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教诫弟子品

第四百三十八课


三、不见有微尘许实有:

即由此理,亦莫偏执宗义。如前《中观四百论·破根境品》中曾说偈曰:

极微分有无,应审谛思察,

引不成为证,义终不可成。

    是故若以此理推求最极微细的极微体,亦如颂曰:

『386』

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
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
When there is nowhere, even in particles, A truly existent entity, how can it occur? Even for Buddhas, it does not exist. Thus it is irrelevant.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教诫弟子品》云:

若诸法都无,生死应非有;

诸佛何曾许,执法定为无?

【释文】“乃至极微体,都无如何生?”者,乃至极微体,都无些许实体可得,此中如何谓言有起有生耶?若法都无有生者,是则必无其生相。已经完具无相行境,能如实明达一切万法真性,以慧日明聚破尽所有无明暗昧,并立志精勤要醒觉所有在无知窈冥[1]长夜中沉眠的芸芸众生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世尊而言,即如颂曰:“佛亦未许无,故彼不应理。”故就真性圣慧妙观而言,不见少有法体可得故,未曾许言有宗,如是亦应不许毕竟无宗。

复次,自性无生故,若无有宗,无宗理必不成,故次颂曰:“佛亦未许无”,意谓声闻、辟支佛、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世尊亦复未曾许无故,彼不应道理。

【释义】以正理观察一切所知法,乃至穷尽其微,就连最细的极微,也不会有实体存在。本论第十三品说过:“极微分有无,应审谛思察。”于中对所谓的极微(无分微尘)作过观察,发现也无有实体可得。最细的极微体尚非实有,那么如何会生起有实体的诸法呢?证得了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佛陀,也从未许本无自性的一切所知法为实有,在三藏十二部中从未说过任何法实有自性存在。佛陀在《般若二万五千颂[2]》中说过: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万法皆无生、无实有,是本体不存在的自性空。月称菩萨于《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里总结般若经中所言的空性时也说过: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

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一切有为无为法皆无体相可得,这是现证真性的佛智所成立的究竟正量,故可依彼无误了知,一切许有自性的宗派,于真义中纵然只有微尘许的所许,也不是应理的宗义。

《大乘广百论·释论·教诫弟子品》云:

[若一切法性相都无,是则世间皆应断灭。尚不执有,况复执无?执有执无皆成过故。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若诸法都无,生死应非有;

诸佛何曾许,执法定为无?

论曰:若法全无,应无生死,因果展转相续轮回。非定执无,何得为难?我说世俗因果非无,诸佛世尊智见无碍,亦未曾许定有定无。如契经中佛告迦叶:“诸法性相非有非无。有是一边,无是第二,谓常与断。此二中间,无色、无见、无住、无像,不可表示、不可施设。”此意说言世俗有故,依之建立生死轮回。胜义空故,诸[3]法性相非有非无,心言路绝。若一切法真离有无,复以何缘而言俗有?真虽无二,俗有何乖[4]?应离于真别有其俗,虽不相离而义有殊。俗顺世情,真谈实理,故真无二,俗有多途[5]。]


[1] 窈冥:拼音yǎo míng,阴暗貌。

[2] 般若二万五千颂:即《大品般若经》,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经》、《大智度无极经》,大乘佛教典籍,为后秦鸠摩罗什翻译。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般若部。

[3] 诸【大】,谓【宋】【元】【明】【宫】

[4] 乖:拼音guāi,〈形〉反常;谬误。

[5] 《中论·观四谛品》云: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