王即便大赐钱财,教令佛边作诸功德。尔时偷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中调顺之人,计我愆罪[11]应被斩害。此王能容,实是大人赦我重罪。释迦如来甚为奇特,乃能调化邪见国王作如斯事。”说是语已,还到塔所匍匐[12]向寺,合掌归命,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间真济,虽入涅槃犹能以命赈赐[13]于我,世间咸皆号为真济,名称普闻遍诸世界,及于今者济我生命,是故真济名不虚设。”

即说偈言:

                                          “世间称真济,此名实不虚,

我今蒙救拔,知实真济义。

世间皆炽然,多诸郁蒸[14]恼,

慈悲清凉月,照除热恼苦。

如来在世时,于旷野鬼所,

拔济首长者,是事未为难。

于今涅槃后,遗法济危厄,

令我脱苦恼,是乃为甚难。

云何世工匠,奇巧合圣心,

图像举右手,示作安慰相,

怖者睹之已,尚能除恐惧,

况佛在世时,所济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形像免济我。”]

《法句譬喻经·多闻品》云:

[昔[15]罗阅祇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贼依崄[16]劫人,后遂[17]纵横所害狼藉,众贾被毒王路不通,国王追讨[18]不能擒[19]获。时佛在国哀愍群生,念彼贼辈不知罪福,世有如来而目不覩,法鼓日震[20]而耳不闻。“吾不往度,如石沈渊。”化[21]作一人著好衣服,乘马带剑[22]手执弓矢[23],鞍勒[24]严饰金银庄校,以明月珠垂络[25]马体,跨马鸣絃[26]往入山中。群贼见之以为成事,作贼积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与此何异?群贼齐头住[27]前围绕,挽弓拔刀诤欲剥脱。于是化人举弓一发,使五百贼各被[28]一箭,以刀指拟[29]各被一疮,疮重箭深即皆颠倒。五百群贼宛转卧地叩头归降。“为是何神威力乃尔?乞蒙原赦[30]以活微命,愿时拔箭使疮除愈,今者疮痛不可堪忍。”

化人答曰:“是疮不痛、箭不为深,天下疮重莫过于忧,残害之甚莫过于愚。汝怀贪得之忧、残杀[31]之愚[32],刀疮毒箭终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壮士所不能拔。唯有经戒多闻慧义,以此明道疗治心病,拔除忧爱愚痴贡高,制伏刚强豪富贪欲,积德学慧乃可得除,长获安隐。”

于是化人即现佛身,相好挺特金颜英[33]妙,即说偈言:

                                          “斫疮无过忧,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34]得眼,闇者从得烛[35]

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

于是五百人见佛光相,重闻此偈,叩头归命克心悔过,刀疮毒箭自然除愈,欢喜心开即受五戒,国界安宁莫不欢喜。]


[1]《中观四百论·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2] 师子诸国:狮子国即僧伽罗,是斯里兰卡的古代名称。来自梵语古名Simhalauipa(驯狮人),《梁书》称狮子国。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即梵语古名Simhalauipa的音译。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师子国、师子洲。

[3] 辇舆:拼音niǎn yú,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

[4] 枨:拼音chéng,木柱。

[5] 窜伏:拼音cuàn fú,意思是逃匿;隐藏。

[6] 髀:拼音bì,指大腿,亦指大腿骨。

[7] 须曼花:梵语sumanas,又称苏摩那花、苏曼那花、须曼花、须曼那花、修摩那花、须末那花。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须曼花的花语,非常美好,使人非常喜悦。须曼花乃肉豆蔻之一种。属灌木,花为黄白色,有香气。但是此花无法确定现今是指何种植物,在佛经里有记载这种花。

[8] 耳上须曼花,以用奉佛塔,人天百亿劫,极受大快乐。注释《大智度论》云:“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

[9] 彰:拼音zhāng,〈动〉明显,显著:彰彰。昭彰。彰明。欲盖弥彰。

[10] 彼人已死何须更杀:注释《大智度论》云:“死人者,似人而不能集诸善法故,亦以提婆达剃头法服,似如圣人,内无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如是故,名为死人。”

[11] 愆罪:拼音qiān zuì,意思是罪过,罪恶。

[12] 匍匐:拼音púfú,使自己俯卧。

[13] 赈赐:拼音zhèn cì,意思为赈救赐与。

[14] 郁蒸:拼音yùzhēng,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15] 昔【大】,昔者【圣】

[16] 崄【大】,险【宋】【元】【明】

[17] 后遂【大】,前后【圣】

[18] 讨【大】,计【元】【明】

[19] 擒【大】,禽【圣】

[20] 震【大】*,振【宋】*【元】*【明】*

[21] 化【大】,便化【圣】

[22] 剑【大】,刀【宋】【元】【明】

[23] 弓矢:拼音gōng shǐ,弓与箭。

[24] 鞍勒:拼音ān lè,是指鞍子和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

[25] 络【大】,珞【宋】【元】【明】

[26] 絃【大】,弦【圣】

[27] 住【大】,径【宋】【元】【明】【圣】

[28] 被:拼音bèi,遭遇,遭受:被灾。被难。

[29] 拟:拼音nǐ,〈动〉打算:拟去信联系。拟议。

[30] 原赦:拼音yuán shè,宽恕赦免。

[31] 杀【大】,害【宋】【元】【明】

[32] 愚【大】,心【宋】【元】【明】

[33] 英【大】,殊【宋】【元】【明】

[34] 者从【大】,从是【宋】【元】【明】

[35] 烛【大】,明【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