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课 四、破唯色自相是现量境: 若作是念言:以如说正理推究,即知瓶体实非现量可见者。然今且说瓶色为现量可现见故,由此即可推知瓶体亦为可现见。 答曰:是言非也。若色实为现量可见者,则可作此言说。然今色为可现见者,斯无是处。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根境品》云: 有障碍诸色,体非全可见, 彼分及中间,由此分所隔。 即:这里是即便的意思。 彼分:较远的部分。 此分:较近的部分。 中分:中间的部分。 【释文】即便不欲论及与瓶体有相属关系的香等其余诸尘质。唯独于此瓶色,亦见有此分、中分、彼分等诸分的缘故,不可得立为是现量可见者。此分、彼分、中分等诸支分亦可分为此分、彼分、中分等诸余分,如是粗色渐析未至极微常有多分。若至极微非色根境,是故诸色皆不可见也。 【释义】但就瓶的色法部分,其实也不能为眼识现量见到,而成立瓶色有自相存在。瓶色也是由众多色尘组合而成,比如一个青色瓶,有你眼识所见正面的此分色,瓶背后不见的彼分,还有处于此二中间部分的中分;继续分析每一分,实际也由众多的细微部分组成,最后乃至可以分析至无分微尘。在如是众多微尘假合而成的瓶色之中,你所见的只不过是极小一部分,并未见到瓶色的整体。同样,嗅香、尝味、触形等也无不是如此,只是感受到对境的一部分,并不能现量了知对境的整体形象。没有观察时,人们通过这种模糊而零碎的感觉,认为自己现量见到了瓶子的自相,这是一种迷乱执著,实际并不成立。虽然于世俗名言中,人们也许根识见境为现量,而于实义中稍加观察,实无有任何现量可得。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又色亦非全体可见,如何由色而说见瓶?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有障碍诸色,体非全可见, 彼分及中间,由此分所隔。 论曰:有障碍色非全可见,彼分中间此分所隔,如隔壁等。所有[1]诸色,虽见一分而不见余,故应如瓶名不可见。于诸分中此分非胜,余分为多,此应从多名不可见。粗色渐析[2]未至极微常有多分,若至极微非色根[3]境,是故诸色皆不可见。岂不极微外面傍布无所障隔,相隣而住全可见耶?众微总相是假非实,一一别相非色根境,有碍极微面有彼此,如何得立色法实有全体可见?] [1] 有【大】,见【明】 [2] 析【大】,柝【宫】 [3] 根【大】,相【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