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19

第一百一十九课


二(大小乘所说空性)分二:一、仅得解脱亦需证悟无明之对治——空性;二、大小乘之差别。

一、仅得解脱亦需证悟无明之对治——空性: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观行睹世间,如幻实不有,
无取无分别,般涅槃如火。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如是真如中,知无众生已,
犹如无因火,无住取涅槃。

    上文中已阐述了爱的对境——自相的受不存在,诸如此类在真如中,于受等坏聚五蕴假立的有情或人我仅仅知道轮回的根本——俱生坏聚见无有独立自主性还不足够,认识到无有自性成立的真义并且了达一切蕴均非恒常后再进一步修习,结果犹如无有因薪柴,则所生的果火也就不存在一样,投生世间的因——无明我执所生一切先前的有漏业已灭尽无遗,并且引生后世的因——新积的有漏业不存在,再加上依处或所依蕴也不可能存在,由此无取而获得涅槃。因此要百般努力。这以上是分别进行的教诫。

在此详细宣说受是爱的因,爱则是引生有的主因。

《释量论·成量品》云:

无明是有因,未说唯说爱,

能引相续故,等无间缘故,

业亦非业有,不定有彼故。

“我”是俱生吾我坏聚见的所缘境,如上所述,即是依于五蕴而假立的吾我。它仅仅只是个假名而已,对于将此无实执为有实的耽著需要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来加以摈除。

    《释量论·成量品》云:

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

《大智度论》云:[是般若波罗蜜神力故,令彼恶心即时灭去,终不成愿。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何以故?菩萨于内外法不著;众生从无始世界来,常著内外法故起斗诤。菩萨舍内外著处,自安立六波罗蜜;教化众生,令舍内外斗法,安立众生于六波罗蜜。是无量世修集福德力,斗诤根尽故,虽有斗乱事来,不能得便。譬如毒蛇欲食虾蟆,常随逐之,虾蟆到摩只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歇。是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般若波罗蜜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势故,瞋恚、邪见之毒,即时消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是般若波罗蜜,能破无明等诸结使,灭诸断常邪见等,能灭著五众乃至涅槃,何况瞋恚、嫉妒、斗乱之事而不能灭!]

《七十空性论》云:

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

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

通过详细分析并加以修习,便能打破坏聚见的执著相及对境。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由此可知,我执无明一经断除,就不再累积爱恋色等之业,从而便获得解脱,这只是声闻缘觉获得的主要解脱之道。声闻部所承认的无我并没有切合真正的要义。正是考虑到这种解脱并不是能断除烦恼的方便,具德月称菩萨才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说:

汝宗瑜伽见无我,不达色等真实义,

缘色转故生贪等,以未达彼本性故!

    以此来加以批评。坏聚见——即视见坏灭、聚合诸蕴假立的我,由此称为坏聚见[1]

对此,有些论师说这就是指声缘也证悟了细微法无自性的意义。

宗大师的高足贾曹杰大师在《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中说:[由此等论文,说明声缘二乘人亦要通达微细空性,如经[2]云:“欲学声闻地者亦应……”。又云:“若谓善逝亦当成声闻者[3]。”又如小乘经[4]云:“观色如聚沫。”等经中皆有明文宣说。]

有些人则说:这是指,通达了众生无我、色等不成立常有与整体是以无明之缘而积业所致,因此断除业和烦恼才能解脱,单单是断除三有之因的方便,在声缘乘中也具有的意义。而证悟人无我与证悟色等刹那性也属于空性的范畴,所以这里所讲的一切密意是指证悟粗大的空性。

《大智度论》云:[须菩提答义:我、众生、人,即是一物。未得道时,名凡夫人;初入道乃至阿罗汉,名声闻人;观因缘法,悟空小深,少愍众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萨人。功德别异故,名字亦异。如我、众生、人一事,以眼见事故名见者,意得故名知者,受苦乐故名受者。是我、众生、人等,先已说种种因缘无故,菩萨亦应无。是故须菩提语舍利弗:众生无故,三世中无菩萨。]

《大智度论》又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中亦当分别知,菩萨如汝所说行,则不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当习学?

答曰: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三乘人皆为无余涅槃故,精进习行。

复次,般若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复次,舍利弗自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相,是中三乘人应学成。]

二、大小乘之差别: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菩萨见如此,于菩提不退,
由大悲引故,后相续至佛。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如是诸菩萨,见已求菩提,
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5]

大乘中所说的缘起空性之义,从空基的角度来分,则有十六种,并归纳为四种,地和波罗蜜多等深广见行圆满的菩萨由于具备这样的功德,因而被承许必定获得圆满菩提果。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

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

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品》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云:[菩提者,菩提有三种:有阿罗汉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无学智慧清净无垢故,名为菩提。菩萨虽有大智慧,诸烦恼习未尽故,不名菩提。此中但说一种,所谓佛菩提也。萨埵,秦言众生;是众生为无上道故,发心修行。

复次,萨埵名大心,是人发大心求无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为菩提萨埵。佛已得是菩提,不名为菩提萨埵,大心满足故。]

如果有人问:那么,轮回的因——我执所生的业和烦恼穷尽难道不成了像声缘一样舍弃轮回吗?

答:尽管从自利方面而言获得了灭尽业和烦恼之无漏涅槃的安乐,但菩萨对之也不屑一顾,并如毒般抛弃后,不舍轮回,大菩萨以智慧解脱所取能取,但完全是以诸多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驱使,乃至一切有情没有获得菩提之前一直于三有中受生,犹如日月无有疲厌运行空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般住世。

《普贤行愿品》云: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优波离请问经》云:

知此无有自性法,彼等勇士趣涅槃,

虽享妙欲然无贪,断除诸贪能调众。

前面引用《经庄严论》[6]的教证中云:

具诸大方便,惑成菩提支,

息灭轮回乐,佛子不可思。

    这就是通达诸法无生的功德所在。


[1] 全知索达吉堪布上师原译:“坏聚见——是对坏灭、聚合的蕴视为假立的我,由此称为坏聚见。”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学品》云:“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诵、读、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3]《般若摄颂》曰: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4]《杂阿含经》云: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5] 全知索达吉堪布《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中此颂的原译云:

菩萨具如此,而许定菩提,

彼唯以悲心,受生至菩提。

[6] 圣者无著贤在《摄大乘论》的甚深法身偈中说:

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

轮回寂法性,如来不可思。

可是本论的作者喇拉·索囊群珠仁波切将这个偈颂的出处归属于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祈愿诸位智者明鉴。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