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98

第九十八课


三、由是骄慢和放逸的根本则是非法的理由:

问曰:由于具有圆满智慧与悲悯心肠的国王,善加保护统摄天下兆民,此即成为国王积功累德的善法。

答曰:

非愚不得王,愚人无悲悯,
国王虽护者,无悲不住法。
The sensible do not acquire kingship. Since fools have no compassion, These merciless rulers of men, Although protectors, are irreligious.

【词汇释难】

悲悯:希望受苦者离苦得乐的悲愍心肠。

《中论·观邪见品》云: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释文】王权即是一切骄慢和放逸的根本,国王们唯利是图地贪执权贵,远远弃舍了能利自他的善法正途,并以卑贱下流的手段谋取政权,除了愚痴癫狂徒之外谁人会去争取这样的王权地位呢!由于如是过度专注于放逸的尘寰[1]俗事,就像是位去明就闇[2]的瞽者[3]之畴[4]盲于大道,根本无法洞见其吾我与世间财货迁转不住的无常本性。由于心思放逸,魂不守舍,不能现见善法律仪能引生众生世间一切可见不可见令人欢欣愉悦的圆满功德果报,使其善法增上不令败坏等的功德。(国王者)却恰恰与此相反,倒行逆施,将诸过患当作是功德,所以说此国王者是极其愚昧无知的人,也只有这样的愚人方能夺取获持政权。愚昧无知的君主心中即不可能有悲悯仁慈心肠的立足之地,因为自视甚高,骄慢过甚的原故。无有怜悯心肠的人主君王怎么还可能谈得上有其积功累德的善法修习呢?因为其所作所为无非是伤损,无非是罪业的原故。所以说肯定一位具有智慧兼备悲悯心肠的人主君王,即是从善若流的积善成德者,是言非也。榨取民脂民膏作为自己的薪资,却又不善加保护世人的君主人王,实际上只是无有休止夜以继日劳民伤财的盗匪,而不是什么人王君主。如彼,无慈暴君施暴王之大臣喻。

<无慈暴君施暴王之大臣喻>

譬如往昔,无慈君主施暴王曾有一位大臣,他想让罪犯们用黄金赎罪,然而未能审办斯事。

施暴王也因此勃然大怒并呵毁大臣曰:“汝云何不能审办斯事?”

这个大臣有一个心肠歹毒的朋友,大臣便向这位朋友诉苦。

那位歹毒的朋友回答说:“有法子让犯人们输金。”

随后那位残忍无道的朋友开始使用各种令犯人输金赎罪的酷刑。施暴王对他的作为非常满意,便提拔升任他为大臣。这位新任的大臣为了取悦国王便腥风血雨地兴起了一场大屠杀。最终当他无法一一用兵器杀尽众生时,便用大火焚烧一切诸方隅而殃及屠害了无量有情。施暴王对对此极为满意而嘉奖称快。如是以正智推究便能得知,何处只要是有愚痴无明的安住,彼处即容不下半点的慈心悲悯,何处要是乏少慈悲怜悯之心,彼处怎么还有可能会有逢值善法福德的可能性呢?国王等由于也是完全具备了如上所述的种种劣迹。所以说纵然国王是(世间的)守护者,但是他们却不具足善法。

即说偈曰:

由因悲主说,法源为无害,

故人主君王,无悲不具法。

【释义】一般国王护持世间的行为,一定不会是善法,其原因是世间除了愚者外,智者不会愿意当国王,得到王位的既然是愚者,那他绝不会以悲心保护世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定然为无有悲愍的非法行。无论从道理上推测,抑或从历史事实观察,世间的国王,除了一些佛菩萨的化身之外,其余想当国王者,必然是贪心、嗔心、痴心非常厉害的人,他们不知因果取舍,不知权位的危险,为了满足权位欲望等,而不择一切手段,这种人是目光短浅的愚者。为愚痴覆心,他们不会护持清净律仪,也不会按世间正士的规范去做事,粗重的烦恼会将自相续中的悲心全部障蔽。在这种毫无悲愍心的状态下,他无论表面上作何种保护世间的事业,其实都是在为了满足私欲,根本不会住于善法之轨,而只有不断地行持恶法,为人们带来痛苦损害。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国王,向某富人勒索高额赋税,那个富人不愿交,而国王的一个亲友利用种种手段威胁恐吓,使那个富人如数上交了钱财。国王得到了钱,便高兴地将那位亲友封为大臣,这位残暴的大臣上任后,为了让国王生欢喜心,以暴力压榨百姓,数十万人都被他残忍地烧死了。历史上这样的国王和大臣层出不穷,从中可明显地了知,如果国王以愚昧贪心行持国政,其手段与所用的大臣必然全无悲愍仁慈。

月称菩萨说:

大悲尊者说,法极即无害,

是故诸国王,无悲无善法。

除大悲尊释迦佛等圣者化身的国王外,其余的国王不会有悲心,也不会按佛法行持国政,彼等唯依权势造作恶业,故有智者理应断除由王位引发的贪执与傲慢。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两则无有悲心怜悯君主国王们的所作所为。

《六度集经·忍辱度无极章》云:

[昔者菩萨,时为梵志[5],名羼提[6]和,处在山泽,树下精思,以果泉水而为饮食。内垢消尽,处在空寂,弘明六通[7]得尽知之。智名香熏闻八方上下,十方诸佛、缘一觉道、应仪[8]圣众靡不咨嗟[9]。释梵[10]四王、海龙[11]地祇[12],朝夕肃虔[13]叉手稽首,禀化[14]承风[15]拥护其国,风雨顺时,五谷丰熟,毒消灾灭,君臣[16]炽盛。其王名迦梨[17],入山畋[18][19],驰逐麋[20]鹿,寻其足迹历菩萨前,王问道士:‘兽迹历兹,其为如行乎?’菩萨默惟:‘众生扰扰[21],唯[22]为身命,畏死贪生,吾心何异哉?吾倘语王,虐杀[23]不仁,罪与王同;倘云不见,吾为欺矣。’中心恧然[24]低首不云。王即怒曰:‘当死乞人,吾现帝王一国之尊,问不时对而佯[25]低头乎?’其国名揥[26][27]爪曰不,菩萨惆怅[28],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为不见。曰:‘兽迹历兹而云[29]不见,王势自在,为不能戮尔乎?’菩萨曰:‘吾听王耳。’王曰:‘尔为谁耶?’曰:‘吾忍辱人。’王怒拔剑截其右臂。菩萨念曰:‘吾志上道,与时无诤,斯王尚加吾刃,岂况黎庶[30]乎?愿吾得佛必先度之,无令众生效其为恶也。’王曰:‘若为谁乎[31]?’曰:‘吾忍辱人。’又截其左手,一问一截,截其脚,截其耳,截其鼻,血若流泉,其痛无量,天地为[32]震动,日即无明。

四天大王佥然[33]俱臻[34],同声恚曰:‘斯王酷烈[35],其为难齐。’谓道士曰:‘无以污心。吾等诛王及其妻子,并灭一国,以彰其恶。’道士答曰:‘斯何言乎?此殃由吾前世不奉佛教加毒于彼,为恶祸追,犹影之系形矣。昔种之少,而今获多,吾若顺命,祸若[36]天地,累劫受咎,岂可[37][38]哉?’黎民睹变,驰诣首过齐声而曰:‘道士处兹,景祐润国,禳灾[39]灭疫;而斯极愚之君,不知臧否[40],不明去就[41],恶加元[42]圣。惟愿圣人,无以吾等报上帝也。’菩萨答曰:‘王以无辜[43]之恶痛加吾身,吾心愍[44]之,犹慈母之哀其赤子[45]也;黎庶何过而怨之乎[46]?假有疑望[47],尔捉吾断臂以来。’民即捉之,乳湩[48]交流[49]。曰:‘吾有慈母之哀,今其信,现于兹。’民睹弘信,靡不禀化,欣怿[50]而退。

菩萨有弟,亦睹道元[51],处在异山,以天眼[52]彻视,睹天神鬼龙会议王恶,靡不怀忿。惧兄有损德之心,以神足之[53]兄所。曰:‘有所中伤乎?’答曰:‘不也。尔欲照吾信。取断手足耳鼻著其故处,复者即吾信矣。’弟续之即复,兄曰:‘吾普慈之信于今著矣。’天神地祇[54]靡不悲喜,稽首称善,更相劝导,进志高行,受戒而退。自斯之后日月无光,五星[55]失度[56],妖怪相属,枯旱谷贵,民困怨其王也。”

佛告诸比丘:“时羼提和者,即吾身是。弟者,弥勒是。王者,罗汉拘隣[57]是。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出曜经·行品》云: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

昔佛在释翅瘦迦惟罗越国尼鸠类园中。尔时流离王集四种兵,欲往攻伐舍夷国,将诸营从退父王位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曰耶利,白流离王:“王本为王子时,至舍夷外家舍,到佛精舍,为释子所毁辱。时王见敕:‘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即敕严驾欲往报怨。

佛知其意,先至道侧坐枯树下,时流离王躬率兵马往伐舍夷国,道遇如来,即前礼觐前白世尊:“此间多诸好树枝叶繁茂,何以舍之坐枯树下?”

佛告王曰:“五亲荫厚不可舍离,昔此树茂枝叶炽盛,曾经过此得树荫力。”

王寻退还,还诣兵众告语上下:“我等宜还不应前进。所以然者?如来今日为彼五亲,必佐[58]神力不可攻伐。”

臣佐白王:“如来岂能恒坐树下乎?”

如来见流离王去后,知此宿缘不可得避,以[59]宿命智观其所由,观诸释种必当受苦。即从坐而去,还至比丘僧中在众而坐。

时,大目连见如来怜愍五亲如有忧悒[60],往到佛所前白佛言:“今流离王攻舍夷国,念其中人当遭辛苦,欲以方便救接彼国。一者、举舍夷国著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著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著须弥山腹里。四者、举舍夷国人著此地下他方世界。令流离王不知其处。”

佛告目连:“知卿虽有此智德神足无量,安隐舍夷国人耳[61],何能安处宿对人耶?”

于是目连礼已便退。尔时世尊与诸大众,敷演其义,欲使正法久存于世,示现宿对永不可避。大众闻其所说怅然悲泣,愍流离王当报宿缘,在于大众而说颂曰: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莫能于是处,避免宿恶殃。”]


[1] 尘寰:拼音chén huán,人间罪恶太多,故佛家称人间为“尘寰”。

[2] 闇:拼音àn,同“暗” 愚昧,糊涂:暗昧。暗弱(愚昧软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 瞽者:拼音gǔ zhě,瞎眼的人。

[4] 畴:拼音chóu,类,同类的:范畴。

[5] 梵志:拼音fàn zhì,古印度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6] 羼提:拼音chàn tí,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一,意为安心忍辱。

[7] 六通:拼音 liù tōng,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8] 应仪 :(术语)具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集一曰:‘旧经无着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玄应音义四曰:‘应仪道,又言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着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义。’

[9] 咨嗟:拼音zī jiē,赞叹、叹赏。

[10] 释梵【大】,梵释【宋】【元】【明】

[11] 海龙【大】,龙神【宋】【元】【明】

[12] 地祇:拼音dì qí,地神。

[13] 肃虔:拼音sù qián,谓恭谨虔诚。

[14] 禀化:拼音bǐng huà,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

[15] 承风:拼音chéng fēng,接受教化。

[16] 臣【大】,民【宋】【元】【明】

[17] 梨【大】,犁【宋】【元】【明】

[18] 畋【大】,田【宋】【元】【明】

[19] 畋猎:拼音tián liè,打猎。

[20] 麋【大】,一【明】

[21] 扰扰:拼音rǎo rǎo,纷乱的样子。《国语·晋语六》云:“唯有诸侯,故扰扰焉。”

[22] 唯【大】,惟【宋】【元】【明】

[23] 虐杀:拼音nüè shā,虐待他人或动物,而导致其死亡。

[24] 恧然:拼音nǜ rán,惭愧的样子。

[25] 佯:拼音yáng,假装:佯装。佯作。佯狂。佯称。佯攻。佯言(说假话)。佯死。

[26] 揥:拼音 dì,〈动〉 捐弃;除去。

[27] 揥手【大】,手揥【宋】【元】【明】

[28] 惆怅:拼音chóuchàng,伤感;愁闷;失意。

[29] 云【大】,曰【明】

[30] 黎庶:拼音líshù,众民,民众。

[31] 乎【大】,〔-〕【宋】【元】【明】

[32] 为【大】,为之【宋】【元】【明】

[33] 佥然:拼音qiān rán,犹皆;都。

[34] 臻:拼音zhēn,到,来到:百福并臻。

[35] 烈【大】,裂【宋】【元】【明】酷烈:拼音kù liè,残酷和暴烈。

[36] 若【大】,如【宋】【元】【明】

[37] 可【大】,有【元】【明】

[38] 毕【大】,异【宋】

[39] 禳灾:拼音ráng zāi,指行使法术解除面临的灾难:禳原为古代祭祀名。

[40] 臧否:拼音zāng pǐ,善恶得失。

[41] 去就:拼音qù jiù,取舍。

[42] 元【大】,于【宋】【元】【明】

[43] 无辜:拼音wú gū,无罪。

[44] 愍:拼音mǐn,同“悯”。哀怜:怜悯。悯恤。悯惜。悯恻。

[45] 赤子:拼音chì zǐ,初生的婴儿。

[46] 乎【大】,耶【宋】【元】【明】

[47] 疑望:拼音yí wàng,疑虑。

[48] 湩【大】,潼【宋】【元】【明】乳湩:拼音rǔ dòng,乳汁。

[49] 交流:拼音jiāoliú,一齐流下。

[50] 欣怿:拼音xīn yì,欣喜。

[51] 元【大】,跡【宋】【元】【明】

[52] 天眼:拼音 tiān yǎn,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

[53] 之:拼音zhī,〈动〉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

[54] 祇【大】,祈【宋】

[55] 五星:拼音wǔ xīng,古人称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为「五星」。即太阳系中距地球较近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星。

[56] 失度:拼音shī dù,1.谓失去分寸。 2.犹言失去法度。 3.失态。

[57] 罗汉拘隣:即阿若·憍陈如。又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佛教鹿野园的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58] 佐【大】,作【宋】【元】【明】

[59] 以【CB】【丽-CB】,此【大】

[60] 悒【大】,色【宋】【元】【明】悒:拼音yì,忧愁,不安:忧悒。郁悒。悒怏。悒愤。悒闷。悒悒不乐。

[61] 耳【大】,尔【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