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21

第一百二十一课


二、于暂时虽有微苦却能除大苦之大乘行为不应嗔恨: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诸法心先行,以心为上首,
以苦灭他恶,善心人何过?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共称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虽苦以益心,行利岂无益?

虽然是痛苦的事,但作为智者也不应该对此嗔恨,因为以微乎其微的痛苦也能够成办广大利他之事,以善意引发的身语业也成为善法,诸法之前意先行,大乘经典中一致共称“意为主”。

《宝云经》云:

世间心绘画,以心不见心,

善或不善业,皆由心所积。

又云:

诸法心引导,意主乃意行。

[1]扶南[2]三藏[3]曼陀罗仙[4]所翻译的《大乘宝云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于一切法发起善心,以法为想、心为先导,当善持其心调顺其心、善持诸法调伏诸法。见正法已,以是缘故便得寂定。心为境界,以心系心渐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专一;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心寂静故心生喜乐,便除欲爱、诸恶、不善。”

“云何观心意止?观心无常而作常想、苦作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心甚猨猴[5],如风动摇,念念不住,速疾变异,是结使根本、恶道之源;常生谄曲,为烦恼主,亦是贪欲、瞋恚、愚痴因缘;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为前道,心从缘起悉知诸法。心如画师,画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诸业,善恶所由;心如循环、如旋火轮;心如火种,然[6]三有薪;心能生物,犹如大水。观察之者,当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于心得自在者,于一切法亦得自在。”]

因此,以菩萨的难行之苦想利他也是意占主导,因此以饶益的意乐行持利益之事,无有世间的损害而利济世人,怎么会无有利益呢?必将有利。在世间中,只是以好心好意而做某些事的人,即使没有利益别人,却也被视为帮助,更何况说切实有利于他众呢?尽管并未直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但如果具备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与直接利他一模一样。

《菩提心释》云:

无力行利他,然彼心恒行,

具有何意乐,彼即实地行。

《宝云经》中也说:“心是诸法之先行,若彻知心则彻知诸法,心性自在则诸法自在。”

了参法师译《法句经·双品》云: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华严经》中指明:“菩萨之一切行为依赖于自心。”又云:“成熟调伏一切有情依赖于自心。善男子,我如是思维,当以一切善根令自心性稳固;当以一切法云普皆滋润自心;自心由一切成障碍之有法中得以清净;当以精进令自心性坚固。”

自相续成熟的菩萨毫不费力调化他相续,并由于菩提心纯熟的缘故一切所行无不成为利他。

如云:

善巧真方便,无不成利益,

若知善配制,无不成妙药。

《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云: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苦来若能利,应取何况乐,
或于自及他,此是本首法。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苦利后尚为,何况为自他,
安乐与利益,此法是古规。

作为菩萨,如果对他众有利,纵然是无间地狱尚且也能欢喜趋入而忍受,更何况安忍为正法苦行的微小痛苦了。比如,应用针灸、火烧等措施虽然就眼前来说不快乐,但由于能消除后来的重病而大有益处,如此尚且理所应当实施,那么成为自他暂时与究竟大乐与大利之因——现在修法的少许痛苦,理当承受,何须待言呢?自不待言也!安乐不仅是针对未来,就是对眼前也有帮助,婆罗门子星宿,以菩萨接触的威力而获得利乐,这是印度注释中出现的。为了消除其他的剧苦,对怨敌的无理取闹以及难行之事等损恼,自己要有承受痛苦的毅力,此法是三世诸佛往昔的优良法轨、纯净之道,并非是置有利自他之外诸如依于难忍五火一类的有害道,说明确凿的依据是为了令人诚信,就像讲述以前安忍仙人等的传记一样。

《贤愚经·羼提波梨[7]品》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8]竹园林中止。尔时世尊,初始得道,度阿若憍陈如[9]等,次度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10],度人渐广,蒙脱者众。于时罗阅祇人,欣戴[11]无量,莫不赞叹:“如来出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咸蒙度苦。”又复叹美[12]憍陈如等,及郁毘罗众:“诸大德比丘,宿与如来有何因缘,法鼓[13]初震,特先得闻,甘露[14]法味,独先服甞[15]?”

时诸比丘,闻诸人民之所称宣,即具以事,往白世尊。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与此众辈,有大誓愿:‘若我道成,当先度之。’”

诸比丘闻已,复白佛言:“久共誓愿,其事云何?唯垂哀愍,愿为解说。”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乃往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柰,当时国王,名为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处于山林,修行忍辱。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内生,即以众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听所说法。王觉[16]顾望[17],不见诸女,与四大臣,行共求之。见诸女辈坐仙人前,寻即问曰:‘汝于四空定[18],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复问曰:‘四无量心[19],汝复得未?’答言:‘未得。’王又问曰:‘于四禅[20]事,汝为得未?’犹答:‘未得。’王即怒曰:‘于尔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独与诸女,在此屏处[21],云何可信?’又复问曰:‘汝常在此,为是何人?修设[22]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尔时天地,六种震动[23]。时仙人五百弟子,飞于虚空,而问师言:‘被[24]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师答言:‘心未变易。’王乃惊愕,复更问言:‘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王见忍证,倍怀恐怖,‘咄我无状[25]!毁辱大仙,唯见垂哀受我忏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26]。’尔时山中,诸龙鬼神,见迦梨王抂[27]忍辱仙人,各怀懊恼[28],兴大云雾,雷电霹雳,欲害彼王,及其眷属。时仙人仰[29]语:‘若为我者,莫苦[30]伤害。’时迦梨国王,忏悔之后,常请仙人,就宫供养。尔时有异梵志[31],徒众千人,见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怀妬忌[32],于其屏处,坐以尘土粪秽,而以坌[33]之。尔时仙人,见其如是,即时立誓:‘我今修忍,为于群生,积行不休,后会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尘垢,除汝欲秽,永令清净。’”佛告比丘:“欲知尔时羼提波梨者,则我身是。时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时千梵志尘坌我者,今郁卑罗等千比丘是。我于尔时,缘彼忍辱誓当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众先得度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叹未曾有,欢喜奉行。]


[1] 梁:502年-557年,又称南梁,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称帝,改国号为梁,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有时亦与南齐合称齐梁。

[2] 扶南:即扶南国(约1世纪—约7世纪),又作夫南国、跋南国,意为“山岳”,是曾经存在于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王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扶南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上的东南亚国家,后为属国真腊所攻灭。在扶南和真腊的基础上后来演化出强盛的吴哥王朝。

[3]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4] 曼陀罗仙:梵语:Mandra,南朝梁译经僧侣,来自扶南国。与僧伽婆罗合译的《大乘宝云经》,又翻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

《续高僧传》云:“有扶南沙门曼陀罗者,梁言弘弱,大赍梵本远来贡献。”

《历代三宝记》(十一):“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弱声。”

[5] 猨猴:拼音yuán hóu,泛指猿猴属。

[6] 然:拼音rán,古同“燃”。指烧起火焰。如燃烧等。

[7] 羼提仙人:意译作忍辱仙人。

[8] 罗阅祇:即“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

[9] 阿若·憍陈如:佛教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10] 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又作乌卢频螺迦叶波、优楼毗蠡迦叶、沤楼频骡迦叶、郁俾罗迦摄、优楼频螺迦葉。或称耆年迦叶、上时迦叶。又以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亦称螺发梵志。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合称三迦叶。

兄弟三人在未归佛以前,皆信奉事火外道,为摩揭陀国少数耆宿之一,深受四方归信。佛陀游化摩揭陀时,曾借宿于优楼频螺迦叶家中,并示现种种神通,迦叶见证释迦牟尼神通后吓了一跳,很敬佩但也很嫉妒,所以仍不肯皈依。这时释迦牟尼佛知道迦叶心中的想法,便说道:“你常常心想我是大沙门,虽得阿罗汉,但远不如你这个阿罗汉。但如今在我看来,你并非阿罗汉,也非向阿罗汉道喔。”他听到释迦牟尼竟把他心中的想法给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非常震惊,他暗自惊讶道:“此大沙门,真的有大威神,能知我心中所念。此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我真的应该跟随他修梵行。”

    但优楼频螺迦叶有五百名弟子,并且德高望重。释迦牟尼期望把其弟子亦归顺于佛教,因此劝优楼频罗迦叶告诉其弟子们他已诚心皈敬佛教,其弟子若有意跟从修行则留下来,若欲投其他教派门下则由他们自行决定。于是迦叶则当众宣布他已皈依佛陀,然弟子们则异口同声回答众等已对释迦牟尼有信心,只等老师行动。随即把事火用具通通丢进尼连禅河当中,按部就班进行皈依仪式。

    迦叶有两个弟弟,大弟名那提,小弟名伽耶,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位弟子,他们就住在尼连禅河边的房舍修行。一日,他们在河边看到拜火教的象征物品顺流而下。两个弟弟担心哥哥大迦叶可能被人所害。于是,他们便带著五百弟子立即来到上游,一路寻找他们。

    后来,他们看到优楼频螺迦叶及弟子都成为释迦牟尼徒众时,大为惊讶,问迦叶:“大哥,学习沙门的梵行会更好吗?”优楼频螺迦叶说:“我跟从释迦牟尼出家学道,更上一层了。”他们听后,则各自率领徒众到释迦牟尼处皈依佛教。他们都顶礼佛足,祈请释迦牟尼收他们为弟子。从此,迦叶三兄弟及其徒众们则成为佛教常随众一千人。今印度山崎(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雕有佛陀教化此三迦叶之事迹。

[11] 欣戴:拼音xīn dài,欣悦拥戴。

[12] 叹美:拼音tàn měi ,是指赞美。

[13] 一、法鼓: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法华经‧序品》云:“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二、案:此处指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人先闻法音之意。

[14] 甘露:喻佛法、涅槃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15] 甞:拼音cháng,古同“尝”。 辨别滋味:尝食。

[16] 觉:拼音jué,睡醒,清醒。

[17] 顾望:拼音ɡù wànɡ,一指还视、巡视,二指观看,三指犹豫观望,四指顾虑、畏忌。

[18] 四空定:即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19] 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20] 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21] 屏处,拼音píng chǔ,意思是隐蔽之处。

[22] 修设:拼音xiū shè,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修行。修女。

[23] 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序品》云:“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

[24] 被:拼音bèi,遭遇,遭受:被灾。被难。

[25] 无状:拼音wú zhuàng,谓罪大不可言状。

[26] 三毒:贪、瞋、痴。

[27] 抂:wǎng,古同“枉”冤枉。

[28] 懊恼:拼音ào nǎo ,意思是烦恼或懊悔。

[29] 仰:拼音yǎng,脸向上,与“俯”相对:仰首。仰望。

[30] 苦=造【宋】【元】【明】。

[31] 梵志:梵语 brāhmaṇa。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

[32] 忌妬:拼音jì dù,意思是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3] 坌:拼音bèn,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

《四十二章经》云:“逆风扬尘,尘不及彼,还坌己身。”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