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七品 观三相品

第三十一课


二、观察住不住而破:

若法有住者, 是则不应灭;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应灭。

    如果是有住的法,则该法不应有灭;如果是不住的法,则该法也不应有灭。

    有住的法,即正存在的法。一法如果存在,说它有灭则不合理。为什么呢?比如现在正在显现的柱子、瓶子或经堂,如果这些法真实存在,也即它们的本体正在安住,那怎么能灭呢?灭是间断法的相续,令法不再继续存在,这明显与住的性质相违。就像一个人的存活和死亡,活着的不可能死,死了的也不可能活着,二者完全相违,岂能并存?因此,有住的法不会灭。

    不住的法,即无有本体安住、不存在的法。由于不住的法刹那不住,无有片刻停留的机会,所以它的本体并不存在。就像石女儿、龟毛、兔角以及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无有本体的不住法在整个世界上何处也不存在,这样的法如何谈它的灭呢?因此,不住的法也不会灭。

    或许有人认为:不是住与不住的法灭,而是先有住然后有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住法本身并不存在,这在前文以三时[1]中无住,以及住之前无生的推理都作过抉择[2]。既然住本身都不存在,如何能有它的灭呢?因此,所谓先住后灭也是不成立的。

三、观察因果而破: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灭;

是法于异时, 不于异时灭。

    因法在因位时不会由自己毁灭,在果位时也不会由他法毁灭。 

    对方认为:灭法是存在的,因为在产生果以后,因要毁灭,就如牛奶变成酸奶时,牛奶要毁灭一样。

    破曰:在因法变成果法时有因法的毁灭的说法并不合理。如果存在因法的毁灭,那它是在因位时由自己毁灭,还是在果位时由他法毁灭呢?就如牛奶,它是在处于牛奶阶段时由自己毁灭,还是在变成酸奶时由酸奶毁灭?

  如果说牛奶在因位时,即处于牛奶阶段时由自己毁灭,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当处于牛奶的状态时,牛奶的本体并未失去,此时哪里有牛奶的坏灭?如果说就是牛奶自己将自己毁灭,那就有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的过失[3]。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如宝剑锋自割,轻健者自骑等等,这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自己可以对自己起作用,那么作者与作业则成了一体;或者相反,因为有了能作所作,一体也成了他体[4]。因此,自己毁灭自己不能成立。

    如果说牛奶变成酸奶时,由酸奶毁灭,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不论此因果二者接不接触,酸奶都不能毁灭牛奶。首先,如果因果接触,则成了因果同时。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不同时,则不能接触,就像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由于前后不同时,所以无法接触;而因果若要接触,酸奶阶段时就应有牛奶存在,如是也就成了因果同时。但因和果同时,这种观点连世间最愚痴的牧童也不会承认。其次,如果因果不接触,则果不能灭因。酸奶没有接触牛奶,怎样毁灭它呢?此时若有毁灭,那么东山的铁锤也应该可以摧毁西山的瓶子,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不接触的法,也都可以彼此毁灭。显然这是不应理的。所以,因果不接触,果就不能灭因。由以上观察可以了知,不论因果接触与否,果法灭因都不能成立。既然因法不能由自己毁灭,也不能由果法毁灭,那所谓灭法就不能成立。

    中观的理证符顺于诸法实相,是事势理[5],有智者应细细推究并依此树立正见[6]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对于不愿听受真理的人,我们无话可说;但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我们宣说中观正见,相信他会因此而了知世间邪说[7]极不应理。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的话讲道理的人一定会深受感染[8]

四、观察能遍不可得而破:

如一切诸法, 生相不可得;

以无生相故, 即亦无灭相。

    正如一切诸法的生相不可得,灭相也了不可得。以没有生相的缘故,可以推知亦无灭相。

    第一品以及本品抉择了诸法生相了不可得,没有生相也就没有灭相。本颂科判中的“能遍”即是指生和灭,就本颂来讲,就是指生。有生则有灭,有灭则有生,以因明而言,生灭是互相周遍之因,二者互为能遍所遍,是一对无则不生的因果。本颂“生相不可得”,即是指能遍不可得,如果灭相所必定依靠的生相不成立,那么灭相也不能成立。

    《中观四百论·破有为相品》亦云:

“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

    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

    意思是说:既然诸法之生无所从来,而灭也无有所往,那么整个三有轮回为何不是一种幻化呢?它完全是一种幻化,只不过众生执于各种迷乱显现而已。前文以观察自生、他生等方式,抉择了万法的实相都是无生。一切万法既然没有生相,那所谓的灭相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无生则无灭。比如一个人从未产生,未曾来到这个世间,那怎么会有他的死亡呢?又如虚空中的鲜花从未依因缘而生起,那么,“虚空中的鲜花凋落了”,这种情况会不会有呢?不会有。因此,任何法的灭,它唯一的前提就是生,没有生,灭不可能存在。

    其实,生灭不存在是我们对治烦恼的殊胜方便。人们往往认为真实有烦恼在自相续中生起、安住以及依缘而灭,在凡夫的迷乱显现中,这些法存在,但以正理观察时,所谓烦恼的生灭是不存在的。

如《般若二万颂》云:“诸法如幻之自性,不生不住亦不灭。”

《大圆满虚幻休息》亦云:“一切诸法如幻化一般,最初无生,中间无住,最后无灭。”

这样的教言,在《中观四百论·破有为相品》中也有宣说。因此,我们真正对生、住、灭的自相有了认识,那对一切万法,不管是外境的纷然显现,还是内心的分别幻变,皆可了知毫无自性。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有教言说:没有幻化师,他所变化的幻化相也将销声匿迹。意思是说,若首先能对生、住、灭三相不存在之理产生深深的定解,那对魔术幻化般之外境的耽执,也将烟消云散。

    因此,平时我们应观察自心的来源、住处和灭处,这是初修大圆满的关键,也是抉择并证悟空性的唯一方法。虽然中观是大圆满的前行,但前行与正行一定要结合起来修。有人认为前行只在最初修一修,正行时就不用修了,但这是一种错误想法。曾有人打电话说:“我现在前行基本修完了,下面正行修什么呢?”听他的意思,好像前行修完就不必再修了,草草修一遍,目的就是过了以后好修正行,就像吃饭前先喝口茶一样,但这是不对的!以前的高僧大德们都将前行作为正行修法那样对待,这在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中讲得很清楚。而现在的有些人偏偏认为前行不殊胜,只有正行才殊胜,所以他们修前行时,只是随便修一下就过了。当然,一方面来说前行的确是入门法,修前行是为了趋入正行;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像观察心的来源、住处、灭处这样的修法,其实已是大圆满中非常甚深的修法了。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忽视《中论》的推理,尤其是无生、无住、无灭,若能对此先生起定解,再趋入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正行修法,将不会有困难。若敷衍了事,那么作为大圆满前行的空性见就难以产生,以后即使进入大圆满正行的甚深修法,也难以得益。但如果我们以中观的推理方法,抉择出包括自心的一切万法没有生、住、灭,并对此生起定解,那么对于修持大圆满正行本来清净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听受过《中论》等中观教言的人,对他们引导比较容易;而一点也没有听过的人,除非信心特别大,否则很难引导。因此,不要放弃中观的闻思!

    很多人刚一开始非常兴奋:“我要学《中论》!一定要认真!”接下来两三天都睡不着,一直精进。可是现在,他慢慢放松,一天比一天放松,逐渐所有的螺丝都掉了……这些人的闻思态度,我看不惯!《格言宝藏论》中说:做事的人总要别人嘱咐、催促,连旁生也做得到;而没有催促也能自觉行持,这才是智者的行为[9]。但有些人每天都要我说,说明天要讲考,他就稍微看一下书。对于这种人,萨迦班智达[10]有一个比喻:有些牦牛,要用石头、棍棒来打,它才勉强走几步;没有打,它就一直站在那儿。希望大家精进,不要做这种人。如果你觉得这个法对你很重要,对众生也很重要,你就自觉地闻思,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但看到大家情绪低落,精进不起来,确实有点失望!佛学院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有吃有穿,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们应该增上信心,精进闻思,不要虎头蛇尾[11]。有些人刚学《中论》的时候信誓旦旦,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失去信心了。这种态度不好!

    我那天说过:一个人在一辈子里,传这样的法很难得。在我的印象中,法王如意宝传《中观庄严论释》只有一次,《中论释》只有一次,而某些大圆满法也只传过一两次。所以,你们学习《中论》的机会,有没有第二次很难说,而我传讲也不一定有第二次。因此,现在有这个机会,希望大家不要放松。

五(观察有实无实而破)分二:一、有实不可灭;二、无实不可灭。

一、有实不可灭:

若法是有者, 是即无有灭,

不应于一法, 而有有无相。

    如果是有实法,则不应有毁灭。因为在一个法的本体上,不应该既有有相又有无相。

    观察万法是否有灭,也可以从有实无实的角度分析。如果是有实法,如柱子、瓶子等,这样的法是否有灭呢?没有。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有实法即是指该法的自性成立,而所谓灭是指它的自性不成立。也就是说,二者一个是未坏灭,一个是坏灭;一个是有本体,一个是本体失坏;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有实法与它的灭二者有天壤之别,完全相违,相违的有和无岂能在同一本体上并存?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释》中说:“以相违故,譬如水火。”水存在之处,火肯定不存在;火存在之处,水肯定不存在。在其他讲义里,多以光明与黑暗为喻,有实法喻为光明,它的灭则喻为黑暗,由光明黑暗不会同在一处,可知有实法与它的灭不会并存。因此,是有实法,则没有灭。

    在我们的分别念中,总是认为有实法先存在,然后毁灭。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迷乱执著。对此我们可以问:有实法是存在(未灭)时灭,还是不存在(已灭)时灭?如果是存在时,则不可能灭,因为存在的缘故;如果是不存在时,也不可能灭,因为已灭的法再灭,就有两个灭法、两个灭者的过失了[12]。因此,将柱子首先存在然后坏灭称为有实法灭,这不过是名言中的假立,并非真实。而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如迷乱眼翳[13]般覆盖了本具智慧,令我们无法现见万法的本来面目,只能见到眼前浮现的各种迷乱显现,并执以为实。但我们要知道,这毕竟是虚伪的,经不起任何观察[14]


[1] 三时:拼音sān shí,即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2] 《中论·观三相品》云:

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

住时亦不住,无生云何住?

[3] 《大乘广百论释论·释论·破我品》云:

[又,汝所执,诸有功能与功能者其性为一。是则能者非能所依,性是一故。又,于此位无能者故,不可说言能即依能,自于自用,理相违故。]

[4] 《中论·观然可然品》云:

若然是可然,作作者则一;

若然异可然,离可然有然。

[5] 事势理:又作“事势道理”。此有则彼有之理。有此因即有此宗,是此因则须是此宗,不但名言中可以成立,即于宗因二者所有事物情理之中亦皆存在者。

[6] 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

[7] 邪说:拼音xíe shūo,释义:不正当的议论、主张,歪理邪说。

[8] 感染:拼音gǎn rǎn,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9] 《格言宝藏论·观察学者品》云:

即使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

他人未说亦未催,自觉领会方智者。

[10] 萨迦班智达:于藏历第三绕回水虎年出生在后藏。自幼从至尊扎巴坚赞处学习并掌握了显密二宗精要。二十三岁去印度留学,拜卡却班禅为师,刻苦学习,精通了大小五明,获得班智达学位,成为西藏第一位班智达。由于精通五明、智慧无比,因此被称为雪域三大文殊化身之一。

[11] 虎头蛇尾:拼音hǔ tóu shé wěi,汉语成语,释义为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现在多指做事马虎不认真。

[12] 《中论青目释·观去来品》中说:

[问曰:若有二去,有何咎?

答曰: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何以故?因去法有去者故,一人有二去;二去者,此则不然,是故去时亦无去。]

[13] 眼翳:拼音yǎn yì,眼病名。眼生白翳,障蔽视线。

[14]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由有翳根所生识,由翳力故见毛等,

观待彼识二俱实,待明见境二俱妄。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