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引言/Introduction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全文/Full Text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沙门安世高 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义

后汉安息国三藏沙门安世高  译

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 传讲

经名介绍

好,今天我们就讲《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完这部经以后,再开始讲姚秦鸠摩什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来做个对比,因为莲池大师等某些汉地的大德说姚秦鸠摩什翻译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那部经是伪经。这两部经之间只有一字之别。却有真伪的争议,这种争议在汉传佛教中还挺激烈的。

我本人也看过《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原来想翻译成藏语。但其中的有些内容,也不是特别好懂。我也不敢说它不是真正的经,因为到底是不是真经确实也是难以区分。

佛陀在不同众生——不同根基、不同意乐的众生面前,会说各种不同的经典——了义的、不了义的……许许多多的经典。我们可能看过的大小乘经典,是一种格式、一种模式,但有些经典的表达方式、文字确实不同。我本人不能确定《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不会这么说。

 但的确有一些,比如开端的时候,当时以一个骨架的缘起来宣说。佛陀说,以骨头的轻重、白黑的颜色来分辨男女的骨骸……还有一些不同的道理吧,所以,可能有些大德有不同的说法。当然《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这个经典在汉地不同的道场、不同的寺院也是流传得比较广。

所以,我当时没有翻译,而把这个《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作了翻译。在藏语《大藏经》中也有一部名为《父母经》的经典。有一次我翻译成了汉语,也给大家念过传承,因为这个经的传承我有,也给大家传过。这样的话,我们这里正在开演的是《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而不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这一个字的差别,就分出了两部不同的经典。

这两部经里主要都在讲,父母的恩德很难报答。这里的每个人应该都是父母所生,应该没有卵生的,化生的应该也没有,湿生的也应该没有,都是胎生的。

但是有一部分人的父母尚且健在、住世,有一部分人的父亲在、母亲不在,有些人的母亲在、父亲不在,还有一部分,是父母都不在了、都离开了。

不管怎么样,我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恩德非常大。这一点,作为佛教徒,大家应该要铭记、了知。

当然作为父母也不要太傲慢了——我的恩德很大,从此以后为所欲为地欺负下面的子女,这样也是不太合理的。以前你对你的父母会不会这样的?应该思考。你对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如果你对父母的恩德非常感恩、念恩、知恩,这样的话,也可以算已经报答了一部分恩德吧;但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一点报恩心及孝心都没有,还对自己的子女经常侮辱、欺负,有一种歧视,这样的话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想我们学这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是很好的。虽然对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我的父亲应该是1995年、60来岁时离开的。母亲活的时间比较长一点,84岁、2016年时离开了。

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没有特别的感受,但不在的时候,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偶尔好像有一个事情会触动着——这个是以前父亲说过什么,这个是以前母亲说过什么,以前父亲对我什么样,母亲对我什么样……自然而然有了很多很想念的思绪。

到那时自己再想一想,父母在这个世界上,连一根头发也没有留下。我的父亲现在除了一张照片,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那张在我院子里照的一张照片;母亲当时天葬的时候,她的头盖骨让我留下来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留下。

人到了一定时候,什么也留不下来,只留下一个影像。我想在座的各位,学过经论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做到,至少不吵架、不欺负、不侮辱。可能他们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有束缚也好,折磨也好,尽量要宽容、包容、体恤。这也是一种不共的修行境界。

所以我想,我们只要好好学习《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这个经典的话,至少要对父母有一种感恩之心,然后,逐渐逐渐对所有的老母有情——从无始以来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曾当过我们的父母,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要对所有的有情众生有一份感恩之心,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才行。

经文的名称介绍大致如此。

译师简介

翻译的人是后汉时期的,安息国——可能是现在的伊朗那一带、中东那一带的一个三藏大师名叫安世高。

安世高,是比较早期的佛经译师,据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佛经翻译家——有些史料是这样讲的。他实际上是个外国人,当时的国都在洛阳,安世高是从外国来到洛阳开始翻译佛经的,大概花了二十年左右翻译佛经。后来也是在中国圆寂的,有的史料记载说他是因为生病而圆寂的。

因为历时太过久远,具体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他的译作有一部分尚存于世,翻译的大多数佛经都是小乘的经典,有些史料中记载说他所翻译的佛经有96卷,有的说是30多卷,有些说是176卷,现在幸存下来的仅有像这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等个别经典,不是特别多。

我以前讲过一些有关安世高的公案,这个大师当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太子,他得了王位以后,可能受持国家有一段时间,后来国家中的各种现象,让他产生极大的厌离心和无常感,最后舍弃王位出家。

他不仅这一世是以王子的身份出家,甚至他的前两世也是这样的。我以前讲《入行论》时应该讲过一两次有关他的公案吧。所以说,这一世的安世高应该是“第三世安世高”,因为他的第一世和第二世都是来到中国来还命债的。

第一世,他也是安息国的一个王子,他当时出家,特意来到中国,对一个人需要还前世的命债。他来到中国的一处旷野——没有人的地方。当这一个出家人来到这里时,有一个年轻人理直气壮、无缘无故地拿着刀子捅死了他,因为前世的因缘,他又转身投世到了安息国,也是王宫中。

后来他又舍弃王位出家,第二世又来到中国。当时他专门来找前世杀他的那个人——杀手已经比较年老了。晚上住在前世杀害自己的凶手家,并告诉他,“你曾经应该杀过我。”这个人问:“我怎么杀你的?”因为有宿命通,于是就形容了自己前世是怎么在旷野中被害的,对方是如何用刀捅杀的等等。

当时那个人特别害怕,因为这个事情,除了他们俩人之外谁也不知道,他准备逃跑。可是,和尚告诉他,你不用逃跑,我不是来杀你复仇的。我还有一个命债,你要帮我作证。明天有一个人要杀我,你要替我作证,那个杀我的人不是故意的,只是前世的因缘所致。于是杀他前世的凶手就没有逃走。

第二天发生的事情,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一个人挑着西瓜,有的说是挑着木柴。不管怎么样,反正是挑夫扁担的一边掉了下去,扁担直接无缘无故地跳到他头上,和尚当场毙命。当时的领导准备判刑处罚那个挑担子的人,可有证人说,“和尚交代过挑担子的人不是故意杀人,是和尚自己来还命债的。”后来那个挑担子的人被释放了。

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得出来,今世的安世高应该是第三次来到中国。前两次都是以不同身份来还命债,最后一次变成了一个大译师,这次所有的命债都还完了,开始翻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了。这个故事,应该是有依据的。

虚云老和尚大概是1955年,在一个开示中讲过安世高在中国还命债的情况,应该是有依据的。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这部经因为翻译的时间太久远了,所以有些经文的表达方式不是特别好懂,一会儿我们看经文的解释,有的地方我不是特别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还要翻译成藏语呢?最后我还是觉得有点明白了,不信你们听听,我还是讲得很好的。

经文: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这里说“闻如是”,没有像其他经文那样说“如是我闻”但其义无别。

藏传佛教中讲经文时要谈到五种圆满——时圆满、法圆满、本师圆满、处所圆满、眷属圆满五种;汉传佛教中则讲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在这里可以分析一下。

“闻”:

第一个闻成就——当时听到佛陀的语言。

“如是”:

是信成就——当时所有佛经都依靠信心来了解。《出曜经》中说,当时阿难讲说佛经时说“如是我闻”,其他的五百阿罗汉特别恭敬,意念到佛陀讲经的场面 。于是,迦叶尊者要求在每个经前,写“如是我闻”。为什么佛经中有这样同样的词出现,都有一定的缘起。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是法圆满。

“一时”:

就是时成就。意思是佛陀对不同的众生宣说佛法时,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时间。可能天人的时间与人世的时间不同,饿鬼的时间也不同,包括我们现在在地球上的时间也有不同,比如北京时间是12点,那么巴黎时间纽约时间也都不同。我们说是12点钟,可能别的地方都不是12点钟。所以可能“一时”是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

以后问你“什么时候到那里?”,你就说,“我一时到那里。”这样可能比较正确一点,我们藏族人也经常没有(时间)概念,“你等着啊,我明天来。”明天是上午来还是下午来,几点钟来,都不说。古人都是这样的,古人的时间概念不是很清楚,所以“一时”是比较准确的。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是时圆满。

“婆伽婆”:

(主成就)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薄伽梵”的梵文音译,意指出有坏。佛陀就是出有坏,因为佛陀摧毁了四魔,具足六功德所以叫出有坏。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是本师圆满。

“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处成就)这样的佛陀当时居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给孤独长者供养给佛陀的园林中,佛陀在这里住了二十五年,待的时间是最长的。现在已经没有其他的建筑了,也算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吧。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是处所圆满。

这是我们前面讲的五圆满也好,六成就也好。佛陀当时在舍卫城。佛陀告诉诸比丘(众成就):

经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这段话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是眷属圆满。这整段话是说,佛陀当时告诉诸众比丘,我们的父母亲不管脾气是好也好,不好也罢,长得好看不好看,反正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增益的确是非常大的。“增益”这里是指利益、帮助,不是因明中或中观讲的那种“增益”。

父母不管对什么样的孩子,确实也是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父母如果当时不要你,或者没有生下你,或者生下来把你扔到垃圾桶里面,那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

有的人说“父母对我不好”,其实父母对你是很好的。要不然的话,我们这么长的时间中,自己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不会做任何事情……长养我们,爱护我们,教育我们,一步步训教到今天,确实不太容易啊。所以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难以言尽。

恩德是什么呢?逐渐逐渐地,从护胎、生育,喂奶……各方面观察都有大恩。《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讲到了十大恩。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比如夏天给你穿什么衣服,冬天给你穿什么衣服,晚上换什么样的衣服,白天换什么样的衣服,上学穿什么衣服……当你成长以后,一直这样关心,最后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成熟、生活独立,完全成了大人。

在这之前,父母对我们一直都是有恩情的。

唐《法事仪赞》中说:

父母虽年老,恩怜无断时,

身年一百岁,长愁八十儿。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

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父母虽然年老了,但他的恩爱没有断的。——虽然父母成了一百岁了,但他特别关心八十岁的孩子。本来八十岁的孩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但他还是很关心。这一点我们可能知道吧,父母八十岁,可能还在关心六十岁的孩子。故知父母于己的确是恩爱重如山——父母的恩爱,也可以说在每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当中一直流淌不断。

可能是极个别人,因为自身业力的显现,可能有父母不管你。但一般来说,90%以上父母,在父母还没有闭眼之前,特别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至少我们要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要有一份纯净的感恩之心,而且这种感恩的心态要长存于自心当中。

原因是什么呢?

城市里的人经常说,养一个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大学读完了找工作、找对象、成家立业……一直操心一直关心,甚至他成家立业之后,还在关心他的孙子孙女……等等。

所以作为一个人的话,正如经中所说的那样,报答父母重恩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所以,这里先讲了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很大。

这样的恩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报答呢?讲了一个比喻。

经文:“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这是一种假设,也是一种比喻。有一个人,真正想报父母的恩德,右肩扛着父亲,左肩扛着母亲,经过一千年恭敬承侍,父母可能有不净粪洒在你的背上、你的身体上,作为子女没有一点怨恨心。就这样,在一千年中恭敬供养父母,从因果上说,还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我们藏地,小时候会这样讲。比如我们比较叛逆,对父母不听话时,父母就会说:“你是个不孝子,把父母扛在肩上一千年也不能报答恩德,你还这样?!”有时候有些父母也会这样说。

不止这个经典,包括《增一阿含经》中也说,千万岁中,把父母这样扛在肩上,也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增一阿含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毗奈耶经》中的说法与此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时间是一百年当中对父母这样承侍,也不能报答父母恩德;还有民间的说法,把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整个南瞻部洲每天转多少圈,也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一方面这是一种比喻,不可能把父母扛着。但这里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作为一个人,对父母承侍,老年人的不净粪天天洒在自己的身上肯定是很讨厌的。但这么长时间,这样的态度恭敬父母,实际上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德。

      我们自己应该好好地扪心自问,有的人把所谓的报答恩情当作是,给父母一点钱啊,或者父母生病时去医院看一下。有的子女当自己的父母生病时看也不去看,临死分财产时才会出现,分完了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生病时不来,下病危通知书时,子女全部都争先恐后地跑来了。照顾他的时候,养他的时候,很多子女都不来。

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作为人,应该心存上士道的感恩之心,去发愿让自己的父母成就无上的佛果。

包括有些出家人,虽然身体已经出家,不能天天待在父母身边,但确实父母生病比较严重时,这时应该去看看。当然有时父母是装病,让他下来看。“我现在在医院,你父亲也不照顾我。”到了那里时,她根本没有生病,只是心情不好,吓唬子女。

     但真正如果生病了——佛学院里也经常是这样的,不管男众女众,“我父母真的病得很严重,不一定能活得过来。”哪怕是传密法期间,也会让他们回去。父母真要死时,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临死之前见个面也做不了什么,但还是去吧。

当时我母亲临死的时候,我病得很严重,做手术恢复得不是很好,当时在学校输液。我弟弟他们打电话说:“(母亲)可能不行了。”我从中途就把液体停了,晚上就回家了,晚上见了面,母亲第二天才离开的;我父亲也是这样的。当时法王如意宝刚从新加坡回来,说我父亲没有吃任何东西已经六七天了,当时我一直害怕见不到面,刚好当天晚上见到一面,第二天下午父亲就离开了。

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父母遇到重病,不管我们遇到再大的事情,再重要的事情,或者密法中间不管怎么样是不能断的,但传密法期间父母生重病也是会同意(回家)的。

 因为父母确实很不容易,而且他们住世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他们最后离开时,我们去送他,也是值得的。父母走的时候,说声“拜拜”——不能这么说,是吧?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可能会这样,但这个很难的,父母生病离开是最沉重的事情,不管什么人都会是这样的。

前面说父母对我们的恩很大,这种恩很难以报答。如果世间的承侍——买一个很好的房子,买个好车,吃得特别好,这样能不能报答恩德呢?也是不行的。

把自己的父母像小孩子一样天天扛在肩上,让他们去旅游,今天去美国,明天去法国,后天去日本,天天游玩,能不能报恩呢?也是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

那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报恩的方法呢?还是有的。

那是什么呢?下面有五个报恩的方法。希望道友们看一下。如果父母不在了,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也要在以后有缘时,把这个精神和思想传授下去。让很多人知道报父母的恩德的话,对整个社会和世界,增加一些善的能量,这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有很多的祥兆。

          经文:“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

 第一个方法。

如果父母没有信心——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教令信——作为子女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父母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四种信心。

四信:净信、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一、净信:了知所信对境一切功德,生起欣乐之心。

二、乐信:为证无上菩提生起恭敬学道之心。

三、胜解信:对于因果道理三宝功德生起信解之心。

四、不退转信:居处任何苦乐、美恶、高下境遇之中,皆信三宝。

因为这种信心是可以创造的。比如给自己的父母讲一些三宝的功德,讲一些因果公案、道理,慢慢地使不具信仰的父母具信仰;如果父母不信其他的道理,但他有点信钱呀,有时可以说,“这是三宝给你的……”慢慢地,根据他们的根基,欲乐,兴趣等来摄受他们,作为子女是应该懂这些方便的,通过各种方式,慢慢地让没有信仰的父母变得有信仰。这是很重要的。

 对三宝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悲心,在人生的路程当中是最重要的财富。尤其在佛教当中。

有些父母可能特别固执,你再怎么样,根本没有办法教化,这可能是一种特例吧。但一般情况,尤其父母年老时,给他们讲很多道理,会慢慢有信仰的。如果慢慢变得有信仰,今生也是得安隐,来世也是得快乐的。

因为他原来没有信心,后来有信心。就像净精进菩萨那样,他让人们对佛陀有信心,付出了多少多少万年地努力。

有的道友说,“我的父母固执,我说了好多次,他都不听话,现在我都失去信心了,我都不理他们了。”其实不是的,慢慢会有机会的,要一直努力吧。这是第一个,信仰。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着,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经文:“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

 第二个方法。

父母没有受过戒律,想办法让他们受持一些戒律。比如他想出家,让他们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或者让他受菩萨戒、得到灌顶受持密乘戒呀等等的。如果这样不行,让他受居士戒——居士戒中也有一分戒和多分戒。如果居士戒这些也没办法,就让他们受皈依戒——不舍弃佛法僧三宝的戒。如果这个也不行,比如一个月中让他们受八关斋戒,哪怕一日受一个戒律,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三摩地王经》中说,有人在俱胝恒河沙数大劫当中,恒时都以清净心,用各种高级美妙的饮食、伞盖、幢幡、明灯、花鬘等,在百亿俱胝诸佛面前,一一供养承事。不如末法时代,受一日戒的功德大。

《月灯三昧经》云:

若供百亿那由佛,清淨信心施餚饍,

亦施灯鬘及幡盖,至于恒沙多亿劫;

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灭时,

于一日夜能护法,如是功德胜于彼。

我为人中圣师子,正法灭时置不护,

不得名为供养佛,又亦不名敬导师。

《佛说无量寿经》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意思是说,浊世时,尤其在人世间, 哪怕受一日斋戒的功德,和在极乐世界中受一百年戒的功德,相比起来,我们浊世受戒的功德大。这是特别不容易的。有些居士,让父母哪怕受一日居士戒、八关斋戒……功德是非常大的,因为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勿冗瘦杂悕,佛说应常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

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

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有些出家人,戒律很清净,一直过午不食,特别斋戒不断;很多佛教居士,比如在十五、三十日、初八经常受持八关斋戒,或者受持三皈五戒。这是非常好,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机会,父母原来什么戒律也没有,就让他们受持皈依戒也是很好的,让他受一分戒律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也让他获得今生来世的安稳或安隐处。

《无垢请问经》云:

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

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戒。何等为十?所谓:不舍菩提心戒;远离二乘地戒;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修一切菩萨所学戒;于一切法无所得戒;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不着一切如来身戒;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诸根律仪戒。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又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瞋、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着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过失清净戒。”

经文:“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

第三个方法。

以前从来没有闻过佛法的话,想办法让他听闻教授,这样的话可以获得安隐处。

《法华经》云: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如果听闻佛法,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成佛的,逐渐逐渐都能获得正等觉的果位。所以,如果长期获得闻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想,短短的时间中讲一堂课的功德很大。法师们的意乐很强,道友们可能最近一段时间,闻法的信心更强,也是有必要的。

我是这样想的,在有限的时间中,不是长期都有亲近闻法的机会。以前在上师老人家身边闻法,当时是很快乐的,但这种快乐的时光是无常变化的。当没有这种闻法的机会时,才觉得“当时应该多听闻佛法”,有这种遗憾。

所以听闻佛法,在末法时代 ,确实是非常难得。我在想,《普贤行愿品》念一遍,(加上)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文,这样的话,人生真的是有意义的。所以闻法的意乐,至关重要。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闻思修行都不会间断,能做到这样就太好了。如果自己没有强大的心力,闻思修行会因为普普通通的违缘而断掉。有的人,好像遇到一点点事情,要么胆子很小,要么身体不好,要么心情不好,非常容易摧毁自己的信念和闻思的意乐;有的人遇到逆境时更加坚强。

《入行论·安忍品》云:

有人见己血, 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 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 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 莫为诸苦毁。

所以,不管怎么样,在任何时候,大家应该自觉争取闻思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不然,有时我们看到末法时代,顺缘比较少,违缘比较多。有些人违缘对他来讲根本不是违缘,有些人遇到一点点小事情就判若两人——以前趾高气昂,特别了不起的,后来好像水珠遇到阳光一样,特别脆弱,“啊不行,害怕,喇嘛钦……”,有的时候还是从他们的外表上就能看得出来的。

看起来很多人是一样的,但智商、逆商、情商不同。

有的人智商还是很高的,但情商比较差,跟谁都处不好,说这个人的过失,说那个人的过失,反正在这个人面前没有一个好人;有的人智商和情商都可以,但逆商稍微差一点,“不行,我会冻死的。”下了一个毛毛雨,“不行,我会感冒的。”只要天气有一点变化,甚至带雨伞都不行。这种人遇到事情才会明白自己的处事能力的。

我们应该像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的那样去处事,不惊不乱。

《菜根谭》云: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我是比较狡猾吧,我看一个人是会观察的,以前是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样,我是比较狡猾。但是我还是会观察很多人的心态和行为,包括有的法师,遇到任何事情——比如今天下暴雨,或者今天太阳比较强,或者今天天气也好,但自己的身体却生病,或者比较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不可能一直平平安安的,没有一个人是这样平平安安的。

 但这时,坚强的人会继续做下去——我并不是要让你们做违法的事,不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有智慧,要勇敢。

比如大学里的学生,脆弱的人不敢考试 ,不敢面对痛苦,甚至选择自杀,佛教徒也是一样的。修行人听闻佛法、闻思修行也是一样的。

我个人不知道怎么样。别人问我有没有神通,我出世间的功德什么也没有。有人问我世间的功德有没有,我的世间功德,智商一般,但我的情商还是可以的,我每天接触各种不同的人,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的。还有我的逆商也是可以的,遇到任何事情,不会硬着冲着,但心里遇到事情会越来越坚强。不管是前世的,还是今生的,不管是身体的疾病也好,还是外境带来的各种打击,外表与普通人是相同的,但内心应该不会因外面的因缘而失去信心,应该是不会的。

我想,每一个修行人,自己应该好好地地修行,同时也让自己的父母有闻法、闻思的机会,这是第三种报恩的方法。

 经文:“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第四个方法。

如果父母比较吝啬、贪心比较重,什么都舍不得。对待这种人要想办法讲一些布施的功德、乐善好施的好处,这样他们则会慢慢喜欢财布施,喜欢这些教授——像财布施呀,无畏施呀,法布施呀……经常讲这些道理,他可能会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也拿出来作布施。慢慢地培养乐善好施的心态。

《入行论·精进品》云:

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佛经中说,有一个人特别吝啬,孩子给他钱财让他供养僧众,他却不舍得,把钱财埋在地里欺骗孩子。他死了之后变成饿鬼,特别可怕。他找到自己出家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儿子,说自己当时特别吝啬,没办法行布施,把钱财埋在某个地方,要求孩子挖出埋在地里的钱财给他作布施与供养。孩子替他作布施供养之后,他虽然还是保持着饿鬼的身体,但还是变成了守财饿鬼——有可能是众生前世深重的业力所致,有些众生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拿来作布施。

《般若摄颂》云:

我想执物为我所,贪愚焉有施舍心?

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若生饥鬼中,遭斯一味苦,

非贤澁者爱,佛说由悭垢。

让自己的父母放生作无畏施、发布钱财作财布施……通过各种方式来教导他们 ,这也是一种报恩的途径。

《中观四百颂·明菩萨行品》云: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经文: “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第五种方法。

 如果没有智慧——当然是指出世间证悟空性方面的智慧,让他产生闻思修的智慧。

黠——现在有些变异,是狡猾的同名,有这个意思,在古时候也有智慧的意思。让父母生起智慧,以及对父母提供智慧方面的教授,让他们产生信心。比如智慧波罗蜜多、无我、空性、无常、漫长生死轮回等等的道理。

诚如《大智度论》云:

不寐夜长,疲惓道长,

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如果我们睡不着的话,晚上的夜很长;疲倦的话,路很长。愚笨的众生,生死的轮回非常漫长。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主要是不知正法而导致的。我们让没有智慧的父母,产生智慧。

这以上讲了很重要的圣者七财——信心、戒律、听闻、布施、智慧,在这五种法上面,加上知惭有愧。

《劝发诸王要偈》云:

信戒施多闻,智慧有惭愧,

佛说不共财,馀财一切共。

阿地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

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

智慧财为七圣财,如是此等殊胜财,

是乃无尽圣者财,不得说与非人众。

其他经典中也有总结性的说辞,比如《本事经》中说: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

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

父母以前如果没有信心、布施、智慧,作为子女应该想办法让父母修习,令自己的父母具足圣者五财,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在这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讲到了圣者七财当中的前五个,后面的知惭有愧没有讲。

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也要想一想,这一堂课中主要观察自己对父母有没有报过这方面的恩德?可能有的人做了一部分——父母没有信心,让他产生信心,但没有让他受戒;有些人让他受戒是有的,但只是让他做个居士,从来没有让他闻法;有些人让他闻法,但没有让他布施;有些人让他布施了,但没有让他产生智慧。

 这部经字面上很容易,但实际行动中要善加观察自己是否做到了一些报答父母恩惠的佛子威仪。我以前观察过。我不是学了这个经典才对父母这样的。对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他们本身就对三宝特别有信心,我的信心很多来源于父母;戒律方面,让他们受居士戒,包括后来受出家戒;听闻佛法方面,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我的父母曾听闻过很多佛法。本来刚开始不想到居士林来住。当时居士林只有四五个人,法王1993年去西方时要摄受居士,我很开心,“如果法王建居士林,我要把父母带过来。”法王问我到底能不能,我说应该有把握。当时有我父母还有四五个居士,都是我带过来的。父亲过了两年后离开了,他本来很想在居士林多听一些佛法课,但可能没有那样的福报……。

戒律他们也受持了,佛法也有听闻,布施也是可以的吧,有时候,他们自己作布施;智慧方面,本来他们也不认识字,但总的来说,还是经常听听佛法课,心里应该是有正见的。

我自己是这样观察过自己做得如何,我也希望道友们对这五条,先从自己做起,再去教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离开了,就没办法了,把功德回向给父母。

这是前面的五种报恩方法。

        下面的经典中,只是把信心稍微广讲了一下,是皈依三宝的意思,其他没有别的。

经文:“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如是信什么呢?信如来的十种名号——与我们平时念的《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佛的名号一样,只不过翻译的方式不同而已。

如来的十种名号在《大智度论》以偈颂曰:

诸圣所来道,佛亦如是来;实相及所去,佛亦尔无异;

诸圣如实语,佛亦如实说:以是故名佛,多陀阿伽度。

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应受天世人,一切诸供养,以是故名佛,以为阿罗诃。

正知苦实相,亦实知苦集,知苦灭实相,亦知苦灭道。

真正解四谛,定实不可变,是故十方中,号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清净行亦具,是故号世尊,鞞阇遮罗那。

解知一切法,自得妙道去,或时方便说,愍念一切故。

灭除老病死,令到安隐处,以是故名佛,以为修伽陀。

知世所从来,亦知世灭道,以是故名佛,为路迦鞞陀。

禅戒智等眼,无及况出上,以是故名佛,为阿耨多罗。

大悲度众生,软善教调御,以是故名佛,富楼沙昙藐。

智慧无烦恼,说最上解脱,以是故名佛,提婆摩菟舍。

三世动不动,尽及不尽法,道树下悉知,是故名为佛。

《随念三宝经》云:“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如来是佛十号之一。何谓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此十号,故名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为如来。何谓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换言之,也没有境,也没有智。道是因,觉是果。这是因圆果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如来’。”

世尊——可能有两种解释方法,《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的“世尊”以上是在讲佛陀的十种名号。皈依佛,即对如来产生信心。因为佛陀,哪怕对他产生一点点信心,功德也不可思议。

《大悲经》中说:

“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

如果有些众生,凡是将佛作为对境,哪怕在他面前产生信心,供一朵花、祈祷、念佛号,这样的善根,乃至轮回未空之前,永远不会失坏。非常有意义的。

《法华经·方便品》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所以让父母念佛、礼佛、拜佛,真的很有必要的。

“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这以下讲的是信仰佛法。那么信仰怎么样的法呢?信仰如来的经、律、论三藏教法,或信受戒、定、慧三学证法,这样父母能获得安隐处。

教父母信仰教法与证法,信仰正法教授,这样的话,父母就能获得安隐处。

经文:“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

 这样的方法是怎么样呢?它极其甚深,而且即生获得圣果。只要我们能品尝它的甚深法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只要我们能感受真正的佛法,那么大家都离苦得乐。很多方面如甘露般的妙法,只要去接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会明白的。

《中论·观我法品》云: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这是信仰法,或者皈依法的意思。

《随念三宝经》云:“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下面是皈依僧众的意思。

经文:“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如是这样的智者明白之后,教父母信仰什么?信仰僧众。

为什么呢?僧众有这些功德:如来僧众心是清净的,行为也不会谄曲,常常和合的,而且每一个法都能成就——戒成就、三摩地成就、智慧成就、解脱与解脱知见成就(后面是五分法身,《智者入门论》中很多方面都有)。

五分法身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戒成就: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       

二、三昧成就: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       

三、智慧成就: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   

四、解脱成就: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   

五、解脱见慧成就: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意思是什么呢?作为如来的僧众是怎么样的?这里主要讲的是小乘的圣者,当时安世高没有讲大乘法,《宝性论》中讲到的大乘僧众的功德此处没有怎么讲。如来僧众的功德是怎么样呢?应该是行为清净,不会谄曲,是和合的,这是很重要的。

 虽然这里讲的是圣者的僧众,但实际上居士也好、出家人按《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观点,都可以叫作僧众——居士叫小僧众,出家也叫僧众。

作为僧众一定要行为清净,不能谄曲。尤其像以前的一些上师,如果僧众中经常有谄言——经常说别人的坏话、离间语,不能与这样的人共住。

甚至以前有的大德,对于经常挑拨离间的,说别人坏话的,连密法也不让他听。包括藏地的有些上师,要求各有不同。有的要求修三次加行,有的要求灌顶是必需的,还要金刚道友和合,不能当面和背后说别人的各种过失。

其实说别人的过失,心里可能很舒服的。“你不要跟别人说,这个人是很坏的……”这样的话,可能心里有一些像吃毒药一样,或者像现在的吸毒一样的快感,当时吃的时候很舒服的,吃完了就让你不舒服了。

我有一次在微博上说过,一个道场经常爱说别人的是非和过失,说明这个道场是没有闻思修行的。如果经常说别人的坏话,说明他的心是很不清净的。

当然有些寺院的管家、管理人员,偶尔需要整顿僧众的清规戒律说一些或偶尔呵斥一番,这样是有必要的,是开许的。其他人,法王在世时也是这样的,学院的特点是和合僧众及少说别人的过患,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特别爱说过失的人,经常和这个人不合,和那个人不合,这样的人我也建议不要听我的课。我也不缺那两三个人,几个人多也无所谓,少也无所谓的。这样的人会经常扰乱很多人的心,很多人的修行成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我去一个道场,我会先观察道场的风气怎么样。如果人人都说上师的功德、道友的功德、道场的功德,这样一来,整个风气全是正的。

以前我去一个小道场,这个道场很庄严,非常不错的。结果还没有吃饭时,有一个人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说了很多。后来那个人走了,左边又来了一个人,他又说,“刚才那个人不好……”我就在想,到底是谁不好。自然而然给我的感觉是:“虽然道场很庄严,有一个特别好的佛像,但这么庄严的佛面前,左边听到一个道友的过失,右边听到一个道友的过失……那他们肯定修得不好”,有这样的感觉。

刚才讲了“行直不曲,常和合”,这个真的很重要。

作为佛教的道友,我们不敢说自己有成就、有神通、梦中又得到本尊的授记加持、我现在如何弘法利生……这些豪言壮语有时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但最根本的是言行清净——言行清净这一点凡夫人确实很难做到,但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恶行——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眼睛不清净的人,看到的都是不清净的对境;心不清净的人,想到的都是不清净的有境。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讲的是僧众。

经文:“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 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

 四双八辈,指的是四向四果,这在《俱舍论》里很清楚的,什么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这是如来的圣众,是最珍贵的,是可以恭敬顶礼、信仰的,是世间中无上的福田。如《随念三宝经》中所讲的,如来的僧众就是这样的。

《随念三宝经》云:“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这以上所讲的内容,就是要让自己的父母信仰佛、信仰法、信仰僧众,要对三宝有信心。

刚才不是说了吗?如果父母没有信心,要让他们有信心,所以对信心财作了广说。其他的戒财、闻财、施财、慧财……这些没有在这里作广述。

这部经就这样算是圆满吧。

下面是结行的内容。

经文:“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

如是这样的子女,应该让所有的父母以这样的方式行持善法。

这里的“慈”不一定是慈悲的意思,因为前面有五种法,实际都是行善——作为子女,父母没有信解让他生起信解,没有听闻佛法的让他听闻,没有皈依三宝的让他们皈依三宝,没有布施的让他们作布施,不懂什么佛法的话让他们多听闻佛法使其生起智慧……这样的话,你应该很自豪地说,“啊!我已经报答了父母的恩德。虽然父母恩难报,但对我来讲已经报得超越了,超过了……虽然佛经中说是难报经,很难报答,但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难报。”

有信仰的父母好一点,我们有些道友,父母子女经常吵架。如果不共住的话,不吵架也可以。我听说,有的父母子女不住在一起,偶尔见面还可以,经常在一起的话,“你窗户关了没有?”“热水关上。”如前面所引用的《法事仪赞》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教证中所说,在一百岁的父母眼里,八十岁的孩子在他眼里永远还是孩子。“你好好的,你晚上盖得厚一点……”

父母连小学都没有读过,对博士生的孩子也还是在教育,不断地教:“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孩子也是傲慢,“我已经都是博士生了,你教什么呀?”孩子们也是比较烦恼的。

我们对父母的恩德,应该从另一个方面来报答,也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父母众生悉入佛门,修证究竟的无上菩提。

这以上,宣讲了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如理如法地报答父母的恩情。

经文:“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

这里讲比丘有两种子。这一段稍微难懂一点。

作为比丘,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所生子比丘,一种是所养子比丘。也就是说,作为比丘的身份有两种情况,要么你是父母的所生子,要么你是父母的所养子。

所养子是父母所养;所生子在这里指不是父母所生的意思。所生子在这里指的是声闻及缘觉众。声闻缘觉——通过听到佛和圣者的言教,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叫声闻。他通过闻教而获得果位的。因此,这里的所生子,是指声闻众。

 作为比丘,有一种是父母所养的比丘,还有一种是像声闻之类的比丘——通过听闻正法而产生的。

经文:“是故诸比丘!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我们诸比丘,所养子,学也可以,不学也可以。不管怎么样,比丘自己也没有所生子和所养子。

作为比丘,他自己应该学什么呢?应该学所生子——如声闻一样的,通过听闻如来教言所产生的子。这样的话,他的口中可以出妙法甘露味。

为什么“口出法味”,不是我们今生产生的孩子?不是这个意思。

因为请求者当时是“诸比丘”,诸比丘应该有两种子——一个是所生,一个是所养。所生是什么呢?是通过教养而产生,最后获得声闻果。他口中可以出法味——佛法的甘露妙味。这样也可以培养很多很多的所生子吧,也可以有很多弟子出现。

应该这样解释。

 经文: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那么,这部经典这样就算圆满了吧。


下载/Download


&音档


&课件

讲义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