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22

第一百二十二课


三、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著小乐不合理: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由能弃小乐,后若见大乐,
智人舍小乐,观于后大乐。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若舍小安乐,能见大安乐,
愿王见大乐,抛弃小安乐

假设竭力舍弃、彻底放下瞬间灭尽、不成为大乐之因眼前的小安乐能见到后来得到大安乐,那么菩萨照见未来的大乐对自他有无边利益,毅然放下蝇头小利暂时的安乐而承受大乘道的苦行与痛苦等来修行,这是善巧方便的殊胜道。比如,在世间上人们着眼于未来而承受暂时的艰难困苦,奋发图强,结果也会大功告成。菩萨修法的苦行绝对是安乐之因,可是愚昧无知、无有耐力的人们却忍受不了修法的饥渴等苦行,反而去忙碌大苦之因——眼前的小乐。比如:一只乌鸦进到大象死尸的腹内啄食,突然间大雨倾盆,结果大象的尸体被冲到湖里,乌鸦也葬身其中。

《入行论·静虑品》云: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妙花月虽知,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

在《月灯三昧经》中记载一位具有殊特智慧的善花月法师,明知勇健得国王的害心,却舍弃自己于普贤林中清修享福的小安乐。通过神通力观察照见自己要是去珍宝王城处说法济生必遭勇健得国王的损伤,然可安置无量无边的所化众生于无上菩提不退转的大乐之中,观察之后却没有顾及自己遭遇不幸的痛苦,而是毅然坚决前往珍宝王城施法济生,依此而消除了许多众生免遭坠堕三涂妄受痛苦的因缘。

高齐[1]天竺[2]三藏那连提耶舍[3]所翻译的《月灯三昧经》云:

[“阿难!乃往过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广大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无有分齐,彼时有佛号曰宝莲花月净起王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彼时宝莲花月净起王佛寿命九十九亿那由他[4]百千劫,彼于一切日月时中令九十亿百千众生安住佛法而不退转。

 “阿难!彼时宝莲花月净起王如来、应、正遍知般涅槃已,正法灭后、末法之中,于此修多罗[5]无量众生而厌恶之、无量众生而远离之、无量众生而违背之、无量众生而弃舍之。大可怖畏时、大厄难时、不雨时、若多雨时、非时雨时、饥馑时、邪见时、求外道语言时、恶兽夜叉时、雷电霹雳时、坏佛菩提时,有七千菩萨于城邑、王都、聚落人民,从此而出至普贤林中依彼而住,与善花月法师俱。时彼比丘为彼众说陀罗尼[6]法门。

 “阿难!是善花月法师于一时中独处静坐,以天眼界清净过人见多亿菩萨——殖诸善根——于余佛世界没而来生此。‘彼若得闻是陀罗尼法门,便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得闻此陀罗尼法门者,即便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善花月法师作是念已即从三昧起,往诣彼大菩萨众所。到彼众已而作是言:‘善男子!我今欲诣城邑聚落而为众生演说法要。’

 “尔时,大菩萨众白善花月法师言:‘我等一切诸菩萨众不乐仁者从此林出向彼王都、城邑、聚落。何以故?有无量我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像法时憙[7]夺人命。’

 “尔时,善花月法师白菩萨众言:‘若我护惜其身命者,则不能护去来现在诸佛法也。’

尔时,法师即说偈言:

“‘恒常不住于我想,乃能护持如来法,

诸佛广大胜菩提,于恶世中能显示。

若离一切取我想,亦离众生及寿命,

于诸色声香味触,能速离者护佛法。

若供百亿那由佛,清净信心施肴饍[8]

亦施灯鬘及幡盖,至于恒沙多亿劫;

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灭时,

于一日夜能护法,如是功德胜于彼。

我为人中圣师子,正法灭时置不护,

不得名为供养佛,又亦不名敬导师。

汝等安乐自利益,善自将护于己身,

于正法律莫放逸,应常安住修慈行。

护持正戒而不杂,清净皎然[9]无垢秽,

便为供养一切佛,所有过现诸如来。

施胜法宝恒修忍,静处习定善调柔,

  离诸斗诤行妙因,往诣城邑救众生。’

大智胜仙将欲下,或有悲泣或顶礼:

‘愿观林树香可爱,智者莫去救我等。

往昔导师具十力,诸根寂静善调柔,

诣彼山林闲寂处,趣于无上胜菩提,

又能善行菩提因,修集福德及智慧,

住林随顺而学彼,大圣威德愿勿下。

 汝身相好特微妙,头发绀青[10]甚可爱,

 皮肤光丽如金色,辉赫[11]照曜于大地,

眉间毫相殊可爱,犹如珂贝鲜白光,

  勿令余人起妬嫉,国主大臣或夺命。’

   “阿难!尔时,善花月法师即于彼菩萨众而说偈言:

“‘所有过去诸如来,一切种智漏尽者,

悉皆利益于三有,证于无上胜菩提。

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

  习学彼故常修行,为欲救济众生故。’

 一切右遶[12]智神仙,头顶接足而敬礼,

 恋仰叹息皆呼嗟[13],高声悲叫悉号切,

或有从高而坠堕,闷绝犹如大树倒。

不以彼言便退转,福仙为利诸众生,

仙持衣钵欲辞去,犹如雄猛师子王,

 都不顾眄[14]于得失,以其安住法性故。

‘勿令我止山林中,损减众生诸善根。’

彼便往诣胜城邑,为欲利益众生故。

 “阿难!尔时,善花月法师即便往诣城邑村落为诸众生而应说法。

 “是比丘于清旦时令九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转,然后次第游行至彼珍宝王城,于毕钵罗树[15]下坐。时彼比丘夜坐到明,入其城内,令三十六亿众生于佛法中得住不退转。

 “尔时,比丘一日不食;不食已,遂出王城诣佛爪塔所,一日一夜竚立[16]恭敬。时彼比丘复至明旦到第二日犹故未食,还复入于珍宝王城,令二十三亿众生安住佛法得不退转。

“于第二日不食已,复出王城诣佛爪塔所日夜竚立,夜分尽已暨[17]于清旦。到第三日仍故未食,还入王城,安置九亿百千众生于佛法中住不退转。

 “第三日不食已,复出王城至佛爪塔所日夜竚立,夜尽到明。至第四日犹故未食,还复入彼珍宝王城,安置九十百千众生住于佛法而不退转。

 “于第四日断食出城,诣佛爪塔所日夜竚立,夜尽至晓。到第五日犹故未食,还入王城,安置一切大王宫内及彼城邑聚落人民于佛法中令不退转。

 “第五日不食已,复出王城诣佛爪塔所日夜竚立,夜尽至明。到第六日仍故未食,令王千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转。

 “第六日不食已,还复出彼珍宝王城诣佛爪塔所,于其日夜竚立恭敬,夜尽到明。至第七日犹故不食,诣王城门。

 “尔时,有王名勇健得。时王从后宫出,升于金车——白银栏楯[18],胜妙栴檀[19]以之为辕[20],毘琉璃[21]为轮,上张幡盖、宝幢庄饰,宝树严列,诸缯[22]罗网弥覆车上,垂众绢[23]叠——有八百童女执持宝绳而牵宝车,其女端正具众妙色;愚者爱乐,非智人也。有八万四千刹利豪族侍卫于后,复有八万四千婆罗门豪族及八万四千长者豪族悉皆侍从,亦有五百玉女升于种种宝庄严舆[24]在王前行。

 “彼女俱时见是比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六百八十万宫人悉见是比丘,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尔时,众人皆脱璎珞及宝革屣[25],偏袒右肩[26],右膝着地,咸皆合掌向彼比丘作礼恭敬,在前而立。

 “尔时,女人——宿殖善根之所熏资——即下宝舆,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着地,合掌敬礼彼比丘已而说偈言:

“‘今日威光遍照耀,于斯珍宝王都城,

 由是比丘入城故,众人咸各住瞻仰[27]

断除一切爱欲过,亦离瞋恚及愚痴、

  嫉妬妄想众结缚,一切悉皆能尽灭。’

是时勇健得大王,当尔出游无人观,

儿等及余诸眷属,咸皆无有从王者。

比丘处彼大王众,端严殊特无有比,

犹如十五圆满月,一切众星所围遶。

身如庄严真金像,复加工匠所莹饰,

犹若树王妙花敷,比丘端严亦如是;

 又如帝释大威德,千眼天主[28]游升空、

须弥山顶忉利王,比丘入城妙亦然;

譬如梵王处梵众,又似化乐天王主,

欲界夜摩甚端严,比丘入城妙若斯;

如日照耀于虚空,千种焰光除幽冥,

遍照一切诸十方,比丘入城妙亦然。

无量劫来广行施,恒常护戒无秽杂,

修于忍辱世无伦,以相严身妙如是;

能起精进圣所赞,勇猛胜心修四禅,

起智断于烦恼网,是故比丘照世间。

 佛雄无比人中上,过去已澍[29]胜法雨,

未来现在亦复然,是彼法王之真子。

‘愿此比丘常无变,其色光照一切世,

 见汝威德及闻声,映蔽[30]王威都不见。

汝自己身证于法,受行佛教游世间,

  我等愿舍此女身,亦当得如彼比丘。’

彼女一切皆合掌,说偈以散严身具,

  胜妙金鬘珠璎珞,耳珰[31]及以颈金锁[32]

‘势若轮王观大地,游四天下起子想,

 国王刹利四姓[33]等,于彼均心无憎爱。

比丘已学陀罗尼,分别根力觉正道,

犹彼满月处众星,亦如日轮光照耀。

归命十力调伏者,若人百劫赞不尽,

无量千亿多劫说,不能尽其一毛德。

若转法轮智慧句,微细无垢难见法,

  沙门魔梵婆罗门,敬礼医王无比子。’

女说偈已皆欢喜,地散珠金布妙衣,

 髻珠[34]璎珞直百亿,施彼比丘为菩提。


[1] 高齐:即北齐政权,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国号齐,建元天保,迁都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因其皇室姓高,故又称高齐。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公元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七年。

[2]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3] 那连提耶舍:公元489年—589年,或称那连提离耶舍,华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研究律学。于天保七年抵高齐开始译经。至隋开皇九年逝。译作有:《大宝积经》、《大悲经》、《莲华面经》、《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大乘大集须弥藏经》、《明度五十校计经》、《佛说百佛名经》、《佛说德护长者经》、《佛说坚固女经》、《月灯三昧经》、《力庄严三昧经》、《佛说施灯功德经》、《大庄严法门经》、《大云轮请雨经》、《阿毗昙心论经》等。

[4] 那由他:梵音nayuta,亦作那庾多,指“千亿”。

[5] 修多罗:梵语Sūtra,此云“契经”。为何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6] 陀罗尼:即指总持。《大智度论》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7] 憙:拼音xǐ,同“喜”。 指爱好,喜好等。

[8] 肴膳:拼音yáo shàn,饭食:膳食。用膳。膳宿。

[9] 皎然:拼音jiǎo rán,意思是明亮洁白貌;高洁貌;清晰貌,分明貌。

[10] 绀青:拼音gàn qīng,黑里透红的颜色。也说绀紫。

[11] 辉赫:拼音huī hè,声势显赫:显赫:指权势很盛。形容名声很大,气势逼人。

[12] 遶:拼音rào,同“绕”围着转:绕场一周。围绕。环绕。

[13] 呼嗟:拼音hū jiē,意思是呼号哀叹。

[14] 顾眄:拼音gù miǎn,意思为回视;斜视。

[15] 毕钵罗树:即指菩提树。

[16] 竚立:拼音zhù lì,释义:久立。

[17] 暨:拼音jì,到,至:暨今。

[18] 栏楯:拼音lán shǔn,汉语词语,意思是栏杆。

[19] 胜妙栴檀:即指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

[20] 辕:拼音yuá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车辕。驾辕。南辕北辙。

[21] 琉璃 :拼音liú lí,青色的宝石。

[22] 缯:拼音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23] 绢:拼音juàn,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

[24] 舆:拼音yú,指轿子。

[25] 革屣:拼音 gé xǐ,指皮制的鞋。

[26]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

[27] 瞻仰 :拼音 zhān yǎng,意指恭敬的看,对人或事物表示钦佩敬仰之意。

[28] 千眼天主:即帝释天主的异名。

[29] 澍:拼音shù,降雨。

[30] 映蔽:拼音yìng bì,遮藏;隐蔽。掩盖;掩饰。遮盖;遮住。

[31] 耳珰:拼音ěr dāng,意思是指妇女的耳饰。

[32] 金锁:拼音jīn suǒ,颈项所配带的金锁片,是中国一种在脖子上挂的饰物。

[33] 四姓:即古印度的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毗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34] 髻珠:拼音jì zhū,是指国王及王妃等发髻中的明珠。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